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金融与统计类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以滁州学院为例

2022-03-08 09:16夏岩磊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文科文科应用型

□李 丹 夏岩磊

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科技部、工信部等十三个部门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大学科建设,其主旨是面向“十四五”,全面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工作组正式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作为面向“十四五”时期的重大顶层教育设计,“新文科建设”所指明的“新”,对于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意义尤为重大。“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科技创新特色明显的工科、理科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基于现有传统文科的基础进行专业课程的重组,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质量更高、内涵更丰富的综合性跨学科平台,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培育的目的。本文以安徽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滁州学院为例,分析“新文科”建设要求下的金融与统计类专业,如何进行学科交叉和课程重组的改造,提出促进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对策措施,为同类院校进行传统文科专业改造提供一个经验案例。

一、地方院校探索金融与统计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瓶颈问题

(一)师资队伍的多学科融合问题。探索金融与统计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特色发展,需要依靠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来实施。如何促进学科背景各异的教师,基于自身知识储备基础,吸收、融合或再学习交叉学科的教学方法、思维理念等问题,是制约实现交叉重组的瓶颈问题。不仅要培养教师的应用型品质,提升教师的应用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更要求锤炼一支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和跨专业课程教学能力的综合性新型教学队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紧紧把握新文科建设的思维逻辑和基本要求,制定具备学科交叉、课程重组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此指导下,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授课、实训及其他教学环节中,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因专业施教”。通过教师自主学习、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将新兴产业与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注入到课程教学中,逐步形成符合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师资队伍。

(二)实习实训的新功能强化问题。实现金融与统计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特色,必须重视包括校内与校外实习实训活动在内的实践教育,尤其需要通过高质量的实践教育,弥补单一专业的一元化知识体系和思维局限,为符合新形势、新变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最“接地气”的现实教育。从新文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出发,金融与统计类专业的实习教育不仅要求校内外实习基地的软硬件设施跟进、校内外合作的层次深入与质量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到实习实训的内容设置需要课程多元化、跨学科专业化和实质性参与有效化。传统的实习实训内容,拘囿于专业壁垒:经济学类专业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却缺乏动手能力的提高;理工类专业关注程序操作能力的训练却缺乏与经济社会的联系,导致“程序设计了、数据出来了”,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途却忽略了。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打破专业壁垒,让文科专业的社会分析与理工科专业的技术手段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决策方案。这就要求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功能必须赋予新的任务,从内容到方法,均要牢牢把握“交叉、融合、跨越”的思维逻辑。

(三)人才培养理念认识的“再转变”问题。达到金融与统计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特色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一步转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重要论断,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坚持全面发展,能力为重,在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从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认识过程来看,学校金融与统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已经转变了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观念,转变了传统意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现代意识和心理素质教育的观念,并以此作为过去十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但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对人才培养的认识需要“再转变”,即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的新文科思维为途径,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提升。

二、滁州学院金融与统计类专业进行新文科建设的现实基础

滁州学院金融与统计类专业主要在数学与金融学院(以下简称“金融学院”)设置。作为学校转型提升的典型院部,金融学院近三年来逐步形成了理学、经济学与工学三个门类的学科布局,并以金融工程和经济统计学等两个专业和课程群为核心,积极借助数理分析与大数据分析手段,强化“经济素养+现代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该校其他文科类学院相比较,金融学院内部形成的经、理、工三大学科布局,虽然伴随着转型之难、改革之艰,甚至一度被视为举办文科专业的劣势,但却为在校内率先尝试“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契机优势与现实可能:金融学院的发展现况为“新文科建设”对学科交叉、课程重组的基本要求提供了重要基础,具备了探索新文科建设特色与实现路径的客观条件。

(一)提供了满足经济学科对逻辑思维和数理分析技术需要的基本条件。金融工程专业和经济统计专业同属经济学门类,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经济学门类的学科专业虽然隶属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但具有典型的应用性特征,与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产业、行业存在着鲜明的对应和密切的联系。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同样具有显见的应用型特点,应具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从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视角出发,经济学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具备经济学理论素养基础之上同时掌握现代数据分析技术、具备以逻辑思维和数理分析解决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金融学院设置的理学门类学科专业(应用数学)、工学学科门类专业(大数据科学与技术),能够为满足经济学门类对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的需求提供学理基础。

(二)提供了满足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学科交叉与课程重组的学科布局。金融学院紧跟学校办学定位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大转型力度和实践程度,形成了以数学与统计学为基础,以数据技术为手段,以经济金融领域为应用的学科专业发展布局,涵盖经济学、理学与工学等三个一级学科,着力探索与省内外老牌大学的错位培养,定位于培养具有数理背景和信息化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和统计人才。已有的学科布局,为金融学院内部经济学与理学、经济与工学等专业进行多学科重交叉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能够在学院内部整合与重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经济素养+现代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特色、实训特色、教学方法特色、师资建设特色及人才培养特色。

(三)提供了满足新文科建设要求的传统研究范式向新兴研究范式转变的人才队伍。金融学院金融与统计类专业的师资队伍构成,包含了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学科门类,在每个专业中都具有多个学科的师资人才。以经济统计系为例,共设置经济统计学、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两个本科专业,专人教师23人,其中,理学学位教师占比56.52%、经济学学位教师占比13.04%、工学学位教师占比26.09%;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比95.65%(包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3%)。面对传统的经济统计方法及其对应的人才培养范式需要不断适应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对新统计、新金融等专业的现实要求与冲击,具备交叉专业背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能够迅速适应学科融合、专业交叉和课程重组的挑战,促使金融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需要的新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相匹配。

三、滁州学院探索金融与统计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实践做法

(一)确定总体目标,以“目的”为抓手推动专业改造。依据新文科的内涵、特征及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要求,在滁州学院金融学院初步具备的学理基础、实践基础和条件基础上,以重点构建“两结构+五支撑”的特色体系为总体建设目标,推动传统专业改造与提升。具体建设路径为,从“学科结构交叉群”和“课程结构重组群”的宏观层面着手,打造课程特色、实训特色、教学方法特色、师资建设特色及人才培养特色等五项支撑,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时间维度出发,对现有传统的金融与统计类文科专业进行新文科改革。一是在较短时期内,进一步强化金融学院内部的经、理、工三大学科深度融合,初步形成相近学科的文科学院之间的两大特色结构群,即:包括金融学院内部的经、理、工学科结构交叉群及金融与统计类专业经济类、数学类、信息科学类课程结构重组群。学科交叉群及课程重组群;二是在此基础上,从中长期探索金融与统计类专业与理工类学院在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形成更深广意义上的知识融通,为理工类专业在技术层面背后所需的人文关切提供给养。

通过金融学院内部、金融学院与相近文科学院,以及文科学院与理工类学院的三重阶段渐进性交叉融合,最终实现金融与统计类专业的五大发展特色,为构建学校新文科建设的崭新格局提供经验支持。五大发展特色包括:融入多学科背景的特色课程建设、融入面向新产业和新技术的产学研用特色实验实训建设、融入文理工多专业方法的特色教学方式探索、融入经济思维与信息技能的特色师资队伍培育、融入人文素养与工程认证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二)构建专业集群,以“创新”为根本推动协同发展。金融学院在近十年的转型提升过程中,以“创新性”和“发展性”为行动指导,围绕如何做好专业建设、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核心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转型和专业建设经验及成果,为省内外应用型高校数学专业的转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十三五”期间,学院形成了以数学与统计学为基础,以数据技术为手段,以经济金融领域为应用的学科专业发展布局,涵盖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三个专业。在“十三五”收官之年重新招收应用数学专业,在跨学科门类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由四个专业构筑的专业集群,积极尝试教学实训模式创新及师资能力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满足了金融与统计类专业探索新文科建设的创新性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通过专业集群建设,初步满足了工具性特征明显的理学与工学专业对依托载体的需求。金融学院的应用数学专业和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分属理学门类和工学门类,授予理学学士与工学学士。两个门类的学科专业均隶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具有鲜明的工具性特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工具性学科专业必须依托于一个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载体性专业,才能发挥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作用。“工具”缺失“载体”,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流于“空中楼阁”,导致人才培养的结果与应用型目标相背离。经济学门类的学科专业,是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中运用和借鉴数理工具最为频繁的学科专业,数理分析中的线性与非线性规划、微积分、矩阵代数、概率论与博弈论等专业知识,在经济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现代信息分析技术的崛起,数据挖掘、云计算分析也在不断改变传统的经济统计推断基础,向着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层次迈进。金融学院设置的经济学学科专业(金融工程与经济统计学),能够为满足工具性特征明显的应用数学、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等理工类学科专业对依托载体的需求提供学理基础。

(三)打造功能实验模块,以“实践”推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探索并构建了“一个中心+两种功能+三大平台+四个模块”的交叉性实验实训基地和创新性师生能力提升载体,为进一步探索金融与统计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特色提供了条件保障。依托一个中心——金融工程综合实训中心,含金融建模实验室、金融投资分析实验室、统计分析与建模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可以同时容纳200名学生进行金融建模与量化投资、各金融产品模拟交易和投资分析、金融数据挖掘、期权期货套利和保险实务等相关课程的实训操作演练、学科竞赛、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发挥两种功能——教学实验功能和服务社会功能,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利用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创新性地解决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机制。同时为教师学习、掌握新技术手段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科研服务教学等提供平台支持。搭建三个平台——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和保险精算三大实验平台,支撑以经济分析技能为核心的统计数据挖掘、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以及保险精算等三个方向上的经、理、工交叉融合与互促提升。支撑四个模块——专业基础实验模块、综合拓展实验模块、创新研究模块和职业模拟模块,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实验操作能力的要求以及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对师资队伍创新能力的要求,全面促进师生协同提升实践能力和产学研用能力。

通过一个中心的建设,为新文科建设对各专业交流互通、知识交叉碰撞的需求提供实现条件。“两种功能”即教学实验功能和服务社会功能。通过两种功能的发挥,为新文科建设对人才培养和师生协同的模式再造与重构需求提供实现条件。通过三个平台的打造,为满足新文科建设对“突破组织形式壁垒”“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和“冲破制度壁垒”的需求提供实现条件。通过四个模块的塑造,为新文科建设对构建跨学科的复合课程群,深入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的需求提供实现条件。

综上,金融学院在探索金融与统计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起步阶段,具备学科、专业等层面的学理基础、实践基础和条件基础,应紧紧抓住国家对新文科建设的改革契机,进一步凝练特色、产出成果,为专业建设的内涵提升和提质增效贡献创新性智力支持。

图1 滁州学院金融与统计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特色及做法

四、促进地方本科高校金融与统计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面向符合新文科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省级示范教学团队。针对转型后的金融与统计类专业特点,依据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基本素养与现代技术技能,以金融工程、大数据、统计实训等交叉性实验实训基地为平台,打造具备多元化学科背景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着力打造金融工程、经济统计等省级教学团队,产出高水平示范性成果。面向行业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引进具有较好经济学基础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博士,鼓励在校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二)强化学科交叉融合、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依托教材建设融入“新文科”理念。针对新文科建设对多元化知识背景下的学科交叉及课程重组的要求,提高专业教师和受教学生对新文科思维与理念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着力通过自编教材、自编实验指导书等方式,将新文科建设的思维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就业等过程中。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新文科特色明显”的金融与统计类新型课程体系,大力建设省级线上或线下示范课程,编写或修订贯穿新文科建设思想的自编教材。

(三)深化金融与统计类专业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建设,搭建一套有助于凸显新文科建设成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主体,改革传统的“课程试验+实验实训+实习报告”的流程与评价模式,推进“校内学科互动+校内专业知识交叉+校外资源共享+多元化成果汇报”的流程体系,构建有助于凸显新文科建设成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基于地方、区域宏观发展战略(如江浙沪皖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围绕区域产业优势,培养服务于地方战略的优势产业、新兴战略性技术产业和地方支柱产业的金融、统计类专业人才。在校内实验平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层面,建设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实践教育基地。

(四)发掘金融与统计研究的“经济+数理+技术”的自身特色,加强跨学科科研合作,提升教师基于数据要素与统计要素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紧紧抓住创新要素对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金融与统计类专业对金融、数据等创新要素的分析优势,着力筹建以分析特色为主要优势的金融与统计研究团队,明确学科方向,以项目推动建设,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提升科研成果层次,力争在领域内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文科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