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艺音乐文化研究的口述史路径分析

2022-03-06 14:50□李
艺术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鲁艺史料历史

□李 放

近年来,鲁艺音乐文化研究备受瞩目,口述史凭借其特有的史料挖掘优越性赢得了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重在阐释口述史之于鲁艺音乐文化研究的特殊价值与意义,探讨两者之间跨学科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实践路径,试图为东北鲁艺音乐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何为口述史

口述史又可称为口碑史学,这一概念是在1938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艾伦·内文斯教授(Allen Novins)最先提出。哥伦比亚大学于1948 年成立口述史研究室,至此,口述史学正式得到使用并发展。我国早已存在将口述史料作为历史印证的纪传体史书,最著名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关于口述史的基本概念说法众多,社会学学者认为,口述史是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与调查,包含对采访对象口头故事的记录手段;而美学学者眼中口述史的研究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事先有所准备,以专业录音设备为工具,对采访对象口述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资料进行搜集与整合。鉴于此,运用于鲁艺音乐文化研究中的口述史实践即借助多媒体形式对参与或经历过鲁艺时期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并对其访谈内容进行翔实的记录与分析,进而为还原历史原貌、构建重要史料提供科学研究方法。

目前,口述史通常被作为史学、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不断完善,口述采访与资料保存都变得非常便捷,口述史受到学界专家的充分重视。而在我国音乐理论界最先引入口述史概念的是臧艺兵老师,他在论文《口述史与音乐史:中国音乐是写作的一个新视角》中提道:过去的中国音乐史并非没有口述史方面的成绩,从刘天华、吕骥到20 世纪50 年代的民间音乐收集整理,到80 年代开始的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等,都采录了大量口头音乐资料。口述史研究在不同意义上改变了大众眼中常规史学素材以物论史、以文证史的相对单一性,搭建出连接古今历史脉络的桥梁。口述史也是在呈现一种人性化的叙述,既让历史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又囊括着受访者的感受、观念与情感,是生动、有温度的纯史料叙述。当前,理论界逐步将目光投向了口述史研究,标志着跨学科研究正求真务实地顺应了时代发展所需,不仅创新、拓宽了常规理论研究方法与视野,还凸显出“保存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口述的独特学术价值。

二、将口述史融入鲁艺音乐文化研究的价值意义

史学研究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真实性,以及研究的鲁艺音乐文化本位要求研究者进入文化场景,理解文化活动主体的行为及思想,而口述史方法则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可能,更有利于完善史料收集,追踪当下发展。

(一)方法论价值

任何文化的研究都要以历史为依托,从社会文化的体系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的投影,而历史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口述史研究以其特殊的治史理念和治史方法,深化了政治史、社会史、文学史等具体领域的历史研究,这一路径对鲁艺音乐文化研究来说也极具方法论价值。鲁艺音乐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尤其是东北鲁艺时期的音乐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发展的,将口述史当作方法论,并科学地运用到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等学科领域,不囿于某一特定的音乐事象,宽泛投入非遗、少数民族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注重从生动的历史语境中感受音乐文化内涵,能使口述史方法论价值的优越性得到行之有效的发挥。用特殊的有声立体形式来展示鲁艺音乐史料的魅力,能更好地优化鲁艺音乐文化研究。

(二)信仰教育价值

口述历史会让个体生命的灵魂得到独特而充分表达。这会使历史更细腻、更入微、更深刻、更生动、更确切,也更便于人们进入历史的时空中去立体地感受历史的存在。这就是口述历史存在的独特价值。

2019 年,笔者有幸参与了东北鲁艺时期师生口述实录工作,先后对东北鲁艺时期的十几位干部、教师及学员进行了采访。这其中有老干部也有老同志,他们都知无不言,十分热情地支持并配合我们完成了采访工作。这些讲述人大多近九十岁高龄,他们将东北鲁艺的发展史娓娓道来。看到这些老者在回忆时眼中无不闪烁着光芒,听者无不为之动容。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珍贵的红色记忆中那个激情年代所展现出的温暖力量。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著有《辽宁曲艺音乐集成》、《辽宁曲艺志集成》(获中央文化和旅游部嘉奖)、《东北大鼓音乐探寻》论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杰出贡献的张玉梅老师。张老师出生于1933年。1948 年,她在15 岁时加入东北鲁艺音乐工作团。提起鲁艺,张老师满怀深情地说:“我的根在沈阳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的根在鲁艺,鲁艺的根在中华大地上!”张老师分别从军事化的管理、供给制的生活、老一辈的言传身教等几个方面回忆起她当年在东北鲁艺时学习和工作的点滴。当讲起1951 年代表鲁艺文工团赴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经历时,老人脸上满怀自豪与幸福,让采访现场的每个人都倍受鼓舞。近90 岁的张老师日常生活非常简朴,但她经常毫不吝惜地在经济方面资助有困难的人。可以看出,鲁艺精神对张玉梅老师的浸染是深入血液中的,鲁艺精神早已成为她生命中的信仰之光。

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看似个人生命历程的讲述,表达的却是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的共同经历和命运。当口述内容被记录下来,成为文字、音频、视频,抽象的符号便有了跳动的灵魂,个人的生命历程对接到宏大的历史中,会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通过口述采访,笔者深切认识到这种面对面交流的研究方式比史料文字直观太多,这类用个人的身体情感声音写成的历史,更是对历史的生动诠释。

三、鲁艺音乐文化研究的口述史路径分析

俯瞰整个延安鲁艺阶段,音乐系在音乐创作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短短不到8 年的时间内创作出近400 部展现军民团结抗战、生产等贴近大众文化生活的经典作品。不仅如此,鲁艺音乐系还在教育方面成就显著,先后培养了大量符合抗战需要的实用型音乐人才,他们在创作、演出及理论宣传等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成为最为重要的文艺骨干。研究鲁艺音乐文化需重视口述史路径的使用和口述史内容的填充。不同于以文献史料为中心的研究,口述史研究则更关注隐于主流历史叙事背后的个体与群体。而通过创新研究载体,用口述的方式生动地再现历史,可以更直观地拉近鲁艺精神财富与中华儿女的距离。关于鲁艺音乐文化口述史研究,具体可操作的路径如下。

(一)着力依托科研项目,助促鲁艺音乐文化口述史资源建设学术创新

最近几年,口述史方向的科研立项数量在逐步增多,尤其是在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率也在逐年上升。国家社科基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某一学科的整体研究状态,能看出学术的趋势走向,也在哲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范畴中的资金扶持额度最高。鲁艺音乐文化口述史研究应着力依托科研项目,牢牢把握国社科等各级科研项目扶持力度大的绝佳时机,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加大各级科研项目的开发力度,抓住项目资金优势,将口述史研究中的各项困难一一解决,要系统地、多渠道地、不间断地夯实理论基础,潜心研究,促进鲁艺音乐文化口述史资源建设学术创新、理论突破,真正将代际文化传承的重担承担起来,为民族大众留下更多关于重大历史节点的丰富记忆。

(二)组建高精尖学术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多维度、多视角的抢救式史料搜集与整理工作

做口述史学研究,当务之急是组建专业理论知识深厚、数字化技能扎实的高精尖学术研究团队,本着对史料挖掘的敬意与热爱,怀着高度奉献精神,打造鲁艺音乐文化口述史研究特色,为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倾注智慧。史学是一门文学性很强的艺术,如何传达知识和影响,取决于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及其创造叙述、吸引读者的能力。开展口述史研究重中之重的工作是访谈环节。访谈前,我们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没有深厚的音乐历史知识储备,就无法进行深层的专业学术对话。所以,“口述音乐史”访谈人必须是至少拥有深厚专业素养的采访人。采录人员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最为适合的选题,既要贴近主题,又要与采录对象融洽交流,并激发出被访者的讲述兴趣点,快速提升口述史采录效率。此外,研究人员还要不断提升数字能力,掌握云盘计算、大数据等电子科技运用能力,形成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高质量研究队伍。

当下,在鲁艺音乐文化理论探究方面,抢救式活化现存鲁艺红色音乐文化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延安鲁艺时期的前辈多数已作古,东北鲁艺时期发展的见证者均已处在耄耋之年,而他们所经历的精神文物记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逝而去。开展鲁艺音乐文化相关研究,我们也要抓紧进行抢救式的口述资料收集及整理工作,把鲁艺时期弥留珍贵的文物资料及时留存,让鲁艺红色音乐文化穿越时空,生生不息,发扬老一辈留给我们的革命文艺传统,用艺术独有的语言诠释鲁艺精神。

(三)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做好充足的资料储备,拓展口述史料的新媒体传播渠道

延安鲁艺诞生于抗日的烽火中,为革命、中华民族的解放培养了人才,创作了一大批艺术作品,创造了辉煌的业绩。鲁艺时期的音乐文化是中国近代音乐史的重要组成内容,这段音乐文化也是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口述历史资料的保存是口述史项目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不仅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更主要的是为将来的研究者提供资料和借鉴。

加强口述史的收集和整理也可作为鲁艺音乐文化特色数据库发展的主要方向。地方性的音乐特色数据库能够更好地收集具有地方性、代表性的音乐文化资源,为音乐文化的专题研究提供更多的便利。数字化的鲁艺音乐口述史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应具有宏观意识,用长远发展的眼光予以建设,让口述史特色数据平台成为地区文献资源建设成果的数据核心及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便捷 途径。

当下,口述史作为精神文化财富,更赋予我们将其传承后代的使命,不单纯是为了怀古,而是让我们在分享前人的智慧经验的同时,更好地谋求发展。我们应将口述史实践融入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中,高度利用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对鲁艺音乐文化史料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播展开研究,发掘具有利用价值的文献内容,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做好充足的资料储备,扩大口述史料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发挥网络平台便利优势,通过短视频、公众号等数字化手段,使鲁艺音乐文化的口述资源得到快速传播与共享,拉近受众距离,实现声像图文全方位推广。此外,举办鲁艺红色音乐文化推广讲座、学术论坛,也可将鲁艺音乐文化史料研究组建成一个系统的数据平台,为音乐教师在内的音乐工作者、学习音乐的专业的学生以及音乐爱好者提供共享研究、欣赏、创作和表演的资料和依据,为研究者提供鲁艺音乐文化研究的原始资料和优质的文献史料,帮助研究者据此解读、追溯历史,还原鲁艺音乐文化的原貌。

通过分析口述史路径与鲁艺音乐文化研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看出口述史路径在鲁艺音乐文化研究中所具备的特有的优势,学术界应给予重视,将鲁艺音乐文化打造成特色音乐文化资源。在鲁艺音乐文化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使用有助于音乐文化历史的书写和音乐文化体系的完善。分析口述史的实践路径也可为下一步鲁艺音乐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指引,对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借鉴也是为日后音乐文化研究发展做出的前瞻性考虑。相信两者的跨学科结合可以进一步促进双方研究领域的深耕。

猜你喜欢
鲁艺史料历史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史料二则
鲁艺后裔的追求——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专访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