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
【摘要】 目的 探究对脾虚气滞证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中医特色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 2021年9月医院收治的42例脾虚气滞证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特色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采用中医特色护理后,各观察时点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R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评分及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脾虚气滞证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中医特色护理干预,结合耳穴压豆、穴位按摩、穴位贴敷、中医定向透药治疗等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症,减轻患者疼痛感,同时结合情志护理干预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更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慢性胃炎;脾虚气滞证;中医护理特色技术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5--04
慢性胃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发的胃黏膜病变或慢性炎症,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灼痛、胀痛或隐痛,并伴随嗳气、泛酸、早饱等症状,治疗难度高,病情反复,导致患者情志因素加重,不利于康复[1]。在祖国医学中慢性胃炎属于“胃痛”范畴,根据证型可分为脾虚气滞、胃阴不足、肝胃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胃络瘀阻五类,其中脾虚气滞最为常见[2]。在临床治疗上主要以药物治疗,改善临床症状为主,但受到患者生活习惯、依从性等影响,患者病情反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特色护理是基于中医理论指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辩证施护,联合耳穴压豆、穴位按摩等特色中医护理手段,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10月- 2021年9月医院收治的42例脾虚气滞证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对照组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0.10±4.18岁,平均病程2.24±0.53月;观察组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0.67±4.80岁,平均病程2.35±0.61月。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相关部门审核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为慢性胃炎[3];②符合脾虚气滞证标准[4]: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疲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③具备正常沟通能力,对本研究知情;④全程参与,配合度高。
(2)排除标准:①有其他胃部疾病或重要器官功能异常的;②有恶性肿瘤或免疫系统疾病的;③有皮肤病无法接受中医护理的;④中途退出或失联,配合度差的。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建议患者忌食辛辣、生冷等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易消化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建议患者保持良好心情,适当运动。持续护理14d。
1.3.2 观察组 采用中医特色护理,包括:
(1)穴位按摩:选取气海、中脘、上脘、天枢、足三里、内关等穴位,使用适宜的按摩手法和强度,每穴施术1~2分钟。
(2)穴位贴敷:选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肝俞、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将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研发的穴位贴敷治疗贴贴敷在穴位上,1次/d,4h/次。
(3)耳穴贴压:使用75%酒精对耳部穴位进行消毒,用华佗牌耳穴专用Ⅱ型磁疗贴,贴在耳部穴位上,对穴位进行按压,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1~2min。主要选取神门穴、脾、胃、肝等穴位。注意观察耳穴位置是否有红肿或者溃疡,有异常可随时取下。
(4)中医定向透药:使用郑州爱博尔ABE-Ⅲ型定向透药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治疗。打开电源开关,将治疗垫放入多功能治疗仪极板中,用防渗贴将治疗极板固定到对应穴位上,启动输出,调节参数强度至患者耐受为宜,持续治疗20min,1次/d。治疗结束后,将治疗垫固定留置2h。
(5)情志护理:受到病痛影响,患者存在一定负面情绪,护士要耐心安抚患者,使用治疗成功的案例鼓励患者,让患者建立信心。通过聊天的方式引导患者主动倾诉,根据患者的主诉针对性心理疏导,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患者信任,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积极和患者家属沟通,建议患者家属配合患者护理,督促患者保持健康饮食和良好作息,多关怀患者,陪伴患者,促进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持续护理14d。
1.4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进行评分,于治疗7d和14d分别进行评价,从胃脘痛、腹胀、大便、嗳气、泛酸、抑郁、食欲不振等症状进行评分,0~3分/项,分数越高患者症状越严重。
(2)疼痛及焦虑程度:疼痛数字评分法(NRS)[6],0~10分,分数高代表疼痛感严重;焦虑自评表(SAS),分数高代表焦虑情绪严重。
(3)临床护理有效性;患者证候积分减少70%以上,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证候积分减少30%~70%,症状明显好转为有效;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症状未见好转为无效[7]。总护理有效率=(显效+有效)/ 总例数 ×100%。
(4)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0~100分,分数高表示生活质量更好。满意度采用纽斯卡尔满意度量表评价:0~95分,分数高表示满意度更高。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中医特色护理后,观察组各观察时点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NRS和SAS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NRS和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中医特色护理后,观察组NR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护理有效性比较
采用中医特色护理后,观察组总护理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评分比较
采用中医特色护理后,观察组SF-36评分及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慢性胃炎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高,病情反复发作,对患者生活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患者受到病情影响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影响病情,形成负性循环[8]。中医将慢性胃炎归为“胃痛”范畴,其致病原因复杂,多因受到寒邪入侵、脾胃虚弱或气滞血瘀等影响发病[9]。在诸多分型中,脾虚气滞证较多,由于患者脾胃虚弱、肝气郁结,导致脾胃运作异常,引起发病[10]。临床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预后效果良好。但受到患者依从性、生活习惯等影响,病情反复发作[11],因此临床上还应配合护理策略干预,通过护理手段改善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症状。
中医特色护理主要体现在,①穴位按摩:中医按摩能够解除疲劳,促进肌肉松解,能够有效疏通经络。选择气海、中脘、足三里、天枢等穴位进行按摩,有益于促进人体消化,健脾胃,促进经络疏通[12]。②穴位贴敷:具有补脾气、养肝血、行气破滞、镇痛解痉的作用,可有效缓解胃脘痛症状。③耳穴压豆:选取神门穴、脾、胃、肝等穴位进行压豆,通过按压方式作用于穴位,脾、胃、肝等穴位能够理气,缓解脾胃疼痛,神门、内分泌等穴位也能解痉镇痛,调节机体神经组织,改善患者疼痛感[13]。④中医定向透药:利用治疗仪对中脘、上脘穴位进行治疗,能够充分利用中药贴片的药物作用,在治疗仪作用下渗透皮肤,对脏腑功能起到调节作用,同时刺激经络血液循环,有效改善气滞血瘀,促进胃肠功能活跃,达到镇痛消炎效果[14]。⑤情志护理:经过对患者心理疏导,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和患者家属一同解除患者焦虑状态,更有利于改善情志不遂引发肝气郁结,提高治疗效果。
宫欣茹[15]在研究中指出,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中医治疗策略,观察组证候积分(2.0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8.00分),和本文结论一致。可见通过中医特色护理,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丁玲[16]在研究中指出,对慢性胃炎患者采取穴位按摩以及耳穴压豆等中医护理干预,患者NRS分,SAS分均低于对照组,亦和本文研究结论一致。证实了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SF-36评分、纽斯卡尔满意度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通过多种中医护理方法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患者心理健康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脾虚气滞证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中醫特色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疼痛,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取得患者认可,提高医院服务水平。
4 参考文献
[1] 苏四霞.中药热奄包联合中医情志干预在脾虚胃寒证慢性胃炎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21,22(4):65-67,71.
[2] 曾远银,罗芳,许敏.中医饮食调理联合情志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情绪及营养状态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1,34(2):488-490.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7,37(11):721-738
[4] 张伯礼.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81-183.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5-109.
[6] 王菲菲.优质护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和护理质量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7):131-132.
[7] 王文娟.系统护理干预在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0):200-201.
[8] 段俊玮.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观察[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20.
[9] 杭嘉敏.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对脾胃虚寒证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31):145-147.
[10] 周小玲,梁倩华,梁圣慧.中医综合护理对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的干预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24):85-88.
[11] 孙倩雯.脾胃虚寒型胃炎开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与黄芪建中汤结合治疗疗法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20,17(8):100-101,110.
[12] 张沈晔,迟伟,林榕.耳穴压豆及穴位按摩治疗功能性胃脘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3):186-187.
[13] 马刚.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3):140-142,146.
[14] 雷唤启,李巧云,林广珍.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20,18(1):128-130.
[15] 宫欣茹.中医特色外治护理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20,28(1):93-95.
[16] 丁玲,刘洁.耳穴压豆配合穴位按摩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光明中医,2020,35(16):2534-2536.
[2021-12-24收稿]
20725005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