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2022-03-07 05:48:25肖甜茜
小学生 2022年3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法内容

☉肖甜茜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能适用于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法,对于各学科系各学段而言,运用该教学法能实现教学的共性要求和共同法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而言,“读、思、达”教学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读、思、达”教学法的基本概述

(一)阅读

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是进行所有活动的基础。没有阅读基础的实践是无章法的。对于思考与表达而言,阅读是其基础。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那么所有的思考都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不是头脑风暴。只有在阅读后将他人的所思、所想进行吸收总结,才会形成自己的认知。口头表达即指我们平时说话,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基础阅读,那么在与他人进行交谈时就无法脱口而出,更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书面表达即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思想的输出,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去学习他人是运用哪些方式进行表达的,再加以吸收利用;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以此为评判某些语言是否恰当的标准。

对于当代中小学生而言,阅读非常关键。阅读决定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潜力及高度,是一个学生精神发展的根基。一个拥有丰富阅读史的学生,他能更容易掌握学习的本质。到今天为止,阅读仍然是社会、个人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帮助他实现认知与精神成长。所以,阅读是最有效、最优美的精神旅途。阅读能够为学生注入新鲜的知识,成为学生精神发展及之后思考表达的根基。阅读是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

(二)思考

思考是核心关键。思考、阅读、表达的关系都极为紧密,思考是阅读的升华与深化,是“读”与“达”的中间环节,也是“读、思、达”教学法的核心与关键。[1]在进行基础阅读之后,人们会对阅读的内容进行一个思考与探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考过程。对于阅读而言,思考是将阅读内容进行整合,归纳成为自己价值体系内的固有内容。打个比方,思考的过程更像是电脑的处理终端,主机将所看到的阅读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并存档,在此基础上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筛选,进而选择适合自己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吸收,将不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删除,以此对所读内容进行整合归纳。

对于“达”而言,思考更是至关重要。“达”是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的过程,是所思所想的外化。思考的内容越深入,表达的外化越充满内涵,没有思考,表达仅仅是对于阅读的一个复制粘贴,只是对阅读内容的照搬照抄,而非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思考所做出的具有主观意识的自我总结与归纳。思考是阅读的一个主观意化,而表达则是对主观意化的外化。我们每一个人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都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向,这些主观意向会成为我们表达时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外部表达。教学阅读,并不仅仅是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照搬照抄、复制记忆,而是在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整合的基础上,将所学的内容作为媒介,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鉴赏能力的相关过程。一个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是其发展与进步的根源。学生只有在不断思考过程中,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真正能思考的学生,具有无限学习能力。

(三)表达

表达是“读、思、达”教学法的最后一步,是读与思相结合后产生的产物。在进行基础阅读后,学生会对世界有一个广泛的了解与认知,这个认知是通过他人在书籍或其他相关内容的表达中获得的,是他人阅读与思想的外化。学生在接触到他人对世界的主观意识后会进行探索与思考。于是,就来到了教学法的第二阶段“思”。在这一阶段,学生是在为表达蓄力。表达是主观意识的外化,主观意识从何而来,就是学生思考的结果。学生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表达则是学生对世界认知的最终体现。表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阅读与思考的能力,还要求学生会通过合适恰当的方式将这些内容表现出来。所以,表达是“读、思、达”教学法的最终归宿。

对于学生而言,如果要实现真正有价值的输出,就要实现三种转化:语言转化、情景转化、用途转化。语言转化即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内容表达出来,这种语言可以是口头语,也可以是书面语。语言转化表达并不是简单对所阅读到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而是通过阅读将所学到的内容进行自我整理、归纳,再将自己所吸收的内容进行输出的过程。情境转化,是指将所学习到的内容迁移到其他相应情境当中,并将所学内容进行迁移使用的过程。情境转化要求学生掌握其本质,并将本质转化应用到其他相关情境当中。实现情境转化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的正迁移,实现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核心解题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用途转换相较于语言转换和情景转换而言,要求能力更高,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加工之后形成新的观点与作品。这种转化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设计与创新能力,将各种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将知识进行创新,应用到其他的问题当中。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被动接受式学习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仍以被动接受式教学为主。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受体。教师要在课堂规定范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学生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知识。[2]不仅如此,由于考试的需要,课堂内容必须与考试内容相挂钩,学生没有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教导,在老师讲解的知识重点当中寻找考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导致教师更加注重课堂上知识点的讲解,而学生则更加注重对于知识点的吸收,忽视了自己动脑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甚至在现代的小学语文课堂当中,还会出现教师认为自己已经讲得非常全面了,而学生却没有真正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参与度过低,在整个课堂进行过程中学生没有进行阅读、思考以及表达的整个过程。小学语文课堂更多地充斥在提高学生成绩的目标之中,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学生无法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有效的阅读与思考,而是在考纲的要求下以及教师引导下对所学内容进行被动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导致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由于课堂时间以及课程安排的限制,会主动或间接地给出学生思考后的结果与讨论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及表达能力会被逐渐削弱,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思维较为单一

思维单一不仅指学生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而是在整个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过于单一。在小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人生阅历对文本给出相应的解释,并将解读后的结果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学生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而这标准答案又将成为小学课堂乃至小学语文考试当中的评分标准,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说的单一答案。而教师给出的答案并不一定等同于学生思考后的结果,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阅读结果进行学习,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思维过于单一。文本阅读的本质是对于知识进行输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于文本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也会做出不同的见解,这些对于文本的见解,会内化成为学生的思维,而这种思维正是学生对于文本本质的理解与掌握。如果仅仅通过教师解读这一方式进行小学语文教学,那就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学生阅读的方式及手段过于单一,只能通过教师的传递进行吸收。阅读的来源多种多样,如果仅仅通过课堂上教师进行单一的阅读文本,进行标准答案的设定,学生就会缺乏对阅读的认识,使学生的阅读出现片面化、单一化的现象,而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且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形成。

除了阅读思维单一外,学生对于阅读的思考也会仅限于教师对其影响。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思维引导会成为学生思考的主要依据。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正确的思考过程应是多方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单一化的。仅仅通过教师的思考、引导和分析会使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学生依赖教师给出正确答案,被动吸收阅读的结果以及思考的过程。在课堂外,学生也会形成依赖性。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会习惯性地依赖他人,不是自己主动去解决某些问题,而是寻求他人的帮助。这对于小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以及人格全面的培养都有重大不利影响。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落实“读”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不应该是知识的“大满贯”,而应该是包含听说读写各个环节的综合性课堂。“读、思、达”教学法中阅读占据首要地位,是小学语文课堂实现“读、思、达”教学法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语文课堂上的阅读可分为各种形式,朗读、默读、自读、齐读等,教师可通过自己课堂的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环节设计,将阅读融入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当中。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教材综合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除阅读课内文章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章的阅读,尤其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中外名著。虽然这并不是课内知识的要求,也不会成为考试的考点,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课外名著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此外,阅读大量书籍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储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落实“思”的能力

思考是“读、思、达”教学法的核心与关键。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读、思、达”教学法,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有效的时间范围内,学生如果想要进行自主思考,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时间进行严密把控,控制教师进行引导的时间以及各环节的设计时间,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思考条件。学生的思考是课堂中必须具备的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尤为关键。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框架与体系尚未形成,对语文的兴趣也没有建立,这时需要培养其主动思考的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语文素养,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课堂中运用“读、思、达”教学法时,教师可让学生对自己阅读过的课文进行相应问题的思考,问题可由教师自行设定,在设定问题后,给予学生相应时间进行思考准备,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建立自主思考能力的过程,也就是落实“读、思、达”教学法的过程。[3]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落实“达”的能力

所有的阅读与思考,都是在为表达做基础。表达是将阅读与思考的内容进行外化与输出。“读、思、达”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进行阅读与思考之后,能拥有表达的能力。这种表达能力既可以指口头表达,也可以指书面表达或者其他的表达方式。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应将自己阅读与思考过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表现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表达技巧以及表达能力。小学语文课堂中“达”非常关键,表达不仅仅在课堂之外,课堂之中也应有表达的存在。教师在进行阅读和思考的设计之后,应有意识锻炼学生进行表达的能力。在课堂当中,可以有计划地提问,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通过表达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增强语文素养。阅读思考后进行表达,实现“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读、思、达”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主要教学法,通过该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形成自主思考习惯,提高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法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54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5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9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8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