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探究
——以井冈山大学为例

2022-03-04 19:17罗志春刘禀诚
教育观察 2022年4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育人思政

罗志春,刘禀诚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一、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1]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问题,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更是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为战略举措。[3]在这样的背景下,古代汉语作为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小教语文及各类外语等文科专业的基础课,应积极建设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育人作用。

古代汉语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训诂、音韵、文字、语法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录在古书中,而古代汉语便是读懂传统文化的必备工具,是传承文化遗产的必经途径。因此,古代汉语课程理应担负起知识传授、文化继承、思政育人的重任。

二、古代汉语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一)古代汉语是继承传统的必要载体

“我们要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就要读古书;念古书就要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古代汉语。”[4]古代汉语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通过古汉语的学习,才能学习研究古代文学,才能知晓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史,才能了解地理、职官、科举等知识,才能继承语言文字的发展。可以说,记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任务是古代汉语天然的使命,而课程思政的提出,要求师生更加充分、深刻地认识到古代汉语作为继承传统的重要载体的意义,并在教学中落实这一认识。

(二)古代汉语是协同思政的必要选择

古代汉语课程是一门体系完备的语言思政课程,包含先秦至唐宋以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能够反映先民的道德体系、哲学思想、治国理念、社会生活、民风民俗等,具备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能够始终落实“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目标。

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语言与思想相结合的典范。它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兼取诸子百家及其他优秀作品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合体。这些教学内容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价值引领作用,蕴含着富国强兵、以民为本、道德教化等治国理政的先进思想,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为民立命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也蕴含着学以致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个体修养的自觉追求。因此,古代汉语课程中这些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以说与其知识传授是相互促进的,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3]的必然选择。

(三)古代汉语思政是人文专业的必要元素

井冈山大学的古代汉语课程面向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小学教育(语文)、英语四个本科专业开设。各专业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思政重点不一,但这类文科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在古代汉语课程中汲取人文精神。例如,汉语言文学和小教语文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承担起传播祖国文化的重任,就必须学好古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汉语教学中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就需要学习古代汉语,因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5];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想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也要学习古代汉语,因为古代汉语文献记载的交际智慧,如《论语》提到的“和而不同”、《礼记》里提倡的“求同存异”等,都是当今跨文化交际的精髓。因此,加强大学生古代汉语学习非常重要,因为“这对肩负跨文化交流、传播祖国文化重任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没有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输入会直接影响他们跨文化交流的流利性和准确性”[6]。

三、古代汉语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构建和实施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其蕴含的思政元素涵盖各个方面,能够体现“培养什么人”的整体方向,并在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全方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增加民族凝聚力,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帮助学生内外兼修

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帮助学生解答生活、情感、思想和价值等方面的困惑,有利于将理念内化为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外化为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内外兼修,成长为“三观”正确、德行一致、有担当有追求的优秀青年。《诗经》是儒家重要经典,内容丰富,上至国家社会,下至婚姻情感均有涵盖:《采薇》的主人公虽饱受思乡之苦,但仍怀有保卫国家的责任意识;《相鼠》无情抨击了虚伪礼节,对诚信有礼进行了呐喊;《蓼莪》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表达了不能终养父母的悲痛,情真意切;《出其东门》的男主人公对伊人至真至深,具有忠贞不二的婚恋道德;《鸡鸣》中贤良妻子催促丈夫早起上朝,极富生活情趣。这些诗歌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修身立德的道理。因此,古代汉语课程应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结合时代和个体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端正学生的行为。

(二)培养科学态度

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时代的限制,认知水平的制约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糟粕文化的出现。例如,“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儒家提倡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一思想已不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用发展的、科学的眼光进行判断。再如,科举制度下的庐陵状元人数一度名列前茅,[7]极大地促进了庐陵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时间用功读书蔚然成风,序庠、学宫、私塾、书院林立。但是,庐陵的状元主要产生在明清时期,这一时期西方已经出现近代科学,而科举考试讲究的是诗词歌赋,排斥自然科学,专注科考的学风客观上抑制了庐陵的科学发展。因此,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学会独立地分析和判断古代汉语学习内容。

(三) 提升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要让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文化自信,就必须让学生具备古代汉语知识。因此,作为记载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古代汉语对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之一,经过不间断发展,演变到今天的汉字系统,生命力极其顽强。汉字的稳定发展和延续是我国文化向心力的保障,使中华历史文化能够流传千年。这是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因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8]同时,古代汉语课程中的优秀文献典籍内容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如战争是春秋时期的主题,虽然残酷,但是始终有仁义道德进行约束:“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这句话强调的就是道德的重要性;“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表达的就是只有道德才具有强大感召力,而不是穷兵黩武。这些内容都能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自信自强、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精神。

四、古代汉语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

古代汉语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德育元素,从训诂、文字、音韵、语法到整篇文选、古代文化常识都具家国情怀、生活哲理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发展观等正确的价值倾向。教师可以对古代汉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在知识的传授中融入价值引领。

(一)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思政

任何课程都蕴含一定的思政因素和价值导向。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和价值的引领者,需要不断深入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挖掘专业知识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以知识为支撑、以价值为升华,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从而实现知识与价值的融合。古代汉语的文选和通论中那些具有教育意义、启迪价值的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恤民、修身、奋斗、有信念、有理想等道德修养的内容都应得到深入挖掘,用以支撑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以《左传》文选为例:《郑伯克段于鄢》中有“入则孝,出则悌”的伦理观念和多行不义必自毙、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思想;《齐桓公伐楚》中有沉稳冷静、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宫之奇谏假道》中有以民为本、施行仁政的治国理念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想;《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强烈的家国意识;《蹇叔哭师》中有忧国忧民、忠于国事,等等。可以说,思政元素分布在每一篇文选中。

(二)明确教学目标,引导思政

古代汉语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教学目标,做到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深入挖掘古代汉语知识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教育学生懂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和人情,指引学生锤炼爱国、诚信、有礼、敬业、仁义的品行,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汉语经典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同时,教学目标要与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模式等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实践教学,多维思政

除了理论教学,古代汉语教学还应加强社会实践,实现从课堂到社会的转移、从历史到现实的联结。课外实践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古汉语中的思政元素,如:组织学生进行方言调查,认知方言存古音、古词的语言现象;寻找公共场所的繁简字、异体字、俗体字等,调查社会用字规范情况;到博物馆、艺术馆、名胜古迹等地临摹、认读甲骨文、小篆、隶书等字体;开展经典诵读,在诵读中把握节奏,品味思想,提升感性认识;调查研究家乡风俗的历史来源与演变,体会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等等。这类活动“因其操作性、感受性等特征,容易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9],是当前教学模式下的有益补充。通过古代汉语课程“线下课堂教授+线上自主学习+课后社会实践”三维一体的多方位教学,教师将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担当、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元素提炼出来,潜移默化地实现育人目标,从而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

(四)结合时事热点,与时思政

古代汉语课程比较艰涩枯燥,学生有畏难情绪,容易失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政治,将最新的社会事件融入课程教学,用古汉语的思政元素解读社会问题、国际事务。例如,学习《汉书·张骞传》可以使学生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世界文明交流做出的贡献。又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提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而这样的政策先秦以来就已施行并有记录,如《礼记·月令》《救荒活民书》等都有体现,《礼记·大同章》中更是记载了精准识别贫困户并进行精准扶贫的事迹。通过相关文献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扶贫措施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还能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实施“仁政”,与民同舟共济、休戚与共。

(五)利用本土资源,因地思政

高校可以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并因地制宜地组织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地方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以井冈山大学为例,其可以以本土资源为抓手,开启多视域下的“古汉语—普通话—赣方言”的教学模式,深入探索古代汉语课程对比教学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吉安地方语言文化资源,开展古汉语语音、词汇的教学与训练,如组织学生调查“兆、逃、桃、跳、眺、挑”“浮、孵、殍”等字的方言发音,认知“古无舌上音,古无轻唇音”的语音发展特征。通过探索本地方言的古汉语遗留,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从而更积极主动地传承方言。同时,井冈山大学还可以进行多视域探索,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如通过了解庐陵璀璨的状元文化,感受庐陵书生的坚守和执着;学习阳明理学,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五、结语

古代汉语作为高校文科的主干课程,对协同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中的以民为本、《论语·里仁》中的见贤思齐、《礼记·博学》中的知行合一、《荀子》中的终身学习等,章章有德育、篇篇有思政,能够很好地落实课程思政的“全程育人”。

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充分挖掘课程中的美德美育元素,探索把古代汉语知识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的实现路径,从而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实现育人的目标。为此,高校要立足线下课堂,发展线上学习,辅以社会实践,以文选为载体,以知识和价值的提升为目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构建古汉语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模式。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