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映华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了环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课堂成为一个缺乏温情的学习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学习中的温情。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感受教学中时时存在的温情。
一、平等交互,让学生感受温情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三是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
例如,在讲授“中学时代”一课时,笔者在教学引导环节为学生播放了《童年》这首歌的视频。当时学生很疑惑,不知道笔者为什么要播放这段视频,笔者告诉学生:“这首歌写得就像是我的童年。”上小学时,笔者很调皮,不太喜欢跟同龄的女孩子一起跳皮筋、过家家、玩娃娃,就喜欢跟比自己年龄大的男孩子一起玩,那时候被他们带着去冒险,遇到危险就哇哇地哭,受了伤也是哭。笔者的说法让学生感到特别真实可信,学生听得很认真。笔者接着说,自己小时候不太喜欢读书,上了初中也不喜欢,直到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名男歌手,觉得自己已经不喜欢和以前的男孩子玩了,而特别喜欢电视里的男歌手,很崇拜他。那时,父母为了激励笔者就说道:“你要好好读书,取得好成绩才有可能见到他。”笔者非常相信父母说的话,觉得自己终于有了奋斗的目标,真的为了见这个男歌手加倍努力读书,成绩也因此提高了不少……笔者将自己的童年经历讲给学生,并没有任何掩饰,学生感到十分好奇,他们觉得笔者特别和蔼,特别接地气,能够坦诚地与他们交流。此时,笔者要求学生也说一说他们的成长经历,让他们讲述一下自己的小学、中学生活。因为笔者的坦诚相待,得到了学生的積极响应,“成长”的学习主题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很快就被引出来了。
二、优化活动,让学生感受温情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分工合作、相互启发、彼此激励的过程中感受生生交流的温情。在分工合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小组成员树立相互帮助的意识,当组员遇到困难时,其他成员应积极帮助,为其介绍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等。这样一来,组员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情。
例如,在讲授“学习新天地”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几道习题。学生发现一个人完成几道题,学习时间紧张,正确率低,不能完全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分工合作,一个人只需做一道习题,不仅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正确率还非常高。当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时,他们就会在互帮互助、彼此激励的合作过程中感受彼此的温情。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学困生有时不想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只想把学习任务推给其他同学。此时,笔者引导他们思考:“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不想承担学习任务,只想将学习任务推给别人的这种做法正确吗?”在这节课中,学困生独立完成的问题是:下列哪些观点是错误的?(1)学校就是专门为学习而设立的;(2)在家里看书也是学习;(3)在社会上也可以学习很多知识;(4)只要身处学校就是学习。在做题过程中,学困生不知道如何找出问题的答案,学优生就可以帮助学困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这类问题,先让学困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排除掉最不可能的答案。通过思考,学困生觉得(2)和(3)肯定是正确的,但不能确定(1)和(4)是否正确。此时,学优生可以帮助学困生用抽象和概括思维分析问题。(1)可以概括为以下命题:学校是不是专门为学习而设立的?如果觉得不是,就给出相应的案例或理由。这样,学困生就会发现学校似乎不是为了学生的游戏、生活而设立的……于是可以理解为这个命题是成立的。同样,研究问题(4)时,学生提出身处学校也不一定是在学习,他们就会给出一个具体案例否定问题(4)。如有些学生在学校浑浑噩噩过了一天,什么也没有学习到,他们也没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当这个否命题成立时,原命题似乎就不成立了。通过学习,学困生就会明白思维能力不强是导致自己难以独立完成习题的重要原因,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就会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此外,在分工合作过程中,学困生还学会了举一反三,他们不仅感受到了学优生给予自己的帮助,还感受到了学优生给予自己的激励及温情。学困生得到帮助以后,对小组成员给予了真挚的感谢,也让小组成员感受到了温情。
三、人文渗透,让学生体会温情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温情的方式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学生只有明白自己要对什么人付出温情,如何付出温情,他们才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以正确的方式对他人付出温情。此外,教师还要把温情教育应用于其他学科中,让学生从中感受时时存在的温情。
例如,在讲授“发现自己”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用生活中遇到的例子说明如何做好自己,并说明什么样的情让自己有了深刻的感悟,明白了应该做好自己。有个学生说以前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他常常会指责学困生,认为那是为了让学困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是故意挑他们的问题,觉得自己的这种行为是非常正确的。但有一次在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中,小组成员要共同打扫教室卫生,这个任务看起来很简单,对他来说完成起来却很困难,他的任务是扫地,但他总是扫不干净。这时,组员纷纷指责他:“怎么连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做?”“你平时在家不扫地吗?”“已经教过你怎样扫了,怎么还是扫不干净?”“连地都扫不干净你还能做什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那天,他丢下扫帚号啕大哭,他想对小组成员说:“我也很想把地扫干净,已经扫了三四遍却还是扫不干净,我能怎么办?”在他伤心的时候,他突然想起自己曾经也是这样指责学困生的。通过这件事,他意识到了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不足,对自己的同伴、同学要尽可能地给予帮助,而不是指责。通过这个学生的分享,其他学生也认识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他们一致认为在小组合作中,组员之间要多帮助,少指责,要看到对方的付出,看到对方的长处。
四、过程评价,让学生体验温情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终结性的评价,他们一般通过具体的分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师生缺少互动交流,这种教学是没有温情的。为了让学生感受评价中的温情,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可以应用星级评价代替分数评价,应用多元评价代替單一评价,并且在评价时要加强互动交流。
例如,在讲授“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时,笔者列举了这样一道题目:“在完成‘你有知心朋友吗?’的调查中,72%的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自己有知心朋友,这表明:(1)中学生缺乏友情;(2)中学生交友不讲原则;(3)中学生存在滥交朋友的问题;(4)友情是我们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以上描述哪一个正确?”这是一道选择题,笔者没有让学生立刻回答,而是给他们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班里有位同学胆子非常小,从不主动与他人交流,平时形影相吊。大家有没有好的方法,让她大胆地把心声表达出来,结交到好朋友。”经过讨论,学生表示“当你带着微笑、带着真诚,热情地伸出你温暖的手时,一定会有一双和你一样温暖的手向你伸来”。友情是双向的,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我们要想获得真挚的友情,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就要敞开心扉,以积极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交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做对习题,但他们并没有深刻地理解这堂课的内容。因此,笔者特意创设了这个情境,不仅是为了向学生要答案,还是为了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此外,笔者认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看学生的答案是否标准,还要将学生的学习分析、学习态度列入评价中。如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够主动帮助他人,这些都是可以列入评价中的。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人关注时,他们就会感受到温情。如,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对学生都是莫大的鼓励;当学生攻克了一道难题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你真是太厉害了!这么难的题你都能答对。”当学生受到肯定和赞扬时,他们就会感受到温情。
总之,温情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要在有温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也要了解如何给予他人温情。此外,教师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有温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中感受教师的温情。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会得到提高,学习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作者单位 山东省莱西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