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为王”的三个向度

2022-03-18 08:51:06曹艳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内容为王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

■曹艳肖,李 文

(广州南方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无疑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热话题。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改革效果逐渐凸显,无疑成绩斐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警惕的问题,思政课教学改革有一种唯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技术化的倾向。“一些教师对教学形式的改革创新关注较多,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拓展关注不够。有的课堂看起来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却往往‘雨过地皮湿’,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1]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是为此鼓而呼,还是理性地审视?毋庸置疑,教学方法和技术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仅仅是思政课教学的辅助手段。思政课教学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还得坚持“内容为王”,在教学内容上下苦功夫,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背离“内容为王”的多面症候

思政课教学“内容为王”应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及理论性与实践性等维度不断探索教学和改革的现实路径。然而在现实的思政课教学中,却存在一些背离“内容为王”的倾向,个别教师过多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而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教学价值的“虚无化”倾向

思政课教学价值“虚无化”倾向的主要表现就是打着所谓“价值中立”或者“人格独立”的旗号,拒斥或者偏离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没有辩证地理解和把握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关系问题。思政课有其鲜明的意识形态诉求,因而不同于其他专业类课程。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2]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应深刻领会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现实的思政课教学和改革实践中正确处理好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关系问题。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政治性具有至上性和优先性,但是政治性并不是一味地政治说教和政治宣传,政治性离不开学理性的支撑,要做到以理服人。

(二)教学内容的“知识化”倾向

伴随思政课教学价值“虚无化”倾向的后果之一就是教学内容的“知识化”倾向。把思政课内容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知识的传授,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变成了纯粹的历史课,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变成了纯粹的伦理学或者法律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了纯粹的西方哲学课。如果思政课教学内容不谈理想信念,不谈价值或者谈其他的什么价值,这显然就背离了思政课的初衷和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课而不是其他什么课,政治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不可丢失的灵魂”[3]。除此之外,教学内容的“知识化”倾向还表现为忽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教育,满足于照本宣科式的知识传授和讲解,学生在这种知识化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知识的升华和应用,反之,可能的结果是使学生产出一种价值逆反心理,这也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

(三)教学形式的“娱乐化”倾向

在思政课教学中个别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实效性”,过于强调教学形式的娱乐化。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学习本身是一个需要刻苦钻研的过程,是一段“痛苦”与“快乐”相互交织的漫长思想之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快乐体验也是更持久的,而不是娱乐化教学中的即时性快乐体验,即课堂上欢声笑语,课后却不知道学到了什么。以翻转课堂为例,翻转课堂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性,但是翻转课堂绝不能“彻底翻转”,要正确处理好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关系。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如果在翻转课堂中传统的教师讲述被完全闲置,取而代之的是诸如主题演讲、小组研学、辩论赛、情景展示等各种“学生自主展示”,翻转课堂就只会流于一种学生自娱自乐的形式。翻转课堂要取得实效性,教师就要做好画龙点睛的工作,要加强指导和总结提炼。

(四)教学手段的“技术化”倾向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诸如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及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大有雨后春笋之势。不可否认,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思政课教学带来诸多便利,在提高实效性方面也发挥诸多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网络课程异常火爆的表象之下,是真正的网络媒介传播效力使然,还是赶时髦亦或资本逻辑的泡沫,需要我们警惕和反思。网络教学技术和平台发展当前呈现出一种加速的发展态势,得益于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这背后同样也彰显着资本的巨大魔力。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网络教学更是异乎寻常的热闹,网络教学似乎成为一种教学趋势和潮流。但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仅仅是一种“例外状态”,是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之下的权宜之计,我们不能片面夸大网络教学的实效性,更不能把这种教学的“例外状态”常态化、标准化,甚至是形成某种程度的路径依赖,以至于陷入离开网络教学技术和平台就无法正常开展现场教学的尴尬境地。

二、客观与主观:背离“内容为王”的原因分析

当然,上述列举的四种倾向仅仅是个别现象,并不代表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现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是很好地处理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上述个别现象的理性反思。在现实的思政课教学中为什么存在上述一些背离“内容为王”的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传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网络技术打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思政课教学形式变得丰富起来,给人一种新鲜感。毫无疑问,在信息网络时代,我们应该而且是必须要借鉴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但是技术和方法也不是万能的钥匙,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技术和方法仅仅是可供我们选择的“备选项”,而不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必选项”。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引入一个信息化技术教学平台就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目的,思政课教学如同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经历的是一种有机的生命体验,信息技术则是以量化的标准对一个有机的过程进行裁剪,其势必会导致体验的碎片化和机械化。

(二)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质取向

新时代的大学生已经进入“00后”时代,他们是伴随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受网络信息技术影响之深似乎成为这一代大学生的某种标签。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网络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诸如QQ、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软件成为他们休闲娱乐、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思政课教学要有实效性,无疑要精准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特质,做到“有的放矢”“精准供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课教学。但从教育的普遍性规律而言,每一个时代的青年学生都有其共性的一面,都有思政课教学面对的实质性问题。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并不一定就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需要迎合的契合点。网络学习的碎片化、学生网络学习管理的不可控、网络“信息茧房”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消解以及网络技术的自身意识形态化等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局限性更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

(三)教学内容的专研相对于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而言难度更大

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专研难度之所以较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广度”。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内容之“广”不言而喻。其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变度”。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要紧跟时代,需要不断备课,常备常新,与时俱进。最后,思政课教学内容转化的“难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教学内容的改革空间。在立足于教材内容统一性的前提之下,把教材体系转变为多样化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是对教师个人学识和综合素质的巨大挑战。可以说,讲好思政课教学内容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四)一定程度上缺乏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曾有学者在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时指出:“在一些从业者那里,我们的哲学不再是理想和担当,而是越来越被变成谋生乃至谋利的手段。”[4]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又何尝不需要一批又一批“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强、人格要正”,把思政课教学作为自己事业乃至志业的教师呢?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能正当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强调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情怀,没有一颗“心诚志坚”的心,想要真正上好思政课总是会缺乏一点韵味。无论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从事思政课教学,都应该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神圣的使命感,这是思政课教学强大的精神动力之源。思政课教学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于真信、真学、真行。思政课教师要自己真信仰、真下苦功夫研究教学内容。只要思政课教师练好自己的内功,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论借助于何种形式的方法或者技术,也是一定能上好一堂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

三、“在马言马”:“内容为王”的核心要义

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应该坚持“内容为王”的教学路向,在教学实践中要辩证把握“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到以“内容”为体,以“形式”为用。具体而言,坚持思政课教学“内容为王”关键就是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讲好马克思主义,要做到“在马言马”。

(一)旗帜鲜明地讲好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

首先,学习经典、用好经典。要让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单靠教材和其他二手的学习资料远远不够。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设计和安排学生阅读《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其次,讲清、讲透、讲活课程相关理论问题。思政课教学要直面课程中的理论热点和理论难点,绝不能把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简约化,甚至是直接省略掉。毫无疑问,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理论勇气和自信,要有干坐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如何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是什么?等等,这些理论问题都需要讲清讲透。最后,讲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简单地记忆和背诵几个概念、几个原理,关键在于现实中的应用。我们既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更要用好用活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读中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微镜和透视镜作用。

(二)讲好“四史”,坚定理想信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讲“四史”并不是就历史而讲历史,而是要在历史的讲述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通过对“四史”的学习,让青年大学生认清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和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回顾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辉煌史;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创造史;回顾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见证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过时,“中国崩溃论”的崩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开辟了人类现代化的新路径。

(三)讲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

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锚定社会发展和青年大学生的情感共鸣点,让青年大学生在现实的情感共鸣中得到思想升华。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是每一位青年大学生都亲身经历和见证的历史时期,他们都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衷,都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内容为王”就是要大力宣传和弘扬抗疫精神,讲好抗疫故事,以生动的事例感化学生。讲好“故事”,也要讲好教师身边故事,把教师的亲见亲闻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结合起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政课教师不仅仅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也要不断地增加自身的阅历和人生体验。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思想引领者、人生的解惑者。此外,讲好“故事”,也要讲好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和直面学生的各种困惑。

(四)要在批判错误思潮中挺立马克思主义

坚持思政课教学“内容为王”,不仅仅要从理论、历史、现实等正面要素讲好马克思主义,宣传好马克思主义,也要对现实中的各种错误思潮加以批判。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中,挺立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用好马克思主义。针对各种错误思潮,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中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绝不能当所谓的“骑墙派”和“看风派”,要敢于更要善于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善于斗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弄清楚错误思潮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的规律,认清错误思潮的本质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消除错误思潮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例,历史虚无主义就其方法论而言是一种典型的唯心史观,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对这些错误思潮的批判,也是“内容为王”的题中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内容为王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广播融合发展中的取胜之道
新闻前哨(2016年11期)2016-12-07 11:24:33
“个性设定”+“精准投放”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营销作辅,内容为王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02:04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0:57:4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