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理论内涵与实践探索
——以《创新创业基础》为例

2022-03-08 09:19陈艳梅李存国都三强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立德基础育人

□陈艳梅 李存国 都三强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1]课程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基本载体,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处于“孤岛化”的境地,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尚未有效形成。因此,高校应紧紧抓住《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这一主渠道,强调“立德树人”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实践,充分挖掘该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沿着有益于民族复兴的道路前进。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立德树人理念下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它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发挥所有任课教师的育人职责,从而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和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

(二)《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其兼具基础性和思政性。课程思政建设应增设价值目标,并置于传统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首,《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价值-知识-能力”目标分处三个不同层次,相辅相成,总体目标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紧密结合,实现知识讲授、能力达成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使学生自觉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的熏陶、规范下积极践行创新创业,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二、《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现状。当前,《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正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且收到了初步效果,学生学习目标性增强,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课程教学实践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1.教师思政教学素养和经验匮乏。课程思政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任课教师传统文化和思政文化知识储备不够,缺乏系统性培养进修,在授课过程中难以游刃有余地将二者融合并生动地讲授出来,这样的课程思政最终收效甚微。

2.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生成性不足。教学目标的达成体现在学生可以深刻领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做到入脑入心,并时时处处执著坚守和自觉践行。当前,课程思政正处于最初实施阶段,任课教师更多关注思政知识点“讲什么”和“讲没讲”,忽略了尊重大学生自由和个性,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情况,难以与学生达成情感认同,进而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3.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现有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缺少对思政教学效果的考量,不利于学生自省修身。课程考核范围主要集中于学生在参与课堂、创业实践和项目展示等方面,并赋予一定的比重。学习成果多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和路演,难免会存在部分同学混在团队里坐收渔利的现象,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二)《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有助于“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三全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每门课程都应凸显出思政育人价值。《创新创业基础》在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过程中,课程自身蕴含着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品质的元素,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创业与人生发展的关系,认同创新创业的时代意义,为创新创业寻求价值支持,激发创造力,树立创新创业的远大理想。

2.《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创新创业基础》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载体支撑,育德于教,使学生在创新创业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中获取体验性的感悟,明确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基本遵循,最终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新时代青年。

3.创新创业教学主客体需要科学价值观的引领。在创新创业教学和教育实践过程中,受功利性狭隘认识的影响,部分教师课程定位偏差,过于追求创新创业成果,缺少对课程育人魅力的把握;部分学生或事不关己,或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缺少创新创业的理性认知……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正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创新创业课程理应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有效培育大学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引领他们自觉树立理想、涵养精神、提升技能、约束行为,实现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的联合发展。

(三)《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课程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其具有思政育人的诸多优势,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同向同行。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同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4]可见,“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共同的教育目标。《创新创业基础》“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课程的德育价值,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其覆盖范围广,课时较长,进一步提高了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广度。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创新创业基础》围绕教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锻炼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塑造创业精神等方面开展教学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贯通之处,帮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是为了什么,应该遵循什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实现个人成长成才。

3.教育方式的一致性。理论讲授和实践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行,这与《创新创业基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创新创业基础》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按照课程内容的逻辑关联采用角色体验、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课外实践等方式开展教学,学生以创业团队的形式参与教学活动,在汲取知识中感受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带来的成就感和团队的力量。

(四)《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实践探索。

1.挖掘《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具有跨学科融合的特点,其中可挖掘的思政教育元素也十分丰富。

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分为创新基本理论和方法、初识创业与人生发展、创业基础知识、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战5个模块,通过实际课程授课内容挖掘每个模块开展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和育人元素。以初识创业与人生发展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

2.科学设计《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落实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环节。任课教师应在思政目标指导下实施教学,做到融会贯通,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思政知识的讲解。以创新基本理论和方法模块为例,该模块授课内容可围绕以下几点开展:一是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劲动力。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这离不开创新和创造,在成功创业的众多公司中有很多优秀的案例。可以通过一个时事热点进行课程内容的导入。三是在讲授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融入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哲学原理,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借助一系列智力问题、游戏和案例,使学生学会接受新知识、新点子,学会思考、探索。

3.完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在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中,教师依据讲授内容选取案例、任务驱动、头脑风暴、情境模拟、商业游戏沙盘、课外实践等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把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实际授课过程,为课程思政增添活力,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统一。比如,在教学设计中,设置“创业故事”分享环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创业故事、分享感受、分析育人元素,短短的10分钟却可以巧妙地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深刻领悟创新创业的价值遵循和核心精神。

4.改革《创新创业基础》教学评价标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突出“思政课程”这个主线,将学生在对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的思辨表现作为评价依据。将出勤、思辨能力、课堂互动、课堂作业、创业计划书、项目路演、等内容设定权重系数完成对学生的全面考核评价。如:学生对案例教学中思政要点的辨析、把握程度;创新创业项目的社会公益性评价等。

猜你喜欢
立德基础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不等式”基础巩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整式”基础巩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