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创新与意义:精准扶贫思想的反思与再释

2022-03-08 08:30:08刘占勇
江汉学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攻坚精准

刘占勇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武汉 430074)

2020 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彻底实现了现行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着要在短期内实现七千多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时代挑战和艰巨任务。在正确把握我国当前贫困状况的前提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2013 年11 月在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核心地带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创新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通过不同形式,针对不同问题,发表了关于精准扶贫思想的一系列论述。2016 年3 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思想进行了总的阐述,至此精准扶贫的理论及完整体系基本形成。2016 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精准扶贫开启全面实践之年。五年来,在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推进、高效运行。2020 年2 月28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2019 年,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步(见图1)。

图1 2015—2019 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1]

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5 年的5575 万降至551 万,贫困发生率由6.7%降至0.6%,“全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 元,比上年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1]五年间,每年贫困人口都以一千余万人次减少,事实充分证明了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科学的、有效的扶贫理论。2021 年2 月28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按照每人每年生活水平2300元(2010 年不变价)的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计算,551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全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8 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2]面对精准扶贫的巨大成效,有必要进一步思考精准扶贫理论何以有如此效力的关键问题。直接视角上,需从理论上回答:精准扶贫继承了什么?创新了什么?有哪些精髓与特质?间接视角上,需在“结果层面”,从理论上回答:精准扶贫对国内社会发展的结构意义是什么?国际性价值是什么?以上问题,是进一步对精准扶贫思想的追问和反思,弄清这些问题,对深刻领会精准扶贫内涵实质,持续指导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渊源与历史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

精准扶贫思想从根本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在“脱贫主体”上,继承了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根本立场;在“致贫原因”上,继承了追溯制度性因素的观点;在“脱贫路径”上,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策略。

1.脱贫主体:人民群众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必将是群众队伍的壮大。”[3]287其实,不仅是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都是围绕“人民群众主体”的思想展开和深化的。精准扶贫思想继承了这一立场,集中表现在扶贫方向和主体两方面。在精准扶贫方向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到2020 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4]83精准扶贫在方向上是明确的,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是根本指向,具体就要让所有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所有人民群众共同迈向小康社会。在精准扶贫的主体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能动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通过顽强奋斗早日改变面貌。”[5]精准扶贫在参与主体上也是明确的,要实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历史性任务,根本上要依赖人民群众自身,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地位能否有效发挥,决定精准扶贫能否顺利实现。

2.致贫原因:制度性贫困

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一书中,就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内在因素是制度性的。他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制度性过程。解决制度性贫困,就要有制度性变革的反贫困理念,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从根本上消灭贫困。“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6]马克思认为,只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根本上为贫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提供保障。精准扶贫继承了这一观点,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制度要在脱贫攻坚的实效中不断发挥作用,彰显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7]精准扶贫思想始终把坚持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扶贫道路,坚定不移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优势作为根本方略,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政治自觉。

3.脱贫路径:历史唯物主义

在《德意志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3]538在实现脱贫的路径上,马克思认为需要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奠定消灭贫困的基础。精准扶贫继承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一方面在扶贫进度上,要求“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吊高各方面胃口”[4]88。精准扶贫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实施步骤,并有条不紊地推进。精准扶贫对象和具体目标既是对历史发展的准确认识,也是对今后发展的科学判断。另一方面在扶贫道路上,精准扶贫认识到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复杂性、反复性和长期性,要实现脱贫攻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根本上要增加人民收入,特别是要通过产业脱贫,“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8]。精准扶贫坚持以发展为核心,以提升生产力为突破,关注经济成果的再分配,努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鲜明体现了解决贫困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二)我国脱贫攻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国计民生的核心事业,把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作为根本目标。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他指出“只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富裕了,全民才能实现共同富裕”[9],并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等途径开展扶贫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集体,丰富发展了“共同富裕”思想,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形成了系统的扶贫理论,并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等途径开展扶贫实践。此时实施了“三西”(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的开发扶贫试验。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两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发展完善了扶贫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何要扶贫和如何去扶贫的核心问题[14],制定了明确的、全面的扶贫攻坚计划,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 年)》。此阶段围绕这一计划,继续进行开发式扶贫工作,共解决了2 亿多人的温饱问题,并通过“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途径深化扶贫实践。

精准扶贫思想正是对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扶贫思想和经验的继承,集中表现为,一是继承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从我国扶贫历史阶段看,共同富裕思想和实践贯穿始终,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1]。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进一步提出了共享发展的基本路径,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二是继承了“区域性扶贫”的理念。我国贫困地域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类型多样,整齐划一的扶贫路径是不现实的,而突出区域性的扶贫政策是可取的。“三西”扶贫工作、“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都强调对地域性的准确把握,找到适合地方扶贫开发的正确之路。精准扶贫思想的“精准”就是要关注特殊的地域环境,为此,国家针对民族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等专门设立了扶贫方案。三是继承了“社会合力扶贫”的理念。我国扶贫攻坚工作在国家主导下,也强调大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 年)》中第七条“社会动员”专门规定“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及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都应积极与贫困县定点挂钩扶贫……不脱贫不脱钩……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要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12]。精准扶贫思想强化了企事业单位的定点帮扶,进一步发挥了社会合力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各显其能,为精准脱贫事业贡献力量。

二、理论精髓与核心特质

2020 年初,我国遭遇了世界性公共卫生灾难“新冠肺炎”疫情,但在有效控制疫情基础上,有序地开展复工复产,并强调2020 年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不减,时限不变。期间,扶贫工作虽然受到了影响,但并没有动摇脱贫成效和脱贫信心。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 年和2020 年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 万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 万元……农村危房改造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生生活补助人数增加近40%……疫情期间不懈推进脱贫攻坚”[13]。总之,正如前文所讲,精准扶贫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成效是客观的,即使面临疫情,也没有出现颓势,而是迎难而上,这些都要归功于精准扶贫的伟大创新:一是精准的扶贫理念。与以往扶贫攻坚不同,精准扶贫特别强调精准,“改漫灌为滴灌”,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就是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实现了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工作效率。二是准确的脱贫标准。新时代,在解决温饱基础上,一方面提升了脱贫的基准线,即每人每年2300 元;另一方面界定了目标的基本标准,即“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把贫困的全面性和多元性具体落到了实处。三是系统的脱贫路径。精准扶贫提出的是综合的扶贫方针,在动员全社会基础上,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现了多管齐下的扶贫策略。

实质上,精准扶贫的创新源于对扶贫攻坚中几对辩证关系的正确把握。一是坚持了以总体性方针为指导与以地方具体实际条件为基础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扶贫开发,要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14]要从宏观角度,综合看待我国扶贫的总体情况和局面,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症下药,精准滴灌”[14]这是精准扶贫思想将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统一的集中体现。二是坚持了发挥社会集体的合力与培植个体内生动力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精准扶贫路径上,既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15]。更要“科学规划,增强内生动力”[14]。这是精准扶贫思想将集体性与个体性有机统一的集中体现。三是坚持正确认识精准扶贫工作的现实条件与积极发挥人民的创造能力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既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不喊脱离实际的口号”[15]也要“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在事关长远的问题上发力”[15]这是精准扶贫思想将客观性与能动性有机统一的集中体现。四是坚持以提高人民收入为前提与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方向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基础……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有效衔接”[16],也指出,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扶贫效能……促进区域发展……提高基本服务水平”[16]。这是精准扶贫思想将经济性和社会性有机统一的集中体现。

三、社会意义与国际价值

(一)社会意义

精准扶贫是集体性工作,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有机组成,主要在经济生活领域展开,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生活领域关系紧密。全面脱贫有利于社会结构更加合理,即完善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战略发展格局。

1.经济成果更加“共享”

精准扶贫在完善“五位一体”经济生活领域上,主要体现为有助于经济成果“共享”度的提升。

精准扶贫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从本质上看,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增加是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实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再分配的结果。因此,精准扶贫成效的取得,既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建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成果共享的结果。

2.政治制度更加“认同”

精准扶贫在完善“五位一体”政治生活领域上,主要体现为有助于政治制度“认同”度的提升。

精准扶贫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在社会动员、物资调配、政策执行上的强大合力和韧性。即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保障了生命健康,保持了脱贫成效。精准扶贫的强大生命力,为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充分显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坚定了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3.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精准扶贫在完善“五位一体”社会生活领域上,主要体现为有助于社会关系“和谐”度的提升。

精准扶贫凝聚了社会各界力量,全国人民守望相助的情结更加浓厚,对改善和优化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关系意义重大。收入的增加让贫困群众缩小了与他人的差距提升了幸福感;社会各界踊跃帮扶的无私奉献精神,使贫困群众感受到了心灵上的关爱,提升了归属感;精准扶贫促进了整个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改善,使贫困群众感受到了方便,提升了满意度。

4.文化生活更加“融合”

精准扶贫在完善“五位一体”文化生活领域上,主要体现为有助于各民族文化“融合”度的提升。

精准扶贫实践中,东部对西部地区、城市对农村的帮扶,以及各类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对贫困地区、户、人的定点帮扶等,都客观带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特别是在精准扶贫中专门设立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政策、各民族团结共建政策、易地扶贫搬迁多民族社区发展政策等,提供了文化交流融合的契机和场域。

5.生态环境更加“宜居”

精准扶贫在完善“五位一体”生态生活领域上,主要体现为有助于生态环境“宜居”度的提升。

在经历“疫情”后,人们更加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健康环境的重要性。精准扶贫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贫困地区多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若是肆意地开发与生产会造成当地环境的严重破坏。精准扶贫很好地处理了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以发展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倒逼经济绿色转型、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式,实现了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二)国际影响

1.提供中国经验

精准扶贫的巨大成绩,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为我国脱贫攻坚找到了出路,也为全世界的减贫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17]。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指出:“过去30年,中国将7 亿贫困人口脱贫,我们也要赞扬中国设立了消除贫困发展目标,比联合国2030 年发展目标提前了10 年,中国经验应该通过南南合作的模式与其他国家分享。”[17]在为全世界减贫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力,降低贫困人口数量的同时,精准扶贫也从扶贫攻坚的思想、理论、路径和方法上,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的模板,“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贫困人口,精准找到致贫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对世界减贫具有借鉴意义”[17]。因此,作为在我国获得成功、独具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正在成为世界其他国家脱贫攻坚的学习榜样和研究对象,中国的扶贫方案、扶贫经验、扶贫道路正在以各种形式向世界各国的减贫与发展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正如汪洋副总理(时任)在“2017 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致辞“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中国经验正在为世界提供借鉴……为国际减贫事业做出贡献”[17]。

2.传播中国文化

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底蕴,是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的“地方性知识”,具有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在“2017 扶贫日县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论坛”指出,“要推动中国精准扶贫标准‘走出去’……积极与国际扶贫组织合作”[18]。事实上,精准扶贫由于被赋予了中国文化的意义,伴随精准扶贫标准“走出去”的,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我国以精准扶贫经验传播为契机,在为其他国家提供智力支持时,也在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精准扶贫的“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结合,使“走出去”更有条件、更有效果。“一带一路”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伟大构想与规划,“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19]。“一带一路”的持续健康发展,依赖于沿线各国人民之间的心心相通,而民心相通的实现路径就是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同样面临着国内脱贫发展的课题,通过“一带一路”,借助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的传播,更能发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实现中国文化与沿线国家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因此,精准扶贫对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构建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3.彰显中国话语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和方向。2016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质、文明素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关键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20]。实质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就是对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核心问题的回应,目的是要改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力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20]。精准扶贫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性扶贫理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质的完整的学术性理论。同时,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学科、视角、维度进行了广泛的阐释和拓展研究,丰富了精准扶贫理论的内涵与价值,提升了学术地位和阐释效力。因此,精准扶贫理论及其指导下的脱贫攻坚实践,客观上对相关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有利于提高我国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能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四、讨论与结语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应对脱贫攻坚,实现“十三五”绝对贫困全部消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十四五”征程的伟大创举。在精准扶贫取得全面胜利之际,基于巨大成效,从理论上再次对精准扶贫思想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反思,更加清楚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对我国的社会意义以及具有的国际影响力。研究发现,从思想源泉上看,精准扶贫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高度和新体现;从历史基础上看,精准扶贫思想是对我国以往扶贫阶段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主要得益于精准扶贫思想在发展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和继承中国扶贫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独具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思想的精髓和特质,主要表现在对几对辩证统一思想的准确把握和有力坚持。精准扶贫思想直接推动了我国扶贫攻坚事业的发展,在经济方面,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改善其生活状况,实现绝对贫困消除的历史伟业。事实上,全面脱贫对我国社会的意义是系统的、深刻的,一方面从共时性角度看,“五位一体”的社会意义体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功能与完善;另一方面从历史性角度看,精准扶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缩影,其综合性、系统性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我国社会建设的全貌,其蕴涵的理论价值、工作机理及社会意义,对于今后我国稳定脱贫成果、相对贫困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也是下一步研究中,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因此,尽管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基本完成,但是它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深刻的、深远的,需要长期进行研究和阐释,以指导今后相关工作。同时,正是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取得的巨大成效,使得精准扶贫思想更具有鲜明的国际影响力,为世界其他地区的脱贫攻坚提供中国经验,也能积极地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话语。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攻坚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准确理解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2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11-17 03:17:16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 09:42:14
隐形贫困人口
领导文萃(2019年5期)2019-03-19 12:01:10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