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聚合·表达”写作教学模式在读后感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以《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读后感为例

2022-03-05 03:51
教育观察 2022年14期
关键词:稻子袁隆平读后感

周 云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桂林,541199)

一、引言

读后感写作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贯通阅读与写作两大核心教学板块,将阅读与写作合二为一,符合“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主张,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整体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因此,读后感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独特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版语文教材都非常重视读后感写作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习作”部分明确要求“学写读书笔记”[1],这是基本的教学任务。读后感即读书笔记中的一种。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第一次正式安排读后感写作任务,教材中对读后感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即“把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的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教材提出的习作要求为“本次习作,请你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要求教师就读后感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对学生进行比较详细的指导。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又一次安排了“学写读后感”,教材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读后感写作指导,强调了读后感写作的注意事项,并由低到高布置了写一则200字左右的阅读本学期某篇课文后的随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阅读某部名著后的读后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观看某部电影或电视剧后的观后感这三项读(观)后感写作实践任务。此外,统编版语文教材还多次安排了随文写感触或感受的小练笔。总之,国家从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编排层面规定了读后感写作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写作能力训练的重要平台。

在引导小学生进行读后感写作方面,已经有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献计献策。本文以《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读后感为例,阐述“发散·聚合·表达”写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

二、小学生读后感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写作教学都是小学语文五个教学板块中的难点。在写作教学中,读后感写作又尤其让小学生感到困惑。大体而言,当前小学生读后感写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文本阅读不到位、不深刻。读后感写作的前提是文本阅读,文本阅读是否到位与深刻直接影响“感”的质量。当前,不少小学生写的读后感大体上是复制阅读文本的内容,这已经不是写作技巧问题,而是阅读不到位、不深刻的本源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只有深刻地研读文本,不流于表面,读后感写作才会有力度、有质量。当然,由于小学生的知识体系尚不完整,社会生活阅历较少,难以独立完成文本深层意蕴的体味与剖析,因此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与指点。

第二,读后之“感”切入空泛、不在点。“感”的切入点空泛、千篇一律、缺乏创意。这是忽略读后感切入点教学造成的后果。鉴于此,在小学阶段的读后感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构思读后感时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视角探寻独特的切入点,在撰写读后感时选择一个自己感悟最深又具有创新意义的切入点来展开,而不是进行宽泛的文本内容转述。这样做,不仅能够避免空泛与雷同,还能够深化学生对课文意蕴的理解。

第三,读后感写作更像记流水账。许多小学生撰写读后感的通病是记流水账,即按照阅读文本的内容顺序转述一遍,然后简单地发表一下感想,或者先摘抄几段阅读文本内容,然后蜻蜓点水般地空喊几句口号,习作至此结束。虽然我们不能苛求小学生有很高的读后感写作水平,但是,小学生读后感写作也不能停留在流水账层面。读后感不是复述,也不是阅读文本主题思想的概括,而是有感而发,针对阅读文本的某个方面联系实际谈论感想。由此可见,读后感选材很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选材时运用聚合思维“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三、“发散·聚合·表达”写作教学模式的优势

“发散·聚合·表达”写作教学模式以写作心理学、创新思维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发展思维,促进表达;激发潜能,作文育人”为基本理念,以“说—思—写”为基本逻辑,创新了“审题、发散、聚合、画图、表达、点评”六环节写作课型。这种写作课型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在于教师引领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以发散思维发掘写作素材,以聚合思维聚焦中心意思筛选、整合素材,并用思维导图把思维成果固定化、直观化、形象化,最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落实于表达,将聚合获得的有机整体付诸文字变成文章,达到“说”“思”“写”的统一。“发散·聚合·表达”写作教学模式适用于各种写作内容的教学,其用于读后感写作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具体表征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散”能够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发散”,即发散思维,全班学生根据题意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放开地“说”和“思”。将其运用在读后感写作课堂教学,那就是围绕阅读文本各抒己见,各谈感想。每个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都会有各自的理解,也会有相应的感想。全班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发散”,能够互相启发,加深对阅读文本的感知和理解,碰撞出思想火花,激活和调动大脑中潜在的习作素材,拓宽视野和写作思路,为读后感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聚合”可以遴选感想的不同切入点。“发散”旨在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避免读后感写作千篇一律,进而养成良好的写作品质。但是,全班学生头脑风暴式地“发散”获得的素材必然具有一定的杂乱性,而且众多的素材没有必要全部写进读后感,需要以主题为中心进行整理,使写作的读后感具有内在逻辑性。因此,“聚合”就成为一种必需。“聚合”,即聚合思维,根据中心意思将发散的材料归类聚焦,进行有中心、有条理、有深度的思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读后感写作教学中,聚合思维重在素材遴选,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点,真正做到有感而发,发乎情而写于文。在众多“感”点中,总会有某个“感”点能触动学生,于是适合这个学生的感想切入点自然生成,习作的精彩也就可以期待。

第三,“发散”“聚合”联手能够汇聚全班学生智慧。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阶段。“发散”“聚合”联手的学习方式既能汇聚学生的智慧,又能让学生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避免单向的线性思维,由此可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视野。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最忌讳千人一面,“发散”能够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视角看问题,“聚合”能够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从而形成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共同为学生的读后感写作保驾护航,避免读后感写作出现面面俱到、空泛老套、记流水账等问题。

四、“发散·聚合·表达”写作教学模式的应用

本文以《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一文为例,采用“发散·聚合·表达”写作教学模式展开读后感写作教学。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审题:教师指导学生明确题意和写作要求

首先,教师出示习作题目及要求。题目如下:请你仔细阅读袁隆平的《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一文,然后写一篇读后感。要求:有真情实感;以“感”为主,把“感”写清楚、写具体;500字以上。

其次,师生一起温习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读后感”的相关知识,并咬文嚼字,深入挖掘“读后感”的内涵:“读”,即认真默读或朗读文本,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后”,即把文本的所有信息读完、理解完之后还有个思考的过程,是“读”和“感”之间的桥梁;“感”,即读完文本后引发的感慨、感受、感悟、感想、感触、感叹、感动、感恩、感激等心理活动。“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读后感”是由“读”到“思”再到“写”的一种创新和升华。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次读后感的写作要求。所谓有真情实感,就是在读后感写作时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写出自己内心真正深受触动的“感”点;所谓以“感”为主,就是“感”的内容要占到读后感全文一半以上的篇幅;所谓把“感”写清楚、写具体,就是写作时要针对文本内容,直接亮出自己的“感”点,并紧扣“感”点,联系自己的所读、所做、所见、所闻、所想等实际情况层层展开来写。只要把“感”写清楚、写具体了,“500字以上”的要求也就自然而然达到了。

(二)发散:教师组织学生用发散思维深化阅读寻找“感”点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精读文本,可边读边划重点、做批注、查字典,把文本读通、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学生读懂文本之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开启思维“机关”,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发散思维,激活潜能,拓宽思路,从人物、事件、道理、文章写作技巧、语言表达、句子、词语等多方面寻找“感”点,畅所欲言。单从人物方面来说,学生就可以从袁隆平、袁妈妈(即袁隆平的母亲)、袁隆平和袁妈妈的关系三个角度来找“感”点。

对于袁隆平,学生一是从他的伟大事迹中找到许多“感”点,如袁隆平从大都市去到安江农村教书时很乐观,无怨无悔;一心扑在水稻事业上,都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没有好好陪袁妈妈聊过一次天;中秋节还在召集全国的杂交水稻专家开会,连袁妈妈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搞杂交水稻失败了千百次也不气馁;改变世界的种子实在来之不易;多才多艺,会拉小提琴,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世界水稻之父对世界人民做出了伟大贡献;等等。二是从他的伟大精神中找到许多“感”点,如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乐观坚强等。三是从他对袁妈妈的真挚感情中找到许多感点,如他对袁妈妈深沉的爱和感激之情令人动容,他21年来对袁妈妈的思念催人泪下,他对袁妈妈深深的愧疚和忠孝不能两全的遗憾令人扼腕叹息。

对于袁妈妈,学生也从多个角度发散思维,寻找到不少“感”点。一是袁妈妈知书达理,很有才华。二是袁妈妈非常疼爱袁隆平,当袁隆平大学毕业分到安江工作时,她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并陪着袁隆平在地图上找安江。三是袁妈妈深明大义,全力支持袁隆平的事业,从不拖袁隆平的后腿。当袁隆平一心扑在水稻研究上,她义无反顾地从大城市到安江帮袁隆平带孩子,尽管有种种不适应,但毫无怨言。四是袁妈妈很会教育孩子,对袁隆平影响巨大,例如,在袁隆平小时候对他进行英语启蒙,让袁隆平具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对袁隆平求学读书的支持和鼓励,让袁隆平接受了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了搏击风浪的胆识。

从袁妈妈和袁隆平母子关系的角度,学生也找到了一些“感”点,例如:伟大的母亲成就伟大的儿子,袁隆平是站在母亲的肩膀上成功的,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母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比重要,母子之情深似海,儿女要知恩图报,孝敬长辈要及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三)聚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聚合思维确定中心和主标题

第一,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发散思维获得的那么多的“感”点,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都写进一篇读后感中,一篇读后感集中写好一个“感”点就可以了,要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东拉西扯。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聚合思维,各自从众多的“感”点中比较、筛选出感受最深、最有想法、最有话说、最有现实针对性的“感”点,并聚焦这个“感”点,进行有中心、有条理、有深度、有新意的运思,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学生通过聚合思维比较、筛选出来的这个“感”点,就是读后感的中心。这个“感”点的语言经过提炼,就可以作为读后感的主标题。“读《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有感”或“《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读后感”可以放在主标题下面当副标题。提炼出读后感的主标题,有利于学生围绕中心写作,让读后感的各个部分紧密相连,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有利于读者理解读后感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相比而言,如果读后感仅用“读《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有感”或“《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读后感”做标题,就略显笼统和空泛。

学生为本次读后感写作提炼的主标题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如向无私奉献的袁隆平致敬、袁隆平令我感动、袁隆平真是好样的、稻花香自艰辛来、世界水稻之父原来是这样炼成的、要像袁隆平一样做一粒好种子、感谢袁隆平的坚持、吃饭不忘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奖杯也属于袁妈妈、一对伟大的母子、好母亲的重要性、这真是一篇好文章、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一定要接受良好的教育等。

(四)画图:教师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理清写作思路

读后感的写法比较自由,写作思路灵活多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考虑到六年级小学生刚开始学写读后感,读后感的写作对他们而言还有较大难度,为了降低读后感写作难度,让学生快速上手,于是在一些学者把读后感的写法和步骤概括为“引、议、联、结”[2]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引、读、议、联、结”的顺序来构思读后感。“引”,就是在开头段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引出《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用简介作者袁隆平的方式引出标题,也可以通过描述自己阅读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收获、感受引出文章标题。“读”,就是介绍《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这篇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可以只概括主要内容,也可以在概括主要内容之后,再围绕自己确定的主标题重点介绍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议”,就是发表自己阅读《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之后的主要观点和想法,即聚合环节筛选出来的那个“感”点。“联”,就是紧扣自己的“感”点,联系实际来详谈读后之“感”,可以联系学生自己的情况,也可以联系袁隆平的事迹。“结”,就是在结尾段对阅读的感受进行总结,点明中心,呼应主标题,升华思想认识。小学生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语言思维层面,就难以真正形成条理化的目标,因此图式化思维成果是必要的。“画思维导图”就是基于这种认知的安排。图1为一名学生画的读后感思维导图。

(五)表达:学生根据各自的思维导图进行自由写作

学生画好思维导图之后,读后感的写作思路和结构框架就明朗了。此时学生大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感。教师因势利导,布置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自由写作,鼓励学生整合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成果,遵从自己阅读《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一文后真实的、独特的感受,大胆进行个性化表达。

在学生自由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当发现有学生的写作有明显不当之处时,给予指正和点拨,当有学生遇到困难举手求助时给予启发和帮助。40分钟课堂写作时间结束时,大部分学生完成了读后感写作,而且习作质量较高,达到了预定的写作要求。多数学生的习作将“引”“读”“议”“联”“结”落实到位,层次清楚,内容具体翔实,有真情实感。

(六)点评:师生根据写作要求对习作进行多元评价

学生完成读后感写作后,师生根据写作要求及时对习作进行多元评价。一是学生对照本次读后感的写作要求进行自评、修改。二是同桌互相分享习作、互评互改。三是教师挑选三篇典型习作进行点评。《袁隆平的妈妈真伟大 ——读〈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有感》是优秀习作,教师将其作为范文供全班学生学习。《要做一粒好种子——读〈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有感》活用袁隆平的名言做主标题,选题新颖、思想深刻,但是内容比较单薄,教师通过讲解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学会扬长避短,充实内容。《袁隆平真令我感动——〈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读后感》虽然写得比较一般,但学生这次习作进步很大,教师主要用它来肯定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自信。四是师生共同挑选了《感谢袁隆平的坚持——读〈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有感》等10篇优秀习作在学习园地和班级群进行展示。通过多元评价,学生的读后感写作、评判、修改能力及思想认识得以提升,为后续写作积蓄了力量。

五、结语

读后感写作是统编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研究热点,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然而广大小学生的读后感写作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教师提供有效指导和切实帮助。《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读后感写作教学的课例证明,“发散·聚合·表达”写作教学模式在读后感写作教学中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较好地帮助小学生解决读后感写作的困惑。

猜你喜欢
稻子袁隆平读后感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稻子黄了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稻子熟了
向袁隆平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