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生活情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022-03-07 05:48:25陈玉莹
小学生 2022年34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质量小学生

☉陈玉莹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规律,与现实生活拥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建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模拟化以及开放化的教学情境中积极认知与主动交流[1]。这样,学生就会拥有一个亲切、自然而愉悦的宽松认知环境,快速进入情绪激动与心理亢奋的良好认知状态之中,为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并提供强大的主体支持与能力保障,科学挖掘出生活情境的教学价值与育人功能。

一、生活情境的理论基础

生活情境来源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他主张利用情境化、趣味化、模拟化以及诱导化的良好外部环境科学导引学生,使其进入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友好合作、快乐交流、互助成长的良好认知状态之中。这样,小学生必然能够释放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生命发展潜能,积极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走向设计化、指导化、趣味化、策略化以及实效化,为小学生的高效认知与快乐成长提供一个高体验、高质量、高收益的开放性育人环境,加速小学生的数学认知[2]。

二、建构生活情境的教学价值

首先,建构生活情境能够为小学生的数学认知提供一个设计化、趣味化、生活化以及诱导化的良好探究环境,科学导引学生积极观察、主动思考、信息处理与知识提取,切实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3]。因此,生活情境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教学的关注度、参与度,释放认知活力。

其次,建构生活情境能够为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提供一个新方法与新思维,切实提升数学教学的感官性、刺激性、诱导性以及有效性,真正将人文思想与生本理念应用于数学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因此,建构生活情境能够推动数学教学走向品质化、体验化以及高效化,打造人性化的趣味认知环境。

最后,建构生活情境能够推动科学育人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深度融合,提醒教师注意育人环境的人性化与设计化,以此达到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的实施要求,保质保量地贯彻执行素质教育。因此,建构生活情境能够推动数学教学走向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切实达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活动预期[4]。

三、以生活情境为支点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生活情境具有非常强的人文性、生活性、趣味性和体验性等特点,能够科学激发小学生的认知兴趣、探究动机、表现欲望与合作意识,实现数学教学的提质增效。

(一)创设生活情境优化主体认知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立足教学内容创设出具有较高指向性与一致性的生活情境,利用亲切化、自然化、开放化、趣味化的生活元素,直接刺激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探究动机,以此实现“认知迁移”。这样,良好的生活情境就会将学生的认知关注度牢牢固定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开启学生的数学认知之旅,也为教师的数学教学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使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成为可能。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图形(一)》的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本节认知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的外部主要特征。因此,教师可以将数量众多的魔方、正方体的硬质泡沫、红砖、长方体的硬质泡沫、足球、篮球、塑料管、铁皮罐头盒(圆柱形)等常见物品在课前准备好,并让学生直接把玩、切身感悟,充分掌握各种立体图形的外部信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上述材料去搭建小房子,在使用中切身体验立体图形的外部特点。例如学生发现在搭建房子中长方体的使用价值最大,正方体次之,圆柱体的使用价值不大,球体基本没有使用价值。这样,当教师再从边长角度去引领学生进行四大立体图形的外部特点感知时,学生会将数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与深刻。学生能以立体感知道正方体是各边都相等的立体图形,长方体的对边都相等,球体具有易滚动性等。由此可见,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材料的视觉刺激下,能够形成一定的认知兴趣与探究动机,而自主性与趣味性较强的“搭房子”活动,更能提升学生的认知兴趣与参与积极性。由上可知,学生的认知兴趣不仅得到有效激发,也为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好了充足准备。

(二)创设生活情境优化主体认知状态

在数学课堂上,小学生的认知状态直接决定着主体认知能力,因而教师应借助生活情境,有效刺激学生的认知情绪、主体心理、情感体验等,推动学生进入大脑高度兴奋状态之中。这样,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认知体验,有效提升自身的参与积极性、认知主动性以及交流自觉性,为学生的高效认知做好准备。因此,生活情境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强大的主体支持,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章《分类与整理》的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本节课主要帮助小学生学会立足颜色、外形、用途与种类去进行“分类与整理”。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塑料图形玩具,有大小不一的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等,还有丰富多彩的颜色如红色、绿色、蓝色、白色、黄色等,更有一些微型厨房餐具模型。面对大量塑料制品,学生很快就明白教师的用意是让自己进行“分类与整理”,而且,颜色艳丽、造型各异、大小有别的探究材料,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视觉刺激,有效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把玩意识、探究动机与认知热情。在自主分类中,有的学生立足颜色去整理,将自己最喜爱颜色的材料整理在一起;有的学生从外形的角度去整理,将外形一致的材料整理在一起;还有的学生从使用功能角度去进行分类,将厨房用具模型全部整理好。可见,大量玩具物品的出现创设出浓浓的生活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认知积极性与思考主动性,为数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教学基础。

(三)创设生活情境优化主体认知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教师应利用生活情境中的趣味元素,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与探究欲望,推动学生去积极思考、缜密推敲、深度归纳。这样,学生就会借助自身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积累下大量的数学知识,以此凸显生活情境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利用生活情境优化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能力保障。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章《长度单位》的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毫米、厘米、分米以及米”的使用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提升主体认知能力,教师在进行完“长度”知识简述后,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小型的机器人,而且是外形较为方正的机器人,让学生一边拿尺子量出机器人的外观长度,然后在纸上画出一个等大的机器人图形。这样,教师的长度知识讲解奠定了学生的信息基础,而机器人的出现,则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兴趣与认知能力,推动学生去仔细测量、精准读数、认真绘图、用心认知。因此,机器人这一生活化趣味元素极大地优化了学生的认知关注度,切实推动学生去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自觉探究,以强大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释放出强大的主体认知能力。教师这样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数学课堂上就会充满小学生的认知灵感、拓展思维以及创新火花,从而科学展示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创设生活情境优化主体认知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利用生活情境给予小学生良好的感官刺激、情绪感染以及心理诱导,切实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力、探究灵感与思维激情,推动学生科学高效地进行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这样,学生就会在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与整合积累中,获得丰富的认知收获,切实提升认知效果。因此,教师应利用生活情境优化小学生的认知效果,为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科学提升奠定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章《图形的运动(一)》的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小学生需要掌握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以及旋转现象等。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虚拟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看到现实生活中三类图像现象。在多媒体设备的帮助下,学生能够看到五角星、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长方形、圆等都属于轴对称图形,也能够看到升旗、拖把墩地、飞机巡航、缆车移动、抽屉滑动、电梯移动等都属于平移现象,更能够看到拧开关、风车转动、旋转木马、螺旋桨转动等都属于旋转的现象。这样,多媒体设备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与实物使用过程,自然能够为学生提供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的认知情境。因此,多媒体设备能够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虚拟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见多识广、兼收并蓄中获得高效化的认知效果,同时也助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五)创设生活情境优化主体合作探究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还要推动学生去交流信息、整合认知、优化积累,在兼收并蓄中,利用集体智慧再次提升自身的认知效果。这样,集体智慧与团队合力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与高效认知,也帮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与交流的喜悦。因此,教师不仅可以借助生活情境优化小学生的合作探究,还可以借助集体智慧与团队合力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一块长方形的塑料板,然后,在学生的关注下测量一下这个长方形的宽,再以此长度在塑料板上截取一个正方形,借此帮助学生了解“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接着,教师为学生每人提供一张A4纸,让学生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利用A4纸剩余的小长方形截取两个或三个小正方形,引导学生多次体验长方形截取正方形的实践活动。而且,教师还要组织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正方形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利用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去拼凑出形状各异的长方形。在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中,“截取正方形”与“拼凑长方形”不仅能够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还能够创设生活情境、提升教学质量。

四、以生活情境为支点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第一,教师以生活情境为支点提高教学质量应注意生本性。生活情境的设计指向与存在价值就是诱发学生的注意力、参与意识与探究动机,从而使学生进入知识学习的良性发展轨道之中。因此,生活情境应针对小学生的主体兴趣、探究偏好、思维方式以及发展需求等信息,借助生本性提升品质性与有效性。

第二,教师以生活情境为支点提高教学质量应注意体验性。生活情境的体验性是持续激发小学生认知活力、生命动力以及探究能动的最佳元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拓展力、创新力与发展力,自然能够实现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因此,生活情境应注意体验性,为数学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支持。

第三,教师以生活情境为支点提高教学质量应注意交流性。小学生生性活泼、思维开放、乐于表现,因而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及情感交互,帮助学生在友好交流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生活情境以借助自身的新奇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表达动机与交流意识,整合集体智慧。

五、结束语

素质教育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上档次、求品质、提收益。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利用生活情境去优化小学生的视觉刺激、情绪感染、认知激发与方向导引,科学推动学生进入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合作探究与互助成长之中。因此,教师应该立足生活情境的理论基础、活动特点及教学价值,积极探寻以生活情境为支点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并借助创设生活情境优化主体认知兴趣、认知状态、认知能力、认知效果与合作探究等,以此为小学生打造出人性化、趣味化、生活化、品质化的认知平台,助力小学生的高效学习与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质量小学生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20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华人时刊(2019年17期)2020-01-06 12:08:10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我是小学生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