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怡雯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创建的图形思维工具,也是一种有效且高效的思维模式,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恰好符合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要求。同时,当代教育主要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指导学生构建更好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知识信息的整合能力。然而,目前很多小学生不爱写作、不会写作,甚至一听到写作就会产生一种厌恶情绪。对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绘制属于自己的写作构思,再结合图形进行文字加工,最后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写作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的写作过程变得有趣、轻松,还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效率和质量,帮助其建立写作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将抽象思维想象化的方法。该图具有两个特征:
思维导图的所有分支均围绕中心点图形,并呈现出发散的样式。一般来说,一个人在思考时更习惯用联想来理解并记忆知识点。思维导图的中央是最核心的内容,利用核心内容向外发散的分支就是通过核心联想到的关联关键词,这样不仅能在短时间内高效记忆知识,还能通过联想获取更多知识。
思维导图的分支主要是由关键词语和关键图形组成的,在大脑进行知识学习时,可以借助关键部分更好地记忆知识点,以便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因此,思维导图不仅契合学生的记忆习惯,还能使学生借助关键词的联想性进一步理解其他相关知识。该图可用于快速性记忆,也可以巩固记忆。
首先,思维导图能激发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小学生的心智还未成熟,天性活泼好动,定力差,传统教育方法相对枯燥生硬,并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而思维导图是一种以图形和文字相互结合,并最终表现为图形形式的思维工具,其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好奇,从而产生兴趣。其直观、具象化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帮助小学生理清核心内容和联想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不仅能改善学生思维混乱的缺点,还能帮其理解写作重点,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
其次,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正是对周围一切事物好奇的时候,也是发散思维发展的黄金时间,使用思维导图开展写作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帮助学生动脑思考。另外,一篇文章的结构和框架非常重要,优秀的框架结构能打通行文思路,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在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构建文章的整体脉络,通过确定自己要写的文章主题,再安排其他想要写进文章的关键词,并且调整关键词支架的安排,理清逻辑关系,这一整个梳理导图的过程,实质也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文章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的梳理,能保证文章的逻辑更具严谨性条理性,写出的文章也更具可读性,进而提升写作能力。[1]
最后,思维导图能强化小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学生的成绩有高有低,这是因为学生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接受程度不一。教学中,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差异,从而产生学习和成绩的优劣,这不光会降低小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还会影响其自尊心。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整合和总结学习内容。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能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进而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小学生积累少,识字不够多,总认为读书和写作是艰巨任务,写作时不仅要动笔,还要动脑,这就导致学生觉得写作难,不愿意写作。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着手,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兴趣,改变其对写作消极的态度,让写作变得更具有趣味性,由此才能让学生积极写作,写出真实、生动的文章。
多数学生写作时难以下笔,对写作的态度像是完成任务一般,写出的作文单调而乏味、结构混乱、错别字多,教师阅读批改时也难以理解作文想表达什么主题。当然,也不能将这一缺点全部归咎于学生欠缺想象力而不愿写作,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例如部分教师批改作文时只看开头结尾,对中间内容不关注,不能给予学生在故事内容上的指导,导致学生写作时不会将事情落在纸上,造成内容空洞,更不会提升作文能力。另外,小学生写作时经常因为想不到写怎样的话而失去写作的耐心,还有些因为无话可说只能东拼西凑,导致作文逻辑性混乱,无连贯性,更不可能对写作产生兴趣。写作来源于生活。只要能发现生活中的美,那在有限的空间里也能找到值得下笔的地方。[2]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从身边的小事下手,自然调动学生自主动笔写作的积极性,有效锻炼其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其在观察生活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不至于在写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五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过渡阶段。学生刚接触写作时,许多学生会陷入词汇匮乏的窘境。除此之外,学生因不够熟悉写作,从而产生畏惧心理,且学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观察不细致,无法正确选择写作素材。使用思维导图便可帮助学生科学地选择写作素材。例如,在进行以“校园”为主题的写作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校园”二字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内容,学生会自然联想到学校里的“人”“景”“事”。再由以上三方面联想到学校里的景是由什么植物和建筑构成的、学校里有什么样的老师和学生,以及学校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等等。将以上关键词按联想方式罗列,再结合自身在校园中的经历,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清晰了,接下来学生就能根据该思维导图自由选择素材扩写内容。
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写作,教师只需明确作文核心主题,便于学生根据主题联想相关经历,再用关键词记录。之后遇到类似主题写作,学生就可以从先前收集的关键词中选择喜欢的素材,进行构思写作。
使用思维导图写作,会使学生大脑活跃起来,将心中所想所思记录在图表内,并思考怎么写、写什么,在没有局限性的情况下,他们会充分放松自己,去做天马行空的想象,激发表达欲。在此过程里,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思维导图中,随后再根据自己的想法将分支不断再分支,画上不同的图表,遵循内心的引导,发挥想象。此时,一些转瞬即逝、珍贵的灵感也会随之产生,学生会敏锐捕捉这份灵感,在大脑中进行整合,再创造。完成思维导图,就等于完成了一次奇妙经历,对写作的兴趣就像一个种子在他们心里埋下。最后学生就能提笔撰文,按图索骥,写作这件事就会变得轻松而不枯燥了。[3]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育中,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具体化发散性思维的内容,以便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写作主题。例如,在以“森林的声音”为题目展开写作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森林中会有什么声音,然后想象森林里有什么样的事物、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并将这些事都记录在思维导图中,如鸟在茂盛的树冠中鸣唱、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一些被太阳烤焦爆开的枯树枝声……教师可让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分支,便于思维导图看起来更加清晰,便于记忆。通过自行绘制思维导图,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还能充分调动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写出更具童真、童趣的作文。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育中,激发学生对写作的思考和兴趣,强化其创造力、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思考的内容进行罗列,并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脉络,更直观地面对发散点,再由发散点出发,引发出更多发散性思考,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教师可将思维导图引入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他们学会在各个层面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索。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开展“我的家乡”的写作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我的家乡”作为中心关键词,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在课堂上与同桌互相讨论。家乡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通常学生会想到家乡的特色风景、特色建筑、小吃、风俗、文化、方言、名人等,结合这些发散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进行关键词的发散性思考,以第一部分关键词为基础,拓展学生写作思路,强化其写作思维和构思,促进其更好地丰富写作内容,并使学生的作文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也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
学生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写作,还能提高阅读积累、拓宽眼界、增长见识、丰富写作素材库、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对此,在阅读教学文学作品时,教师可先使用思维导图将阅读内容呈现出来,这不但能辅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还能将故事分成清晰的模块,增强层次性,便于学生汲取精髓、领悟内容,也更能使学生直观了解作者的构思,感受行为结构、语言表达以及情感表达,并学以致用,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写作水平。[4]同时,教师要叮嘱学生多看、多读、多写。读多了文章,写作思路就会越宽,自然而然就能领悟到写作的表达方法、文章结构等,实现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在写作时就能笔下生辉。
例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笔者先运用思维导图将“小女孩”作为核心内容,根据故事发展可引出“现实”和“幻想”两方面。再根据内容由“现实”引出“冷”“饿”等;由“幻想”引出“烤鹅”“火炉”“温暖”“奶奶”等。通过思维导图的演示,不仅能让学生对该故事情节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学生可在接下来的作文创作中使用类似的写作手法。例如,以“我的爸爸”主题作文为例,第一步笔者引导出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并提出问题:“写‘我的爸爸’可以使用怎样的对比手法呢?”一些学生思考后想到,可以将“生活中的爸爸”和“工作中的爸爸”作对比,还有些认为,可以将“我眼中的爸爸”和“妈妈眼中的爸爸”进行对比,等等。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学生再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辅助,由一个核心内容发散出不同的关键词,并且从中融入对比的写作手法,以相互衬托的方式,写出更加饱满、更加精彩的作文。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信息处理工具,将之运用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选定题材,还能在写作前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发散思维,活跃大脑,激发写作灵感。并且,思维导图可将抽象的文章脉络具象化,协助学生在写作时跟着思维导图“按图索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写作难度。思维导图的运用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及主动性,有效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心理。当然,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工具,并不是万能的。要想写好文章,学生还要丰富自己的阅读量,不断提升自己的眼光视界、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及写作训练,不断提升个人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