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替普酶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效果及对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观察

2022-03-08 04:23:54杨滨泽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6期
关键词:瑞替普溶栓神经功能

杨滨泽

(铁岭市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急性脑梗死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对于本类患者的治疗时效性要求极高,与之相关的治疗研究中,溶栓治疗的研究占比较高,而不同的溶栓治疗药物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其中瑞替普酶是效果较好的一类药物,但是其效果的细致探究仍十分必要。另外,除神经功能受损是在本类患者中表现极为突出的方面外,细胞凋亡相关因子作为在脑梗死患者中变化波动较大的一类指标,在炎性损伤及神经细胞凋亡等多方面也具有较高的价值[1]。本研究就瑞替普酶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效果及对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进行观察与分析,以为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间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尿激酶组)43例和观察组(瑞替普酶组)43例。对照组中包括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为41~73岁,平均年龄为(62.00±6.30)岁,发病至治疗时间为0.50~4.20 h,平均为(1.50±0.60)h,其中高血压病史者15例,糖尿病史者10例。观察组中包括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为40~75岁,平均年龄为(62.20±6.60)岁,发病至治疗时间为0.60~4.30 h,平均为(1.60±0.70)h,其中高血压病史者16例,糖尿病史者1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及合并疾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20~75岁;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者;符合溶栓治疗指征者;发病至入院时间<4.50 h者;患者和(或)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存在脑外伤及其他脑部疾病者;合并心、肾、肺等系统疾病者;精神病史者;妊娠期及哺乳期者;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3个月内有手术史者;合并感染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以150万单位尿激酶加入100 mL 0.9%NS中静脉滴注,于30 min内滴注完毕。观察组采用瑞替普酶进行治疗,以18 mg瑞替普酶加入10 mL 0.9%NS中静脉注射,2~3 min内推注完毕,间隔30 min后重复进行治疗1次。两组患者的其他治疗方案均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神经功能指标、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凋亡促进因子及抑制因子)。

1.2.2 检测方法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 d、3 d采集两组的静脉血标本,血标本的采集量为4 mL,将采集的血标本于采集的30 min内送检,以医用离心机将其离心(离心半径为15 cm,离心速度与时间则分别为3 000 rpm及5 min)后取血清部分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血清神经功能指标、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检测,其中神经功能检测指标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及神经生长因子(NGF),而细胞凋亡相关因子检测指标为凋亡促进因子及抑制因子,促进因子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抑制因子包括可溶性细胞凋亡因子(sFas)、可溶性细胞凋亡相关因子配体(sFasL)、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及核因子κB(NF-κB),上述方面均采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盒进行检测,且检测均由两名经验丰富者进行操作检测。然后将两组上述时间点的检测结果分别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以NIHSS评分标准为准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估,以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改善幅度≥91%为基本治愈,以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改善幅度在46%~90%为显著进步,以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改善幅度在18%~45%为进步,以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改善幅度<18%为无效[2]。

1.4 统计学检验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以软件SPSS 23.0进行对应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1 d对照组基本治愈者为18例(41.86%),显著进步者为12例(27.91%),进步者为8例(18.60%),无效者为5例(11.63%);观察组基本治愈者为26例(60.47%),显著进步者为13例(30.23%),进步者为3 例(6.98%),无效者为1例(2.33%)。

治疗后7 d对照组基本治愈者为20例(46.51%),显著进步者为13例(30.23%),进步者为7 例(16.28%),无效者为3例(6.98%);观察组基本治愈者为32例(74.42%),显著进步者为9例(20.93%),进步者为2例(4.65%),无效者为0例。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25,2.901,P=0.026,0.004)。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神经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血清神经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及3 d观察组的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神经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神经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细胞凋亡促进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血清细胞凋亡促进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及3 d观察组的血清细胞凋亡促进因子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细胞凋亡促进因子比较(pmol/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细胞凋亡促进因子比较(pmol/L,)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细胞凋亡抑制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血清细胞凋亡抑制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及3 d观察组的血清Bcl-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他血清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细胞凋亡抑制因子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细胞凋亡抑制因子比较()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时效性要求较高,而其中溶栓治疗的疗效较好,在时效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早期应用效果更为突出,因此在临床的应用率极高。另外,与急性脑梗死相关的研究[3-4]显示,本类患者的神经损伤情况较为突出,因此神经功能相关指标中的NSE、S100B及NGF等均呈现异常表达的状态,且有研究认为其表达水平与神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在血液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随着神经损伤的控制,其表达水平随之降低,因此对上述指标在脑梗死患者中表达的控制程度有助于反应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上述指标的表达监测价值较高。另外,本类患者还表现为神经细胞凋亡状态的异常,其中细胞凋亡促进因子及抑制因子在本类患者中的表达均显著异常,且有研究[5-7]显示,其表达水平与神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对于神经损伤的调控与治疗过程中,上述细胞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的监测与改善是重点方面,且是疗效评估的有效指标。临床中对于本病溶栓治疗的药物中,瑞替普酶及尿激酶应用较多[8-9],比较性研究也多见,但是效果的细致比较,包括对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研究不足。

本研究就瑞替普酶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效果及对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瑞替普酶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尿激酶,具体表现为临床疗效更好,且治疗后的血清Bcl-2水平相对更高,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及其他血清凋亡促进因子及抑制因子则相对更低,说明瑞替普酶的临床应用优势更为突出,这与瑞替普酶的溶栓效果较好,早期对脑部血供的改善作用更有助于神经损伤的控制有关,因此神经细胞凋亡状态得到改善,相关指标的表达也随之改善[10-11]。同时瑞替普酶对于侧支循环的改善也是控制梗死范围扩大,防控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中枢功能损伤的控制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更有助于神经损伤的控制,相关的神经功能指标表达水平随之得到改善[12-14]。

综上所述,瑞替普酶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效果较好,且对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较为积极,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瑞替普溶栓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分析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中外医疗(2015年11期)2016-01-04 03:58:46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山东医药(2015年38期)2015-12-07 09:12:27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山东医药(2015年40期)2015-02-28 14:28:47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