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伯颖 胡业华 孟庆国
摘要: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职教教师队伍存在高层次学历教师少、“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基于国内外高层次职教教师培养经验分析,应通过加大定向培养和常规引进培训相结合、独立培养和联合培养相结合、构建专门化培养模式等措施,全面提升高层次、高素质“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能力;通过制定与类型教育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严格实行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培训要求等措施,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关键词:双师型;职教教育博士;职教教育硕士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5727(2022)01-0015-06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承担着培养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通过职业人才培养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同频共振,在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支撑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职教教师队伍培养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
一、我国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根据2020年教育部统计数据,对我国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教师总量增加的同时,职教教师队伍的总体学历结构和“双师型”教师数量均逐步提升。但是,相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而言,仍然存在数量和结构不相适应等问题。本文重点对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进行分析,由于职教本科院校数量少、规模小,暂未将其教师队伍纳入分析之中。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队伍结构
2020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9 896所,在校教职工108.304 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5.740 1万人(其中技工学校专任教师20.868 3万人),生师比19.54∶1。其学历(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如表1所示。此外,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为20.03万人,占该类型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为36.52万人)的54.85%,占专任教师的30.82%。
(二)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队伍结构
2020年,全国有高等职业院校1 468所,在校教职工74.447 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5.642 4万人,生师比20.28∶1。其专任教师队伍学历(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如表2所示。其中, “双师型”教师数为22.22万人,占该类型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总数为41.0万人)54.2%,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93%。
二、我国中高等职教师资队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职教师资队伍结构情况来看,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不仅教师总量与普职比1∶1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而且高层次学历教师比例偏低,“双师型”专任教师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其中表现最迫切的是以下两个问题:
(一)高层次学历(学位)教师过少,缺乏引领力
第一,高层次学历(学位)的职教教师比例过低。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也与教育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1]。从数据来看,与普通高中层次对等的中职学校目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实际占比仅有8.6%,仍有7%为专科及以下学历。高职院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占2.0%,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占比仍达到47.7%。
第二,高层次学历(学位)教师的培养能力不足。2000年以来,我国48所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单位每年录取人数不足1 000人[2],相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聘2 700名具有研究生资格的教师需求而言差距明显;而开展“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的单位只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1所,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进行试点,2013年至今共录取75人,且2023年试点项目将关闭。相对于我国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和高职院校对博士学历教师的需求,博士层次的职教教师培养能力还远远达不到职业教育提质扩容的要求。
第三,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偏弱。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作为职教教师的专业化能力要素之一,如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下,以理解和对标产业技术升级为前提应具备的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和教学实施的能力[3];“新职师”应具备的专业教学法领域和职业生涯发展及研究领域能力的结构要素[4]等,均具有其特殊的专业性。因此,必须要有经过专业化培养培训的“双师型”教师加入,引领和支撑职业院校开展学科专业建设、职业教育教学学术研究。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缺乏与其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相适应的高层次教师,教师队伍整体上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在带动、促进和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作用不够。
由此可见,改善中高等职教教师队伍结构,提升职业院校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教师比例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特别是要着力加大高职院校博士层次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以及中职学校的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力度。
(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明确,缺乏适应力
教育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职业院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了解行业企业,只有通过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才能深入了解生产方式和技术发展,才能成为“双师型”教师,才能适应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但是,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和认定标准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认定标准的内涵仍然较为模糊。从以上数据来看,虽然中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都超过了50%,但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正式的、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5],“双师型”教师认定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6],且高职院校是利益相关单位,各地或各院校对“双师型”教师认定条件总体较为宽泛,大多数“双师型”教师实际上是“双证型”教师,部分“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学要求不相适应,或并不具备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一定时间实践的经历,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学需要的真正“双师型”教师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二是类型属性的功能不够清晰。各级职业院校和学界对“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内涵还没有获得一致解读,特别是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的共识尚未形成。无论是“双师型”的教师层次论和教师类别论,都未从职业教育及职业院校的教育功能角度研究“双师型”教师内涵[7]。有学者认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8],但其实这个内涵界定也缺乏基于类型教育的功能属性的要求。
从职业教育发展对职教教师的需求来看,“双师型”职教教师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但无论是从个体视角的“双师”素质教师认定,还是从群体视角的“双师型”创新教师团队的认定,都需要有更符合职业教育类型需求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并快速推进新标准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从这个角度来说,依据教育部提出的以推进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要求,以及职业院校“双师型”创新教师团队建设的要求,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实际出发,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该100%具有双师素质。
三、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我国高层次学历(学位)职教教师培养的经验
职教教师培养能力的提升是改善和优化职教教师队伍结构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我国在成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试点培养的基础上,于2013年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招收首届职教“双师型”博士生,为我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积累了经验。具体而言,高层次“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中的人才特征值得关注。
一是跨学科特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双师型”职教教师硕博士培养体系中确立了融“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和“研究性”为一体的培养目标,并明确“双师型”职教博士是一种“复合型教师”[9]、“交叉学科的高端人才”[10],形成了将“教育学”和“工学”有机结合进行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11]。其“跨学科”招生制度改革、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为我国“推动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与高水平理工科院校联合开展职教教育博士培养提供了有益经验。
二是高层次特征。高层次“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是为了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对高层次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科专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培养在专业教学领域进行培养體系、课程开发、专业教学实施等方面具有前沿理论研究、开发指导与实施等能力的高层次教师,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任务中发挥高端人才的职业教育改革指导和引领作用。
我国部分综合性大学也承担了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任务,在职教教师培养中以其综合性学科专业优势、丰富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优越的实践实训条件等,形成了跨学科培养职教教师的独特经验,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扩大高层次职教教师培养主体、优化培养主体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国外职教教师培养的经验借鉴
在推进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发展进程中,世界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为我国提供了许多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培养规格等方面的参考。
一是培养规格向上延伸。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师资队伍需求也转向教师队伍层次结构的向上延展。如英国高校教师发展局设立了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课程,为中职教师提供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12]教育。德国职教教师培养有国家考试、职业教育学硕士和职业教育硕士三种模式,其中国家考试模式学习九个学期后毕业相当于获得硕士学位,也就是说,职教教师学历层次至少要相当于获得硕士学位[13]。美国劳动力和人力资源教育大学理事会会员大学都有侧重职业技术教育和人力资源教育的博士项目,20世纪 90年代中期,美国职业与技术教育教师拥有硕士学位的比例已达45%左右[14]。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由各专业教育学士、硕士、博士层级的教育证书,组成了完整的专任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学位证书体系[15]。
二是重视跨学科融合培养。各个国家职教教师的培养从招生生源、职前培养过程和后置化培养等不同阶段,都呈现出立足职业领域跨学科融合培养的特征。如德国的职教师范生必须学习教育学科和两门职业学科,或一门职业学科和一门文化学科;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招收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实施跨界培养,完成向职教教师身份的转换[16]。法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与教师会考紧密结合,会考制度与学历要求和工作经验紧密相关。英国的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由学科研究、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组成,凸显了跨学科领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四、快速优化我国职教教师队伍结构的对策建议
高素质“双师型”职教教师队伍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对优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有着急切的期待和要求。着力解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当前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高层次“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力度、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双师素质。
(一)全面提升高层次“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能力
职教师资培养院校要通过国家政策引领,加大高层次“双师型”职教教师吸引力,提升培养力,在快速增加高层次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数量的基础上,提升职教教师队伍整体质量。要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达到“建设‘国家工匠之师’引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目标,在未来五年内,我国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要培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双师型”教师,使其占比达到30%以上,并且其中有一定比例的博士;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重点是具有博士学位的“双师型”教师,使其占比达到10%以上。通过这些高层次高素质“双师型”职教教师带动、促进和引领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1.定向培养与常规人才引进相结合
根据《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支持高校扩大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探索本科与硕士教育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博士研究生培养,推动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的要求,通过定向专项培养和常规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双师型”职教教育博士培养能力快速提升。
(1)设置定向专项招生计划。根据预设的未来五年内高学历“双师型”职教教师占比需求,建议国家每年设置5 600名职教教育博士和1.5万名职教教育硕士定向专项招生计划。专项计划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其中50%的计划用于招收普通应届(或历届)硕士或本科学生实施定向培养,由培养高校、政府、就业职业院校签订三方协议;二是另50%的计划用于招收职业院校或相关行业企业具有硕士学位或本科学历的在职教师和技术人员,实施定向培养,职业院校教师毕业后返回所在职业院校任教,行业企业人员签订到职业院校任教的协议。职教教育博士(硕士)定向专项招生实行单独考试、单独录取。
(2)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并加强双师素质培训。拓宽职业院校常规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加大相关学科专业的学术型博士和硕士引进力度,补充和更新专业教师队伍。同时,要以双师素质培训为重点,从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出发,立足于工作领域,强化非职业教育领域的博士和硕士教师对产业技术标准的理解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化、工学一体化等课程开发的能力,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专业教学实施的能力等,使之尽快成为适应专业教学研究与实施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
通过上述方式,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可以定向培养2.8万名“双师型”职教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和7.5万名“双师型”职教教育碩士(专业学位)。通过定向培养和常规引进及双师素质培训,确实保证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双师型”博士占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相当于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总数达到6.1万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中“双师型”博士的占比达到0.5%(相当于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总数达到0.325万人),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双师型”教师占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总数超过20万人),从而基本满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独立培养与联合培养相结合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水平工科大学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双师素质培训进修等措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高水平工科大学在高层次“双师型”职教教育博士培养方面的功能,在两类高校中实施“双师型”职教教育博士独立培养和联合培养。
(1)开通“双师型”职教教育博士。设置10~15个专门的“双师型”职教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培养点。一是以特殊通道的方式在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设置3~5个职教教育博士培养点。二是在已有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学术型)的高校增设10个左右职教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培养点。每年每个培养点招收30名左右“双师型”职教教育博士生,一年共招收450名左右专业学位博士生进行定向培养。
(2)与理工科大学联合培养“双师型”职教教育博士。与理工科大学已有博士点联合培养,设置200个左右联合培养“双师型”职教教育博士培养点。由现有50多所职教教育硕士培养试点院校(独立设置的职教师资培养院校、高水平师范大学、理工科大学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50~80所具有博士点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科技大学)一对一或一对二组成联合培养共同体,每个共同体设置“双师型”职教教育博士培养专业点5个左右,共设置200个左右培养专业点。每个培养专业点每年招收20~30名“双师型”职教教育博士生,一年共招收5 150名左右博士生进行定向培养。
职教教育硕士采取以上相同的办法增加培养单位。现有职教教育硕士培养试点院校每年每校招收不少于100名职教教育硕士,联合培养院校的200个培养点每年每个培养点招收50名左右职教教育硕士,一年共招收1.5万名左右“双师型”职教教育硕士。
3.构建“双师型”职教教师的专有培养模式
“双师型”职教教师独特的类型属性决定了其培养模式与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从培养标准、培养规格、培养体系、培养过程、质量认证等环节都应该有与其类型属性和人才特征相适应的模式和要求,从而实现其专业化发展。
(1)成立专门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层面成立职教教育博士和职教教育硕士两个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职教教育博士和职教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指导性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所有培养单位遵照执行。
(2)构建校企校培养共同体。专门设置的职教教育博士(硕士)培养点应成立由培养院校、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培养共同体,按照职教教育博士和职教教育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确立的培养方案,以“三明治式”和“三导师制”培养方式,培养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双师型”职教教育博士和硕士。
(3)构筑联合培养共同体。联合培养职教教育博士(硕士)的培养点应成立由现有职教教育硕士培养试点院校和理工科大学相关博士点共同参与的培养共同体。职教教育博士(硕士)培养试点院校参与整个培养过程,并在共同体中负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职教教育博士和职教教育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方案,以“三明治式”和“四导师制”的方式,培养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双师型”职教教育博士(硕士)。
(4)落实企业实践制度。职教教育博士和教育硕士培养过程要突出双师素质的培养。整个培养过程要严格实施不少于6个月的行业企业实践制度,企业就读人员严格实施不少于6个月的职业院校教学实践制度。同时,完善企业实践和教学实践考核制度。
(二)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1.制定与类型教育相适应的“双师型”认定标准
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对职教专业教师的行业企业实践均有明确的内容和时限要求,而且与教师资格认证紧密挂钩。因此,在“双师型”认定标准制定方面,可以采取通用标准和专业化标准相结合的方式。无论哪个层面,其出发点都应符合类型教育的基本属性,即基于其跨界的“双重”实践能力结构要素,强化职业领域或工作场域的技术实践能力要求、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能力要求。一是要把有相关行业企业6个月的实践经历和考核结果作为认定“双师型”教师的最基本条件。二是要坚持职业院校专业课的20%课时聘请行业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实施。对上课的行业企业人员要进行教育教学技能培训,要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三是除“双师型”职教教育博士和硕士及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资类专业毕业生外,新进教师必须有三年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的规定。引进的其他高层次人才,也要安排6个月的行业企业实践。
2.严格实行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培训要求
大多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普遍存在重资格认定轻系统化培训的现象。“双师型”教师取得证书或资格后不再关注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个人的技术技能更新跟不上我国产业技术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职业内容和职业形态的变迁。落实“双师型”职教教师的企业培训制度是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必须严格落实在职教师每五年到行业企业进行6个月实践的规定。二是要完善“双师型”教师年度考核制度,将考核列入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档案,与其专业技术发展和工资绩效等相关联。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五年内,通过全面落实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和“双师型”培养培训制度,承担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全部具备符合职业教育教学需求的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辉.关于“十四五”教育规划的若干建议[J].教育研究,2020(5):12-16.
[2]曹晔.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的成绩、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1(17):55-60.
[3]吴全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下“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21(4):48-55.
[4]庄西真.建设“新职师”,培养“新职师”[J].职教通讯,2020(12):1-10.
[5]崔宇馨,石伟平.双高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逻辑、困境与路径[J].职教论坛,2020(10):90-95.
[6]曾赛阳,陆莎,艾巧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认定政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1(10):102-108.
[7][12][15]吴全全.职业教育“雙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基于跨界视域的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4-26.
[8]曹晔.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0):11-17.
[9]张洪华,曹晔.职教师资培养40年:从本科到博士——庆祝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校40周年[J].职业教育研究,2019(10):5-10.
[10]蔡玉俊,郭家田.工学领域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21(26):41-44.
[11]王振刚,孙翠香.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特需项目”为例[J].职教论坛,2016(23):5-10.
[13]谢莉花.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三性融合课程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4(5):24-32.
[14]张洪华.规格上移: 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J].职教通讯,2015(31):33-35.
[16]鄢彩玲,赵志群.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向职教教师转换——德国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2021(1):149-154.
(责任编辑:张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