○范晓波
“我工作太忙生活不顺,所以没心情爱文学,等一切安顿好了,再来开始吧。”常听人这样解释自己对文学的疏离。
文学当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和主要内容,但如果把它的存在视作锦上添花,却可能是对文学最大的误解之一。我个人的切身体会是,越是生存窘迫之时,文学赐予我的安慰以及我对它的求助就越多。它不是装饰得意人生的小花朵,而是修补漏洞的补丁,有时,它几乎是精神之锦本身。
越是困厄越要把文学搂抱得很紧,这样更能认清它的真面目真用途。我们因虚弱、惶惑、灰暗向文学借一簇微光,然后逐渐变得明亮开阔和自信。
这里所说的火光,主要不是指写作的衍生物—荣誉及物质回馈。
如果局限在这个角度爱文学,它非但不一定能成为精神之锦,还可能把现实秩序搅成乱局。因为,人最难做到的是客观清醒地协调才华与野心的关系。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一样,只有少数人能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饕餮文学名利。
名利最醒目也最易让人自信,但它不长久还极易让人消化不良,不少人在奔赴的中途就失去写作的快乐和写作者最应恪守的风骨。
能持久地给文学爱好者带来能量的,永远只是文学阅读或写作本身。阅读让我们拥有解读人性、社会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写作让我们学会与飞逝的时间及生命的孤独感和平相处。
我们对文学爱得越不世故,得到的回报反而越多越具有可持续性。
近六七年来,《星火》一直在用心做一件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还原并开掘文学的应有价值,让它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焕发生机,与热爱文学的人们发生符合美学和互惠原则的良性互动。
在内容定位上以原浆散文为重点倡导关注当下观照人生的写作;在服务理念上,创办汇聚无限的少数人的读者驿站和启蒙乡村少年的星火文学社,把《星火》从少数精英的领地变成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家园;策划笔会和采风时,既重创作研讨,也重文学生活和文学生态的营造;在传播策略方面,以短视频、朗读音频等新媒体作品及星火背包、星火围巾、星火原浆酒等文创为切口,探索文学影响力出圈。
《星火》已通过全方位的变革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与升级,它不再仅仅作为一本纯文学纸刊在坚持,它已然是一种文学生活、一种文学精神不可或缺的载体。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要代表《星火》工作团队,感谢这些年把最新力作交给我们的实力作家,感谢作品没发表却理解我们对文学品质的坚守的投稿者(做到这点不比写出一篇佳作更容易);感谢六十多个驿站的驿长、火炬手、朗读者、锐评团团员和数千名驿友,感谢一路同行共同成长的人,也感谢中途因故离开的人;感谢虽没有加入星火驿站,却总是微笑着为我们点赞转发的人们。
我们一直把支持《星火》的人称作亲友团,但我们所有的努力,并不只是为了一本名叫《星火》的杂志,我们合力构建和捍卫的,是一种质朴本真康健的文学情怀,一种提亮自己也温暖他人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