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供给视域下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2022-03-04 22:44肖贵平
教育观察 2022年2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肖贵平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一、引言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加强新工科建设,加强医学教育、农林教育、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2]为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弘扬和深化“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要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强化创新创业多方协同育人,把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精准供给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高校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新需求和学生对教育供给的新要求,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新需求,高校应找准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人才培养供给端质量,使供给内容更加精准、供给方式更加有效。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融合起来,凝聚育人合力,增强协同效应,对于培养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创造性人才、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面临以下问题。

(一)参与热情不高,受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两者融合不紧密,合作机制不够健全,协同效能不够彰显,未能形成育人合力。有的高校的思政教育仍然处于“孤岛化”窘境,内容较为空泛,形式大于实效,缺少协同作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没有“以生为本”,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一些高校对社会发展需求关注较少,人才培养与实际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导致其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有的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三观”存在偏差,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创新、开拓进取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参与创新创业实际行动少,缺乏毅力。

(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有的思政课理论性较强,学生对抽象的内容缺乏兴趣,不易学懂悟通。另外,教师讲得不够生动、不够清楚,学生的获得感也不强。思政课亲和力不够、针对性有待提升、不好上、不愿学的问题仍然存在。当前,部分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开展得还不够深入,尚存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在课堂学到的创新创业知识基本上是碎片化的,并且能有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人数还不多。同时,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性体验欠缺,也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较弱,参与实践性训练的自觉性、内驱力不强。

(三)师资队伍力量比较薄弱,存在人员缺口

越来越多的学生渴望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有所作为,但其思想认知可能存在偏差,涉世未深,社会阅历较为浅薄,很容易遭遇挫折。为避免学生因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而栽跟头,教师要能示范、会教人。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总体不足,教师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意识有待加强。另外,“大课堂”授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亟须更新和改进。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课教师相对较少,很难与专业教师开展合作。有的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引领不够重视,与学生交往交流不深入,很难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需求和问题。甚至有的教师缺少行业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创新创业指导帮扶能力欠缺,无法高效地介入市场。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充足的综合实践平台

开展思政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要求与现实条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思政和创新创业理论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融合也不够紧密,理论没有真正与社会实际有效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会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出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偏少,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活动缺乏,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不强。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

大力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落实“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途径。在精准供给视域下,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强化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实践体悟、朋辈示范引领等途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得锻炼、长才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校要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进一步夯实育人基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契合度,努力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崛起贡献力量。[3]

(一)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

开展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要弘扬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牢筑思想根基,着力构建完备的思政教育体系,切实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使创新创业成为学生共同追求的新风尚,进一步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同时,校园里应逐步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保障有力”的良好氛围,高校要营造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远大抱负

高校应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铸牢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三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因此,高校要激励学生守初心、担使命,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创新创业的艰辛和不易,有效培养学生锐意进取、刻苦拼搏、爱拼会赢的意志品质和身心素质,为学生未来解决面临的难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三)有利于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适应社会现实需求的发展,高校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构建与第二课堂互动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增强多方协同育人作用。通过思政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的锻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状和市场需求,促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践行“知行合一”,从而增强明辨是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实践技能。

(四)有利于提升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

创新创业为学生顺利就业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为适应当前就业竞争形势,高校可以通过从源头上深化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与实效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理性就业与全面发展。高校要推动高等教育实现从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转型,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不断提升就业率和自主创业率,有效缓解就业难的社会问题。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在精准供给视域下,为契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高校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多措并举,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养培育、人格塑造等育人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提升人才的社会需求契合度。

(一)转变教育理念,营造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生态环境

第一,高校要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拓展思路,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要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第二,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让教师想教好、能教好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政治定力,拓宽视野,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第三,高校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各类校园网络平台,广泛宣传思想政治品德和创新创业精神,完善扶持政策,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形成崇尚求知、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和人才成长环境。第四,高校要在校园中积极营造良好有序的思政教育环境和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关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材施教,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生长点。思想政治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正确的方向、保障良好的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第一,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要深入了解、掌握师生思想动态与创新创业切实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理念。第二,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保障,高校要引导学生了解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树立勇于开拓进取的远大理想和宏伟志向,重点培养学生坚忍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砥砺奋斗的思想意识,锤炼学生的品德修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心理品格,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高校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先进人物引领教育、劳动教育,注重突出红色基因的浸润、爱国奉献精神的洗礼,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成功人士论坛、校园招聘会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建设高标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阵地,有效推进高校创业就业工作。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多方协同育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第一,高校要有效建立多向耦合的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第二,传道授业解惑,不忘育人初心,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嵌入育人要素,实现所有课程教育育人功能。同时,要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做到思政教育易开展、接地气、有成效,推动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第三,教师要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运用多维引导方式、多元教学手段,努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第四,教师要主动开发专业课程中的德育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同步提高。

(四)加强思政课建设与改革,让思政教育变得更精彩

高校要深入实施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推进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切实发挥好思政课在思政教育上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弘扬国家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第一,教师可以通过深耕教材、投入情感、讲清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拧干思政课的水分,提高教学质量,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二,教师应深度融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让思政课有滋有味,让枯燥的政治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政治理论不仅入眼入耳,还入心入脑。教学要联系实际、接地气,教师要积极回应学生关切,引导学生辩证、理性地看待问题。第三,教师要将知识传授和铸魂育人融为一体,把创新创业教育密切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打造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为创新创业教育奠定思想基础。比如,教师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强化思政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让抽象的理论更具体、让学生更易接受,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课堂参与感和获得感。

(五)挖掘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元素,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承载立德树人、价值观引领的功能与作用,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第一,通过协同发力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双轮驱动”,把思政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方面,有效激发课堂创新活力,实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双提高。第二,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提升,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有效方式,通过专业课程体现思政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直达人心的隐性教育效果。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强化价值塑造,深度挖掘、精心提炼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元素,巧妙融入教育教学,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全覆盖,有效提升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效果。

(六)统筹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加速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强化多元化师资队伍的协同作用,增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合力、动力和活力,是实现精准供给的根本保障。高校要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做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人、指导者和引路人。第一,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积极建设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育人阵地,采用“内挖外引”方式,专兼结合,充分发挥队伍的“聚合效应”,握指为拳,变“单兵作战”为“兵团作战”。[4]第二,高校应深入推进浸润式思想引领,强化育心育德,不断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选好人生道路,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第三,要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并从思政课教师中选拔一批创新创业专职教师。第四,发挥辅导员作用。高校辅导员处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前沿,因此,他们应该结合日常学生管理事务,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敏锐洞察学生所思所想和所需,对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进行精准辅导。另外,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评测、奖优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五,强化专业课教师作用。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历史、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接受并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同时,专业课教师要对接产业发展内在需求,推动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比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融合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将实际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引入课堂,突出培养学生依托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潜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热情,建立起师生间良性互动模式。

(七)丰富实践载体,搭建有效的实践平台,提升协同育人工作实效

高校要从学生成长和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支持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建设充足的实践基地。同时,要不断创新形式,用各种实践形式激活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元素,让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心中扎根,为学生实践锻炼提供有力的实践载体和平台。第一,高校要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拓展育人空间,以社团建设为纽带,充分发挥先进社团的支撑带动作用,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底线,提高学生社团发展质量,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弘扬干事创业精神。比如,成立马克思主义青年研读会、红色文化育人研究会、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学生社团,传承红色基因,深耕创新创业沃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还可以邀请思政课专家学者讲理论,量身定制思政专题讲座;邀请党政领导干部讲时政,做形势报告;邀请特聘专家讲传统文化,传承祖国先进文化;邀请优秀校友讲奋斗历程,做经验分享,弘扬向上向善时代新风,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第二,高校要推进“产、学、研、创”紧密结合,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一方面,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训练和竞赛,扶持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项目孵化、落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足够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有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广阔的社会大舞台,积极开展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磨炼意志品质,增长智慧才干。比如,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对接科技扶贫,助力产业振兴,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让自己的成长发展与新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以“创新创业梦”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五、结语

高校要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加速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重点突出以立德树人为指引的创新协同育人方法,推动育人与育才紧密结合,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应通过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勇于创业、敢于担当的时代新人,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持。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