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题”视野下的比较阅读

2022-03-05 22:55王冉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范进母题读书人

王冉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都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母题”,如亲情、友情、爱国、立志、仁爱等。在教学中,教师借助“母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对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品悟语言运用、把握主旨思想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主题相近,比较人物形象

朱自清的《背影》是写亲情的名篇。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侧重分析父亲的四次背影,以表现父爱的无私和伟大。就单篇教学而言,这种教法应该是合理的;如果从“母题”角度来教学,则可让学生更立体地感受父亲的形象——既是“父亲”又是“儿子”的双重角色。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父亲的形象,笔者执教《背影》时运用了比较阅读教学方法。首先,笔者提出一个比较问题:莫怀戚的《散步》也讲述了父亲与儿子的故事,两篇文章中的“父亲”“儿子”相同吗?学生纷纷发言,大多数学生认为《背影》中的父亲与儿子都是成年人,《散步》中的儿子是幼儿。笔者继续发问:《散步》中的“我”既是父亲又是儿子,《背影》中的父亲是不是也兼具了儿子与父亲的双重角色呢?学生陷入沉思,笔者便让学生同桌讨论,不一会儿,便有学生举手说:“《背影》中的父亲也是儿子,他千里奔丧,安葬母亲,是在尽儿子的孝道;他为儿子买橘子、嘱咐茶房照顾儿子等则是出自父爱的本能。”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散步》中的‘我’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时倾向于照顾母亲,是‘我’孝心的体现;委屈儿子是暂时的,以后机会多。”

笔者顺着这名学生的发言补充引导:“从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两文中的两个人物既是父亲也是儿子,怎么概括出这种双重身份的特点呢?”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感受,笔者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父母对家庭中长辈、晚辈的不同态度,再分组讨论。学生将父母与文中的父亲进行比较后明确:《背影》中的父亲在失业之后,回家奔丧,还与儿子产生了隔阂,折射出中年人为生计而四处奔波、疲惫不堪的无奈与苦楚;而《散步》中的“我”面对的是一个生活小插曲,表现出中年人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的家庭责任感。两文中的父亲都兼具父亲、儿子的双重身份,在突出“亲情”“孝道”传统美德的同时,因生活在不同时代,人物形象的光辉点各不相同,也就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二、主题相同,比较语言风格

初中语文教材名篇《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但两文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范进中举》采用夸张、戏谑式的语言描写范进的丑态,《孔乙己》则通过冷峻、传神的语言描写孔乙己的悲惨。

执教《孔乙己》时,笔者结合“母题”将学生学过的《范进中举》与本文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语言风格中蕴含的写作技巧。

首先,笔者出示两个语言描写的片段,引导学生讨论“两个片段中的人物是怎样的状态”。片段一如下。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竊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片段二如下。范进道:“你夺我的鸡怎的?你又不买。”邻居道:“你中了举了,叫你家去打发报子哩。”范进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为甚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同你顽,你自回去罢,莫误了我卖鸡。”

讨论结束后,学生甲说:“片段一中的孔乙己正处于窘迫状态,从‘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可以看出他外表的愤怒和内心的尴尬。”笔者点拨:“可以尝试从语言上分析。”学生乙补充说:“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强调‘窃’字实际上是一个偷换字眼的做法,维护读书人的尊严……”学生丙接口答:“‘难懂的话’是孔乙己故意让人听不懂,把读书人最后的清高融入晦涩的言语中。”笔者肯定了三名学生的发言,转换话题:“根据对片段一的分析,我们再分析片段二,请大家再分组讨论。”讨论后,学生丁回答:“邻居报喜,范进却以为邻居开玩笑,可见范进在困苦的现实生活中内心非常灰暗。”笔者提示:“能结合具体语言分析吗?”学生丁回答:“从‘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莫误了我卖鸡’等话语中可以看出范进在饥饿威胁生命与功名面前,首先是要保命。”学生甲补充道:“范进之所以不敢相信,是因为一家人还在挨饿,等着卖鸡救命,他早已顾不上读书人的尊严了。”

明确了这些,笔者引导学生进入比较环节:“两文都写到人物的窘态,从他们的窘态上,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共同点?”经过笔者点拨,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小组都表达了看法,虽然表述不同,但都认为他们的个人窘境都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笔者将各小组看法归纳起来,总结如下:孔乙己的话语里处处藏着“冷峻”色调,“哄笑”看似热闹,实际上是众人对孔乙己的鄙夷,冷酷的生存环境,让孔乙己这个受封建科举毒害而遗留下的残次品走向灭亡是意料之中的事;范进的话语中透露出无奈和痛苦,流露出辛酸与苦涩,这也正是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的折射——科考失利,不得不抛下读书人的自尊。

三、主题相似,比较主旨思想

初中语文教材中表达戍边“母题”的作品很多,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均属这一“母题”,但两首诗词的主旨思想迥异。笔者执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为了增强学生对戍边与战争的认识,采取了同主题下的比较教学方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情感辨析能力。

教学时,笔者用PPT将两首诗词呈现在白板上,并出示比较问题:“两首诗词都描写了边塞景物,都突出了‘异’字,但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很容易从范词“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找出“异点”,对岑诗中的“异点”却感到模糊。笔者提示“从天气角度思考”,学生立即发现“胡天八月即飞雪”写的是气候异常,表现边塞是苦寒之地。

有了这样的铺垫,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比较:“两首诗词都写了胡乐、雪景或霜景,情感上有哪些不同?”经过比较朗读和分组讨论,学生甲在对比雪景、霜景后回答道:“岑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绘雪景之美,浪漫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苦寒的程度,突出了边塞士兵的乐观主义精神;范词中‘霜满地’一句看似写气候渐冷,如果与‘家万里’‘归无计’结合,则可看出将士们凄凉的心境。”学生乙在对比胡乐后回答道:“范词中的‘羌管’本为胡人乐器,其音凄凉悲怆,与将士们凄凉的心境十分吻合;岑诗‘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表达的是浓浓的战友情,将士们身处边塞,听的是胡乐,喝的是离别酒,但他们并不消沉,这是边塞的血色浪漫,凸显将士们的乐观心境。”学生丙比较两首诗词后补充道:“如果把‘胡琴琵琶与羌笛’看作合奏的话,那么‘羌管悠悠’则是独奏。合奏显得雄浑、大气,独奏则显得落寞、凄凉,雄壮的合奏表现出将士们豪迈的气概;悠悠的羌管声则勾起塞外将士们无限的思乡情。”

通过比较,学生对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了直观认知。更重要的是,比较阅读能加深学生对边塞诗中意象的理解和巩固,这是单篇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作者单位:黄冈市英山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范进母题读书人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我是快乐读书人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读书人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范进一日游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
论明代《梅山图》中的“生殖崇拜”文化母题
范进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