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李节 姚飞盈 朱成科
(1.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2.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在线教学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是基于建构主义,自我驱动性的自主式学习。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任何课程,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一些优秀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进行传播[1]。而混合式教学是以在线教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2]。同时,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应当因地制宜,适当地做出灵活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继续推动高校建设并向社会开放在线课程,促进高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创新在线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推动优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不同类型高校小规模定制在线课程应用、校内校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方法变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依托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蔓延,学校的正常教学受到了较大影响。教育部要求相关教育部门积极开展“停课不停学”工作,线上教学便是众多学校采取的一大举措。但是在实际线上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了它的不足,比如师生课堂互动效果不理想、线上辅导形式单一等。
基于此,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通过对该领域现有研究成果的可视化分析,旨在辨析相关重要文献,探究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研究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演进脉络,以期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在数据库中检索条件有:主题为“在线教学”或“混合式教学”,文献类型为Article,发表年度为2000年至2021年,经过数据清洗,共检索到相关文献有2,935篇。
信息可视化分析方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本文通过运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检索得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用于分析2000年以来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领域的研究机构、高产作者、演进脉络、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等。
为了能清晰地了解线上教学领域的研究特征,将从该领域的机构合作、作者合作以及重要文献等方面进行分析。
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研究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机构以各国高校为主,最具代表性的是迪肯大学、悉尼大学、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
表1 研究机构发文频次一览表(前五位)
发文数量位列第一的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从2003年开始对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共计发表28篇相关文献。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于在线教育方面经验颇深。在2020年MOOC世界大学在线教育排名中,迪肯大学在澳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八,该排名主要依据大学提供的在线教育课程数量、在线教育的有效途径、支持在线教育的学习资源等多个方面综合评定。
表2列出了该领域的高产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作者中,最高产的学者是Nitin Agarwal和Chang Zhu,两人的发文量都是10篇。Nitin Agarwal在2013年发表了第一篇相关论文,当年共计发表4篇,但近4年都未再有论文产出;而Chang Zhu直到2017年才发表了第一篇相关论文,当年共发表了3篇,他在2019年发表论文7篇。
表2 研究作者发文频次一览表(前五位)
前五位高被引文献信息如表3所示。总体上而言,文献的被引次数都不是很多,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研究领域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高被引文献的发表年份多集中在2010年以后,说明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领域的研究在近十年内取得较大进步。
表3 高被引文献列表(前五位)
通过对被引次数排名靠前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被引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翻转课堂的动机、原理及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并试图从教学角度对其进行改造[3];(2)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分析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Bernard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4];(3)新冠疫情下在线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以北京大学为例,研究新冠疫情下网络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实际运用[5];(4)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效果,Freeman et.al.通过分析研究报告比较学生在传统授课和主动学习下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上的表现[6]。其中又以“翻转课堂”相关文献被引用的频率最高,翻转课堂是混合式教学的一种课堂形式,可以看出该研究领域的学者对翻转课堂这种教学形式很感兴趣,同时也表示翻转课堂很有可能成为他们未来进一步研究的主题。
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说明学者更注重该方向的研究,与高频关键词相关的领域就是某个时间段的研究热点。将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得到高频关键词列表,如表4所示。其中,高频关键词“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教学)以436次居于首位,“education”(教育)以330次位列第二,“student”(学生)以251次排在第三位。冯晓英等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对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进行述评,他们认为混合式教学在当前“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下展现出了新的内涵,但国内外缺少一个清晰的、系统的概念框架和分析框架[7]。赵梅等基于探究社区理论及其测量量表,以参与混合式学习的1,18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社区中社会存在对认知存在的影响机制[8]。
表4 2000年以来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列表(前五位)
历经数年的发展,2000年以来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主题不断丰富和拓展,通过不同时期的关键词突现词,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研究主题的演进脉络,图1列出了前25位突现词。根据图1,大致将演进脉络分为以下几部分:
图1 前25位突现关键词
1.2000—2006年
2000年,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刚刚开始,首次出现“pedagogy”(教学法)、“teacher”(教师)“education”(教育)等关键词。由于2000年网络、科技大环境的限制,当时大多数学者仅了解到“网络+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未对此新兴教学模式有明确界定。直到2006年,“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教学)首次作为关键词出现,混合式教学模式才慢慢被人熟知。而事实上,早在2003年,何克抗就在国内首次提出“混合式学习”的概念。
2.2007—2013年
这一阶段突现词较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互动式学习环境)、“online course”(在线课程)等关键词,表明该阶段学者在探索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对教学工具、教学环境、线上课程设置有了一定研究。
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开放平台提供了各种课程,其特征至少包括讲课视频、习题作业、测试考试、论坛互动等元素。而2013年也被称为“中国的MOOC元年”,李晓明认为,从中短期看,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主要影响的将是慕课技术广泛融入校园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有可能对国家高等教育的业态产生长远深刻的影响,其中一个方向就是低成本地实现一种有质量的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9]。
3.2014—至今
随着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及相关工作的推进,学界对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深化发展,学者也更加注重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不同学科领域应用情况的研究。刘燕群认为社会医学混合式学习模式摆脱了“僵化”的课堂模式,将人本思想更好地渗透到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人文课程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而王敏等也提出了慕课结合课堂教学的医学影像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认为把MOOC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医学影像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翻转课堂、决策树、大数据、数字化转型等新概念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前沿。而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更显示了在线教学的重要性,疫情期间数以万计的学生被“困”在家里上网课,老师也不得不适应线上教学的新模式。与此同时,腾讯会议、腾讯课堂、学习通、钉钉等可用于线上学习交流的软件瞬间增加了百万甚至千万的用户。现在国内疫情虽然已基本控制住,但仍偶有反复,所以政府要求学校同时做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准备,那么结合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逐渐常态化,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本文以WOS核心数据库中与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研究相关的2000—2021年2,859篇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软件CiteSpace进行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等可视化分析,探究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热点、前沿及演进脉络等。
第一,从研究机构和研究作者的合作网络来看,机构之间、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并且现有的合作大多受地域关系和学缘关系的限制,未能真正地形成以研究项目为核心驱动力的合作关系。
第二,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本文发现与翻转课堂有关的文献被引次数较多,说明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的课堂表现形式很受学者关注。
第三,根据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和关键词突显图,分析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热点、前沿,本文发现2000年至今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并且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该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