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2022-03-04 19:17邢雅宁
教育观察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政治思想

邢雅宁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近年来,互联网科技和数字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媒体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引起了各行各业的高度关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传播途径、拓展了传播空间,对全球都产生了重要且深刻的影响。而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教育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正发生着新变化,结合变化分析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教育新途径,对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环境

新媒体是相对于书刊、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技术,它依托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超越了时间维度、空间距离、传播成本的界限,进一步提升了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速度。其鲜明特征表现为内容的丰富性与共享性、传递的多样性和及时性、主体的交互性与潜藏性、场景的数字化与虚拟性。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成为最先接受、运用新媒体的群体之一。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他们获取外界资讯、对外沟通交流最主要的工具,这为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深刻改变。具体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主体更加多元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依托互联网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海量信息。而承载信息的媒介也从过去的教师传授、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转变到如今的电脑、手机、平板等。同时,大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也逐渐突显综合性。通过新闻、短视频、慕课等各种形式,大学生的知识和信息获取方式从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教育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任何有价值的媒介为“师”,这种现象呈现出教育主体多元化的特征。

第二,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相比中老年人,大学生更加追求一种轻松的交流氛围,更加注重交流、学习、娱乐的一体化。而新媒体环境可以满足大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并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产生影响的心理需求。同时,这种方式也能够使大学生获得一种在现实生活面对面交流中得不到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虽然线上的交流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言论不当、排斥现实的不良现象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新媒体也给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带来了积极影响。

第三,学习方式呈现新变化。技术的更新带来了学习方式的更新,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来源更加丰富,网络成为获取学习资料的重要来源。一方面,新媒体的普及使其成为课堂教育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当前,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讲解,而是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运用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融为一体加以演示、传授。[1]这种方式能够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自学的有力帮手。新媒体打破了空间、实践的限制,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学校课程的局限,随时随地通过共享的教育资源充实自己。这有利于大学生思想体系的全方面构建,可以充分展现教育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性格塑造发生新改变。新媒体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主体的潜藏性和场景的虚拟性。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隐藏和改变自己的信息,在展现自我、抒发内心情感的方面表现得更为轻松。这种环境有两面性,一方面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合理表达个人观点可以促进大学生自信、成熟性格的养成,另一方面这种匿名性也容易造成学生在心理上突破规约、缺少顾忌。[2]如果大学生在面对庞杂的信息时不能做到明辨是非真伪,就可能会迷失方向,不利于自身健康人格和积极心态的养成。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塑造积极向上的性格,需要高校、家庭、社会媒体的共同努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借助其显著优势为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新媒体也因其难利用、难监管等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拓宽教育平台

新媒体技术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较之以往的传统媒体,显示出信息量大、查阅方便、传播迅速等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师授课、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存在信息量较小、信息更新较滞后的问题,这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进程。在新媒体环境下,一方面,教育者可以依托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地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将知识以最快速度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自主获取教育信息,自我完善知识体系。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新媒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广阔的,可以高效率开展教育工作的平台。

2.丰富教育方式和途径

科学的教育方法应结合时代背景和教育主客体的特点而不断更新、发展、完善。[3]互联网作为新媒体最典型、最普遍的代表,以传播速度快、获取信息全面等优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收获了较高的评价,受到高校师生欢迎。教育者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资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由搭配教学资源、发布教学信息、实现教学监督。以慕课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共享”超越时空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在任何地点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与教师进行即时互动。这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推动师生教学、学习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3.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大学生心智逐渐走向成熟,对个人成长、社会事件都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他们出生、成长在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更希望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而不是单向地听教育者的说教。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单向的知识灌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大量的教育资讯,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意图来自主检索、选择学习内容,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不断充实知识库,完善认知体系,最终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大学生还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用一种动态的方式来学习、进步。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给教育模式带来新冲击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互联网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为一个整体。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但是其改革的速度相较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还是稍显逊色。一方面,单向的课堂讲授和简单多媒体的运用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的教育模式容易产生简单、枯燥之感,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难以做到持之以恒,更难产生师生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教材书本的知识较网络知识也显得有些单薄。因此,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技术优化教育工作模式,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之一。

2.给教育工作添加新难度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更加自由,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大学阶段是学生的生活观念以及道德法治观念的成熟完善时期,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不少大学生难以辨别信息发布者背后的真实面目,不会正确对信息进行判断、甄别,有些不良信息就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新要求

新媒体技术本身的难操作性和信息的难识别性,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主体。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特征,导致他们面对新鲜事物时缺乏敏感性,在迅速接受后容易误入歧途,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以较高的新媒体素养来正确引导学生。但现在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运用还停留在电子课件和沟通交流上,对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因此,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和能力,是在当前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创新

新媒体环境具有两面性。面对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复杂环境,厘清发展思路、创新教育途径,对促进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一)重视运用新媒体,综合发挥新旧媒体的积极作用

重视新媒体不意味着彻底抛弃旧媒体,旧媒体因其稳定性、普遍性、确定性仍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教育途径,要以传统媒体的有效价值为基点,加强对新媒体的运用,综合发挥二者的积极作用。在高校层面,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优秀教育工作者宣讲、学校宣传栏、公益广告、海报标语等媒介,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导向性明显、公信力强的积极作用,如报道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以此弘扬高尚品格,熏陶校园文化氛围,引领校园的正确价值导向,潜移默化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如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讨论区、知乎交流帖、豆瓣小组等,在校园内建立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共享平台,为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提供平台、展开讨论。在社会层面,相关机构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资源,通过传统电视节目等开展系列教育节目,面向社会广大成员,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合作的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央视网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等。同时,相关机构也要结合新技术和大学生需求改进、完善可实施教育的应用软件,如“学习强国”“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思政微课”等,实现线上线下信息的双向无障碍流通。

(二)创新教育方式,拓宽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仍是培养大学生优秀品格、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模式上,教师仍要坚持在传统教育手段上创新的发展思路。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第一,创新教育方式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网络媒体进行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以此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将实践课堂、社会实践和网络课堂创新融合起来,实现三股力量同向发力。第二,创新教育方式还体现在模式的创新上。例如,近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这种贯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教育不连贯、不重视、不起效等问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教师要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大对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因材施教。例如: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等应用软件、高校线上图书馆、“学习强国”等媒介打造全新思政课平台;或者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话题等传播主流声音;而面对不同水平的受教育群体时,可设置网络授课回放、专题教育模块等。平台的拓宽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对提高整个社会思想道德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和能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密切相关。如果教育工作者自身能力有限,不能与时代同步,拒绝接受新鲜事物,就很难做好教学工作。因此,教育工作者自身应高度重视新媒体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与时俱进,在日常的备课中自主学习相关技能,学会独立并熟练地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教师应学会运用互联网技术收集和归纳信息,熟练掌握运用基本的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掌握主动性,体现针对性,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有自觉抵制错误意识形态的底气和能力,不断完善理论素养、提高实践水平,只有自身立场坚定,才能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先进性,更好地教育学生。[4]而在高校方面,在教育工作中开展新媒体技术定期培训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效率最大化的最佳选择:高校应加大资金、人力投入,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对教育工作者展开培训,并设置考核课程;举办高校内部和高校之间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新媒体素质能力大赛,让教师在良性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跟进硬件设施的更换、引进,可以引入VR和AR技术,以打造沉浸式体验课堂,多感官、多维度地打造全新的教育生态。

(四)健全学校新媒体信息监督体系,把握主动权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带来教育“红利”的同时,也因其内容复杂、水平不一、信息流通门槛低而滋生了一些不良现象,进而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人格养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为此,高校必须健全学校新媒体信息监督体系,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掌握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首先,高校要提高舆情预警防范意识,设立专门的舆情监督部门。高校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关注领域,可以通过设立日常网络管理员、对舆情事件归类管理等方式加强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5]其次,应构建起高校内部的互相监督体系。而高校之间也应该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整合资源,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最后,高校要建立起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当突发事件出现时,可以及时启动应对方案,正确引导大学生处理此类事件。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