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澄超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它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抽象枯燥,晦涩难懂,情境教学法能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理解和掌握。本文从情境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具体案例详尽阐述“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问题化情境,调动探究思维;信息化情境,培养探究能力;操作化情境,发展探究素养;事实和认知冲突情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希望能为初中物理课堂更具趣味性,提升课堂效率提供一条可行性途径。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论语》中都有关于情境教学的记载。而把“情境”教学概念提炼出来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认为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能够引起思维的情境,以此引发思维的开始。夸美纽斯曾说“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观。”情境教学融合了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情境”是人为的,有意创设的,优化过的。近年来尤其以李吉林为代表的教育人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汲取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课程论的精华,形成了以“‘思’为核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学生‘活动’为根基,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学法“五要义”,并且构建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理论框架,这是我国教育界一笔宝贵的财富。初中物理晦涩难懂,而情境教学法恰恰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习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知识内容,更容易理解物理原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效课堂。
1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传统教学方法大多从怎样教的角度实施教学,教师只要解读好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注重讲解,强调逻辑演绎推理,注重结论,教学内容抽象,脱离学生认知,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听”,而不知其然,更谈不上知其所以然,完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做到把学生放在课堂正在中央,忽视了学生如何学,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1 运用情境教学法意识不强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喜欢一言堂,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课堂正中央,并没有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忽视学生感受,物理这门学科晦涩难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激起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情感共鸣,创设具体的情境,使抽象的知识鲜活立体起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更便于解决问题。
1.2 运用情境教学法形式化
我省近年来贯彻“三教”改革,而情境教学法是改革物理课堂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许多教师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创建生活情境,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有的教师在方法运用上过于形式化,没有从教材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去创建情境,情境创设有些牵强,滥用多媒体,生活案例和知识点结合不紧密,运用流于形式,表面化等问题都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1.3 运用情境教学法功利性
情境教学法的合理运用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使知识内化,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有的教师嫌用情境教学法麻烦,常规课教学惯用传统方法,只有在公开课上为了体现创新点和教学理念,才采取情境教学,太过于功利化,我们要把公开课上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平时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受益。
1.4 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力有待提高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有整合教材和资源的能力,不能过度依赖教材和参考资料,形成拿来主义作风。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有创新性和科学性,有些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在教学中滥用情境教学法,课堂上一些无用的信息裹挟着,分散学生注意力,浪费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2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有效策略
2.1 构建“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具有多样性,而物理来源于生活,它是对自然现象高度概括,教师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引导他们感受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书本知识相结合,梳理出物理概念,找到物理规律,还原物理原理,利用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习得物理知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压强与沸点”的关系这个考点的时候,同学们非常容易记混并不理解,我通过创设物理生活实验,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我首先用一个注射器首先吸上没有沸腾的开水,再堵上注射器的上端,拉伸注射器活塞,学生看到注射器中的水沸腾了,然后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实验,最后和他们探究水重新沸腾的原因,他们通过这个小实验,清晰的看到物理现象并得到结论,就是当活塞在拉升过程中,气压逐渐变小,导致沸点降低,所以水再次沸腾。再如讲“惯性”的时候,让他们回想坐车的时候,当汽车突然发动,身体往哪个方向倾斜?突然刹车,身体往哪个方向倾斜?突然拐弯,身体往哪个方向倾斜?再做相关小实验,引领他们从生活中的呈现的现象探究惯性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当学生猜想到“惯性”和物体质量、速度等因素有关,接着我再唤醒他们的记忆,让他们例举生活中的事例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知识点,我就是通过激发他们回想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然后唤醒记忆,大胆猜想,再去验证,处处通过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得到物理知識。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现象,要激发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他们乐于洞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从中主动获得物理知识,提升认知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物理能力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2.2 构建“问题化”情境,调动探究思维
物理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头脑中没有问题,就会远离创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问题具有情感上的强大吸引力,能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依据问题,寻根溯源,帮助他们逐渐养成寻求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梳理和选取,基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其一是循序渐进原则,也就是问题提出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简单再逐步深入,不要急于求成;其二是方向性原则,教师要把控问题不偏离,要及时调整,不要放任自流;其三是知识性原则,要遵循教学内容所需要的知识顺序,提出的问题利于建立新概念、新规律和新理论。
问题化情境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能力基础上,根据课标和教材知識资源,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形成有序的组合问题,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为中心,通过情境教学法,促使师生互动,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猜想、探究分析,得到结论,然后再生发新问题,使学习过程从问题出发,以产生更多的问题结束,学习过程重在通过不断发现问题,找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解决问题,建立起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主线,调动探究思维,培养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如在学习“液体的压强”时,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创设情境,激发猜想,他们的猜想有“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容器的形状、液体的深度、种类有关,方向都认为是向下的”等等,根据这些问题,引导他们亲自做实验,逐一验证结论正确与否。当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并设计实验,然后通过一次次实验得到结论和他们的或者相同,或者不同的时候,都引起他们深度思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再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让学生阅读资料“1923年荷兰一处军火库发生爆炸,可是在离军火库比较近的地区没有听到声音,但是在1300千米的远处却听到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猜想,一系列问题由此产生,在不断猜想、验证,再提出问题,再验证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依托“问题化”情境,使学生由最初的感性问题和猜想,逐步深入,层层递进,最终达到由问题牵线,有目标、有计划地不断深入思考,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为他们终身发展助力奠基。
2.3 构建“信息化”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都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一支粉笔走天下,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率低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要在教学中,依托“信息化”情境,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使学生快速有代入感,主动、快速的捕捉信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探究能力。比如在学习“重力”这部分的时候,我播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视频;学习“光的反射”,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我抓住契机,提出“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比如教室的桌椅、学习用品等,然后他们陷入思考,猜想,我再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初步得到结论,再播放“引光入室”实验视频,使他们在观看中进入深度思考,不仅对光的反射现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光的反射”有了初步了解后,在解决“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豁然开朗。再如平抛运动演示实验呈现过程太快,学生没有看明白就转瞬即逝了,有了“信息化”情境创设,这个过程就很容易呈现,当平抛运动在大屏幕上慢放、反复播放、个别地方定格的时候,难点轻松破解。依托“信息化”情境创设,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想象化,师生互动,师生与多媒体互动,都能有效调动学生探究欲,提高参与度,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他们探究能力,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2.4 构建“操作化”情境,发展探究素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创设“操作化”情境,给学生搭建动手操作、亲身体悟的平台,进而拓展学生的物理活动空间,教师通过激发动手操作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引发内在的探究冲动,培养学生观察、设计实验、操作以及画图能力。比如依托“操作化”实验学习“压强”,实验中我让每组学生准备两个空铁盒(一个有底,一个无底),两盒细沙。演示实验开始,我把两个盒子放在细沙上,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要求是让这两名学生压住铁盒,看看谁能把铁盒压到细沙里,我刻意让力气大的学生压有底的盒子,力气小的压没底的盒子,并提醒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猜一猜哪个学生能更快的把盒子压入细沙中。实验结果使他们很惊讶,然后让他们带着疑问、困惑小组合作,每个学生都亲自做一遍实验,体验两个盒子的“压力”是不同的。这些小实验,通过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能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由此可见,给学生创设“操作化”情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探究素养。
2.5 构建“事实和认知冲突”情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提出“应该把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对于初中生,他们的认知和物理事实产生冲突的时候,教师要紧紧抓住这样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我们要把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看做是福尔摩斯探案过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能被思维定势所误导,而是要通过一些显而易见的线索一步步剥丝抽茧,用事实说话,冲破思维定势,得到科学结论。比如在讲“压力点”的时候,我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一个电梯可以承载10人,当电梯停止的时候,电梯上有11个人,电梯并没有报警,而当电梯开始启动要运行的时候,电梯开始预警超载,这和学生的认知有着极大的冲突,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压力点”知识的奥秘。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初中生,他们生活认知中有许多和实际物理知识是不符的,那么教师就需要创设演示实验,给学生呈现事物的本质现象,颠覆他们的认知,当事实和已有的认知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用演示实验,使他们看到事实,然后结合理论,解决矛盾,这对他们感知的冲击最大,对于掌握知识最有效。例如学习“光的全反射”这部分的时候,我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所以采取的是演示实验,当堂拿出准备的完全透明的塑料瓶,然后往瓶子里倒满水,在瓶子侧面钻一个小孔,瓶子里的水立刻从小孔呈现弯曲路径射出,接着我用彩色激光笔从侧面射向水流,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激光射线不再是直线传播,而是和水流方向一致,弯曲传播,学生们立刻炸开了锅,由此我以实验结论为导向,开始“光的全反射”讲解。当他们明白了光的全反射后,我又给他们讲解了“海市蜃楼”。批判性思维是人类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教师要保护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通过物理事实和思维定势的矛盾冲突,引发他们深度思考,验证,使他们乐于思考,敢于怀疑和反思,在解决矛盾冲突中体验学习和思考的快乐,进而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为他们终身发展助力。
总之,情境教学深受师生青睐,情境的创设应以生活为源头,选取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等,依据具有趣味性、适用性、科学性和探究性的原则,使他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发现问题,在不断深入探究中解决问题,完善认知,进而达到加强对物理的理解和感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瓶颈,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认知做到“无缝对接”,激励他们在情境教学中获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不断探索热情,培养物理核心素养,为他们终身发展助力奠基。
参考文献:
[1] 王较过,刘海涛,朱贺.物理探究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02).
[2] 刘文娟.“问题教学”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 宋晓楼.初中物理教学情境教学的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14.
[4] 赵子航.初中物理课堂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