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支柱政策领域的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2009—2021年核心期刊论文的可视化分析

2022-03-05 08:40张瑞琛杨思崟刘秋金
科技与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支柱宏观系统性

张瑞琛 杨思崟 刘秋金

(1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州 350002;2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福州 350002;3 福州工商学院商学院,福州 350715)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机构都在不断加强、完善以宏观审慎监管为重要内容的金融监管新模式[1-2]。中国十分重视宏观审慎政策的实践,并积极探索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路径。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为主的双支柱政策也成为党的十九大新增重要内容,并多次在央行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被提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双支柱政策调控框架,共同促进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由此可见,双支柱政策领域的研究已然成为当前金融学术界的热点课题之一,而随着双支柱政策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新时期双支柱政策领域研究总体上又能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哪些主题的研究处于核心地位?研究的深度、成熟度如何?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更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为更加精准有效探讨中国双支柱政策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选取中国知网中的北大核心数据库、CSSCI数据库、CSCD数据库,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搜集到743篇高质量期刊论文,时间跨度为2009—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1年9月5日。

1.2 研究方法

借鉴相关学者关于可视化研究的方法应用[3-4],本文将主要采用共现分析法、高频词分析法及相异矩阵战略坐标分析法对中国双支柱政策领域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展开探索。

2 中国双支柱政策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

2.1 核心文献时序特征分析

根据时序特征图(见图1)可以看出,中国双支柱政策领域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9—2015年,这一阶段属于该主题研究的起步阶段,年均文献数不高于50篇。其中,第一篇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为主题的核心文献恰值金融危机以后[5]。随后,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研究,这一现象说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对双支柱政策的重视度正逐渐加强。第二阶段为2016—2021年,双支柱政策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呈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双支柱政策的实施在国内、国际都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共识。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会议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将双支柱政策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得双支柱政策领域研究逐渐被学者所关注。

图1 双支柱政策研究的核心文献时序特征图

2.2 作者共现分析

为厘清双支柱政策领域研究的作者合作关系,本文以第一作者和合作作者为节点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对发文频数较多且合作篇数≥2的作者进行整理后(见图2)发现,论文成果较多且合作度较高的5个团队分别是:赵胜民、何玉洁、张瀚文和梁璐璐团队;马勇、陈雨露团队;何德旭、余晶晶、张晓燕和张雪兰团队;严佳佳、吴江岑团队;刘金全、张龙和刘达禹团队。在这些团队中,同单位的学者合作较为密切,且大部分是导师与学生构成的核心团队力量。

图2 核心文献的作者共现图谱

2.3 机构共现分析

为探寻单位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以核心文献的机构为节点进行机构共现分析(见图3)。可以看出,关于中国双支柱政策领域研究的机构数量较多,合作较为密切的机构团队分别是以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为主的科研机构团队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为主的科研机构团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为主的科研团队。此外,央行及其地方分行与高校、社科院等机构之间的合作也十分密切,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双支柱政策领域研究不仅要重视学术高度和学术质量,更要具备实践价值,满足现实发展需要。

2.4 双支柱政策领域高频词分析

为深入挖掘双支柱政策领域研究热点,以关键词为节点,统计分析双支柱政策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共计得到474个节点,1 030个连线,网络密度为0.006 8。综合Citespace和Bicomb软件得到的词频信息,选取频数前30的关键词进行双支柱政策领域高频词分析(见表1)。其中,中介中心性反映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中介中心性越高,表明该关键词作为节点的重要性越强,对整个知识网络图谱的影响越大。从表1可以看出,除与双支柱政策相近的关键词外,出现频数较多的有:“金融稳定”“系统性风险”“DSGE模型”“中央银行”“影子银行”“金融周期”“金融危机”等,这些关键词涵盖了研究目标、对象、方法等多种要素,词频数均在20以上。在这些关键词中“金融稳定”“金融危机”“影子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等均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宏观金融稳定,明确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因此,以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的双支柱政策协调研究正逐渐成为当下的研究重点。除上述提及的关键词以外,“顺周期性”的中介中心性达到0.41,排在所有关键词之首。顺周期性是金融体系自身所具备的一大特性,维持金融稳定、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最重要的是避免金融要素随经济周期波动而产生更大的波幅。因此,在双支柱政策领域研究的知识图谱中,顺周期性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

表1 双支柱政策领域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为进一步探索其他关键词的研究热度,根据共现阈值绘制核心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4)且仅保留共现频数超过5的关键词。其中,越靠近右侧,表明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次数越多。根据图4结果可知,“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外汇储备”等关键词具有较高的共现次数,共现次数均达20次以上。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双支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许多学者会基于央行最新的双支柱政策走向展开一系列理论分析或历史经验总结。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外汇储备则是作为中国金融政策的主要工具,更常见于双支柱政策背景下多种政策工具比较、博弈研究。此外,在对具体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多数文献是采用定性分析对中国双支柱政策领域的研究进展、面临挑战进行总结分析,具有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

图4 共现频数大于5的核心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2.5 双支柱政策领域高频词的相异矩阵战略坐标分析

将高频关键词进行战略坐标分析,归纳总结双支柱政策领域热门主题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见图5)。考虑到Citespace软件的聚类分析仅能对各主题进行归纳,难以进一步考察各类主题下研究的成熟度和关注度。因此,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3],采用Bicomb软件对高频关键词提取共现矩阵,并利用SPSS软件绘制战略坐标图对各类主题研究进行深入探索。从图5可以看出,2009—2021年中国双支柱政策领域的4个重点主题。

第一,银行风险承担视角下双支柱政策协调效果研究。这一主题下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第一象限,包括:银行风险承担、政策协调和双支柱等。第一象限代表着该主题下的研究成熟度和研究热度均较高,即该主题下的研究已具备相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检索到的核心期刊文献中,该主题最早的研究来自张雪兰和何德旭在2012年发表的文章,两位学者在对货币政策和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进行实证检验过程中就已提出要将货币政策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6]。而随着双支柱政策的提出,双支柱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门槛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银行异质性视角下双支柱政策对风险承担水平影响效应等研究备受权威学者的关注。

第二,双支柱政策对宏观经济要素影响研究。这一主题的关键词集中在第二象限,包括:房价波动、杠杆率和社会融资规模等。该类型的研究主要探索双支柱政策对房价波动及杠杆率等要素的影响,研究成熟度较高,但研究热度有所降低。在房地产市场方面,陈利锋较早发现宏观审慎政策能有利于降低经济潜在风险,进而减少社会福利损失[7]。此外,贷款价值比(LTV)工具与其他政策工具组合研究成为近年来学者研究的重点。在杠杆率方面,许多学者则较为关注在不同环境或政策规则下,双支柱政策对金融杠杆的调控效果,他们普遍认为以宏观审慎为主,货币政策为辅的监管模式,才能在控杠杆的同时,保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第三,双支柱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该主题研究的关键词集中在第三象限,包括: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及系统性风险等。与其他主题相比,该研究类型成熟度和关注度都较低。这是因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往往是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刺激下形成,而权威学者更多是倾向于某一方面展开,诸如资本流动、风险承担和信贷周期等。此外,关于该主题下的研究,往往需要学者对系统性风险的来源有全面认识且充分考虑到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工具组合可能存在的“冲突效应”和“叠加效应”,才有利于对其影响机制进行研判。因此,该主题下更多研究文献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或单一政策对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研究,仍有较大探索空间。

第四,金融稳定目标下双支柱政策协调效果研究。这一类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四象限,研究的热度较高且仍具备深入挖掘的价值。关键词包括:金融稳定、金融风险、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等。一方面,双支柱政策的最终目的就是稳定宏观经济金融周期,有效控制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性特征,因此,以经济金融稳定为目标的双支柱政策协调效果研究是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话题。另一方面,关于实现金融稳定的宏微观要素十分普遍,且随着双支柱政策框架的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组合也愈加丰富。因此,无论是在不同经济金融环境冲击下探索双支柱政策协调效果,还是金融稳定目标下最优政策组合的选择都是新时期可以深入探索的热门方向,也是目前许多权威学者所关注的重要领域。

图5 战略坐标图

3 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本文综合运用CiteSpace、Bicomb和SPSS等可视化软件,分析2009—2021年被中国知网等核心数据库收录的关于中国双支柱政策的743篇高质量期刊论文,采用共现分析、高频词分析和战略坐标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中国双支柱政策领域的热点话题并探讨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双支柱政策领域研究热度不断攀升,但近年来研究广度略显不足,研究方向有待延伸。第二,作者、机构合作普遍集中于高校内部,因此双支柱政策领域机构之间合作有较大提高空间。第三,中国双支柱政策领域热点研究主要涵盖四类主题,分别是:银行风险承担视角下双支柱政策协调效果研究、双支柱政策对宏观经济要素影响研究、双支柱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金融稳定目标下双支柱政策协调效果研究。

3.2 研究建议

围绕双支柱政策的热点主题,结合新时期双支柱政策框架发展的动向,本文提出以下4点建议。

第一,深化双支柱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机理研究。许多学者已关注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水平会影响到宏观经济金融的稳定。然而,在作用机理方面,现有文献相对匮乏。随着国际形势的日趋复杂,外来资本的冲击也可能会给中国宏观金融稳定带来许多不确定性风险,而只考虑银行异质性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关于银行风险承担视角下双支柱政策协调机制,需要不断拓展其研究深度,充分考虑资本流动冲击、债务冲击等对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带来的影响。

第二,重视对金融基础设施、跨境资本流动等领域的宏观审慎监管研究。2021年央行副行长李波在全球金融论坛上明确指出,中国的宏观审慎监管在金融基础设施和跨境资本流动等领域中的研究仍是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关键词的词频信息,“跨境资本流动”的频数有8次,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频数仅2次,因此,关于新时期双支柱政策对宏观经济要素影响研究,可以重点关注跨境资本流动及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丰富研究内容,提升研究热度。

第三,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体系,推进双支柱政策对系统性风险协调效果研究进程。系统性金融风险体系涵盖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债券市场等领域。目前,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这也导致大部分关于双支柱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效果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新时期完善双支柱政策框架,需要高度重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价体系的合理构建和测度,既要满足制度需要,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框架,又要满足可量化的要求,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捕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变化,从而推动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双支柱政策协调搭配的研究热度。

第四,深化最优政策组合的评估,明晰金融稳定目标下政策工具的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一方面,不同的政策组合可能存在“溢出效应”和“冲突效应”,需要充分检验多种政策工具作用下宏观经济金融的运行情况。另一方面,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已十分成熟,但宏观审慎框架还有较大完善空间,因此,在保障金融稳定的前提下,不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还需明晰其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充分比较各类宏观审慎工具对不同金融变量的作用效果。

猜你喜欢
支柱宏观系统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国电数字物资的三大支柱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宏观与政策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宏观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
宏观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