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调适:“合租型”考研群体的社会交往研究

2022-03-05 06:42李婷婷夏当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合租考研室友

■李婷婷,夏当英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问题的提出

考研热潮自本科教育的普及而不断攀升,很多考生为方便备考,在学校周边租房,为减轻经济压力,不少考生选择合租,因此高校周边的合租考研群体不断壮大。吉祥佩[1](2021)分析了考研热的原因,提出了引导考研学生理性选择的策略;马延杰等[2]指出毕业生考研目的不明确且存在为学历而考研的情况;刘微和张舒婷[3]从考研意愿、动机、备考情况等方面调查发现,考研学生在考研信息和考研自习室等方面有较大需求;江立华[4]把住在学校周边的考研群体视为校漂族,指出他们在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上出现危机;张艳霞[5]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了不良宿舍关系引起的轻度抑郁需要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来消解。

已有研究多是将研究焦点放在考研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上,缺乏从客观角度分析合租对主体施加的心理影响或物理限制。合租考研群体是考研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合租考研群体的社会交往不同于大学生宿舍交往,短期合租缺乏建立亲密关系的心理动机和现实需求,那么合租型考研群体的社会交往呈现出何种新特征?这种特征与其社会网络有何关联?以及新环境中的合租关系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并如何塑造考研者的日常生活状态?这些关系呈现出的特征及引发的社会问题即为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二、合租型考研群体社会交往的特征

本研究以A大学为调查点研究合租型考研群体的社会交往关系,A大学为安徽省内一流本科院校,学校对外开放。居住在A大学周边小区或教职工公寓的合租考研群体,享用A大学内部及周边资源,与其他人员共享公共空间、共担房租。他们的社会交往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出于物质资源需要与合租室友、家人、研友等往来;二是出于心理情感需要与外界交往。

为了调查合租考研群体真实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采用线上问卷收集了A大学周边110位合租考研者的合租和社交基本情况。其中应届生占比48.18%,非应届生占比51.82%,男性33人,女性77人。根据样本数据分布情况,选取了4名应届生和4名非应届生(3名男性和5名女性)进行深度访谈。

8名受访者的基本情况见附表1。

附表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一)基于自我需求选取合租对象

根据访谈对象与合租对象关系亲密度,将他们与合租对象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类:陌生人、熟人、恋人。选择与陌生人合租的考研者不介意与同一空间的他人维持礼貌但生疏的关系;选择与熟人合租的考研者认为熟人更有安全感,相处起来更容易;选择与恋人合租的考研者认为一同考研会更有动力更容易坚持。基于不同需求做出决策看似理性可行,但却与现实调查结果大相径庭。

“室友有时候半夜打电话,有一次不跟我商量就带了陌生男子回合租房,我一开门一个男人坐在客厅都吓死了,事后跟她很严肃地说了这个问题,后来虽然没再带过,但关系一直不太好,就互相看不惯对方。”(小邓,23岁,女)

“虽然室友是同学,但我之前也不知道他几乎不打扫卫生不倒垃圾,我不太能接受,提醒过他,他也没什么改变。”(小徐,23岁,男)

“考研跟男友合租就是个错误的决定,两个人谈感情耽误学习,谈学习影响感情,根本就没法一起。”(小吕,21岁,女)

勒庞曾说,“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6],考研没有给合租者留过多时间完成决策,合租群体往往依靠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新环境下生成规则,通过试错积累合租经验,形成交往习惯。

(二)交往特征

考研群体与室友、家人、同学、房东等之间的交往特征通常在合租期间难以察觉,通过访谈回顾他们日常交往的点滴,便可总结出合租考研者与不同主体在交往行为、交往关系、交往习惯和交往场域上呈现的特征。

1.交往行为的拟剧性

戈夫曼认为,我们每天的生活就像一场场戏剧,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展现自己,塑造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7]。塑造的形象即社会自我,与真实自我可能是冲突的,为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可能会集中展现自己的理想化形象,掩饰不足。部分受访者在访谈中呈现出很强的表现欲和倾诉欲,并对自己和交往对象的行为心理自我解释。

“状态不好的时候在图书馆盯着试卷发呆坐一上午,假装自己在复习,但这样会让我更焦虑。”(小王,23岁,女)

“说到两个学姐我可有气了,我们平时交集也不多,但我洗澡的时候她俩总是故意洗碗,让水温冷暖不均,可遭罪了!出来压着怒火跟她们理论,她们居然反咬一口说之前我也这么干过,我都要冻感冒了还给她们道歉,哎,真受不了。”(小孙,21 岁,女)

在访谈期间,小孙对学姐的态度存在抱怨、无奈、愤懑等心理。为不影响合租关系、避免争执浪费时间,小孙选择了退让和隐忍,但能明显感受到社会自我与真实自我的强烈冲突。

2.交往关系的差序性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使用“差序格局”概念指出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是有亲疏远近之分,因为“普遍化”的交往准则不适用于中国社会复杂交错的人情关系[8]。合租考研群体亦是如此,他们一定会先弄清楚是谁,再决定使用什么样的社会交往准则。结合问卷和访谈发现,合租对象是否为研友对合租考研亲密关系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根据问题“遇到烦心事会向谁倾诉”的调查结果,统计了不同合租对象下倾诉对象的普及率并据此绘制了研友合租和非研友合租的交往关系差序图,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研友合租倾诉对象差序图

图2 非研友合租倾诉对象差序图

“己”为合租考研者的真实自我,圈子由内到外代表与“己”的关系由近到远。对比发现:图1中“合租室友”与“己”的关系比图2中的关系近了三个圈层,说明研友合租下可能更容易与合租室友建立亲密关系;图2中“自我”离“己”更近,说明非研友合租在遇到烦心事时可能更倾向于自我消化。总之,关系的差序性是考研者的自主选择,而这种选择也会进一步影响合租考研者交往习惯的形成。

3.交往习惯的稳定性

从考研合租群体的社交关系访谈中得知,他们在合租期间的社交对象基本固定。与家人的交往主要满足了心理和安全需求;与同学、研友、合租室友的交往主要满足了社交和情感需求;与房东、网友、食堂阿姨等社会人士的交往主要满足了被尊重的需求;进行自我加压、自我激励满足了个人成就感需求。

“我每天都和研友一起去图书馆,每周和家人联系一次,偶尔跟朋友约一次,没啥新认识的人。对了,每天去食堂吃饭有个食堂阿姨跟我挺熟,每次给我打的菜都很多。”(小徐,23岁,男)

“这一年跟我有联系的几乎只有研友和家人,其他时间我都是一个人学习。因为是跨考,所以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梦想。”(小李,22岁,女)

大量学习任务会挤压个人娱乐和社交时间,饮食节点、作息规律、复习安排、交往对象的固定有助于节省时间。流程化生活安排固定了他们的交往习惯,使交往内容浮于表面。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社交,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网络交往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习惯和交往方式。

4.交往场域的虚拟性

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曾认为现实社会中一周社会交往两次以上就属于高频率交往[9]。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下,合租考研群体作为青年群体使用网络进行社会互动的频率更高。商映美等学者[10]的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有近60%的人对网络社交有依赖感。考研者听课、社交、吃饭、娱乐等满足生活需要的行为均可借助网络实现。

“我懒得去图书馆,平常就在自己的房间复习,大部分时候不下楼,吃饭点外卖,公共课看视频,加了几个本专业讨论群,学习资料也都是网上扒的,算个扎扎实实的网民。”(小吴,25岁,男)

合租考研者的网友、组群属于非活动状态下已经建立的隐关系,而大量隐关系的存在是网络社会下社交的长期状态[11]。通过发布学习动态、加入直播自习室和番茄APP来寻找、构建和维持互惠性虚拟关系,只需评论、点赞、回复等互动便可唤醒隐关系,营造出社会交往繁忙充实的景象。甚至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合租室友也转变为隐关系,面对面沟通的频率和次数远低于线上交流的频率和次数。

三、“合租型”考研群体社会交往的困境凸显

大部分人合租初衷是找研友监督学习,实际却发现合租容易相处不易,这些不易源自于缺乏合租经验、规则意识、言语艺术等,造成实际生活中的关系危机,难以与身边的人进行深度沟通,转而沉溺于缺场社交,反而荒废学业,与合租考研初衷背道而驰。

(一)身心交困:交往动机与交往行为脱节

从人的社会性属性来看,合租考研是一种带有监督激励、群体认同功效的交往行为,本该有利于考研群体达成目标,但实际访谈却发现很多考研者无法接受实际合租与心理预期的落差。首先,大部分合租考研者没有合租经验,对合租期间暴露的交往矛盾无从下手。如房屋设施损坏、线路、热水供应等问题,而在校住宿不考虑这些问题。其次,调查发现“作息时间不统一”是合租前的主要原因和合租后的主要矛盾,且在“与合租室友的矛盾”问题中排名第一,占比50.91%,说明合租并没有解决“作息时间不统一”问题。最后,大部分合租考研者只是维持了帕克所说的“共生”关系,只有行为上的配合,并没有情感上的贴合[12]。盲目攀比复习进度反而增加了考研者的压力和焦虑。

合租考研的初衷是寻求理解和支持,但合租室友间行为和情绪会互相影响,较为强势的一方往往主导合租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使弱势方不会在第一时间表达真实情绪,反而隐藏焦虑失眠,强撑着与室友一起学习。动机与行为的脱节使多重而矛盾的考研者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游走,导致身心交困,疲惫不堪。

(二)关系危机:对合租室友及房东的容忍度低

在“父母是否支持合租”问题中,54%的父母保持中立态度,31%的父母十分支持,避免了与子女选择发生矛盾和冲突。传统文化中力量强大的血缘纽带也维系了亲子关系不出现重大危机。然而在涉及与房东或室友的合租关系时,则是以平等互惠甚至是略带功利的社会性原则为交往基础。人和人的亲密关系不是临时约定而是历史养成[13],59%的考研者合租时间不足半年,当出现略失公平或利益相对的情况,交往双方则会依据社会契约寻求个人利益和目标最大化。高功利性就会导致对合租室友和房东的失范行为容忍度低。

“作息不统一”和“卫生分工”问题的普及率分别是50.91%和43.64%(见表1),是合租室友间的主要矛盾。看似是生活琐事问题,在被调查样本中普及率高达94.55%,也成为引发合租关系危机的导火索。相比室友矛盾,合租考研者与房东的矛盾明显减少。但从表2可以看出,水电费问题、房租问题和房屋质量问题普及率分别达到了26.36%、24.55%和21.82%。说明仍有不少矛盾亟待解决。起初考研者还会试图与房东沟通协调,但多数问题解决过程并不愉快,导致了合租者对房东评价一般。

表1 与合租室友矛盾统计分析表

表2 与房东矛盾统计分析表

(三)目标功利:与交往对象难以进行深度沟通

合租考研群体并没有太多可供消费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一旦考研上升为一段时间内的优先级目标,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会优先考量是否有利于考研。问卷调查得出67.27%的考研者与家人的沟通频率保持在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优先倾诉烦恼的对象也不是家人,与家人的话题多是围绕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与房东的话题多是房租缴费退费或房内设施故障;与同学的话题多是答疑解惑或求助帮忙。

有关思维和精神层面的深度沟通依赖历史关系和亲密合作场所。闻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接纳水平会影响亲密关系满意度[14],新入住的合租室友彼此接纳水平较低,缺乏维持历史关系的基础,与新对象交往构建亲密关系的行为成本较高,而维持历史关系只需要低成本行为就可满足基本需求。合租考研者缺乏与新对象交往的激励因素,在功利化目标驱动下考研者更倾向于维持历史关系,而不是展开新的交往、构建新的亲密关系来进行沟通。

(四)方式单一:沉迷于“缺场”交往

互联网和社交软件高度发达使合租考研群体成为处于同一时空中相对隔离的人群。历史上人际交往主要是以“在场”形式进行,以缩短空间距离来弥补信息手段落后。考研限制了合租者的物理活动空间和实际交往对象,但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为“缺场”交往编织出一个现实场景[15]。因此合租考研者更倾向于以发达的信息手段来弥补物理空间的限制,以虚拟空间的热闹来掩盖现实空间的寂寥,从而无法向处于同一现实空间的其他合租者展现真实的自我[16]。

虚拟空间的交互性弥合了青年群体生存发展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社交软件一对多的功能也让使用者更能获得即时满足感,交流具有随意性,并且伴有沉溺的风险[17]。青年群体在社交软件上随意请求加为好友且不说明意图,被添加者可能会忽略好友请求。虽然这种方式避免了当面被拒的尴尬,但会由于付出成本和失败代价低而随心所欲地建立大量虚拟关系。并且沉迷于与这些虚拟关系展开“漫不经心”的无意义交谈,占用大量维持现实空间关系的时间及精力,损害一对一交往的情感投入和价值专注。

四、“合租型”考研群体社会交往的调试策略

战国思想家荀子就曾指出“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重点在于“群”不可“无分”。如合租的主要原因是作息不统一,合租后的矛盾调查显示主要矛盾还是作息不统一,说明“群”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能解决人与人交往中的矛盾,还需要人为调适或学习其他技巧来达成交往共识。为了改变合租考研群体身陷以上交往困境的窘况,从合租考研者的访谈记录出发提供了几种改善其社会交往的调适策略。

(一)改善合租考研群体的合租环境

高校和家庭是与合租考研者有紧密联系的社交圈,应联合起来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为其提供帮助,在通识教育讲座、心理教育和疏导、资源配置、环境安排等方面为合租考研学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考研氛围[18]。

其一,学校课程和合租考研交错在一起常常难以兼顾。因此,首先高校可以给那些想要考研的学生提供了解考研信息的知识讲座。其次,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帮助组建考研信息交流和互助小组,链接有合租考研经验的志愿者和备考学生交流答疑,传授合租经验以及帮助他们更好做出选择。若能够进一步合理化分配考研学生宿舍,将对学校考研率及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大有裨益。

其二,家庭的功能不仅限于抚育,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都会不可避免地侵入家庭和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19]。家庭所提供的物质支持和情感关怀对合租孩子的情绪及行为变化有重要影响,若合租后无法获得家庭支持,就很可能加重不良合租关系。问卷显示有9%的家长对合租考研持反对态度,这些合租考研者不仅要承担学习压力,还要承担租房、水电费等日常生活开销。能否获得家庭支持对其提升考研信心、动力和效率将至关重要。

(二)培育合租伙伴主体间性和契约精神

主体间性涉及到主体间人际关系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超越了主客体关系模式,进入主体和主体的对话与合作[20]。契约精神是培育主体间性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将交往类型分为私人交往和公共交往两类[21]。合租是不同主体基于公平原则的互惠行为,需要依靠契约来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合租中存在合租和租赁两种行为,这两种行为本身就需要依赖某种契约维持。

首先,公共交往中理性关系的维持是双方共同行为而非单方面行为[22],因此培育主体间性必须是理性协商的过程。宿舍公约需协商制定,明确规定双方责任及义务范围以及违反条约的处罚措施。其次,与房东或房屋中介的交谈及合同的签订要遵循自由选择、权责对等原则,签订租房合同时除了要将期限、租金、地址、转租、押金、违约责任交代清楚,还要将水电物业费、房屋设施损坏权责、纠纷解决方式提前约定,这样对“水电费扯皮”“不退押金”“室友侵犯个人隐私”等失范行为就可以做出有效规避。

(三)构建理性话语体系,加强深度沟通

功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很容易导致交往结构僵化,使用理性话语体系有益于舒缓紧张的交往关系、扩展更多交往对象。言语是自我表达、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其不断演进的作用之一是让更多跨地域、跨文化、跨种族的群体能够彼此理解和沟通。青年群体肩负建设国家未来的使命,肩负构建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话语体系的使命。首先要学习的就是用理性言语处理好身边的交往关系。

一方面,前面分析说明了研友合租更能帮助合租室友间建立亲密关系,在访谈中也了解到,考研合租者更倾向于与具有相同或相似专业的研友合租,因此建议合租考研者在确定合租室友前,寻找与自己具有相似目标或相近专业的室友,便于互相监督提问、交流专业知识,最大程度保持沟通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公共交往是一个协商和对话的过程,实现合作的基础之一就是使用合乎这个时代的用语习惯和道德规范,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言语逻辑和表达修辞,也能达成礼尚往来、互利互惠的友好合作关系。

(四)丰富交往方式,回归生活世界

虚拟空间拓展了使用者的交往对象及交往边界。边燕杰[23]认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中的关系可以相互渗透和促进。在这个物质利益日益泛化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网络交往更加渗透进青年人追求高效社交的日常生活,不可否认社交软件为合租考研群体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在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上的碎片化交流不能完全替代生活世界的沟通。

实际上,为了避免符号化交往消解了现实交往中的专注和共享情境,也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系统对生活世界的侵蚀,不妨尝试这两种方式:第一,发展多维度社会交往关系,打破沟通中你来我往的静态交往建构,走向行动者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行动主义建构[24]。专注于将有价值的虚拟空间关系转化为现实空间关系,在现实空间中增加沟通的信任感和亲密度。第二,建立具有容错性的合作抉择关系,给现实中的合作伙伴“试错”“纠错”机会,避免因追求完美结果而出现各种消极影响,逐步形成相互信任、平等合作的合租关系,直到找到多方满意的合作行动体系。

五、余论

合租已经成为考研群体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型生活和学习方式,合租社交关系的质量无疑会影响考研者身心健康与合租环境和谐。由于合租考研的短期性,这些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在学习和生活双重压力下,不及时解决这些矛盾很容易对合租考研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产生消极影响。目前合租市场上并没有统一的合租规章标准,多是租房者自发结合的合租关系。房东与学生之间没有标准的合租合同规范,考研合租室友间很少协商达成明文规定。这就导致合租环境中良莠不齐,合租考研者交往矛盾频发。因此,在提供解决措施时,一方面从群体自身出发提供了调适社会交往的策略;另一方面呼吁学校和家庭对合租考研群体的困境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让莘莘学子不仅能够在求学道路上大胆前行,更能在正确引导下学习社会交往的艺术。而对于能给该群体提供的配套具体措施和政策制度,需要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合租考研室友
我的考研故事
猪一样的室友
还有梦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基于城市合租人群的公用型概念厨房家具设计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城市青年合租户型设计探讨
“要被逼疯的节奏”英文怎么说
我就吃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