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思想指导下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2022-03-07 06:58季伟东李英梅朱海龙张立君周国辉刘靖宇
软件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计算机专业研究生

季伟东,李英梅,朱海龙,张立君,周国辉,张 伟,付 伟,赵 丽,马 宁,刘靖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0 引言

国务院学位办23 号文件明确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文件强调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明确指出其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本质区别。

从计算机专业特点角度分析,判定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强弱不能以学位的等级来衡量。大环境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缺失导致社会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短缺,高校输出的人才达不到社会标准,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因此,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刻不容缓。为落实国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政策,本文在实践育人思想指导下完善工程实践平台,提出并落实新实践培养模式,以期达成校企共同培养应用人才的目标。

1 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国内外培养现状

西方国家较早进行专业学位教育,并且发展十分迅速。1960 年,美国高校将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合作教育”,这种培养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各国高校的肯定。日本基于这种培养模式,提出了“产学合作”规划,但这种规划仅在当时的中等教育阶段实施;德国提出并实践了一种“双元制”培养模式,强调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其余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学习,是一种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办学模式;而对于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他们认为研究是次要的,更应该注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的获取与应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也更侧重于实用,侧重于与工业结合,采用一种“三明治”培养模式;法国工程教育非常注重安排学生参与专业技术性极强的实习。法国各高等专业学院在专业培养阶段将教学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部分学校设有与专业相应的工作车间及实验室,学生可自己操作。部分学校办有与专业密切的下属企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学生通过实习参与来自工程实际的课题研究。我国早在南宋时期就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知识获取经验,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更提出“知行合一”理论,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被分为“两截”。可见,实践能力是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

张武升认为,在当今应试教育驱动下,实践能力欠缺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高校普遍意识到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落实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别无二致;牛国卫等指出,专业研究生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所以在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找准方向,制定明确的教育方针;针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团队实践经验缺失、高校专业资源匮乏等问题,李明东等提出一套关于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此培养体系将学术与职业有机结合,体现实践创新的驱动效应。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使高等教育迈入“满足产业需要、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征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张仕斌等提出建立“五级递进式”实践教学过程与“三段式”学习方式,解决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工程实践能力弱等问题;张翔认为,必须加强实践认识、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培养模式、加强学位论文评审,才能实现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满足IT 行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初晓等构建“四环双融”的实践育人模型,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融合。“新工科”建设为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抓住新技术创新和新产业发展机遇提供了人才保障,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推动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加速形成工程教育“中国力量”。

在新工科背景下,实践育人培养模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却忽略了对实践的评估反馈环节。本文提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完善合作育人培养流程,形成以“六要素”成果为导向的企业实践体系(见图1)。

2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方法

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就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而言,应具备更高层次的实践创新能力,以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为完成实践能力培养,经过不断研究探索,笔者构建了以一体化实践平台为基础、六要素成果导向为后盾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2.1 深化校企合作,精准定位培养方向

Fig.1 Six elements of the results-oriented practice system图1“六要素”成果导向的实践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合理引入外部资源并结合本校内部师资,共建基地、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实现资源多元化、教育结构多元化,打造六要素成果导向的实践体系,如图1 所示。对内以高校为主,企业为辅,综合企业全面发展规划,精准定位学生培养方向,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体系设计上,全程引入行业元素和企业需求,制定符合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调整实践教学课程大纲,重新打造专业教学团队;对外利用企业优势,与时代信息前沿接轨,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实现学科、产业齐发展,将单一的人才培养向社会产业需求转化,形成共同实施、共享成果的新局面。

2.2 建立“双导师”制度,完善一体化工程实践平台

“双导师”制度的建立弥补了传统高校教育实践的缺失部分。校内的基本工程能力实训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需求,以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双导师”制度,为一体化实践平台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为学校输出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一体化实践平台由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特色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以及合作企业、公司内部工程实践中心组成,如图2 所示。前两部分以校内导师为指导,外聘导师在企业工程实践平台起主导作用。

2.3 融入实践评价反馈机制,促进培养模式再完善

培养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培养模式,需要科学的成果导向。实践评价反馈机制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包括教学评价、学习产出评价、形成性评价、信息采集、考核方式改革、持续改进等,是衡量学生实践能力的标准,是检验实践育人模式的重要指标,更是完善教育模式的关键参数。

3 以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区域发展和行业进步作为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风向标,要求高校创新育人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术诚信、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在上述硬环境与软实力兼备的基础上,作者所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探索,在实践育人思想指导下,创新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育人新模式,如图3 所示。

Fig.2 Integrated engineering practice platform图2 一体化工程实践平台

Fig.3 Talent training mode with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main line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actical education thought图3 实践育人思想指导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成长情况,明确培养目标;开展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校内课程,推进“六要素”导向的企业实习和“六共同”合作教育机制并行发展,积极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平台,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健全、完善考评机制,跟踪学生职业发展轨迹,持续改进、完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支持机制,从而不断深化学习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新思路。

4 实践效果

根据计算机学科方向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将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校企合作课程、企业岗位实习等项目落实到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培养全过程。学院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理念,校企合作办学,提升学生综合实力,结果斐然。

为深化校企合作,与学院签署就业基地的授牌单位达到7 家,与50 余家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定期开展计算机专业专场招聘会和就业讲座,腾讯、搜狐、网易、用友等大型企业参与。

先后与沈阳东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华信软件公司、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甲骨文(哈尔滨)实训基地、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乐道、盖娅互娱、哈尔滨哲思科技等单位建立20 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完善的以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为主体的一体化实践平台。以赛促学,在挑战杯、双创大赛、互联网+等大赛中取得省级一等奖70 余次,100 多人次在各类创新竞赛中获得国家和省、校级奖励200 余项。

对腾讯、京东、滴滴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职业发展跟踪,分析社会需求,修订2020 版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育人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研究生中涌现出一批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宽、学术卓越的典型,很多毕业生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专业对口就业。

5 结语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对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培养理论与现实脱节问题引起关注,高校在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改革与创新方面承担着艰巨的任务。本文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特色与社会需求,以实践育人思想为指导,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贯彻落实实践育人新理念,以达到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计算机专业研究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