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艳 徐金燕
(江苏省江海博物馆,江苏 南通 226100)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体系结构日趋完善,服务公众和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县县有博物馆”的今天,一大批中小型博物馆孕育而生,设施齐全,馆舍靓丽,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博物馆正日益成为城市的新中心、新门户和新客厅。如何让新建的中小型博物馆在后期运行时维护它的生命力,让观众从“多年来一次”变成“一年来多次”,这不仅仅是博物馆管理者需要考虑的事情,更是博物馆一线工作者需要调研的课题。笔者作为一个中小型博物馆一线工作人员,将自己感悟到的中小型博物馆运行难点和发展建议谈几点思考。
国有博物馆大多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按机构职能分配编制,职能多的编制就多,职能少的编制就少,所有的岗位设置和编制配备都有严格的数量限制。近年来,国家一再强调要精简人员机构,在这大环境下,编制数审核控制就更严格。例如,笔者所在的单位——江苏省江海博物馆,总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机构规格在2019年被明确为相当副处级,是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下设3个内设机构,编制12名,设馆长1名,副馆长2名,内设机构部长3名,副部长3名。从编制人员看,12人中股级以上干部有9人,占75%。从工作实际出发,“金字塔”形的人员配置才是合理的,所以除股级干部以外另3人不可能承担起3个部门的众多一线工作,因此采取聘用政府购买合同制人员和招募公益性岗位人员来补足。江苏省江海博物馆共有22个政府购买合同制岗位,均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年龄35周岁以内。短短几年内,共有52人先后入职这22个岗位,但因编制问题、待遇问题等辞职30人。留人难,留能干之人更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些与江苏省江海博物馆类似的中小型博物馆。
博物馆专业人才总量不足,远不能满足博物馆数量的增长,专业人才能进中小型博物馆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中小型博物馆由于各种原因,在人才储备和人才结构方面很不完善,专业化水平较低,领军人才基本为零,大部分从业人员属于“半路出家”,受过博物馆学专业训练的中高级管理与研究人才比较少。中小型博物馆部分员工年龄偏高,能力一般,使得工作队伍缺少激情和创新,混日子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部分年轻人又因为编制等问题,执着于考公、考编,无法专注于博物馆的工作,缺乏对本职工作的钻劲、闯劲和创造力。博物馆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的不稳定性容易造成研究的不持续性。博物馆的研究水平代表了一个博物馆的内涵和深度,很多中小型博物馆的科研水平不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对于博物馆科研工作和馆藏文物的研究仅限于内部刊物及公众号的普及推送,在正式出版的文博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较少。
博物馆作为从事公益服务类的事业单位,各级财政给予了一定的基础经费。然而,中小型博物馆相对固化的经费基数无法适应基层博物馆的发展需求,一些博物馆处于“温饱线”边缘,长期维持低水平运行状态。中小型博物馆因相对固化的经费额度,致使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发展活力,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例如,一些中小型博物馆预算经费只有基本的运行费用(人员费用、水电费用、物业费用、免费开放费用等),缺乏文物征集费、文物保护费等,对一些征集费用高的精品文物,博物馆只能“望物兴叹”。因为文物资源不足,很难适应高水平的陈列和研究,博物馆缺少进一步发展的活力。
在近年来各地高质量考核中,对博物馆的考核标准是“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以观众人数作为衡量博物馆成效的主要指标将一些中小型博物馆引向数字至上这一发展误区。一些中小型博物馆为了应付考核,片面追求数量,刻意“拔苗助长”,甚至费尽心思在纸面下功夫,美化成效,助长了弄虚作假歪风,也带偏了工作方向,更放弃了自身的特色。曾经,观众进入博物馆就是去看展览,是需要被科普和进行教育的对象,是博物馆自身工作的一种自然延伸。现在,博物馆通过展览服务公众和社会,已经成为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进馆人数不等于观众满意度,一些欠缺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馆如何在众多博物馆中留住人,这不仅仅是应付考核需要考虑的,更是促进博物馆业务发展和提升博物馆社会价值需要思考的。
当一个城市地区拥有了一个较高级别的博物馆,那么该地区级别相对较低的博物馆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这是不可否认的一个客观因素。高级别综合性博物馆的发展受国家及当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并且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其发展。所以高级别综合博物馆一般都有着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藏品,但是对于级别相对较低的中小型综合性博物馆来说,其不仅资金有限,并且藏品还比较少,很难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缺乏足够的资金、藏品和人才举办高档次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展览,所以其很难获得广大社会群众的认可。长时间下来,中小型综合性博物馆就会陷入发展恶循环,导致中小型综合性博物馆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
大部分行业性博物馆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属于中小型博物馆。行业性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行业性,其具备行业职能与内涵,这也意味着这一类博物馆的受众并不是很广泛,所以难以被广大社会大众所熟知。
行业性博物馆一般建设的时间都比较晚,并且受行业性特点的局限,所以其发展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功利性。再加之行业性博物馆的发展并不是很受重视,所以在财力方面较受限,这也致使这部分博物馆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均不是很到位。据相关调查了解,大部分行业性博物馆的展品都比较单一,并且结构布局较滞后,缺乏一个足够宽敞的藏品陈列空间,导致这一类博物馆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均较差。
高校、科研类博物馆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博物馆,也是我国博物馆事业中的新兴力量。我国很多比较著名的高校、科研单位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收藏了很多的实物资料、标本和藏品,部分高校、科研单位的实物资料、标本、藏品有数万件,甚至有部分高校、科研单位达到了数十万、上百万件,其中还包括一些具有较高专业性的珍贵藏品。并且高校、科研单位在研究藏品方面本身就有着较大的优势,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财力、体制、观念等,导致大部分高校、科研类博物馆并未对外开放,社会功能并未得以充分发挥,这也致使其自身的价值难以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部分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也给民间博物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很多民间博物馆的建设时间并不久,积累的藏品较有限,并且大部分民间博物馆不管是资金实力还是规模、影响力均难以与由国家建设、投资的博物馆相比。很多民间博物馆的建设原因为先富有的人群想将自己收藏的藏品分享给更多的人,所以民间博物馆藏品受馆主个人兴趣喜好的影响,藏品的类型一般都比较单一,具有较强的私人性,难以形成综合性影响力。
从现阶段我国民间博物馆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少有民间博物馆拥有长期的雄厚资金支撑,并且通常需要凭借自身的力量扩大宣传,缺乏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多数民间博物馆都是开馆的早期阶段运行得红红火火,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便会因为藏品征集、场地租赁、水电费、工作人员的薪酬、安保费等短缺,陷入入不敷出的发展窘境,最终不得不闭馆。
博物馆工作存在很大的伸缩空间,个人能动性的发挥起决定作用。针对中小型博物馆不同编制的工作人员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稳定队伍。
对于事业编制人员,建立公平且富有人性化的绩效考核。首先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把不同岗位的绩效考核标准关联起来,科学设置,创新以考核分配、竞争激烈为抓手的运行机制。其次要真正用好考核机制,按照既定办法按月或季度考核,切实抵制“大锅饭”“庸懒散”弊病。
对于政府购买合同制人员,建议区分技术人员和工勤岗位。一般政府购买制人员为辅助工勤岗位,但是很多中小型博物馆由于编制原因,大多数技术岗聘用政府购买合同制人员,建议合同制技术人员增加月绩效奖,每月考核,滚动发放绩效考核金,做到能者既多劳又能多得。另外,评优评先时将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同等对待,在单位自主的范围内给政府购买合同制人员更多情感上的支持。同时,鼓励政府购买合同制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地区对于受聘在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社工岗位上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有相应补贴。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各省市纷纷制定相关制度政策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3月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针对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并印发了相关文件,在文件中明确提出:扩大吸纳人才的途径,以此招聘更多具有特殊专长和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参加到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工作中来,适当地放宽对人才的学历要求,可以适当地放宽到专科学历;针对文物保护岗位与修复岗位进行公开招聘,放宽学历要求到中专学历或者高中学历。在该文件中还针对人事管理制度进行了优化,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对于中小型博物馆来说,其发展条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专业人才较为短缺。为此中小型博物馆不单单要利用传统的途径引进人才,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人才引进机制与途径的创新。例如,中小型博物馆可以通过和本地博物馆以及同类博物馆之前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合作举办展览和进行资源的共享,同时实现博物馆管理和技术人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小型博物馆可以积极地邀请科学顾问或者教授等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也可以聘请其参与到博物馆工作中,以此提高自身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的能力。另外,中小型博物馆还可以聘请民间掌握有传统技艺的匠人兼职博物馆的工作。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外聘一批高层次技术人才,创新思路,专兼并济,构建人才体系。
《博物馆蓝皮书:中国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近年来博物馆资源整合成果丰硕,馆际合作、跨界合作成为博物馆实现优势互补、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多方合作、跨界合作已成为新常态,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一些大馆,更适用于中小型博物馆。例如,江苏省江海博物馆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推出展览“我家四十年”,从“小家”放眼“大家”,见证祖国四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展览采用市民参与策展的形式来办展,前期征集市民办展建议,从众多设想中理出办展思路。展览的物品基本为市民捐赠或寄放,理念是全民办展,办全民喜欢的展览,展览效果超出预期。中小型博物馆针对经费固化,缺少灵活性这一难点,可以借助地方优势文化产业,支持博物馆发展,博物馆同时服务于相关产业。例如,南通市是红木雕刻艺术之乡,有众多知名红木家具生产企业,江苏省江海博物馆与企业合作,将他们的红木家具产品陈列于博物馆公共空间或搭配展览使用,博物馆拥有使用权,省去了博物馆置办高档办公家具所需的财政资金,同时企业借博物馆这个平台宣传了自己的产品,达到双赢的目的。
根据近年来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的成功案例发现中小型博物馆在发展中不能一味地贪大求洋,照搬大馆模式,而要根据自身情况量体裁衣,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盘活存量,找准定位,张扬个性,打造自己的“品牌”。中小型博物馆除了以藏品为核心的思路外,应当把博物馆看作是一个文化空间、文化纽带,组织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活动来吸引人。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小型博物馆若能驶入文旅融合的轨道,又会有新的出路。可以结合亲子游开展馆外、馆内的活动;可以跟学校联合,研发、开设线上线下亲子课程;可以跟旅行社合作,跟周边文旅场馆合作,开发研学旅行路线。例如,江苏省江海博物馆所在之地是江海交汇之处,是中华民族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的故乡。近年来江海博物馆深挖江海文化特质,加强对江海历史文化的研究,依托地域优势、名人效应,以宣传张謇精神、传承江海文化精髓作为博物馆特展和社教活动的主要内涵,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品牌,与全国各地博物馆进行巡展、互展、交流展,与兄弟博物馆组建联盟,开拓研学路线,使江海博物馆成为彰显江海地域文化特质、弘扬“张謇精神”的闪亮名片。
中小型博物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单单要依靠藏品吸引更多的群众,同时还需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利用服务辅佐,扩大吸引。为此,中小型博物馆内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均需要树立起参观者就是上帝的发展理念,端正自身的服务态度。尤其是博物馆内的讲解员更加需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首先,讲解员每天来到岗位上,必须做到服装整洁、面带微笑地迎接每一名来到博物馆参观的人。其次,讲解员在对藏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语言一定要生动,并且要通俗易懂,促使每一名受众都可以很好地理解自己的讲解,确保其能够正确地认识藏品。最后,中小型博物馆一定要积极地组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工作人员队伍,并强调人性化服务,以参观者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国中小型博物馆事业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希望“十四五”时期能突破发展难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要“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让文物说话”的总要求,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办馆水平,努力争创特色品牌,提供优质的服务项目,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本文对中小型博物馆的运行难点和发展建议只是基于一线工作者的思考角度,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中小型博物馆发展方向的反思和探讨,以助于博物馆事业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