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星
了不朽的战功”。和平建设时期,“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纵观将军军旅人生,恰如老战友杨得志、刘震、李雪三在悼念文章《满腔热血洒大地——痛悼吴信泉同志》中所概括的:“人民军队的卓越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
1912年3月26日,吴信泉出生于湖南平江县长寿街何家段宣传队,走乡串户散发传单,鼓动农民兄弟踊跃支持北伐军。
1927年四五月间,国共合作开始破裂,平江各地地主豪绅纷纷成立反动武装组织“挨户团”,到处抓捕共产党员和农民协会会员。平江各地农民协会建立赤卫队,与“挨户团”展开殊死较量,吴信泉参加了本乡赤卫队,机智勇敢地展开对敌斗争。由于“挨户团”疯狂捕杀赤卫队员和农民协会骨干,吴信泉几度遇险。
1930年6月,吴信泉跑到平江县城,报名参加了红军平江独立团,被编入该团第五连第二班,
1992年4月2日,开国中将吴信泉不幸病逝。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讣文《吴信泉同志逝世》,文中既体现官方高度评价,又折射战将不凡风采:抗日战争时期,“为建立、巩固和扩大苏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著功勋”。抗美援朝时期,“为夺取抗美援朝的胜利立下(村名)一户贫农家庭,曾入私塾读书两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成为他的童年记忆。
1926年春,平江各地农民协会秘密成立,吴信泉首批加入当地农民协会,积极参加减租、减息斗争。当年七八月,北伐军相继攻克长沙、平江,把湖南工农运动推向高潮,平江各地农民协会从秘密转为公开。吴信泉参加了本乡实现了参加革命队伍、为穷人打天下的夙愿。参加红军后,经过短期新兵训练,他迅速掌握了射击、投弹等技术要领。
1930年8月9日,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转移到平江苏区作短期休整。这时,平江独立团改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军第三师第九团,吴信泉被编到该团第一营第二连。在大名鼎鼎的彭德怀部下当兵,吴信泉非常自豪。8月下旬,他参加了二打长沙之役。在作战中,他机智勇敢,冲锋在前,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连队骨干。12月,经连长喻楚杰、战友吴药林介绍,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12月至1933年3月,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捷报频传,吴信泉作为红军战士,披坚执锐,不断进步,一方面得到多次学习机会,一方面职务逐步提升。
1931年6月,他被选送到红三军团教导营学习,作为班长骨干培养,并先后担任班长、见习参谋、连指导员等职务。
1932年12月,他被第三师选送瑞金工农红军学校学习,编入上级干部队政治班,受教于叶剑英、刘伯承等名将。
1933年6月中旬,红三军团在江西乐安大湖坪进行整编,军缩编为师,师缩编为团,团缩编为营。整编后,红三军团下辖第四、第五、第六师,吴信泉调任第四师第十二团第三营政治教导员。7月,第四师参加入闽作战,吴信泉随第十二团参加了攻占泉上、朋口和收复连城等战斗。由于军政素质过硬,吴信泉被国家政治保卫局看中,选调到红三军团政治保卫分局工作,与军队保卫工作结缘。1933年8月起,他历任第四师第十二团特派员、第五师第十四团特派员、军团政治保卫分局执行部部长。当时,红军队伍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特派员找谈话。”特派员的权力很大,可不受同级领导约束,只接受上级保卫部门命令。吴信泉大权在握,却从不脱离部队官兵乱搞“惩办主义”,而是时刻与基层指战员一起出生入死,以自身模范行动鼓舞他们不怕牺牲。
1933年9月下旬,第四师参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吴信泉时任第十二团特派员。10月6日、7日,吴信泉随团参加洵口战斗,与前卫营战士们一起冒着国民党军密集火力奋勇冲锋。战斗中,一颗子弹穿身而过,险些击中他的心脏。由于伤势过重,他在后方医院里整整被抢救了两个月。
1934年10月上旬,吴信泉调任红三军团政治保卫分局执行部部长。这时,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长征。12月下旬,吴信泉带红三军团政治保卫分局工作组到第五师第十五团检查工作,该团刚刚渡过清水江,距离主力已远。此时,师部命令该团如赶不上主力即单独打游击。生死关头,他向团长果断提出,单独打游击处境凶险,应立即轻装追赶主力。吴信泉身为政治保卫分局执行部部长,此时建议就是命令。该团按他的建议,经过紧急动员,全体指战员振作精神,轻装前进,经五昼夜急行军,最多时一昼夜行军90公里,终于赶上了红三军团主力部队。长征路上的这件事,让彭德怀刮目相看:“信泉同志不仅有政治远见,也有战略远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革命保存了力量,这是十分可贵的。”
1935年2月,红三军团到达扎西(今云南威信)地区。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三军团缩编为4个团,吴信泉调任第十一团特派员。5月上旬,红三军团强攻会理城。吴信泉率前卫营冒着枪林弹雨攻城时,头部、腿部被炮弹片击中,伤势严重,躺在担架上过了雪山。7月初,吴信泉大难不死,调任军团教导营特派员。
1935年9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转战到甘南哈达铺,正式宣布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下辖三个纵队。吴信泉调任第二纵队第十一大队特派员。10月19日,吴信泉随部队到达陕西保安县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
1935年11月3日,中革军委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下辖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吴信泉调任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分局第一科副科长。次年2月初,他调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特派员,参加征讨山西军阀的东征战役。6月初,他调任第七十三师特派员,参加讨伐宁夏军阀的西征战役。
1937年1月初,吴信泉调任第七十五师政治部主任,正式成长为红军师级干部。
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合作抗日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七十五师编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八八团,吴信泉改任该团政训处副主任,踏上抗日战场。10月,改任团政治处主任。
1938年2月中旬,第三四四旅转战于山西昔阳县东冶头镇时,发生了第六八七团团长张绍东、团参谋长兰国清裹挟部分干部、战士携械叛逃事件(即“张兰事件”)。第六八七团是以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为主改编的,吴信泉曾任该师特派员。为及时整顿好这支部队,上级决定由田守尧接任团长,吴信泉担任政治委员。吴信泉到任后,深感在此大敌当前、抗战吃紧之时,首先要迅速消除“张兰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稳定部队,重振声威。于是,他们率部进至长治西南地区进行整顿。在整顿中,吴信泉先找全团干部逐个谈心,了解思想情况,随即召开全团干部大会,宣布张绍东、兰国清等人的叛逃罪行,统一大家的认识。而后,又几次召开全团军人大会,启发全团干部战士揭发批判张、兰二人,肃清了“张兰事件”给部队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干部战士受到深刻教育,士气也振奋起来。接着,吴信泉迅速整顿恢复组织,选拔忠于党、能打仗的优秀干部接任空缺的营、连、排指挥员,调整和加强营、连政治工作干部,充实团的指挥机构和保障分队,使该团健全了组织。从1938年4月起,他和田守尧指挥六八七团迭获胜利,张店、町店、井陉、南李村、北李村等著名战斗让该团扬眉吐气,重获新生。
1940年8月,吴信泉担任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政委。随后,第二支队跟纵队主力一起东渡运河,相继进入苏北淮海、盐(城)阜(宁)地区,一方面与日军、伪军、顽军、土匪作战,一方面协助创建淮海、盐阜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上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20日,中央军委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二支队改编为第三师第八旅,吴信泉任政委,田守尧任旅长,继续在盐阜区坚持斗争,巩固盐阜抗日根据地。从此,吴信泉由八路军旅长变身为新四军旅长。
1942年10月下旬,吴信泉任第三师第十旅兼淮海军区(后改为军分区)副政委,参与领导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精兵简政、主力部队地方化工作,推动部队精干、精练,使淮海区抗日斗争局面迅速好转。与此同时,积极进行战略反攻,先打通淮海、盐阜两区联系,再使苏北、淮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1945年8月13日,新四军第三师组建新的淮海军分区机关,吴信泉任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和中共淮海地委书记,指挥所属部队相继收复泗阳、沭阳、宿迁、涟水等县城,迎来抗战最后胜利。
1945年9月,日本刚刚投降,国共内战危险又至,新四军第三师受命开赴东北,吴信泉调任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旅长兼政委,相继驻扎库伦、通辽、开鲁一带,执行发动群众、开辟根据地任务,为开辟西满根据地、坚持长期斗争奠定了基础。同时,他指挥部队主动出击,围歼鹜欢池,奔袭泡子站,积小胜为大胜,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嘉奖。
1946年三四月间,东北民主联军保卫四平,吴信泉指挥独立旅于兴隆泉、金家屯、金山堡、宝力镇等地连续反击,共歼灭国民党军4400余人,缴获汽车30余辆,各种炮31门,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嘉奖。1947年3月,吴信泉升任第二纵队副司令员。
1949年3月11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第二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刘震任军长,吴法宪任政委,吴信泉任副军长。经过短期休整,第三十九军于4月下旬兵分两路向中南进军,吴信泉升任军政委。南下途中,吴信泉、刘震领导全军重点进行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教育。为了适应新的情况,吴信泉指示各级领导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注意研究和掌握部队的思想动态,行军中进行不间断的思想教育。他还指示政治部组织部队参观冀中地道战遗址,请地方干部作报告,以班为单位同地方老党员座谈,听老贫农诉苦进行阶级斗争教育。通过生动具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干部战士提高了觉悟,增强了斗志。他还要求各级领导和机关要保障部队吃好、洗好、喝好、睡好,使干部战士保持充沛的体力和良好的状态。对干部和党员,他提出不请假、不回家、不落伍的要求,充分发挥干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活跃部队,他要求宣传队在沿途设立行军鼓动棚,以演唱快板书等形式,表扬英模事迹,宣传胜利形势,介绍民俗风情,鼓舞部队情绪;指导部队广泛开展思想互助、体力互助,人人争当“南下行军模范”。
7月起,吴信泉、刘震指挥第三十九军接连作战:参加宜(昌)沙(市)战役,全军由沙市渡过长江;挺进湘西,参加衡宝战役,歼敌约1.2万余人;参加广西战役,执行西路迂回任务,相继解放柳州、南宁,直下中越边境重镇镇南关(今友谊关)。
1949年12月24日,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三十九军军长刘震调离,吴信泉接任军长兼政委,成为解放军悍将。
1950年6月,美国悍然介入朝鲜半岛内战,朝鲜力战不支,中国决定抗美援朝,第三十九军首批入朝参战。10月9日,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在沈阳主持出国作战准备会,时任志愿军第三十九军军长吴信泉气壮山河地表态:“美国鬼子也不是什么三头六臂,怕他个熊,纸老虎当真老虎打,打他个人仰马翻。”
吴信泉不是唱高调,而是说到做到。当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中朝边境及其附近地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打响。11月1日9时,志愿军总部命令:第三十九军于1日晚攻歼云山之敌,得手后向龙山洞地区突击,协同第四十军围歼美骑一师。于是,中美两军开始了现代历史上的第一次交锋,时间是1950年11月1日。
云山算是小城,位于朝鲜平安北道,周围群山连绵,人口仅有千户。云山守敌是美骑一师第八团、南朝鲜军第一师第十二团。美骑一师是华盛顿时代建立的开国“元勋师”,当时仍保留着“骑兵”番号。不过,他们早就不骑高头大马,而是一支完全机械化的部队。它自诩建军以来从没打过败仗,是美军“王牌”之一。11月1日晨,云山战场寂静无声,浓雾飘飘荡荡,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平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吴信泉指挥第三十九军主力部队,正在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计划在当晚7时30分对云山守敌发起总攻。
1日下午3时30分,主攻部队第一一六师的观察所报告,云山守军在炮火掩护下开始向后移动,有可能要撤退(实为换防)。吴信泉接到报告后,当机立断,命令部队提前发起总攻。下午3时50分,吴信泉等电告志愿军总部:“云山敌于一日十五时三十分开始撤退,我已下令出击。”
下午5时,担任攻城任务的一一六师以两个团发起冲击,与敌激烈争夺龙浦洞和262.8高地。
交战前,吴信泉等军领导以为云山守敌为南朝鲜第一师,不知道美军已接替南朝鲜军的防务。进攻发起后,发现交战的均为美军,经审讯俘虏得知,美军骑兵第一师第八团已在云山布防。吴信泉等获悉这一情报后,斗志更加昂扬,决心要同美军这个“王牌师”较量较量。
最终,美骑一师第八团直属队及其第三营共740余人和大批伪军,被压缩在诸仁桥以北开阔地带。3日夜,该敌在飞机、坦克支援下突围未果,全部被歼。
云山战斗中,第三十九军首次以劣势装备歼灭了具有现代化装备的美骑一师第八团之大部及南朝鲜军第一师第十二团一部,共歼敌2046名,其中美军1840名,缴获飞机4架,击落敌机1架,击毁与缴获坦克28辆,缴获汽车176辆、各种炮190门及大批枪支弹药、器材和物资。这一战,震惊中外。历史应该牢记,云山之战的指挥员正是吴信泉。
1950年11月7日,第三十九军指战员征尘未洗,“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第二次战役又正式开始,敌我大战至12月24日才告一段落。在第二次战役中,吴信泉组织部队在给“联合国军”以沉重打击后,抓住战机,全线追击,指挥第一一六师率先进入平壤,成为志愿军第一支进入平壤的部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从此再未落入敌人之手。
在第三次战役中,第三十九军的任务是在新垈、石湖地段突破南朝鲜军第一师在“三八线”上的临津江防御阵地,直插东豆川,进逼汉城。但是,部队当面之江段位于临津江下游,宽100至150米,深1至2米。当面守敌为战斗力较强的南朝鲜军第一师,下辖3个团,并有美军3个加强炮兵营,筑成了纵深9公里的三道防御阵地,构成完整的工事障碍和火力配量,正以逸待劳。面对困难,吴信泉胸有成竹,因敌制胜,5分钟即突破临津江天险!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将第三十九军突破战斗总结为“三险三奇”,对吴信泉赞不绝口:“一是突破口选得险,但很奇。即敢于把突破口选在临津江弯向敌方的地段,一反兵家的常规,出其不意而制胜;二是进攻出发阵地选得险,但很奇。即大胆地把近8000人的进攻部队和武器提前一天隐蔽在进攻出发阵地上,而没有被敌人发觉,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三是炮兵阵地选得险(近),但很奇。即大胆地把50余门火炮设置在距敌前沿300米处直瞄射击,准确地摧垮了敌人的工事。”渡江之后,他指挥部队再拔头筹,率先攻入汉城,先头部队占领南朝鲜总统府。
第四次战役开始后,他指挥部队激战东线,第一一七师在向横城勇猛穿插的作战中,歼敌3300余人,其中俘美军800余人,创志愿军一次战斗生擒美军人数最多的纪录。
1951年11月起,吴信泉率部在临津江两岸进行了长达340天的阵地防御作战,第三十九军将士以顽强不屈的精神构筑了“地下长城”,歼敌2.25万人,缴获武器弹药数以万计,击落击伤敌机265架,击毁击伤敌坦克、汽车、大炮400多辆(门),阵地向前推进了10平方公里。随后,志愿军司令部召开现场会,将第三十九军的经验向全军推广。
从1952年12月下旬起,为了加强反登陆作战的准备,中朝联合指挥部于1951年9月成立的东、西海岸联合指挥所统一改称指挥部,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委邓华兼任西海岸联合指挥部司令员、政委,梁兴初、吴信泉为副司令员。
1953年5月,吴信泉功成归国,历任东北军区参谋长、沈阳军区参谋长,领导部队开展正规化训练,参与组织领导辽东半岛集团军抗登陆演习,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9年夏天,彭德怀因言获罪,吴信泉因和彭德怀、黄克诚的历史关系,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1960年8月起,他调任军委炮兵副司令员(司令员陈锡联),主管过炮兵院校工作,兼管过司令部工作,还抓过军务、装备、作战工作。“在他担任副职的二十多年中,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