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会玲 黄方毅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旅游新常态追求“量、质”同步发展[1],首要任务就是提升旅游者的获得感[2]。这引起了研究者对旅游获得感的关注,也使得获得感这一概念被引入旅游学术界的研究当中。然而,目前关于旅游获得感的研究多以休闲效益[3]11、生活满意度和愉悦度[4]为依托,尚未构建独立的内涵和结构维度。研究多采用假设检验[5]和回归分析[6]等实证研究,较少研究运用质性分析对旅游获得感进行理论探索和维度划分。且大部分获得感研究的关注群体是旅游从业者[7]1和旅游地居民[8],关于旅游者获得感的研究屈指可数,这使得当下提升旅游者获得感的任务显得困难重重。如何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出发,让旅游者享受到旅游新常态带来的发展成果,切实增强旅游者的获得感,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
“获得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指的是“人们在实实在在的客观获得基础上产生的主观感受”[9]。西方学术界虽然尚未形成明确的学术领域,但早有不少学者试图探究人们的客观和主观收获。Galbraith提出用“生活质量”来全面评价人们的生活水平[10],于是开始陆续有学者采用社会指标如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11-12]测量人们的客观收获,以主观幸福感、幸福指数等[13-14]来测量人们的主观收获。Zeithaml则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视角,用“感知价值”这一概念讨论个人的付出和主观收获,即“基于感知的获得和付出基础上对产品效用的总体评价”[15]。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获得感列为衡量生活质量的新指标,这将流于空泛的幸福感落到实处[16]。相比于国外,国内的研究更关注获得感的本质。近年来,获得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获得感的维度划分和指标测量。文宏、王恬等认为人民获得感由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与民生获得感三个维度组成。[17-18]王浦劬等则将获得感按来源区分为空间维度的“横向获得感”与时间维度的“纵向获得感”。[19]第二,讨论获得感的影响因素。马红鸽等提出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包含收入差距、社会保障[20],并发现过大的收入差距会降低获得感,社会保障则能提升获得感。第三,获得感的形成机理。董瑛发现获得感的生成机理上包含呼应、参与、受益、认同和动力五个闭合环节。[21]国内研究基本奠定了获得感的研究基础,但在研究内容上,将获得感引入旅游学界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升。
目前对于旅游获得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相关的成果较为局限。国外研究发现旅游者在旅游活动后获取的主观收获包括放松情绪、成就感、保持亲密关系、学习与发现、自立感、逃避压力等方面等[22]。而旅游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增加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能获得地方自豪感和依恋感[23]。
国内关于旅游获得感的研究还停留在对旅游收获的探讨上,对于旅游获得感概念和结构维度尚未明确和建立。2015年获得感提出后,旅游学界开始逐渐探讨获得感。皮常玲发现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和职业价值观是自身获得感提升的影响因素。[7]187许春晓等认为旅游地居民获得感包含旅游经济获得感、旅游社会文化获得感及旅游环境获得感三大维度。[5]23黄和平等将旅游地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的获得感划分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与生活富裕五个维度。[6]235邱赢琦首次以旅游者获得感为中介变量,探讨旅游地服务质量感知与游客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3]1以往研究表明,虽然获得感已经引起部分旅游学者关注,但对于旅游者这个群体的获得感研究较少,存在内涵不清、结构维度不明等问题,且现有研究大多借用其他概念的维度指标进行获得感的测量,尚未形成独立的维度指标,不能有效指导实践。
不同特征群体的获得感有明显差异,需要结合具体背景和语境对特定群体的获得感进行研究[4]32。在旅游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旅游者体验到了多样化的旅游消费形式,其获得感也发生了转变,因此对于旅游者群体的获得感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旅游新常态的大背景,采用隐喻抽取技术进行访谈和数据收集分析,提炼出旅游者获得感的内涵和结构维度,构建旅游者获得感的理论模型,以此更好地为理论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为旅游市场的提质升级提供重要的思路启示。
本文运用隐喻抽取技术法对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隐喻抽取技术由Zaltman教授提出[24],其主要宗旨是运用非语言文字和文字语言,并结合攀梯法等研究方法[25],用以揭示受访者潜在的、无意识的感受。该技术能深入挖掘旅游者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让受访者通过图片讲述旅游故事来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分析隐喻,收集所有受访者的心智结构元素,能够更好地理解受访者的旅游获得感[26]。
为提高研究的信度,所有受访者需要先测试旅游获得感的涉入程度。结合本文的主题对Zaichkowsky[27]提出的PII个人涉入度量表进行修正,将其作为旅游者对旅游获得感的涉入程度的依据。其次,隐喻抽取技术一般使用的是小样本[28]。本研究初步将访谈人数确定为5至15个,当受访者的构念趋于相同时停止访谈。本文最终选取8个有效样本,均为高涉入程度者。
在正式访谈前先向受访者说明研究的主题,等受访者同意访谈后,要求受访者对研究主题进行思考,并由受访者自行选取8至12张在旅游新常态背景下有旅游获得感的图片[29],这些图片可以是受访者自行拍摄,亦可以从互联网和报刊中收集得到,但选取的照片必须是在旅游新常态背景下的旅游图片且具有较高的旅游获得感。正式访谈于7至10天后进行,访谈步骤主要依据隐喻抽取技术的要求[30]。考虑到受访者的耐心有限,将步骤简化为说故事、缺失图片、分类整理、抽取构念、代表性图片、相反图片、感官图片和共识地图八个步骤。
人的心智往往以图片的形式像故事般呈现,讲故事可以更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31]。因此,在访谈过程中要求受访者通过说故事的方式对带来的每张旅游图片进行简单描述,具体见表1。
编号说故事A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深入了解挂屏是什么东西。像这张照片可以看到的,挂屏是由玉、翡翠、琉璃、珍珠还有玛瑙在立体的平面上拼接堆砌起来的,是清朝时期的一个独有的代表。在宫廷中皇帝和后妃的寝宫里处处可见,而且造型也很好看,真的让我感觉是视觉上的享受。包括这种盆景和盆栽都是玉和翡翠制作出来的,看起来很逼真,真的太美了……D这是天津的自然博物馆,它的外形很新颖,好像是一个巨大扇贝里面含着珍珠一样的建筑,我觉得好漂亮,好有设计感和艺术感,就情不自禁拍了好多照片。自然博物馆里面有很多恐龙化石和古生物的化石,还有很多模拟的生态环境和现代珍稀动植物,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的,甚至有一些都不知道他们存在,我感觉自己来这里学到了好多知识……
受访者描述的每个视觉隐喻的故事都具有启发性[32],通过故事的表达可以解读出受访者隐含的旅游获得感。受访者A看到古人的房间还保留着原来的样貌时,由此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旅游获得感;受访者D在博物馆看到各类化石和珍稀动植物后,产生了“丰富知识”和“震惊”的旅游获得感。因此,可以从访谈内容中看出旅游者的获得感都是在旅游中的亲眼所见、亲身体会以及亲自感受中切切实实获得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观感受。
利用ROST CM6文本分析工具对访谈文本进行分词处理和词频统计,再匹配到原始文本中,从而得到受访者的构念。为保证分析效度,本文删除了访谈资料中的无关词汇,合并表述相同的构念,如将“好看、美丽、漂亮”合并为“漂亮”;将“锦里、李子坝、故宫”等这一类词语概括为“景点”等,经过分类和整理,最终得到371个构念(见表2)。
图1是以受访者编号为横坐标,以新增的构念数量为纵坐标编制的构念一致性趋势图。如图 1所示,在受访者A提出114个构念的基础上,受访者B新提出94个构念,受访者C新提出66个构念,受访者D至H新增的构念数量大幅减少。这说明受访者提及的构念有显著的内在一致性,大致能体现旅游新常态背景下的旅游者获得感。
表2 受访者提及的构念及次数汇总表
图1 构念一致性趋势图
隐喻抽取技术的特别之处在于可以从受访者的故事中发觉构念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简单的构念有了更全面的解释。起始构念是最基础的构念,一般是旅游者感知到的景象或物质属性,旅游者由此产生获得感;连接构念处于构念纽带之间,一般是一种情境、氛围和感觉,是旅游者最初的获得感;终结构念居于关系链终端,是旅游者的最终获得感。
共识地图是由受访者的获得感逐步抽象为文字得到,由不同构念之间相连接,反映了研究者对隐喻和心智模型在受访者脑中是如何组织和联系的理解[33]。旅游获得感的共识地图的绘制需要建立在获取共同构念的基础之上,一般需要同时满足1/3以上的受访者提及的构念、1/4受访者提及的构念之间的关系这两个要求才能够绘入共识地图[34]。本文的研究对象一共是8个,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具有效度,最终确定共识地图的绘制需要2人及以上提及的构念和构念之间的关系。归纳整理后,最终将40个共同构念纳入共识地图中,其中12个起始构念,15个连接构念,13个终结构念(见图2)。
图2 旅游者获得感的共识地图
本研究通过共识地图中旅游者的获得感进行分析,并结合访谈内容中构念的来龙去脉,最终得出旅游者获得感的内涵。本文认为,旅游者获得感是指“旅游者在实际参与新常态发展下的旅游活动后,对这种客观获得在精神层面上产生的多维度主观感受和体会”。这反映了旅游者对旅游发展的主观感知以及对旅游需求的满意度,在旅游活动结束后还会持续影响旅游者的态度和行为。
根据共识地图研究结果和构念内容,本文将旅游新常态下旅游获得感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旅游生理获得感、旅游情感获得感、旅游社会获得感和旅游临场获得感。综上所述,本文提出旅游者获得感的理论模型(见图3),涵盖旅游者获得感的结构维度和具体构成要素。
图3 旅游者获得感理论模型
3.2.1 旅游生理获得感
旅游生理获得感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吸引物在感官、身体上产生的自在感。Bright认为生理效益包括身体健康以及精神恢复。因此,本研究将“放松”“享受”和“增强体魄”三个最终构念归纳为“旅游生理获得感”维度(见图4)。与最终构念关联的连接构念包括“宜居”“晒太阳”“风景好”和“特色”,表明受访者生理获得感多来源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旅游资源。说明随着旅游常态的不断发展,旅游者的旅游经验日益丰富,对环境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此外,旅游者更倾向于在“风景好”的自然风景区达到“增强体魄”的目的。说明在新常态下,旅游者追求个性化体验,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观赏风景的需求,还追求康体、健身等获得感。
图4 旅游生理获得感共识图
3.2.2 旅游情感获得感
旅游情感获得感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情感需求在情感层面得到满足后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本研究通过隐喻抽取技术发现,旅游情感获得感由“佩服”“怀旧”“感动”“震撼”和“意外”五个最终构念构成(见图5)。多位受访者将“文化”和“艺术品”相联系,他们普遍认为古人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用智慧和力量塑造出极具文化底蕴的艺术品,是很多现代人都无法达到的境界,从而使他们由衷地产生“佩服”获得感;“历史悠久”和“保存完好”是与“怀旧”相连的连接构念,从这组联结关系可以看出,保存完好的历史景点和儿时传统的小吃更能唤起旅游者对旧时场景的回忆,不由得产生怀旧的情感;而终结构念“感动”是多位受访者在旅游过程中观看表演时,被表演中展现出的民间传统精神和故事所打动;“震撼”是被受访者提及次数最多的获得感,他们多由自然风景、传统和现代化的旅游资源产生心理冲击。在隐喻抽取技术运行中多位受访者提及,与以往相比,当前旅游目的地可达性明显增强,旅游信息化和公共设施互联互通都使得自助游变得更加方便,不用再担心无法通过自助游通达一些偏远的山区和海边景点。“南北差异”“漂亮”和“新奇”都与意外相联系。意外来源于想象之外,正向的意外会增加旅游过程中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这些构念一步步地推动旅游者收获情感上的获得感。
图5 旅游情感获得感共识图
3.2.3 旅游社会获得感
旅游社会获得感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有价值的社会收益的感知。休闲活动的社会效益包括文化知识和社交方面。[35-36]本研究将“丰富知识”和“增进关系”两个最终构念划分到“旅游社会获得感”维度(见图6),“丰富知识”被受访者提及次数多,从相连构念中可以看出,随着旅游融合力度的增强,受访者这方面的社会获得感更多来源于旅游与演艺、文化、会展、餐饮等产业的融合。产业融合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内涵,形成了新的旅游发展业态,能有效地使旅游者在不同的旅游形式中潜移默化地获取知识。“拍照”和“增进关系”的相连表明旅游者会在旅途中和陌生人以及同行者积极互动,从而收获新朋友和增进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旅途中通过与同伴的社会关系建构和互动更能提升旅游社交获得感。
图6 旅游社会获得感共识图
3.2.4 旅游临场获得感
旅游临场获得感是指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后产生的融入感和真实感。[37]旅游临场获得感由“融入生活”“体验感”和“身临其境”三个最终构念构成(见图7)。受访者提及的连接构念“特色”和最终构念“融入生活”紧密相连,说明还原旅游地本真性的特色活动能使旅游者深入参与到旅游地的生活,与当地人有较深入的接触和交流,从而收获融入感。连接构念“传统”和“新奇”都与终结构念“体验感”相连接,表明旅游者渴望在新奇的旅游体验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感,同时又希望从传统的旅游资源获得沉浸式的体验。而在这里多个受访者将最终构念“体验感”连接到“融入生活”,说明受访者在参与了旅游活动后先获得了沉浸式的体验感,而后又容易从获得体验感的基础上产生了融入当地生活的获得感,两个最终构念之间是递进的关系。此外,受访者们更普遍地认为保存完好的旅游资源和新奇的休闲方式可以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每个旅游地的故事,深入体会当地的历史文化古韵。
图7 旅游临场获得感共识图
3.2.5 旅游者获得感范畴的讨论
旅游者获得感包含旅游生理获得感、旅游情感获得感、旅游社会获得感和旅游临场获得感四个维度,四个维度之间呈现逐层递进的关系,共同表达出旅游者的获得感。“旅游生理获得感”是旅游者最简单、最基础的旅游获得感。旅游者大多偏好风景优美的旅游地,首先产生身心自由和增强体魄的获得感。“旅游情感获得感”维度是生理获得感的进一步升华,从生理层面上升到了情感层面,也是旅游者最主要的获得感。这是旅游者从异地旅游体验中情感需求达到满足后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相对于生理和情感获得感,“旅游社会获得感”维度已从个人休闲获得层面提升到了文化素质与人际交往获得层面。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进入外部世界寻找异地文化,与旅行同伴和当地人的交往都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社会经历。“旅游临场获得感”维度是最高层次的旅游获得感。旅游者喜欢感受异地风情,这一层次的获得感可以使旅游者深入旅游地,让旅游者感到有意义,更值得怀念。
通过研读其他文献,本文还发现旅游者与其他群体的旅游获得感存在差异性。旅游企业经营者的获得感是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达到目标需求后而获得的积极心理状态[7]109。而旅游地居民的获得感则是指旅游发展对旅游地产生影响,居民对这种影响的正向评价,由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三个维度构成[5]23。这些群体的旅游获得感往往最关注的是经济利益方面的获得感,且与旅游者获得感的形成基础和结构维度都不相同。旅游者的旅游获得感形成基础来源于切实的旅游活动体验,更重视的是精神层面的获得感。
本文基于旅游新常态的时代背景,采用隐喻抽取技术收集和分析数据,探索了旅游者获得感的概念、结构维度及构成要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旅游层面获得感的内涵是指旅游者在实际参与新常态发展下的旅游活动后,对这种客观获得在精神层面上产生的多维度主观感受和体会。第二,旅游者获得感由旅游生理获得感、旅游情感获得感、旅游社会获得感和旅游临场获得感四个维度构成,四个维度之间逐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体现出旅游新常态背景下旅游者的旅游获得感。第三,旅游者与其他群体的旅游获得感存在差异性。与其他群体的获得感相比,旅游者获得的形成基础是切实参与旅游活动而非从事旅游劳动,关注的重点是旅游的精神获得感而非经济利益的物质获得感。
4.2.1 理论贡献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拓展了获得感的研究范畴,丰富了旅游者获得感的理论研究。以往对旅游获得感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经营者和旅游地居民群体,且关注其在旅游政策红利下获得感的感知和影响因素。而对于旅游者的获得感关注不足,内涵界定和结构维度划分尚不明确,难以进行后续的理论研究。本文首次界定了旅游者获得感的内涵,探究其结构维度和构成要素,构建旅游者获得感理论模型,为后续旅游者获得感测量量表的开发以及关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4.2.2 实践启示
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对实践管理同样也有重要启示。本文界定的旅游者获得感内涵有助于帮助旅游者认识到他们能从旅游活动中得到的益处,主动寻求这些要素来提升自己的获得感,并由此评估旅游质量。同时,旅游者的获得感依托于实实在在的获得,因此旅游服务供给方要让旅游者在新常态的发展中切实享受到发展成果。
首先,旅游景区要遵循新常态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政策,注重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满足旅游者的生理获得感需求。其次,旅游企业开发旅游目的地时要注重旅游者的情感需求,不仅要推动旅游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还要通过再现历史真实场景还原资源文化,让旅游者对景观产生情感上的升华和共鸣。再次,管理者要围绕旅游者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特点,提供多元化营销策略,有针对性地打造互动性强、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使旅游活动增强参与感和融入感,满足旅游者的社会获得感和临场获得感。
本文尝试对旅游者获得感进行了定义,还进一步运用质性的方法探索出旅游者获得感的四个构成维度,为相关研究给予一定的理论支撑,推进更多学术探讨。但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这些局限也是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的研究方向。第一,本文将旅游者作为一个同质群体,忽略了不同旅游群体在旅游获得感上的异质性。未来可以采用分组比较法分析不同年龄层、性别、地区、文化背景的旅游群体的旅游获得感差异。第二,本研究的维度度量指标未尽完善,样本量有限。尽管数据量已经达到理论饱和,但很可能还会遗漏相关构念,使得相关结论导出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三,本研究对旅游获得感的前因变量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并未在实证研究中检验。后续研究可以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进一步开发旅游获得感的测量量表以及探寻获得感的结果变量,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本研究结论,以期推广旅游者获得感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