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鑫
已进入早春,可乍暖還寒,阳光还没有鲜亮起来。冬装脱去,丝丝寒意直往舒张开了的毛孔里钻。
班里不少孩子受了凉,课堂上,吸鼻涕的、咳嗽的、耷拉着脑袋的,让我的语文课也变得苍白无力,如同屋外还未明媚的春光。
“要不,给你们煮一壶生姜可乐茶吧!”下课前,我微笑着说。孩子们的背立刻挺直了。有的好奇这茶有什么功效,有的表示从未喝过,有的因不喜生姜而皱眉,但言语中都透着喜悦与期待。
下午第二节课后,我捧来几大瓶百事可乐,又搬来电磁炉。孩子们静静地坐在位置上。可乐汩汩地倒进锅里,散发出它特有的清甜,气泡欢快地窜动着,再加入切成薄片的生姜。随着温度上升,嫩黄的姜片浮在渐成琥珀色的可乐上,气泡渐渐消了,沸腾出带有微微辛辣的甜香。
一勺勺舀进纸杯里,孩子们兴奋地排队端取,有的小口啜饮,有的几大口就让杯底朝天,有的不时闻闻间或舔两下,还有的要倒进保温杯里带给妈妈喝……
一锅空了再煮一锅,孩子们开始来盛第二杯,队伍是那么秩序井然。有的孩子要一片生姜,站在讲台前就放进嘴里嚼。一些男孩子也拥了上来:
“老师,我要一片!”
“老师,我要两片!”
“老师,我要五片!”
眼睛亮闪闪的,声音敞亮而欢欣。我有些惊讶:“你们不怕生姜的辛辣?”“不怕!可乐煮过的生姜没有那么辣了。”“吃了生姜,感冒好得快!”其他男生也激起了兴致,纷纷来要姜片。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杯子,似乎里面盛着的是玉露琼浆、添的是灵丹妙药。
也有女孩子鼓起勇气来了,姜片如蝶翼飞进了她们的杯子里。一锅锅姜茶见了底,一片片生姜也被吃光了。
孩子们有的鼻尖上冒着汗,有的直喊鼻子通气了,教室里弥漫着淡淡的辛甜,还有他们开心的笑声。在这绿意初萌的春天里,笑容点亮了四面的风。
我似乎是童话里煮魔法汤的仙女,使这可乐姜茶有了魔力。以后的课上擤鼻涕的少了,咳嗽声也渐渐消了,教室里又恢复了生机。
其实,我喜欢上课时的倾尽全力,如臧克家先生在教学时“以诗的几乎是疯狂的热情向学生们灌注……他们的热情被点燃了火,大家在燃烧,感情像一股暖流”。我喜欢这样有着暖流的课堂。而课堂外,暖流仍需涌动,如同这可乐姜茶温暖了料峭的春寒。
人间有味是清欢。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会对食物无比热爱,美食令人身心愉悦与满足。当美食遇到真心,便演绎出了人世间极致的美好。而这,也是我的学生们让我明白的。每逢遇到昔日的家长,他们会告诉我,孩子念念不忘我带他们爆的米花,那喷香的米花脆响了童年时光,亦抚慰着他们现在紧张的中学学习生活。
那是一个冬日,我把一位还在使用传统爆米机的老师傅请到学校,孩子们围坐在操场边饶有兴致地看。师傅一边拉着风箱一边摇动着手摇转柄,“吱吱呀呀”地响;葫芦形压力锅架在火炉上,“呼呼”地转。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团白烟升腾而起,热腾腾的爆米花便装满了躺在地上的麻口袋,引得孩子们惊奇欢呼。他们放下捂紧耳朵的双手,捧着雪白的米花,“咔嚓咔嚓”大口大口地嚼。我还请老师傅将一部分米花做成糙米糕。他扬着清亮的糖稀,将米花与去掉红衣的花生仁拌匀,放在方木盘里压紧,待糖稀凝了后再切成块状。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等咬到还有些微温的香脆的糙米糕,更觉得是从未有过的美味。每个孩子还带了几块回家与父母分享。那份欢乐延续了整个冬天。
不由想起林语堂先生在东吴大学讲课时请学生吃带壳花生。林先生讲课前先讲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然后将话锋一转:“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林先生幽默风趣,春风化雨般使学生明理。那一包花生能量巨大,余香绵绵。
看来,在课堂内外让食物飘香早已有之。食物,和教材一样丰富而柔情。书香与美味齐氤氲,是另一种“三味”课堂,亦使读书滋味长。有人说,“世间情动,不过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叮当响。”有时,让学生感动,也就是那一捧花生,那一杯暖茶,那一块米糕。
不擅厨艺的我下载了“豆果美食”app,有空就学着练两招。于是,某个节日,一起搓了滚圆的芝麻桂花汤圆,软糯着孩子们的唇舌;某个下午,蓬松的面包暖乎乎从面包机里取出,留香在孩子们的齿颊;某次秋游,鲜嫩香滑的可乐鸡翅,勾引着孩子们的食欲;某个中午,烤得松脆的苹果片,轻盈了孩子们的读书时间……在教学的间隙,用一种种食物,如同一枚枚印章,印刻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熨帖了他们的心灵,丰富并充实了他们的生活。
我愿在我的教育生活中,这些独特的味道留给学生的不只是对食物的欢喜,更承载了我对他们的无限关爱与祝福,带来的是一种情怀,一段回忆,一片热望,一种人生。让他们在淡暖清欢里,如沐春风,余味无穷。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