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问题与思路

2022-03-07 00:22李巧针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思路教学改革

李巧针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高校越来越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思政课教学改革也随之备受青睐。目前,诸如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样化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日渐成熟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学改革也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重形态轻质量、重宣传轻评价、重成果轻反思等问题。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及时扭转教学改革的不良倾向,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在守正的前提下基于人才培养進行改革创新。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问题;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价值引领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战场。因此,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目前,不存在单一的、权威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在思政课上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取得了积极成效[1]。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也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重形态轻质量、重宣传轻评价、重成果轻反思等问题,对此,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重视,并及时扭转不良倾向,在守正的前提下基于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创新。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各高校都按着上级要求和部署,制定倾斜性的政策,大力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重视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对教学内容等的研究不够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着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目前高校多集中于思政课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改革,而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则关注和研究得不够。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2]。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只有综合、集结到一定的组织形式之中,形成一定的人员、时空和程序结构,才会构成动态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及改革,对于教学实践的确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教学组织形式受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课程的结构及其复杂程度、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提供的可能性的影响[3]。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的发展,思政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不断推陈出新及组合发展,比如: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集软硬件智能设施、技术于一体的智慧课堂教学,“授课小组制”教学,“互联网+小组”教学等等。这样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易于上手、可操作性强,所以高校也热衷于进行此类教学改革。

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根据,它呈现出全球化、现代性、科学技术等相互交织的时代图景,同时,它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在思想政治理论中的反映,因此,尽管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实践的丰富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思政课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改革,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他们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反过来会促使教师关注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思想素质。但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采用什么教学形式,因此,思政课教学改革不能只盯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式,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形势的变化主动调整结构、更新内容,根据课程的结构、教学内容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2.重视教学改革的形态,对教学改革的质量关注不够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时代的主旋律。我们通常所说的改革,指的是改革的实践活动。形态是形式或状态,是事物存在的样貌,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改革的形态就是改革这种实践活动所呈现出的外在形式。目前,各行各业各领域都在进行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

鉴于思政课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但就目前改革现状而言,存在着重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形态,忽视教学改革的质量的问题。高校更关注的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有没有开展教学改革,开展了多少项教学改革等。有的学校甚至会提前下达教学改革的指标。为完成指标任务,有些思政课教师开始在教学改革的形式上下功夫,从而使思政课教学呈现出一系列操作层面的改变。比如:把课前预习改为网上推送模式,课上采用各种软件平台辅助教学,课下作业尤其是实践作业改为排练节目,或拍摄视频,或绘画展览等各种形式……这些所谓改革固然也丰富了教学模式,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但至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诸如改革的理念是什么,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改革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改革的可能成效怎样,改革的质量如何等等,则鲜有人关注。作为关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教学,更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教学改革的质量上。高校如果只重视教学改革的外在形态,那么容易出现为了改革而改革的“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

3.重视教学改革过程的宣传推广,对教学质量评价关注不够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了多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及参与率等都有明显提升。在此过程中,高校非常重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宣传工作,因此,各高校有关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报道也时常见诸媒体。诚然,宣传工作一方面是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格局,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质量由谁来衡量、以什么标准衡量、怎么衡量等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则很少得到关注。如果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确定,那么提高教学改革质量则无从谈起。

当然,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教学质量的好坏受教学内外部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不仅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师教学水平等相关,还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相关。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思想再先进、教学水平再高超、教学内容再饱满,如果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最近发展区”,那么也没有教学质量可言。另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效果是教学工作所达成的成效,是可见的、相对易于衡量的;教学质量是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学生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它是潜隐的、不易于衡量的。教学效果只是评判教学质量的其中一个因素。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不一定高;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一定不高。因此,到目前为止,高校没有统一的、公认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但教学质量评价对于教学改革活动具有导向、诊断、激励和管理的功能,是教师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方式的重要依据,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因此,高校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不能仅将精力放在改革形式和过程的宣传推广上,更要关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

4.重视教学改革的成果总结,对教学改革的反思关注不够

目前高校非常重视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和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近几年来,很多高校都出版了一部甚或数部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的论文集,集中了数量可观的教学改革“成果”。确实,总结经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我们党历来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但目前的情况是,有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还未开展多长时间,相关负责部门尚未对改革进行实质性的评估,学校往往通过教师的自评总结就得出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的结论,然后便将改革经验和改革成果结集出版,改革也随之自动结束。

事实上,教学内部各因素、成分或环节之间,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之间、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之间、知识教学和发展能力之间、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之间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而且每一具体的教学因素、成分或环节又有它自身内部的复杂联系[4]。因此,教学改革的成果总结、对教学的规律性认识,是一项严肃而复杂的工作,它不能离开具体事实、具体矛盾问题、具体历史条件而孤立地进行。因此,对于高校来说,更重要的是对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反思。改革本身是试验和探索的过程。哪些地方做得不好,要及时纠偏,这是反思的过程。实际上,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一挥而成的。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需要一面总结,一面反思,有不妥当的地方,要及时刹车和纠偏。这也是我们党各项事业成功取胜的关键。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对于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防范和解决,必然會影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整体生态,影响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为此,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准入门槛,注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并在守正的原则下打好创新“组合拳”。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放在人才培养上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现在所有高校都非常重视思政课教学。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各高校也不断进行着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并且现已总结出不少规律性认识。但思政课教学改革毕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5]思政课作为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传播真理、传播思想、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重任。因此,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不能只停留于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上的改变。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也只能放在人才培养上。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严谨、科学,必须按着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及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必须按着学校的发展实际,巩固、加强、深化、发展原有规律性的教学认识;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不断增强思政课的理性论和思想性。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成为学生们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为培养完成两个一百年伟业的人才做贡献。

其次,提高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的科学论证。任何一项改革,如果不加以科学的论证,那便是盲目的尝试。尤其是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而言,更需要建立在科学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特点、学生认知水平、思想状况和接受特点、学校的发展需要等,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真正体现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为此,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准入门槛,不断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论证,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规范标准。当然,如果教学改革门槛设置过高,也容易挫伤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但不能因此而放弃改革方案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在开展教学改革前,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对教学改革方案,比如教学改革的缘由、所针对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的目的意义、具体内容、方法步骤、预期效果、可行性及有无普遍推广的可能性等进行详细论证还是非常必要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完成两个百年目标的人才服务,是使最广大的学生受益。因此,同样需要抓实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开实改进教学问题的药方,形成有价值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才能为后续提高教学育人的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次,注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加强对教学改革的总结反思及规律性认识。教学活动是以教师和教学组织为主的教学主体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努力方向,在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各种教学要素科学组合的过程。教学还是一个前后有机衔接、处于持续状态的过程,多种教学要素之间既存在内在逻辑联系,同时又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教学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和活动程序,是一个完整而确定的系统。通常情况下,一项思政课教学改革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阶段,现状调研。围绕本门思政课开展全面调研,以了解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原因。第二个阶段,确定教改模式。基于现状分析,通过研究来确定改革的核心,尤其是所倡导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实施条件和操作程序等。第三个阶段,推进改革实施。学校可以先选择特定专业和学科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基于实验结果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不断丰富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内容。第四个阶段,诊断评估。学校对教改情况进行诊断评估,教师基于改进意见进行调整。第五阶段,教学模式推广。不断扩大模式应用范围,直至实现全面推广[7]。第六阶段,总结与反思。对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反思,最终形成规律性认识。当然,这六个阶段不是直线形的简单推进,而是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每一个阶段对提高教学改革质量来讲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各高校对教学改革的诊断评估及总结反思尤其需要加强,它们是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过程[8]。这个过程对于避免教学改革项目一哄而上及教学改革的“形式主义”倾向有着理性的积极意义。

最后,坚持守正创新的根本原则,打好内容、教法、师资、管理等的“组合拳”。目前,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思政课建设及教学改革提供了根本保证。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高校中的青年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因此,思政课教学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但同时,教育活动的复杂性意味着教学改革的艰巨性。为此,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在坚持“守正”基础上打好创新“组合拳”。守正,就是要恪守正道,就是要牢牢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与基础。只有守住了“正”,根基才不会弱、方向才不会偏。创新是打破藩篱、激发活力,是解放思想、推陈出新。“守正”和“创新”是辨证统一的。“守正”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守正”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视规律的瞎胡折腾;创新是“守正”的保障,没有创新的“守正”是墨守成规,刻舟求剑,是毫无生机的一潭死水。所以,我们必须在守正的前提下进行创造和革新,在创新中不忘本来、恪守规律。唯有不忘初心,尊重规律,才有可能真正激发高校师生的内在活力,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质量;唯有在不斷改革与创新中,遵循规律、依照规律办事,它才不会僵化古板,了无生气。鉴于思政课在高校的重要地位,思政课教学无论如何都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不能为“形式”而改革。高校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调动各方面力量打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师资、教学管理等的“组合拳”,实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不断反思、逐步深化,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把思政课建设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 李秉德,李定仁.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29.

[3] 李秉德,李定仁.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31.

[4] 王策三. 教学论稿(第二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24-325.

[5]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8.

[6]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8.

[7] 杨清. 后模式时代的学校课程教学变革:从标签化到多样化[J]. 中国教育学刊,2016,(09):55.

[8] 王能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169.

[本文为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北京市重点建设马院”科研培育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杨裕南]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思路教学改革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我的思路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