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辉
“双减”政策下体育培训业发展模式与创新路径
陈立辉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双减”政策对目前非学科类的体育培训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整个行业将迎来质的变革。首先对“双减”政策落地后对促进体育培训业运行规范化、体育培训业监管常态化、规范培训服务与内容、促进体育培训教练员专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进行剖析。其次对体育培训业为适应“双减”政策开展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模式、体育培训业融合发展模式、体育培训+赛事培养模式、多元化协同管理模式等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加速体育培训业数字化进程、树立体育培训业数据共享的协同发展理念、打造体育培训企业的品牌形象、推进体育培训业规模化与高质量化等驱动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双减政策;体育培训业;发展模式;创新路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24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明确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对校外非学科类培训业进一步要求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了新发展契机[1]。“双减”政策的落地在为学生“减负”的基础上,还在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全面的教育,形成学生教育教学上的“提质增效”,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增多,体育类的培训将为学生的发展与课后服务水平的“提质升级”提供驱动力,为适当引进非学科类的校外培训创造了有利条件。“双减”政策的落地无形中加深了学校、家长对体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同时为体育培训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为体育培训业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基于此,文章拟对“双减”政策落地后体育培训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望能为体育培训业顺应时代趋势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双减”政策指出对非学科类培训明确类别建立相对应标准,建立评估机制,依法查处不符合相关标准的机构。“双减”政策的出台意味着体育培训业的“提质升级”迫在眉睫。2021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完善体育培训治理体系,对课外体育培训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2]。体育教育培训行业的标准规范应包括场地设施、从业人员、课程、管理以及安全等各方面标准。体育培训机构场馆设施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则与指标,保证场馆设施的合理与安全。从业人员标准应持证上岗明确从业人员的信息。课程标准应与培训对象的年龄、运动能力、生长发育特点等相匹配,满足培训对象多元化需求。管理标准应根据相关政策制定多方面管理制度保证管理规范,杜绝虚假宣传明确各项业务信息。安全标准应明确各类安全事项,制定意外突发状况的处理程序。
体育培训业合理的运营监督体系,是体育培训业为避免无序扩张,防止因供给端数量的扩张而造成严重同质化现象的重要手段。“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强化体育培训机构内部运营监督机制常态化有重大意义。首先,能够有效降低体育培训机构经济运营中的风险,明确资金流向,避免企业盲目扩张财务风险上升。其次,常态化的监管能使体育培训机构的运营及成员的行为更加规范,明确各部门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规范培训内容,同时更好的实现机构目标为体育培训机构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3]。对于整个体育培训业的发展前景的角度而言,“双减”政策在促进培训机构的规范性、服务内容的高质量性等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
“双减”政策的颁布促进体育培训业发展的同时,反过来对培训机构培训服务内容以及教练员专业化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培训业规模不断扩大,体育培训行业间的竞争将日益凸显,体育培训业最关键是学员的黏性,而专业的培训内容和教练员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就是增强学员黏性的重要因素,在各个体育培训项目中都占据重要的环节。目前,全民健身、体育强国政策、校外体育项目融入校园、体育中考的比重增加对于体育培训机构未来发展而言将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双减”推进之后,学生和家长对于体育锻炼加强重视,大量青少年将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到锻炼中,在课后服务的基础之上,将有更多的孩子和家长有更多元化需求。而体育培训机构需要做的是针对需求端打造更优质培训产品,服务内容与从业人员更加专业化就能顺势把握机会,从而进一步强化需求端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培训业受疫情冲击的影响,加速了线上培训模式的发展趋势。“双减”之后,体育培训市场将迎来一大批青少年市场人群以及后疫情大众健身消费意识普遍增强,将浮现出一批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体育培训业需顺应市场环境变化,从发展方向与路径上做出适应性调整,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线上培训平台,通过线上平台将青少年以及不同阶段需求的群体流量引入体育培训业中,为其提供相应的体育资讯、产品等信息,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需求查找、对比、分析所需要的信息,以此来满足体育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线上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强用户黏性的同时又反过来对体育培训机构的营销效果统计分析,使培训机构更好的了解消费者需求,以此减少人工交流的成本。同时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使体育培训产品购买者能够通过以往课程效果进行购买参考。
而体育培训产品不同于器械、服饰、场馆等产品。除了体育理论知识外,还涉及到运动技能的教学。仅通过线上的方式很难对学员技能掌握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评价,且线上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教练员主导为主,缺少了学员自我学习的主体性,在满足学员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根据体育培训业本身的特点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运营模式,一方面通过线上数据对学员的信息进行分析,对体育培训产品内容进行改进,满足学员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使培训内容设计更合理。另一方面,通过线下教学实践方式对体育培训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对体育培训产品内容优化处理。实现以线下业务为主线,通过线上业务精准对接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推进体育培训业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4]。
体育培训业本身具有高关联性的特征,与其他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联动性及较大的发展潜能。体育培训自身的发展是将与健身休闲、赛事、场馆、体育用品制造等相关产业联动地发展的过程,是促进体育培训业内部结构创新、提升行业竞争力、提升行业消费的重要手段[5]。
首先体育培训业是由体育健身休闲与体育竞赛表演等产业催生出的产业,体育培训业又通过自身的优势反哺于这些行业中,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参与和消费基础。其次体育用品制造业作为供给端,其制造的产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体育培训参与者的多元化需求,为体育用品制造业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供给与需求的相互适应进一步刺激了体育消费提升。此外,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培训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体育培训业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共体育资源的问题,为“双减”政策之后迎来的一大批青少年体育消费人口提供了健身发展的有效指导,同时体育培训机构通过租赁或者与体育场馆合作的形式,促进了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场馆的宣传。体育培训业的发展受其他相关产业的影响,同时又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相对独立同时相互联系的发展业态。
2019年印发的《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行动计划(2019—2020年)》与于上海开展的中国体育发展交流会以及“双减”政策的出台均对体育培训业尤其是青少年体育培训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为体育培训业市场提供了一大批青少年群体,为体育培训+赛事协同发展的培养模式提供驱动力。
随着“双减”政策之后参与体育培训的青少年群体数量增多,大部分青少年对自身的发展表现出了多元化的需求,对参加青少年体育赛事表现出强烈的渴望。青少年不仅仅局限于培训课堂内组织的常规的体育赛事,更愿意参加同龄级的赛事竞争,这将进一步加速培养+赛事协同发展的进程。体育培训业与其他体育相关产业间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各类体育培训项目培训的目的最终是参与到体育赛事表演竞赛中,因此参与体育培训的学员将成为这些相关行业的消费主体,同时面对体育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体育培训业的发展又将与赛事、场馆、体育产品等相关产业联动,促进体育产业间的联动发展[6]。体育培训机构通过定期举办比赛检验学员的技能水平和学习成果,以比赛检验中暴露出的问题对培训内容进一步的优化创新致使培训更加规范、科学。体育培训机构未来的培养发展模式将需要以培训内容为主线,将赛事打造为体育机构自身的产品内容,调动大众体育消费的积极性,挖掘消费潜能。培训为体育赛事带来大量消费人口的同时又满足了培训高质量发展需要。
打造政府主导、机构自治、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实现多层次联动。政府制定政策规范体育培训业运营,支持体育培训业参与主体,激励社会成员参与到体育培训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完善多元主体参与促进体育培训业发展的相关制度。体育培训机构、社会组织、家长等主体参与体育培训业的发展建设,各个部分分工合作,明确了政府、市场与社会主体间的界限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负担。体育培训机构作为体育培训行业的直接参与者。政府可以建立公开、透明体育培训机构市场准入和运营管理制度,制定准入标准严格审批,对不符合规范的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严肃查处。对于目前已在运作的培训机构需加强常态化监管,防止过度资本涌入造成不正当竞争以及假借孩子的兴趣培养进行资本化运作。规范培训内容、科学评价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体育培训行业给予政策扶持,为体育培训机构提供最大便利。从社会参与角度,社会组织、家长等属于间接参与者,政府所要做的是引导激励社会成员或组织参与到体育培训的评价中。
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体育培训业的建设。体育培训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在“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双减”等多项政策之后,同时也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政府作为主导应当通过制度规范市场与社会参与主体行为,将体育培训机构的资质信用、运营和服务等评定结果向社会公布,发布体育培训机构“黑白名单”,供体育消费者参考。体育机构自身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规范机构自身行为提高运行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社会成员应响应政府的号召,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到体育机构运营的评价中,通过社会主体的参与促进体育培训机构的运营,促进多层次联动效应。
现如今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以及“双减”政策之后流入的大批体育市场青少年消费群体,消费需求更具多元化,体育培训业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必然之势。数字化能够促进体育产业更广阔的价值空间,体育培训需求与供给精准匹配,降低体育培训企业成本的同时促进体育消费。体育培训机构运用数字技术使供需两端能进行及时、深度、持久交互,从而精准匹配需求端变化,减少无效供给从而降低交易、运营、管理、生产等成本[7]。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与体育培训业深度融合有利于打破各行业之间的边界,各行业融合难度大幅度降低,使体育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产品与服务内容更丰富与多样化,促进了体育消费持续性增长。
加速体育培训业的数字化转型。(1)深化体育培训业数字化重要性认识,重视数据要素资源。加强数字技术与数据资源在体育培训机构发展中的作用,将数据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相融合,制定相应数字化发展规划。(2)调整体育培训业的运营结构。设立专门的数字化转型部门,明确数字化业务职能,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8]。(3)加强体育培训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体育培训业的升级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依托数字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慧场馆实现智慧培训。(4)建立体育培训业数字化平台。加速链接体育培训业供给端与体育消费需求端市场,将供需两端统一、规范纳入数字化平台。(5)重视体育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体育数字人才的规模与质量是体育培训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通过培养和吸引高质量的数字化技术体育复合型人才,为体育培训业数字化转型增添助力。
大数据时代,数据呈现出多样性、精准性、开放性等特征促进市场的互动交流。数据的支撑为体育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导向。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数据背后潜在的价值,预测体育培训业的发展动态,以驱动体育培训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9]。依托对需求端各项数据分析,判断体育产品生产投入的有效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进体育培训业内外部产业间数据共享协同发展的形式。(1)构建体育培训业数据共享协同发展机制,通过汇聚准确、标准、高效的数据与共享平台,建立区域性体育培训业共享数据库,减少成本,优化体育资源配置。体育培训内部之间实现数据共享,有助于区域间产业联系利用数据优势精准把握消费者动态,实现行业间的规模化、高质量化、协同化发展。(2)体育培训业内部与外部相关产业间,通过共享数据形成产业间的联动,相互促进相关产业为实现共同的目标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体育培训业可关联体育竞赛、体育制造、体育媒体等以实现市场资源利益最大化。(3)体育产业外也要加强数据互通,防止“数据孤岛”现象,形成“体育+”多层面多形式融合发展创新观念。促进体教、体医、体旅等产业的高质量融合,打造区域特色的融合品牌,扩大体育消费者的消费类别,增强体育消费的黏性,为社会大众体育消费增添新动能。
品牌是企业的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代表着企业的形象、知名度、口碑,具有永久的排他性。品牌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其中的价值、内涵为企业的产品提升了附加价值。此外,在众多的体育培训企业中,体育消费者更无形的偏向品牌影响力大的企业,具有良好品牌形象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服务更容易被消费者认可,品牌为企业提供了无形的价值。目前体育培训业都为中小型企业,且消费者流动性大,因此通过树立体育培训企业的品牌形象从众多培训企业中脱颖而出,增加消费者黏性的同时,扩大品牌的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加强打造体育培训企业品牌影响力。(1)品牌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创新能力。对于体育培训业而言打造品牌的驱动力来自培训内容的创新。(2)品牌作为企业运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水平的运营管理人才才能有效的运作和发展,体育培训企业要引进与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体育人才。(3)打造企业品牌形象,需要提高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体育培训企业可以借助赛事宣传自身的品牌形象,通过培训与赛事结合以达到品牌宣传的目的。(4)自创品牌要注重品牌文化作用和影响。打造区域型品牌文化可以有效形成社会认同,且对品牌自身具有内在影响力。
体育培训业的规模化与高质量化的发展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体育培训多元化需求的重要举措[10]。目前我国体育培训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呈现出规模小、实力弱、品牌影响力低等特点,在体育产业所占比重较小,而稳定的规模扩展是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双减”政策落地后,青少年体育培训需求持续旺盛,传统单一、同质的培训机构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
做大做强体育培训业。(1)明确企业在体育培训业发展的主体地位,促进企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培育自主体育品牌打造龙头企业增强影响力,形成以点带面的高度协同发展模式。(2)推动体育培训业融合发展机制,横向拓展不同产业门类间融合的有效发展路径,促进集聚、辐射、带动效应。(3)加速体育培训业数字化进程,通过体育培训业的数字化转型,无限降低边际成本,显著放大规模效应。
“双减”政策的落地促进了体育培训业的“提质升级”,对体育培训机构的资质审核、机构运营、培训内容、服务行为、培训时间等多方面做出严格要求,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体育培训业的重新“洗牌”。因此探索“双减”政策下体育培训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创新路径,对体育培训业转型方向的调整和推动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l.
[2]国家体育总局.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EB/OL].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01395/c23835973/content.html.
[3]顾若辰,郑天晨.“双减”政策下我国少儿乒乓球俱乐部开展的现实困境与应对之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1):94-95.
[4]刘鼎伟,庞俊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体育培训业发展的影响:危机与路径[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0,35(6):32-34.
[5]李燕领.融合视野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效应、路径模式与政策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11):1-11.
[6]鹿云昭,陈元欣,刘恒.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业的发展特点、内容及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7):588-591.
[7]白宇飞,杨松.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时代要求、价值体现及实现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5):70-78.
[8]任波,黄海燕.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7):22-34.
[9]董亚琦,钟建伟,丁飞.大数据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2):76-81.
[10]赵勇.新时代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路径和对策措施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3):1-7.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Innovation Path of the Sports Training Industry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CHEN Lihui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Fujian, China)
陈立辉(1999—),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