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卉
(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
戴维·伊斯顿(David·Easton)“系统生态理论”将政治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且在不断调节、完善并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得到适应能力提升;塞缪尔·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 认 为社会环境及其中主体之间的互动频繁作用,是产生政治组织、政治程序和政治机构的先决条件。他进一步指出政治组织和程序的外部环境适应能力越强,其制度化水平越高;阿尔蒙德(GabrielA·Almond)则认为,政治体系实际属于一种生态学概念,主要研究政治领域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王沪宁的研究从行政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变换来考察行政活动的优化,认为任何行政系统活动和关系都基于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并须在三者中保持平衡,使行政效能趋于优化[]。刘京希的研究揭示了政治生态系统进化与完善是基于政治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和政治系统内各次体系、要素之间复杂相互作用两方面影响因素共同完成,同时从政治“生态位”角度分析得出一致与冲突、分化与整合是政治体系生态进化两大法则。
国外学者并没有对政治生态这个概念作出一个明晰的界定,而是从政治论、系统论和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政治与社会组织,并研究其运行机理以及治理方式,国内学者大多侧重于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研究。而政治生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现代化的治理过程,其本身就蕴含着宣教和育人的功能,政治生态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政治生态是各类政治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状态,且各要素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特征,良好的高校政治生态能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能引领学生端正政治立场,加强政治认同,真正做到从思想上、行动上入党。另一方面,据已公布的近五年党内统计公报显示,在每年的全国党员发展人数(其中2014年 占 比37.29%,2015年占比36.54%,2016年占比36.05%,2017年占比 35.27%,2018年占比34.26%。)中,学生党员的发展名额已超三分之一,且高校学生党员人数基本多于教工党员人数,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是政治参与主体中最活跃的群体,因此,良好政治生态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党员这一政治主体的政治生活表现。
在高校党建工作路径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1)加强组织建设。规范党员发展程序,重视教育管理,完善学生支部建设,创新支部活动形式(张婕英,2010;李智慧、吴暇等)。刘江华和王玉平(2012)指出要实现教育的全面全时覆盖。陈扬富(2004)和刘翔(2012)提出要以“两课”建设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成效。(2)提高组织能力。推进队伍建设,以加强教育者自身信仰教育为前提,凸显人本性和亲和力,推动与职业生涯规划、心理思维方法、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王振强、柴杉,2019;陶志欢,2020等)。郭济汀(2014)等提出要坚持围绕发展、特色与规律加强品牌建设。(3)夯实政治责任。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各项工作,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吴斌、陈亚励,2020),确保工作理念方法、内容、流程的系统性与全程性(郭强、周南平,2011)。为党建育人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路径体系,但在育人的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与成效监督反馈机制的细致性上还需进一步提升。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仅局限于学生党员的培养与发展,更是一个关乎共青团建设、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五个文明建设(文明寝室、文明课堂、文明餐桌、文明校园、文明出行)的系统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建设协调统一是高校党委办校治学的关键之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筹推进党的教育方针是工作主线,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三个根本性问题”。同时,学生党支部是学生党建工作的基层组织,学生支部之间及与教工支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态联动。
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阶段,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外部环境在变,工作的对象、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亦在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跟上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加快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大国建设”。在建党百年之际,高校“三个培养人”的工作也应“用党的好传统、硬作风、真实践的深刻内涵缕清方向,凝聚力量,淬砺品格”,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在不间断的学习与吸收外部能量中逐步提升。
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能否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是判断组织能否可持续运行的生态标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推进是一个不断改革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并不断调试及回应外部环境的过程。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工作对象的获得感,以工作对象获得的精神利益、积极主观体验及行为模式的提升作为主要依据,做好获得感跟踪调查并做好量化考量,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效考评体系,不断反馈工作成效与现实问题以修订目标与路径,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可持续性运行。
在支部设置方面,高校学生支部基本按照专业或年级设置;在支部管理方面,高校学生支部基本直属二级学院领导与管理;在支部运作方面,高校学生支部基本自行负责日常工作,这就存在学生支部数量多且支部间差异大的现象,学生党建工作的落实效果不一,支部间差距明显。此外,党建工作与团建和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内容及运行机制上都各自为阵,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建工作推进整体上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这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顶层设计上缺少统一的组织机构来统筹、协调与规范有着密切关联。
健全政治人格的培养需要入脑的创新理论,在高校学生党员的学习教育中,存在学习形式较为单一,多以书面理论学习为主;学习内容雷同,不同年级、不同身份的学生学习内容一致;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粗放、学习形式大于内容;学习成果无法量化考核等问题,学习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学生出现了入党动机功利化与理想信念弱化的现象。传统单一、强制、呆板的单向灌输已不能满足当代青年学生对党建学习的需求与期待。
在考核理念上,重入党前考察,轻入党后再教育是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在考核方式上,学生党员的考核形式相对单一,多以年终的民主评议作为唯一途径,且在党员发展的考核中还存在考核内容狭窄、考核程序倒置、考核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等问题;在考核效力上,目前的党员考核多讲任务与要求,少说结果与激励,学生党员的考核结果基本只有优秀和合格之分,且考核结果几乎不形成任何效力。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要跳出传统党建工作思维,既要有系统的理念做好顶层涉及,互动的理念加强内外交流,还要有动态开放的理念加强学习,回应调试的理念加强考核与修正,形成“1234”工作联动:
目前,高校共青团与学生会的组织构架已较为完善,而引领、服务学生党建工作的学生组织尚处于缺失或成长阶段。此外,坚持党建带团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当前党组织在团建工作中作用发挥不明显,团组织自身争取党组织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需通过党校带团校、党团基层组织互动、党建队伍带团建队伍来加强联系。要将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党团对接。的确,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上有很大的共通性,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好有效衔接,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政工作。而对于党建带团建来说,笔者认为,要真正有效破解学生党团工作之间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更重要的应该从顶层设计即工作组织构架上下功夫,党组织、团委、学生会这三驾马车应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学生党团工作。
1.“党团学”一体化组织机构框架
在组织方面,成立党务助理服务中心,与团学组织合并成“党团学”组织,由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直属领导,其中党务助理服务中心由学院兼职组织员负责日常工作,团学由学院团委书记负责;在事务方面,理论学习部、宣传部、志愿服务部同时隶属于党员志愿服务中心和团学组织;在人员方面,党务助理服务中心主任及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主席由高年级党员担任,各部门干事可交叉任职。具体组织机构图如图1。
图1 党团学组织机构图
2.党务助理服务中心各部门人员设置及职能分工
党务助理服务中心主要设置综合办公室、理论学习部、党校部、档案部、纪检部、宣传部及志愿服务部七个部门,各部门部长需由学生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学生党员担任,其中学生支部支委优先,干事可面向党员、积极分子、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共青团员公开招纳,具体人数则根据学院学生支部及学生党员数适量设置。
首先,加强学生支部间的联系。学生支部多以专业或年级划分,支部间专业或年级特色显著,一般文科专业支部更具人文气息;理科专业支部更具实践探索精神;低年级支部更注重职业生涯规划;高年级支部更注重科研与就业,这使得不同支部在支部组织生活、支部学习、支部活动中的形式和内容各具特色。为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标准化建设,推动党建工作的精准落实,高校学生支部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如过交叉组织生活、联合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统筹利用资源,增强不同支部成员间的相互了解,提高工作积极性与完善性。
其次,要加强学生支部与教工支部间的联系。教工党建是党建育人的导航舰,能引领学生党建正确走向,学生党建是党建育人的实践场,能及时反馈党建育人成效的信息,因此,加强学生支部与教工支部的联系具有内在逻辑基础。教工支部应在日常组织生活中以其学术理论与政治优势引领学生支部思想意识及政治走向,创造良好的师生学术氛围。学生支部也应及时反馈党建引领下的育人成效,同时做好对教工党员的思想意识监督工作。
再者,如有条件,可建立学生支部与专业对口企事业单位、基层政府部门、非盈利组织等单位党支部的结对学习与实习机制,打通高校党建与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充分拓展党建+实习就业、党建+志愿服务等拓展功能。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目标任务是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的目标群体应是全体在校大学生,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后续教育及支部建设上,研究对象还是集中在“少数先进”,这与“大思政”格局下的“三全育人”理念颇有偏差。因此,在学生党建工作中也应跳出党员发展过程终结于党员身份的确立的传统思维,在做好党员身份确立等各项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更应树立“终身”发展理念,统筹发展程序与后续教育,笔者借鉴“三全”育人理念并结合学生党建工作经验,提出在学生党员发展管理过程中建立“三全”教育体系的观点。“全员”是指日常学习教育要面向全体共青团员;“全过程”是指党员教育要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再在这基础上根据年级与身份的不同设置相应的教育重点;“全方位”是指党员教育需要做到理论+实践、校内+校外、线下+线上、硬任务+软指标同步跟进。同时,党建育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在“十四五”新阶段,学习内容也应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公民意识培养、健全心智养成、网络素养教育等。此外,做好学习成果动态展示工作,如定期公示“学习强国”得分、举办学习成果展等。
在学生党建工作中,考核不应只局限在党员发展环节,而是应将考核实施于党员发展成长的全过程。要以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素养高尚、公民意识强化、思辨能力提升、生态意识深化、身体心智健全、就业准备充分的时代新人为考核目标。在指标设置上要综合考虑思想、学习、志愿服务、群众基础四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方面应是高校学生党务考核的首要内容,结合学生工作实际可具体从政治立场、文明守纪、支部组织生活参与情况方面加以考核;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建设“学习大国”,广大青年学生更应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在考核上从党建学习和学业学习入手,并同时考核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果;再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与最高价值去取向,具有志愿性、公益性、无偿性属性的志愿服务应是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最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党的优良传统,群众基础是党务考核的重要支撑。考核人也应突破局限在支部党员与辅导员的限制,将班主任、导师、室友、普通同学纳入考核机制之中。
在完成考核后,考核结果(优秀、合格、不合格)应当及时公开,对于考核优秀者予以党内表扬,对于合格者应同时予以警示与激励,对于考核不合格者予以相应惩处,支部安排专人与其谈话,查找不足,帮其克服困难,早日符合党员标准。与此同时,要对考核后的整改开展后续跟踪,定期反馈整改效果,逐步将定期的硬性考核变成常态化的日常行为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