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本质特征

2022-03-05 05:01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现代化领导

□ 方 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立足新时代和大变局的历史方位,聚焦解决中国共产党自身“硬不硬”的根本问题(1)韩庆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07):1—14.,进一步对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一重大概念后,这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不少成果。从现有成果来看,主要是对其内涵、结构、生成逻辑等进行研究,厘清了相关基本问题,而鲜有专门研究其特征的。毕竟,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十分特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不仅位列第一,还是根本领导制度,居于统领地位,对于推动其他制度的完善及其优势发挥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制度保证。从多重维度研究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本质特征,不仅可以深化制度理论研究,而且对于全面、准确把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科学内涵、增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自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根本性: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制度建构的主体,基于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把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党的领导赋予了当代中国国家制度。(3)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2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当代中国的制度形态,由十三个方面的制度构成。但这十三个方面的制度,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也不是自然地相加。其中,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处在宏观的层次和统领的地位,贯穿于其他各项制度当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对其他各方面制度优势的发挥具有决定性影响,从制度层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一)国家制度的统领

从静态的国家制度构成来看,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仅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之首,是其核心构成,而且居于统领地位,发挥着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的作用。(4)丁俊萍.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应深刻把握的若干关系[J].理论探索,2020(02):23—29.党的领导制度的统领地位,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就整体而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统领,决定着制度优势的发挥。从历史的逻辑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及时把有益的实践经验固定下来,转化为各方面的制度规则,从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说,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建构起来。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制度的设计者、建构者、完善者和执行者,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生俱来就嵌入了党的领导优势,受到了党的政治、理论、路线、作风、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和塑造。正是基于此,2018年宪法修正案在总纲第一条关于国家根本制度的规定后,增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N].人民日报,2018-03-12(001).的内容。这样,宪法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认了党的领导制度的根本地位,实现了党的领导制度与国家根本制度的有机衔接。(6)张峰.党的领导制度是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J].人民论坛,2019(31):24—26.另一方面,通过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领导,党还把自身的制度嵌入到国家制度当中,使党的领导制度得以成为国家制度之统领,作为“总的骨架”(7)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1.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例如,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必须依法执政、依规治党;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要求党中央行使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求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加强党中央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要求健全党统一领导的监督体系;等等。正是由于把党的领导制度嵌入到各项基本制度中,进而从制度上保障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体制机制上实现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能够贯彻到各领域各方面全过程。同时,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完善和执行提供政治保障。

(二)国家治理的根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治党与治国相统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四个伟大”,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把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而将党的领导制度建设融入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部署中,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86,292.。相比静态的制度,国家治理更关注的是使制度体系化并使其在管理各项事务中发挥作用,目的就是要让制度真正动起来,使制度优势得以持续发挥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01).党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决定性影响。首先,从国家治理体系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既是其子系统,又是其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的核心。在这个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态度鲜明,毫不含糊,明确提出中国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4.,并把党的领导制度统筹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当中,明确首先要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并以此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其次,从国家治理能力的角度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同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直接相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提高干部的治理能力,这需要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相应地,在制度层面,需要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不断提高党包括依法执政在内的各方面本领,增强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增强制度执行力,进而不断提高治理能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再次,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及其相互关系看,在两者间的关系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是分割的,而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4.,必须结合起来,整体联动地发挥作用。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仅可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而且还能提高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特别是增强领导干部运用制度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我国的国家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同时,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特别是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有助于党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和整体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并从根本上保障国家治理的正确方向。(12)陆卫明,孙泽海.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价值、任务与路径[J].中州学刊,2020(03):14—20.可以说,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之“魂”,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方向和质量。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作为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之根本性还体现在制度运行的结果上,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实质上,制度优势是国家制度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实践成果。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国家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彰显制度优势的主要保障(13)燕继荣.制度、政策与效能:国家治理探源[J].政治学研究,2020(02):2—13.,并与其他各项制度优势互联互动互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具有决定性作用(14)陈志刚.把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内在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8-03(006).,可以推动其他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成熟和定型,更加充分发挥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进而“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这些优势”。(15)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01):4—13.其优势的形成过程,是通过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自身的理论、政治、组织、制度和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的优势,传递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当中,进而成为最大优势。一方面,正是通过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让党的领导更加有效,使国家治理始终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确保各项工作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开展,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使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更有效能,并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另一方面,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其他优势,都建立在党的领导这个首要和最大优势基础之上。(16)信长星.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个根本[J].党建研究,2020(03):5—7.比如,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同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直接相关,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要求;“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显著优势,同党的组织路线密切相关,以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为基础,坚持党管人才,进而“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39.;等等。其他的各项制度优势,若离开了党的领导,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正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之统领和根本地位,决定并推动了党的领导最大制度优势的形成。这不仅表现在整个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显著优势上,而且反映在各项具体的显著优势之中。

二、系统性:党的领导制度的集成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最鲜明的特色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在推动发展上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6.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由具体的领导制度构成,内在的逻辑体系十分严密,在有效领导国家、社会和自身建设的实践中联动支撑、同向发力、系统整合、协同集成,在对制度的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遵守和执行中成熟定型,并通过制度体系的规范和保障而实现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2.,以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20)徐光春.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J].红旗文稿,2020(11):4—10.。

(一)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为主线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目的,直接指向是为党的领导提供一套系统、科学、规范而有效的制度体系,让党的领导在制度的轨道上平稳运行,使“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2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01).,确保党的领导权,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具体构成可以看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是党的领导的前提和逻辑起点(22)钟宪章.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科学内涵与逻辑结构[J].毛泽东研究,2020(03):4—10.,目的就是要形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发挥党的理论、理想信念、宗旨的思想铸魂、固本培元作用,为党的领导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也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核心要求。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从制度上明确规定党的领导的具体范围和处理各方面关系的规则,确保党组织在各类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是党的领导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依据,持续巩固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实现领导和群众的结合,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提供坚实的根基。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是党的领导的关键要素,目的就是要提高党的领导本领,确保党的领导决策能够顺利贯彻落实。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有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的自我净化和自我提高,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党的领导形象,为坚持党的领导提供重要保障。(23)江金权.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中的统领性作用[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11-28(005).这六项制度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这一总目标,分别从前提、核心、范围、根基、本领、形象等方面紧扣党的领导的基本要素,进而建构起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严密逻辑。

(二)具体制度规范的系统集成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是单一的某项制度,而是由众多制度系统集成。(24)方涛.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生成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2):109—117.从宏观上看,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由六项基本制度构成,对党领导国家、社会和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涉及到党在领导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和党内关系等。正是通过对处理这些关系的规范,保证了党的正确、坚强而有力的领导,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从中观上看,每项基本制度又由具体的制度系统集成、相互作用而形成。例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涵盖践行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宗旨的制度,党性锻炼制度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制度,涵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和重大决策落实机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的制度,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两个维护”的制度等;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包括党领导各种组织的制度,党委(党组)工作制度,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等;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包括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主体地位的制度,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群团工作体系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包括民主集中制、科学的决策机制、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等;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包括党的建设制度,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等。从微观上看,各项具体制度由一系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规范性文件特别是党章、准则、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等党内法规建构起来。比如,“两个维护”的制度,包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及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文件等相关要求,党章、1980年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2016年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各有关条例,如请示报告和宣传、组织、政法工作条例等,都对“两个维护”作出原则性或具体性规定。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专门对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出具体规定。在这些规范性文件和党内法规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两个维护”的制度,并以刚性的制度执行和制度约束保障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可见,正是通过各项制度规范紧密联系而构成的具体制度,又由其关联互动而建构起各方面党的领导制度,然后再由这六个方面的重要制度系统集成而支撑起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三)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的统一

首先,坚持治党与治国的统一、建设伟大工程与推进伟大事业的统一,既在总体要求上,明确要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统筹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格局当中,在国家制度建设中把党的领导制度同其他各项制度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以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党内法规。而且,按照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最大制度优势的原则要求,在国家制度建设上把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位,作为统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融入到其他各项制度当中,按计划分阶段推进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其次,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部署中,既明确“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是领导一切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顶层要求,又从党的领导前提、范围、本领、形象等六项重要制度进行分层对接,以支撑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再次,在党的领导各项重要制度的部署中,既体现原则性要求,也有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比如,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第一要求,接下来再按照“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原则,明确要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等。同时,在对制度建设的部署中,不仅明确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的具体制度,也涉及到党的领导体制、机构职权职能、工作机制的完善。正是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联动作用下,从而让制度得以确立并有效执行,让制度真正在党的领导实践中运行起来,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可见,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统一,在对国家制度建设的宏观部署、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中观部署、各项领导制度的具体部署中都有体现,也进一步彰显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系统性。

三、科学性:时代发展规律的反映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把握规律、 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09.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理性建构起来,各项规范合乎客观规律,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规律,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了时代的潮流(26)侯惠勤.哲学与意识形态领导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3):5—15.,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既是对规律的遵循,也体现了对规律的运用,并结合了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党情加以全面发挥,并以领导实践的有效性彰显和印证其科学性。

(一)现代化规律的客观反映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内生的现代化,是在外部的强大冲击下卷入全球的现代化进程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是工业化后带来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全方位变革,形成了现代社会和现代制度,在上层建筑上催生了政党政治。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要求克服几千年以来基层社会“一盘散沙”的无组织状态,迫切需要强大的领导力量(27)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36.,进而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推翻反对力量的压迫和统治,建立新的统一秩序。作为核心领导力量(28)王韶兴.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J].中国社会科学,2019(06):4—24.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肩负起这样的历史重任和使命,领导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党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落后的领域主要是经济基础,因而现代化主要局限于“四个现代化”即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的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同社会主义制度不成熟、不完善有关,因而现代化不能仅限于“四个现代化”。(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21,223.于是,党的十二大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0)罗平汉,方涛.从“四个现代化”到“第五个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的演进轨迹[J].探索,2014(05):36—40.概念开始大量运用于党的文献中,“四个现代化”的提法逐步淡出,进而把现代化拓展到教育、法制、精神文明等各个领域。进入21世纪,“制度建设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世界性话题(31)秦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纲[J].探索,2017(02):65—72.,反映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大势。2013年11月,根据1992年邓小平再有30年“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还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党对现代化认识的丰富和拓展,揭示了后发国家推进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启动后带来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乃至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制度完善和定型的趋势。作为国家治理体系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建构的轴心与主体”。(3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168.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首先要求推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完善,进而带动其他各项制度的完善,并以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提升治理能力,使执政党更加注重按制度办事、用制度治国理政,进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因此,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动顺应现代化规律的战略选择。

(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在意蕴

共产党执政,是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内在规定。(33)王韶兴.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百年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2017(07):4—28.相比西方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即一党、长期、全面领导和执政。这一特殊性,使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党政、党群和党内等关系的实践中,遇到了不少新问题,尤其是面临着“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需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性,特别是要以制度的刚性让执政规律能够持续,规范处理各方面关系,持久而稳定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中发挥作用,特别是以制度防止权力滥用、以权谋私,防止偏离党的性质和宗旨,并以制度的保障性功能实现党的全面领导。按照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的原则,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遵循了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例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和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基本规律的根本要求,以防止执政党被权力侵蚀,克服脱离群众危险,始终保持党的政治本色。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容易受到公权力的侵蚀。这要求必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有效举措得到全面落实,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永恒课题,使全面从严治党能够永远在路上,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又如,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规律,以制度确保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党的全面领导,并以党的领导确保国家建设的正确方向。

(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规律的本质规定

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推进,制度建设是其核心任务。从历史逻辑上看,社会主义革命意味着同过去的所有制关系、观念和制度的最彻底决裂,要在新的经济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在打破旧的制度后,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建立起的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并不完善。加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照搬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制度,其本身存在弊端,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1956年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改革不合理制度的任务,并对社会主义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建成作了区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还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建成社会主义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并明确要“研究解决制度问题”(34)毛泽东传: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434.,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3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从理论逻辑上讲,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建设,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在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领导人民建立国家政权,把科学的理论原则和具体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框架之下,确立并不断完善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制度。其中,国家的制度是一个逐步完善、成熟和定型的过程。而在制度体系成熟定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国家制度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和支撑力量。相应地,在推进国家制度建设当中,首先需要以制度体系保障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在党的有力领导下打破旧的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逐步推进国家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化,也对党的领导制度化提出了要求。党的领导的制度化,不仅关系到党的领导和党的自身建设,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和制度化。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深刻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3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7.基于此,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战略任务。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党的建设要走出一条靠“制度建设的新路子”。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依法执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首要内容,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依法治国、制度治党和依规治党,坚持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和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相统一。这一历史的演变过程,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特别更加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制度对于国家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并且,党的领导制度建设,不仅内在地助力实现国家的制度化,而且具有牵引和带动作用,推动整个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作为执政骨干的党员干部制度意识和制度执行力的增强,直接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让各方面制度得到有力贯彻执行,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四、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习近平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7.,人民性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38)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01):4—13.,也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本质属性。从实质上讲,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就是以制度体系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群众工作本领,克服脱离群众危险,坚持人民中心的根本立场,使党的一切工作体现人民意愿,顺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以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5.,使党始终得到人民衷心拥护,为坚持党的领导提供坚实的政治根基。

(一)以制度体系坚守党的初心使命

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为人民群众做好事。(4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6—67.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体现,是检验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试金石。从世界的共产党历史看,很多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一般都能坚持初心使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形势的发展变化,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各种利益的诱惑,加之利益集团、权势团体、权贵阶层的拉拢和腐蚀,往往容易随波逐流,动摇乃至放弃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成为少数人谋求一己之利的工具。特别是有些执政的共产党,在权力和各种利益面前,建党之初的初心使命逐步被抛弃,最后也被人民所抛弃。因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辈子的事(41)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001).,必须通过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方能使其成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持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确保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使一切工作体现人民愿望,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实质就是保持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历史实践也证明,坚持党的初心使命,必须以稳定而持久的制度让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党治国理政的全部工作中,体现到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和国家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有效避免出现利益集团偏私、少数政治“精英”操弄等现象。(42)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01):4—13.要建立健全党的理论学习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党的创新理论和非凡历史滋养、引领初心使命,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并在严肃规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锤炼初心使命。

(二)以制度体系建立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规范党群关系,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作为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中国共产党需要在治国理政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民意、民智和民力汇聚起来,不断改善和保障民生,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巩固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以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且,在党的组织建设中,以自身的基层组织实现了对社会的全覆盖,以党的组织体系确保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框架下,中国共产党既是国家与社会的桥梁,同时又嵌入到国家、社会中,需要通过制度密切联系群众,以确保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属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而在实践中,党在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后,容易受公权力的腐蚀,加之受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健全的影响,有的党员干部容易出现以权谋私,发生脱离群众的危险。正因如此,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要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健全决策机制,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增强群众工作本领。这些制度的目的,就是既要保证国家政权的人民属性,又发挥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优势。

(三)以制度体系克服脱离群众危险

在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框架下,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构成公权力的组成部分(43)景跃进.将政党带进来——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的反思与重构[J].探索与争鸣,2019(08):85—100.,容易受到权力的侵蚀,出现脱离群众的倾向。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执政的条件下,为克服脱离群众的危险,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党的工作部门,健全管党治党组织机构,还开展整风整党运动、“三反”运动等,纠正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反对贪污腐败。1956年9月,党的八大强调了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指出,为克服脱离群众危险,必须从“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4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5.在毛泽东的推动下,1961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定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说话和气、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工作要同群众商量等,以纠正强迫命令、官僚主义等脱离群众的不良风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和加强了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强化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开创性地制定了纪律处分、地方党委、基层党组织等各项法规。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从严治党写进党章,作为新时期管党治党的根本遵循。世纪之交,江泽民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依法执政,大力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对党政机关反对浪费、公务接待、办公用房、公务用车、节庆、评比表彰等作出具体规定,坚决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坚决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历史实践证明,克服脱离群众危险,必须总结好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经验,把成熟的好经验转化为党的建设制度,构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为推进伟大自我革命提供制度保障(4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50.,使党能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综上,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具有根本性、系统性、科学性和人民性的鲜明特征。其中,根本性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及其作用的反映,系统性是其内在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体现,科学性彰显了其合规律性,人民性体现的是其价值立场。这四个方面的鲜明特征,分别体现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功能、结构、规律和本质特征,不仅反映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特性,也进一步表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时代发展规律、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体系,对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征程上,必须牢牢把握这四个方面的鲜明特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并以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和全面领导提供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现代化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边疆治理现代化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