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菊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祖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不仅再次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更明确了阅读和表达之间的关系,强化了语文教学必须兼顾阅读和表达之间的逻辑关联,这与统编版教材写作单元的设置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和彰显写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育人价值,以读促写,以写引读,助力学生完成单元习作,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一、明确定位,洞察精读课文的独特价值
每一个写作单元都有明确的训练导向和目标,精读课文在写作单元中具有范例作用,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经典文本,教师要精准地把握精读课文的表达智慧,充分利用与单元语文要素和训练要点相契合的教学资源。
1.从单元篇章页中,明确价值方向
统编版教材单元教学方向,明确了能力指向的语文要素,解除了传统教学中训练价值点模糊不清、顺序混乱的弊端。写作单元中精读课文可谓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蕴藏的表达方法不胜枚举,教师不可能能一网打尽,这就需要紧扣单元页中设定的语文要素,锁定价值开发的方向。
统编版五上第五单元既是一个典型的说明文单元,也是鲜明的写作单元,编者所编选的精读课文分别是经典说明文《太阳》和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这两篇课文为了达成“说明白了”的目的,在素材选择、结构设置、语言特质和方法运用上,值得学生品味借鉴的资源非常丰富,但真正需要渗透给学生,究竟是什么呢?编者在导语页上的语文要素中明确指出:“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明确精读例文的学习指向,紧扣“说明方法”这一学习重点,充分彰显精读课文的示范作用,落实“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的教学目标。
2.通过课后思考题,夯实价值要点
课后思考题不是简单的练习题,更不是机械的训练题,是编者聚焦文本内容、对接单元教学目标精心编制的学习系统,既是学生之学的抓手,也是教师之教的抓手。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后思考题,明确精读课文的教学方向,确定教学的重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还以统编版五上第五单元为例,编者在《太阳》这篇课文后设置了两道思考题:其一,默读课文,想一想,課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其二,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在第二道题中,编者还罗列了一系列运用鲜明说明方法的语句。
从这两道课后思考题不难看出,《太阳》这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点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从第一道题中可以看出,要正确解构文本的结构层次,梳理作者描写的内容,感受如此构思的合理性;从第二道题可以看出,教学的重点聚焦于说明方法,既要借助具体的语境和文字,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同时要辨析说明方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课文后的思考题,在把握单元写作训练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教学重点,使本单元“介绍一种事物”的学习落到了实处。
二、指向习作,探寻精读课文的表达之妙
语文教学的类型、维度和范畴相对宽泛,也有着丰富的教学要求,比如识字写字、阅读素养、表达意识、思维能力、审美素养等。而统编版写作单元的编排和设置则显得较为纯粹,即举全单元之力,为完成本单元最后一篇的学习习作助力。这就意味着这个单元的作文学习绝不是“习作板块”单独的任务,教师要树立单元整体性教学的观念,从第一篇精读课文开始,就明确写作教学的目标,瞄准最后习作练习的靶心,走出一条从读到写的简约之路。
1.依托目标,平衡读写之道
以统编版六上第五单元为例,编者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着中心意思来写的。”单元最后的写作练习要求“围绕中心意思写”,即要求学生写作时“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
以这个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为例,这篇课文出自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任溶溶之手,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万事万物在夏天快速生长的状态。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表达结构:从生物、事物和人三个不同的维度,凸显了中心意思“夏天是万事万物快速生长的季节”。但为了落实最后的“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完成习作”这一要求,教师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最初的认知层面,而要将教学重点落在作者的精妙构思上:首先,生物、事物和人三个层面包括“万事万物”的所有维度,体现了作者考虑的周全和缜密。其次,作者按照从生物到事物,最后到人的顺序写:谈及“快速生长”,根据常规思维,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生物”,于是作者将其列为首要介绍的对象,并将没有生命意识的事物,排列在第二位,而对于“人”的描述,则出乎读者的预料,更是整篇文章升华主题的关键,因此列在了最后。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主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围绕中心意思,选择素材、设置结构”上,从而避免了其他内容的干扰,彰显了精读课文为习作服务的意识。
2.依托情境,强化读写之效
中国有句俗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精读课文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智慧,但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点拨与引领,学生便不能发现其价值,自然也无法将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因此教师要借助具体情境,将学生从传统意义上的客观学习者,转化成为积极的赏析者,从而深入探究文本的表达之道。
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写作单元中《搭船的鸟》这篇课文为例,作者对鸟的外形以及捕鱼的过程进行了细致描写,这正是向学生传授观察方法的重要资源,教师不能让学生的认知停留表层,只是感受鸟的特点,而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去感受和理解文章内容。因此,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置: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些段落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然后播放相关视频,看完视频后让学生细致品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外形的?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再让学生细读第四自然段,联系视频体会作者描写翠鸟捕鱼时所用的一连串动词,好在哪里?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习的写作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文章描写之妙,学习描写的方法,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三、实践运用,搭建表达平台
在上述两个板块教学的基础上,怎么才能在最大限度内,充分充分发发掘精读课文的价值,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呢?
1.借助内容信息,激发学生表达动力
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表达欲望,统编版教材编者在选择写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时,可谓煞费苦心。纵观整套教材,不难发现编者在遴选和甄别精读课文时的两大核心原则:第一,是经典性,很多都是名家名篇,都运用了丰富的表达方法;第二,是贴近实际,很多精读课文难度不大,贴近学生的能力实际,同时又与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能有效降低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
还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写作单元为例,为了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意识,能够关注事物的变化并展开描写,编者所编选的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翠鸟》和《金色的草地》。其中,翠鸟颜色鲜明、外形灵巧,深受学生喜爱,刚一接触课文内容,就已经被这只小精灵所吸引,学生有了高涨的学习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便水到渠成。教师还可以这篇精读课文为引子,鼓励学生描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乐趣。第二篇精读课文作者主要描写了自己身边看似司空见惯的事物,作者通过细心观察,细致描写,展现出了其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纵观两篇精讀课文,理解难度不大,与真实生活的契合度较高,学生不仅易于理解、迁移和模仿,阅读起来轻松,感到有趣。由此,教师就可以基于学生对文本的喜爱,自然引出迁移表达的任务,激发和放大学生的表达兴趣。
2.彰显范例价值,搭建自主表达支架
很多教师都认同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的理念,这一理念正是为学生搭建从读到写迁移平台的理论基础。
以统编版六下写作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编者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最后的写作板块则顺理成章地设置了主题为“让真情自然流露”的作文练习,究竟该怎样发挥精读课文的价值呢?
教学单元中《那个星期天》这篇精读课文时,教师要注重两点:其一,重点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梳理和学习作者在抒发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比如借助人物的言行细节抒发情感,借助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抒发情感,以及借助环境描写抒发情感,之后,教师就可以紧扣单元中的“初试身手”板块,让学生完成单元写作练习,对习得的方法进行热身式的巩固运用;其二,围绕“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等一系列要求,组织学生再次精读课文《那个星期天》。这次精读的目的并不是要对之前学习的内容和习得的方法进行重复性、机械性地学习,而是让学生带着写作学习的要求和表达使命,对课文的范例价值进行再度开发,从而发现之前并没有发现内容。比如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作者描写了母亲借口上街买菜后,自己在小院里一边玩,一边等待时无聊寂寞的感受。作者先后罗列了自己在这一段时间所玩的四种小活动、小游戏:跳房子、拨弄蚂蚁穴、翻看画板、想象故事等。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而是要描写这四个游戏活动呢?这正是学生在写作中所需要的一种表达策略,教师要趁机引导学生联系五年级所学习的《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想一想作者萧红在文中所描写的一系列事件,比如浇花洒水、种花、溜土等,并让学生思考:这四件事情,是否可以替换这篇课文中的四件事情呢?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本没有在意的表达智慧,在对比中变得越发鲜明,学生深刻认识到《祖父的园子》中四件事有趣,展现了萧红童年生活的快乐与自由,是《那个星期天》所不能替代的。这样就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事例,更好地抒发情感。
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统编版写作单元独特的编排方式,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把握写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设置意图,发掘其教学价值,助力学生写作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