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萍
(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正在商业活动中广泛使用,商科教育急需一场商科教育范式的革命,将现代先进技术和商科专业深度融合,坚持尊重规律、坚持立足国情、坚持守正创新,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地方高校商学院应基于“新商科”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文件要求,做强一流本科专业,培养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新商科”是采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对传统商科进行交叉组合,将新技术融入传统商科专业课程中,因此,它是综合性、跨学科的教育。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要在全国高校大力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而“新商科”就是在“新文科”理念下开展商科教育的新概念。[1]
闽江学院作为福州市地方高校,提出了“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新华都商学院(以下简称商学院)是2010年闽江学院接受“福建省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十亿捐资而创办的二级学院,通过采用“公办民助”办学模式,开启了持续十余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商学院提出了“履行社会责任、勇于创新创业”的商科人才培养理念,并抓住时代机遇和技术契机,凝练专业特色,为传统商科向新商科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结合新技术条件下产业新业态和地方发展新格局,沿着“互联网+”的专业转型发展思路,打造核心内涵突出、适应新技术需求的“一中心、两基点、三翼”专业群落,即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深入拓展“本土情怀、国际视野”两个基点,精准打造金融、会计和工商管理三个专业。
因此,本文以商学院新商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为例,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为主线,层层推进新商科专业建设。其主要有三个创新点。一是培养目标的多维度协同。在新时代商科人才培养目标中,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重,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现象、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内容的多维度协同。商学院打破传统的学科之间和专业之间的壁垒,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与商科有机集合起来,结合地方行业特色进行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多维融合。三是培养方式的多维度协同。商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协同、竞赛训练等多方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跨越时空区域的“教”与“学”的新模式。
传统商科教育是按照工具型人才培养标准的教育理念来设置,每个科目由单一、独特的内容组成,各类学科是封闭独立、自成体系的,培养出来的是具有单一技能或专业素质的专门人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经济背景下,新的技术需要人才具备新的技能,亟须商科和工科、理科、数据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商业与更多行业交叉融合,需要和时代相适应的数字技能,成为兼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2]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习内容仅限于书本,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联动的生态网络学习环境日益成熟,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引入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的仿真虚拟实验室,采取企业项目化等多种实训实践手段,学习内容与企业实践无缝对接,引导学生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让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以及合作式成为实训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
在传统商科教育中,高校与企业既有校企合作,也有建立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习等形式,但这些合作比较表面化,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提升实践综合技能的要求,或者补足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思维缺乏等短板。考虑到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微观组成——企业对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商科人才需求迫切,商学院需要根据实体经济供给侧的需求,采取产政校企深入融合的教育模式,走企业化、市场化的合作之路,以服务学科对应的地区行业需求为重点,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新商科人才。[3]
传统商科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大多采用西方理论和案例,对学生道德素养、法律素养、人文素质、家国情怀等的培养还不够,学生容易滋生“金钱至上”的思想,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学生。在数字经济时代,法律和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商业伦理和商业价值观更加受到尊重,因此,新时期商科教育要注重价值引领,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多使用中国本土案例,采用中国特色理论解释中国特有现象、解决中国特有问题、指导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并突出学生思想道德、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等人文素质的培养。[4]
在新时代下,新商科是指新产业加商科再加新技术平台,新商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主动上对下接,向上对接新产业实践平台,向下连接新技术平台,即新一代信息技术平台,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IT平台。
在对接新产业实践平台方面,商学院本科教学将冲破传统的学科之间和专业之间的壁垒,将商科与不同学科、专业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实行人才大类培养,赋予学生更多的选课自主权,三个专业的学生可以互选选修课,也可以选修其他学院理科、工科专业的综合实训,或跨学科的选修课,强调知识、学习、应用、创新相交融,构建全面的跨学科知识体系,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
在对接新技术平台方面,“数据”成为一种核心资产,新商科人才应该具备数字科学技能。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大数据科学、智能科学等学科交叉,增加了一些反映新时代数字教育的新商科课程,如“智能会计”“商业数据与分析”等,课程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发展对课程知识的更新,培养出知识更复合、学科更融合的新型商科人才。
商学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先教后学”的被动性学习模式改为“先学后教”的主动性学习模式。
课前教师在线上发布单元学习任务清单,推送学习资源,学生进行线上自我理解、构建知识,并通过多样化的辅助教学工作,如网上论坛、微信等形式与学生互动,线上大力推进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以及云学习等形式,延长和扩展学生知识获取的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此外,利用互联网无地域、无时空限制的优点,开展远程教育,从而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跨越时空区域的“教”与“学”的新模式。
线下构建多元化授课方式,增加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尝试。教师在线下课程中组织答疑,与学生互动交流,讲授关键问题和重难点问题,并通过关注学科前沿热点、最新实践问题等进行知识拓展。
商学院通过政校企全方位的深度协同合作和融合,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维度同时开展商学院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多元多维协同模式下的教师团队培养、课程体系、实习实训、三创能力培养、实验室建设、质量监督等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的综合实践改革;积极开展本土案例的研究和本土教材的开发,利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与新华都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共同构建新商科专业集群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实验室,为师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提供教学和科研平台支撑,共同打造职业训练平台,共同建设学生就业基地。
虽然中国商科教育近年来有较大的发展,但一直以来主要借鉴西方理论、西方案例和西方教育模式,而且发展历史也较短,只有三十多年。我国商学教育应解读中国实践、解释中国奇迹、总结中国规律、构建中国理论,培养未来领军人才,让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理论走向世界。因此,商学院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顶层设计,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商业教育话语体系。
第一,重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素养等人才培养目标,将“闽商”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人才;第二,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理顺课程结构支撑,建立培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的多样化课程体系;第三,教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情怀有机融入课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特有现象、发现并解决中国特有问题的能力,培育诚实守信的人文素养、勇于担责的社会责任感;第四,成立案例研究中心,开发中国本土原创案例,挖掘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成功经验。
新商科类专业有很多交叉学科的课程,教师要了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等知识或具有相关教育背景,而现有的教师团队比较缺乏相关知识。因此,高校要首先通过“外引”和“内培”,培养新商科所需要的教学团队。首先,引进新教师时向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倾斜,同时,鼓励现有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学习数据科学等与新商科结合的新知识;其次,可以聘请行业内懂技术擅管理的企业导师或兼职教师,形成“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企业导师或兼职教师为两翼”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最后,打破传统的各系院管理界限,整合全校各教学单位的教师资源,建设商科专业集群的柔性教学团队。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促使复杂商业生态系统的出现,需要大量满足地方行业需求的商科人才,这就对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应用型地方高校新商科教育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本研究中新商科专业建设改革探索思路并不是对传统商科教育简单升级,而是商科和工科、理科以及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并用新思维、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升改造传统商科,以培养学生适应数字经济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商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