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2022-03-07 06:41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死场苞米厨子

作家名片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写作风格

文体特征: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了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但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的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的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了国民性弱点,书写着人性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小说获得一种浓烈且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且丰厚的文化内涵。

语言特点: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的色彩,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

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的世界进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

思想特质:萧红的创作摆脱了狭隘的阶级论,具有成熟的文学主张,对底层的民众,尤其是底层的被阶级和男性双层压迫的女性给予了深刻的同情。

其作品多以女性、儿童、老人为主要人物,且女性更为常见。她的阶级观念不仅是政治的、经济的,也是文化的,是强势与弱势的对立。

人物评价

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鲁迅

《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林贤治

经典掠影

荒凉的园子

我家是荒凉的。

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后边磨房里那梆子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

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祖父就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地就睡醒了,醒了一听,处处有鸟叫着,回想昨夜的风雨,可不知道今早花落了多少。”

这是每念必讲的,是我的约请。

祖父正在讲着诗,我家的老厨子就起来了。

他咳嗽着,听得出来,他担着水桶到井边去挑水去了。

井口离得我家的住房很远,他摇着井绳哗拉拉地响,日里是听不见的,可是在清晨,就听得分外清明。

老厨子挑完了水,家里还没有人起来。

听得见老厨子刷锅的声音刷拉拉地响。老厨子刷完了锅,烧了一锅洗脸水,家里还没有人起来。

我和祖父念诗,一直念到太阳出来。祖父说:“起来吧。”

“再念一首。”祖父说,“再念一首可得起来了。”

于是再念一首,念完了,我又赖起来不算了,说再念一首。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纠缠不清地闹。等一开了门,到院子去。院子里边已经是万道金光了,大太阳晒在头上都滚热的了。太阳两丈高了。

祖父到鸡架那里去放鸡,我也跟在那里,祖父到鸭架那里去放鸭,我也跟在后边。我跟着祖父,大黄狗在后边跟着我。我跳着,大黄狗摇着尾巴。

大黄狗的头像盆那么大,又胖又圆,我总想要当一匹小馬来骑它。祖父说骑不得。但大黄狗是喜欢我的,我是爱大黄狗的。

鸡从架里出来了,鸭子从架里出来了,它们抖擞着毛,一出来就连跑带叫的,吵的声音很大。祖父撒着通红的高粱粒在地上,又撒了金黄的谷粒子在地上。

于是鸡啄食的声音,咯咯地响成群了。

喂完了鸡,往天空一看,太阳已经三丈高了。

我和祖父回到屋里,摆上小桌,祖父吃一碗饭米汤,浇白糖我则不吃,我要吃烧苞米:祖父领着我,到后园去,趟着露水去到苞米丛中为我擗一穗苞米来。

擗来了苞米,袜子、鞋,都湿了。

祖父让老厨子把苞米给我烧上,等苞米烧好了,我已经吃了两碗以上的饭米汤浇白糖了。苞米拿来,我吃了一两个粒,就说不好吃,因为我已吃饱了。

于是我手里拿烧苞米就到院子去喂大黄去了。

“大黄”就是大黄狗的名字。

街上,在墙头外面,各种叫卖声音都有了,卖豆腐的,卖馒头的,卖青菜的。卖青菜的喊着,茄子、黄瓜和小葱子。

一挑喊着过去了,又来了一挑,这一挑不喊茄子、黄瓜,而喊着芹菜、韭菜、白菜。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但我家里仍是静悄悄的。

满院子蒿草,草里面虫子叫着。破东西,东一件西一样地扔着。

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清早,我家才冷静,其实不然的,是因为我家的房子多,院子大,人少的缘故。

哪怕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作者萧红,选自《呼兰河传》。题目为编者加,有删改)

赏读

选文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儿时与祖父生活的情景,直率的语言描写是萧红的语言特色。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描写了“我”赖床,跟着祖父喂鸡等情节,读来既有乡土气息,让人感觉亲近;又让读者在这诗意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淡淡的忧伤。

思考

1.请结合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概括祖父的形象特征。

2.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反复提到“荒凉”,请问是哪些原因让“我”感到荒凉的?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生死场苞米厨子
萧红《生死场》版本流变及副文本探析
十月
不想当厨子的大师不是好吃货
铁厨子
乡下“啃青”
铁厨子
我的苞米情结
铁厨子
难忘当年的大饼子
从 《生死场》 看萧红的女性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