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皖西学院艺术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设计专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建筑装饰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和师资队伍素质的制约,装饰设计、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的提高受到了阻碍。“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给装饰构造与材料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要保证建筑装饰行业持续竞争发展,促使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需要不断革新。”[1]
装饰构造是指用装饰材料对建筑物进行装潢或装饰的构造做法,内容包括地面、墙面、顶面、柱子、门等各种室内或室外的构造材料及做法。装饰材料与构造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学科,涉及建筑、艺术、结构、材料、设备、施工、经济等方面,是室内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除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装饰材料和构造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但是,部分高校由于校内条件有限,该课程只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观看图片及施工视频等帮助学生掌握施工技术,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和实践操作空间。“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案设计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教学效果却不理想。”[2]
装饰材料与构造作为室内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室内外设计实现使用功能的重要保证,很多学生有“重艺术、轻技术”的现象,主要原因除学生对专业基础课有偏见外,还与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有关。此外,当前的环境设计专业都是班级制教学,一般30人左右,仍以基本理论为主,要让学生全方位把握实践部分的内容就需要前往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和观摩,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如交通、人身和财产安全等,这也是实践教学不能按时按量完成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实践教学部分对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能力要求较高,能顺利组织的教师数量有限。
1.大纲与教学计划陈旧
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动了大规模的建设,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也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和设计装饰工作人员。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但其教学大纲计划的制订大多模仿或照搬其他高校的已有案例,导致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计划和大纲雷同且缺乏创新,不利于不同区域的高校对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学规划和设计看似符合教育教学要求,实则是缺少担当意识和时代精神的不作为表现,违背了教育的根本宗旨。
2.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规划的陈旧不可避免地导致课程内容、课件、图片等教学素材和手段滞后。部分教师受自身水平的限制,其教学仅仅照本宣科,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导致很多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和及时更新。事实上,装饰的材料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的,装饰技术的更新就会带来不同的装饰材料。“作为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采用纯语言叙述形式讲述装饰构件的具体做法,对缺乏装饰构造实际体验的学生来说,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目前,大部分教师更多的是对装饰构造做法的一些相关原理进行讲授,缺少实际案例讲解和市场动态分析及新材料的艺术特征表现。同时,由于部分教材选取不合理,书中内容过于陈旧,表现技巧和表现手法也较为落后。有些教学案例虽然不错,但关于工艺做法的介绍较为陈旧,与社会发展革新的材料、技术脱节。在实践拓展方面,由于培养方案的滞后,大多只能停留在课堂授课上,学生缺少通过实践把握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机会。课堂教学也以学生听教师讲授为主,导致学生获取的知识与实际发展脱节。因此,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市场为问题导向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1.理论空洞缺乏说服力
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课堂理论授课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高度的授课技巧和艺术表达力,这样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即使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讲解施工构造和做法、施工工艺原理等理论内容,如不同的吊顶构造做法、不同的隔断做法、墙面与地面连接、不同材质连接的处理等,对没有到过施工现场的学生来说也完全无法理解,只会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失去对装饰构造和材料课程的学习兴趣。但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达能力,就能够将这些晦涩的理论与日常材料的艺术特征及应用实例结合起来,从而把理论教学变成一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缺乏实践经验
有些教师虽然是本专业出身,但是毕业后直接就走上了教学岗位,缺少在企业、工厂实习的经验,也没有参与过项目设计,导致自身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不了解从实际案例的设计到施工完成的全过程,这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讲授理论知识,辅以绘制构造和做法,难以知道现场尺寸的测量、构造方法的解读、工艺做法的表现、材料质感等内容,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事实上,具有理论知识但没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和实践能力是不能对实践进行有效指导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个人短期、长期的职业成长规划,不能安于现状,每年都主讲自己熟悉的几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几年都不更新。”[2]因此,教师应当具有勇于创新和开拓的精神,利用业余时间提升专业素质,以此助力学科长远发展和专业建设。
3.教学要求低
很多学生对课堂作业喜欢应付了事,而教师对课堂作业的要求也不会特别严格,只会象征性地扣分,大多都会予以通过。但是,如果学生把这种态度和习惯带到实际工程中,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如构造尺寸有出入,就会导致无法安装甚至返工的情况出现,无形中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不仅如此,部分教师对整个课程要求只停留在临摹构造图上。画图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构造及做法,但是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缺少实践的情况下不能真正理解构造原理。同时,材料、工艺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新换代特别快,学生只学习画图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此外,如果学生长期无法直观地实地观摩材料和做法,很难具体理解绘图,进而容易产生倦怠情绪。
当前,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形同虚设,难以正常运转,甚至仅仅是挂牌,这就造成课程的实践环节难以推进。有的高校担心外出考察难以管理,同时害怕安全隐患,也很少组织参观学习,实践环节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受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部分高校无法建设实验室,没有教学实验基地,也没有工地可供观摩,实践教学举步维艰。
制订科学的课程体系是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改革的重点,高校应根据地方特色和高校自身特点制订可行的大纲和教学计划,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高校的模式。由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就需要打破以往课程体系,制订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装饰构造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将实践课程纳入课程教学计划,并确保其课时。
此外,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有专业方向性规划,如从学习基础课的素描开始就需要有专业区别:视觉传达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视觉平面设计能力,而环境设计专业则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规划设计能力。另外,环境设计专业在开设素描课时不应该和其他专业一样进行静物素描,而应该练习结构素描,提高学生对空间和透视的感知能力,并将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程融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论,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社会在发展进步,材料、结构、工艺也日新月异,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应该定期合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合理优化课程内容不只是增加新内容,还需要从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出发,增加与学生就业联系紧密的施工现场的结构材料等知识。例如,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师生互动更加积极,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实践教学部分,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项目,将所学理论知识结合材料和施工工艺运用于施工现场,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就应该改变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设计能力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世纪,网络资源丰富功能强大,信息获取便捷。”[4]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视频课件等作为学习资源,组织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收集资料等形式完成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环节以小组讨论和师生课堂探究的形式,围绕课前学习内容和成果进行探讨,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以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引导建筑装饰构造课程教学,把思索、探究、创新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在室内设计中主动解决装饰构造问题,达到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构造的真正互动。”[3]
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考核体系需要改变以往以期末作业评分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只单方面测试理论知识或画构造图等,而应该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按企业设计的出图标准完成,为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二是结合施工现场的模拟操作、专业态度及思想意识等方面进行考核;三是让学生改变以往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想法,真正掌握知识;四是加大对学生教学活动的评价比重,确保学生对实践作业、课堂任务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
改进科学评价标准体系能让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设计能力、专业素养进行合理的评价。学生只有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设计态度,才能确保设计的实用性、欣赏性和安全性。在课程考核方式中,教师要全面考虑这些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从而达到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要求。
实践教学是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的重要环节。实践不仅能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的能力,而且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践教学在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师资力量是促进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完善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建成良好有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如果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即使有实地工作经验的教师如果不加强学习,也很容易跟不上技术和材料更新换代的速度,因此,高校应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定期培训,积极参与项目设计,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通过阶段性深入生产、设计、实践一线,能更好地把最新的技术经验、实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以实际案例的形式分享给学生,进而激发学生对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的学习兴趣。学校教学主管部门也可以多组织教师开展研讨活动,建设教师设计工作室、模型制作工作室,让教师将项目带进课堂,以仿真教学和项目导入制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
学习装饰构造和材料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理论结合现场教学,学生只有通过接触实际材料,参观施工现场,才能更好地熟悉、理解装饰构造和材料,绘制更准确的施工图。因此,高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课堂和工地交叉教学的机会,让他们能将理论学习和施工实践进行对比,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对装饰构造与材料的理解和记忆。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实践教学场所,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将企业中的一线优秀设计师引入课堂进行项目讲解,同时可以主动邀请行业专家与学生面对面讲解最新的行业知识与发展动向,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要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和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方面组织安排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到相关企业参观、到施工现场观摩学习,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除此之外,装饰构造和材料课程涉及对装饰材料的认识与应用,以及不同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工艺表现方法。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会不断接触到很多装饰材料的名称、材质、性质及用途等。仅采用图片和市场调研等进行教学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因此,校内建立装饰构造与材料专业实训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其能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认识材料,还可以开展基本简单的施工操作训练,为学生提供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这样的环境不仅可以满足教学要求,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快速、便捷的实习机会。
装饰材料与构造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高校可以通过完善课程体系考核等方面的改革,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调整。“当然,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探索,并在市场及学生的反馈中继续完善,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5]装饰材料与构造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只有不断完善,不断探索学习,才能达到培养现代教育理念下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设计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