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旅游感应空间、开发实践及影响因素
——基于语文教材的分析

2022-03-07 04:15李经龙刘鹏程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景点目的地文学作品

李经龙 刘鹏程

(安徽大学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研究表明,个人的空间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由客观的地理空间环境所决定,而是由个人感应空间所支配[1]。感应空间对个人的动机以及行动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旅游行为产生的“推拉机制”将旅游动机解释为客源地推力、目的地拉力和阻抗的合力作用[1-2],其中目的地拉力很大程度上受感应空间所影响。李山、蒋轶红、吴兵等人便尝试不通过传统的意境地图的研究方法,而是用客观数据的统计分析来获得旅游感应空间所包含的旅游地信息[1]。本文通过对客观材料的统计分析,对旅游感应强度进行度量,以材料中出现频次作为感应强度的尺度,以此来反映感应强度对人们旅游行为产生的影响程度。

从语文课本上学到的文章成为大多数人的文学基础,许许多多的文章深入人心,与此对应的文学旅游地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小学到初中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以及高中的人教版语文教材逐渐成为各个省份统一使用的教材,越来越多的人将受到这些语文教材的影响。文学作品总是会涉及景色描写、借景抒情、故事叙述等,这些文章就会自然而然地在人们心中形成一个个旅游目的地,从而对人们的旅游感应空间产生影响,进而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等旅游行为产生影响。

文学作品被视为旅游资源已有多年的发展,且我国半数以上旅游景点都与文学有关[3]。以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为基础对文学旅游发展有过许多的研究。例如以《边城》和凤凰古城为例研究文学旅游地社会文化构建[4],以杜甫草堂为例研究文学旅游体验真实性研究[5],以桃花源和鲁镇为例研究文学作品旅游开发策略[6],以《游褒禅山记》为例从经济学视角进行文学作品旅游开发研究[7]等,多是从单个或几个相似景点进行分析,很少有人从语文教材的整体角度来对游客感知空间及文学旅游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从感应空间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中取得一定成就的景点,希望为文学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提供方法和应用上的参考。

我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行政区经济,使得行政区在人们的感应中更为鲜明。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选择省级区域为基本空间尺度对人们的国内文学旅游目的地感应空间进行分析,对目前小学到高中的23本语文教材(包括小学12本、初中6本、高中5本)中文学作品所述及的景点、景区、故事或历史事件发生地以及文章中所描述的意象对应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分省统计,每个地点所对应的省份记为一次(外国文章较少且本文主要研究国内旅游感应空间情况,所以不统计在内;一些无法考证空间归属的也排除;对于重复出现的地点也重复计入相应的省份),由此得出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在23本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次,并据此对高中以上学历人们国内文学旅游目的地感应空间进行分析。以各省出现的频次作为旅游目的地在人们旅游感应空间中的强弱,也就是感应强度的大小。

1 旅游感应空间分析

1.1 基础数据

经统计,在23本语文教材中,全国各个省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出现一共147次,平均每学年出现12次。也就是说语文教材每学期都将在学生们的脑海中留下5~6个旅游目的地。各个省区出现的频次有很大的差异,表1给出了各个省区感应强弱的详细数据(未列出的省份出现频次为0)。具体见表1。

表1 各省作为旅游目的地出现在语文教材中的频次

根据表1的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法,将各省按照旅游感应强度进行分级,如表2所示。按照感应频次1~5、6~10、11~15、16~20分为四级,对应感应强度四级到一级。其中一级只有浙江省这一个省份,二级包括湖北、北京和安徽,三级包括江苏、湖南、四川、江西、河北、陕西,四级省份最多,包括云南、山东、新疆、山西、甘肃、河南、广东、重庆、黑龙江、青海、海南、西藏、贵州、内蒙古、台湾、宁夏这16个省份。

表2 旅游感应强度分级

1.2 旅游感应强度分析

首先,除西部外文学旅游感应强度都较强。结合表1、表2可以看出,文学旅游目的地感应强度主要集中在前面的几个省份,浙江、湖北、北京、安徽、江苏、湖南、陕西这7个省份就超过了总感应频次的半数。而其中只有陕西属于西部地区,我国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着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和更便捷的交通,自然会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在这些地方留下一篇篇优秀的文章。但是许多西部地区虽然环境艰险也有其独特的魅力,也许因为交通的不便导致到访者较少,能够留下优秀作品的也就少之又少,可每一篇都有着震撼人心的效果,对于旅游的发展也是有着不小的增益。有些地区没有出现在感应强度分级表中,并不是说这些省份没有发展文学旅游的相关资源;而是语文教材中文章的选取,有选稿人主观意愿的影响,但同时也说明了相关地区文学作品的多寡,以及优秀作品数量的多少。

其次,感应强度与地理位置没有明显关系。从旅游感应强度分级表上可以直观地看出,文学旅游地感应强度以浙江为中心向外围延伸并且呈逐渐递减的趋势,但不是一直减少到底,而是在四川和陕西出现了较强的感应区。这说明语文教材中文学旅游地的感应强度与地理位置没有明显的关系,但也依然可以发现感应强度较少的几个省份多是处于较为偏远的地方。

再次,浙江省文学旅游感应空间以杭州和绍兴为中心。对文学旅游感应强度级别最高的浙江省的文学旅游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浙江省20次感应频次中绍兴市占有8次,杭州市有9次,这两市就占据了浙江省感应强度的大半。杭州市涉及的文学旅游地不尽相同,表明杭州文学旅游资源的丰富。但是绍兴的8次中有6次都与鲁迅先生有关,包括4次作品中的虚构地点鲁镇以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鲁迅故居百草园和幼年求学之地三味书屋。可见鲁迅所创作作品的影响力和他所产生的名人效应。

2 文学作品旅游资源开发实践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已经有很多年,但文学旅游地发展水平各异,开发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将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对应的文学旅游目的地进行汇总,各个省份作为旅游目的地出现一共147次,将其中所对应具体的文学旅游目的地所获得荣誉统计如下:世界遗产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国家A级景区46处(各景点所获荣誉有重复)。具体见表3。

表3 各景点所获荣誉汇总

纵观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对应的文学旅游地中的景区可以发现,文学旅游的发展多是基于以下的几种方式,这也反映出可以发展为文学旅游地的文学作品的一些基本类型。

2.1 作者生平地点修复

从表3可以看出,杜甫草堂、百草园和绍兴鲁迅故居都是基于作者生平经历的地点,经过旅游开发成为A级景区。这类景区主要得益于作者自身的名人效应(杜甫和鲁迅是家喻户晓的名人),才让旅游开发成为可能。杜甫草堂综合发展水平高,是文学旅游目的地的一大典范,但是其作为文学旅游地对于游客的旅游体验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虽然游客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和移情体验较好但是游客行动体验较为缺失[5]。这也是许多文学旅游地都会面临的问题:空有丰富的文学旅游资源却很难充分利用自身文化优势,很难满足文学旅游者在对知识的渴求和身体与精神体验方面的需求,游赏过后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2.2 作品描述景点开发

从表3所列景点可以看出,这些景点多是在语文教材中有过直接或间接描写的,从而为这些景点带来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同样可以发现这些景点多是依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来吸引游客,人们去这些景区旅游时更多是对自然风光的观赏,而很少有文学旅游的概念。如安徽的4个A级景区黄山、敬亭山、琅琊山和褒禅山都是著名的山岳,尤其黄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因此人们旅游的目的也就会有所偏向,这也说明对文学作品的感知仍然是影响游客意愿的重要因素。同时,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文学旅游的一些现状,虽然对文学旅游的感知会对游客目的地选择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很难仅仅依靠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来维持游客,还是需要通过更多的东西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景区带来无尽的生命力。

2.3 作品虚构场景重现

对表3中的旅游景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湖南桃花源、北京大观园和浙江的鲁镇都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地方,都是在中国的地图中根本找不到的地方,但是在文学作品的描绘之下,这些地方声名远扬,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潜在游客,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了机遇。例如桃花源凭借其美丽的景色与社会生活的美好成为无数人向往的“人间仙境”,这样的地方当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湖南常德市将该地一个县名为桃源的地方与《桃花源记》联系起来,并大力开发以求复原《桃花源记》中的景象,最终一个名为桃花源的景点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且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可。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也增加了经济效益。而鲁镇和北京大观园虽然是虚构的,却是当时浙江绍兴与北京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于是在绍兴与北京分别新创立了一个地名和景点。这种如桃花源巧借作品之“名”扬相同或相似地域之“名”,鲁镇、北京大观园这种以作品虚构的地名命名一无名之地,将其描写的场景再现于现实之中[6],都是基于文学作品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行方式。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水平较高的优秀文章,且受众人数越来越多,这让文学旅游的开发方式成为可能。

2.4 立足于故事发生地

文学作品多是对真实或虚构故事的记录与编纂,同时给特定的真实地点带来特定的意义,故事发生地因此成为文学旅游的目的地。表3中的景阳冈就是武松打虎故事的发生地,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故事发生地景阳冈的知名度却因此大大提高,人们到此除了欣赏风景,更多还是对故事中人和事的缅怀与向往。而表中的狼牙山则是真实的抗战历史遗迹,狼牙山五壮士在文学作品的记录下让无数读者震撼。这些景点都是由于真实或虚构的故事,让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萌发旅游的意愿。但故事是在文本中呈现的,终究不是可以现场直接观赏到的,所以就要求景区采用一定的手段尽可能地去呈现,由此提高游客对故事的认知水平,增加游客的游览欲望。

2.5 发挥传承和保护价值

许多文学旅游目的地经过时间的流逝,其所具有的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的需要也不断增加。这些景点逐渐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甚至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文学旅游的价值也相应有所提高。这类文学旅游地虽然包括少数诸如黄山、庐山等自然景观,但这些自然景观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曾留下墨迹;并且这些景区的发展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尤其需要做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3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3.1 文学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禀赋是影响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文学禀赋包括文学作品的传播度、文学作者的知名度以及开发产品的可操作度等[8],对文学旅游来说很大程度上依赖旅游资源文学禀赋的高低,对于旅游产品开发来说就必须考虑其对文学旅游资源的依赖性与局限性。事实是,当前,一些景区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一定的资源禀赋:一方面,文学旅游地景物的损毁,随着时间流逝一些景物很难完善地保存下来,如苏轼被贬黄州所居住过的定慧院早已损毁,而如赏心亭曾经历多次损毁与重建,并在完全损毁后又依据古籍进行重建却也难以恢复往日的辉煌;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针对性不足,如《昆明的雨》《济南的冬天》等虽然对景色有较多的描述,但地点、景物都过于宽泛,相关的文学旅游开发难度较大。

3.2 文学旅游开发禀赋

文学旅游的开发禀赋要求包括两方面:其一,文学旅游地在技术规模、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上具有优势;其二,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文学旅游倾向力较强[8]。现在许多文学旅游开发地对于文学旅游开发禀赋的认识较为不足,许多文学旅游地因为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缘故可能声名远播,但仅仅局限于宣传,而景区的实际建设却相对不足,很难让游客感受到文学旅游的精神内涵。如赤鼻矶曾被苏轼在诗歌中多次提及,文学旅游资源丰富但发展水平不高;即使像杜甫草堂这种已经取得较高成就的景区仍然存在许多的文学旅游地建设方面的问题。另外,只顾宣传炒作而忽视文学作品对人们的情感影响,这也是让文学旅游陷入止步不前境地的原因之一。需要明白的是,即使文学旅游资源丰富,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发展方向采用合理的开发策略,文学旅游也很难取得一定的发展。

3.3 文学旅游的经济效益

文学旅游较为小众,对于文学旅游地来说,文学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弱。因此在文学旅游资源相对较少并且在自身旅游资源中占比较少的地区,文学旅游更多只是作为旅游开发的附加产品,只是利用其文学名声吸引部分游客。这也是许多文学旅游地过于依赖其他资源进行发展的原因。黄山、黄鹤楼就是如此,相关的文学作品较多但更多还是依靠其独特的景观,文学旅游产品的地位就相对较低,自然会逐渐减少人们对文学旅游开发的热情,导致文学旅游的发展陷入僵局。

3.4 文学旅游产品开发

当前,对文学作品的呈现多是采用字画、石碑刻字、壁画等千篇一律的方式,对于一些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只是将当时的用具、手稿等旧物简单陈列展出,游客在多次对类似景点的观赏后就会缺乏兴致与体验感。与此类似还有许多,比如用文学作品进行包装宣传,但不同文学旅游地除文学作品外很少有能给游客留下较深印象的景物,仅靠文学作品为游客带来愉悦感是很难维持下去的。同时旅游纪念品没有创新,多是经过网络途径可以轻易获得的,且形式相似度高,从而使得文学旅游资源不足的地方就更没有旅游的必要。

3.5 文学旅游地的地理位置

一些文学旅游地所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够便捷,游览的难度较大,李白有名的作品《蜀道难》中的蜀道就是如此。蜀道在历史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李白的作品中更是展现了蜀道的惊险和磅礴的气势,即使是现代,蜀道依旧危险难行,从而扼制了旅游的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我国众多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代表也是受众最多的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文章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必然会对游客的文学旅游意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是影响程度是有大小之分的,这与文学旅游目的地在人们心中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感应空间有关。通过统计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对应的文学旅游地发现,文学旅游感应强度主要集中在东部,且以浙江为中心。统计汇总分析取得包括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级景区等荣誉的文学旅游地,可以看出,文学旅游地的开发多是采用作者生平地点修复、作品描述景点开发、作品虚构场景重现、立足于故事发生地、发挥传承和保护价值这五种模式。与此同时,对未取得一定成果的文学旅游地的开发状况进行分析后可知,文学旅游资源禀赋、文学旅游开发禀赋、文学旅游的经济效应、文学旅游产品开发、文学旅游地的地理位置是影响文学旅游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4.2 讨论

首先,对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统计可能会由于人为因素而出现个别偏差,但对于总体结果影响不大。人们对于国内文学旅游目的地的感应,可以从语文教材中得到部分的反映,虽然语文教材的受众越来越多,但是对人们文学旅游地的感应空间的影响是有限的,相比之下可能稍逊色于短视频、网络图片等电子媒体对人们的影响。研究仅选取语文教材来分析人们文学旅游的感应空间,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毕竟每个人所感兴趣的地方是会有很大差异的。同样的文章可能只会对一部分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而语文教材提供的文章类型、数量都是极为有限的,这就会使得统计结果与实际情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误差,这种差距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并且许多文章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在记忆中淡化,是否依然会对感应空间产生影响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分析。

其次,我国是文学大国,几千年来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但文学旅游发展水平却与此不相匹配。第一,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说,需要考虑这些作品能否为后代所接受,因为随着时代和阅读方式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文学作品的价值需要依靠读者来实现,而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文学旅游地从旅游的角度上来说也是其价值的一种实现,但是能够对旅游的发展产生明显增益效果的文学作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例如从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考虑文学作品对游客的影响作用以及什么类型的作品既不失其文学性质又可以对游客的感应强度等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二,对于文学旅游地来说,需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展现文学作品的内容而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旅游方式;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地点、故事、环境等进行开发,增加景区和文学作品的表现力,从而提高游客身体和精神上的体验,为文学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参考和借鉴。

再次,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文学旅游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作家相关的真实地方,另一类是与作品相关的想象的地方[9]。研究对文学旅游的类型进行了细分,对文学旅游地的开发是有益的参考。文旅融合给文化产品和旅游都带来了发展的良好契机,如何在原有的东西里面注入新的元素,不断激发其活力,达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目的,对文学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文学作品中的东西变现成景点的旅游标志,将文学作品转化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猜你喜欢
景点目的地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动物可笑堂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