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仙
(庄浪县第二幼儿园,甘肃庄浪,7446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1]。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下,幼儿教育活动不仅要考虑文化教育,而且要关注幼儿情感意识和情感体验,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在这一要求下,与幼儿进行高效互动就成为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只有进行互动,才能帮助幼儿形成必要的沟通能力与社会意识,促进幼儿形成独立的人格,实现有效的师幼联动。但当前的研究显示,教师不会互动、不重视互动的问题还普遍存在,师幼互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1]针对这一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与幼儿进行互动,而且要锻炼幼儿的互动能力,使其形成互动兴趣与主观意识,对教学活动做出回应。但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来自幼儿,其社交兴趣强烈但社交能力不足、表达技能有限的问题制约了他们参与活动的能力。有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便会借助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与教师进行互动,这时候教师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幼儿想表达的内容,导致教师无法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发起互动只是迈出了落实师幼互动的第一步,幼儿只有愿意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分享内心的想法和观点,与教师积极进行沟通,才能充分发挥互动的价值。换言之,教师不仅要发起互动,而且要鼓励幼儿参与互动,调动幼儿参与互动的热情。但是,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互动要求背道而驰:互动活动的主导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幼儿只能配合教师被动地做出反应,而非互动。同时,在以提问为主要手段的互动模式下,互动内容、互动方法被教师主导,师幼互动活动的整体质量有限。幼儿渴望在游戏、学习、生活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在幼儿的认知当中,互动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教师却限制了互动的形式,导致互动手段单一,无论是互动素材还是互动方法,都无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导致互动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在1987年提出了DAP教育理念,将适宜性教育发展为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并重新定义了教师的功能。DAP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强调幼儿教育的适宜性、目的性和拓展性。”[2]在这一要求下,幼儿教师的教育功能有了新的解释,其要求幼儿教师在创造游戏环境的同时,根据幼儿的活动需求、个性、文化背景调整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灵活多样的互动模式,针对幼儿的成长需求,转变教育活动理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的反应和表现,耐心倾听,努力感知和理解幼儿的感受和想法,鼓励和支持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并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应答和互动。[1]但在实践中,部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只是停留在语言交流或者引导的层面,很少有针对幼儿情感、思想等与幼儿的真诚互动交流,这种互动是单向的互动,以“解决问题”为第一目标,无法培养幼儿的互动技能。如此一来,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承担着育人启智的重要任务,这一阶段的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起始点。作为幼儿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帮助幼儿获得知识,发展智力,而且要对幼儿的文化技能、思维意识进行开发和培养,培养幼儿适应未来生活与教育活动的必要素质。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文化上引导幼儿,而且要在思想上、情感上关注幼儿的成长态势,对幼儿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开展师幼互动,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佳方式:一方面,教师能够借助师幼互动了解到幼儿的成长特点,对幼儿的学习能力、思想情感意识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幼儿的发展趋势,对幼儿的学习能力、思想态度进行有效的引导、管理;另一方面,师幼互动能够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提升幼儿的互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促使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完善自身品格。因此,师幼互动不仅是互动交流的过程,而且是引导幼儿不断成长的手段。
传统的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视为“受教育者”开展教育指导工作,幼儿很少能得到与教师进行互动的机会。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幼儿教育活动受到“教师教了什么”这一关键问题的影响,幼儿“想要学什么”的问题得不到重视。由此,文化育人、游戏教学、探究实践等活动依旧占据着幼儿教育的主导地位。有关教学看似完善,但无论是哪个环节,都将幼儿放在“受教育”的角度上开展育人工作,教学质量有限。开展师幼互动,在承认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能够借助师幼互动落实教学工作。[3]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互动意见,幼儿随之主动参与,整个互动过程就会更为活跃和有效。
一些教师认为师幼互动只能在语言交流、互动的基础层次上开展,忽略了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表达、情感需求。在落实互动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落实互动,改变师幼互动形式单一的现状。互动的价值不是只让幼儿“开口说话”,而是要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社会意识,激发幼儿参与各类活动的兴趣,用互动吸引幼儿,以此充分发挥师幼互动的价值。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调整互动方法,从多个角度与幼儿进行互动。以幼儿园教学中“数字1—10”的教学为例,如果利用问题直入主题,盲目导入语言知识点,幼儿的活动兴趣必然无法提升。对此,教师可以借助数学知识与幼儿的学习经验,尝试创新互动模式,提高互动质量,如利用儿歌、舞蹈等载体与幼儿进行互动,调动幼儿的互动热情。关于“数字儿歌”的使用,教师可以编创“1像铅笔写大字,2像小鸭水上游”这样朗朗上口的儿歌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促使幼儿开口表达。同时,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儿歌,为幼儿提供互动的素材,随后逐步提升互动难度,如将幼儿分为三人小组,一名幼儿负责演唱儿歌,剩余两名幼儿负责以“手指舞”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其中,“手指舞”是指幼儿根据儿歌中的数字,分别伸出相应数量的手指,通过信息的分辨、肢体动作配合完成的肢体活动,其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了帮助幼儿掌握多元化互动技巧,教师可以要求幼儿自主给出游戏方案,以此丰富活动的形式,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更好地基于幼儿的喜好设计活动,进而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要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让幼儿在互动的过程中快乐成长,教师要合理选择互动素材,借助外界资源组织当前的互动活动,调动幼儿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在开展师幼互动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虽然也在利用多元化方法落实师幼互动,但只在教室中借助教学素材开展师幼互动活动。在选择互动素材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互动要求、幼儿的互动兴趣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借助资源鼓励幼儿参与互动,依靠不同的主题落实互动指导工作,依靠不同的素材、资源创新师幼互动途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生活化素材开展师幼互动,以更新师幼互动主题,提高幼儿参与师幼互动的积极性。[4]以幼儿园科学活动“那棵树”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引导幼儿掌握“树”的自然知识。教师根据“了解那棵树”的互动任务,对幼儿提出探究问题“在这棵树上你看见了什么”,鼓励幼儿参与互动。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树上的枝干、叶子,还发现树上的各种昆虫。此时,教师不必再干预幼儿的探究过程,而是可以要求幼儿分享互动经验,围绕着“你看见了什么”这一话题进行语言交流、游戏互动:说出、画出你所看见的东西,将它展示出来。幼儿在表达和表现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情况下,会满心欢喜地通过捕捉昆虫、搜集落叶等方式参与师幼互动,向教师展示自己的智慧。由此可见,要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教师就要为幼儿创造话题,让幼儿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形成交流的欲望,以此优化师幼互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必须做出创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1]。师幼互动也要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不仅要与幼儿进行口头上的互动,而且要积极开发幼儿的互动能力、探究热情,让幼儿在主观情感上接受师幼互动。教师用全新的探究方式引导幼儿成长,可以从感性的角度上激发幼儿互动的热情。
教师要尝试利用情感、动作上的互动对幼儿进行综合指导教育,在改变互动方法的同时,加强对幼儿思想、技能的综合管理。以幼儿园教学中手工活动“一条小船”为例,教师可借助手工实践活动、语言交流两个板块实现互动,在师幼互动的同时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以此激发幼儿参与师幼互动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剪纸、折纸等方式制作小船,为幼儿提供参考对象。在教师制作出成品之后,要求幼儿进行模仿、创作。在模仿的过程中,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绘制手工作品,会询问教师如何用剪纸、折纸的方式制作小船。对新技能的好奇使得幼儿发起互动,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向教师请教相关技能,并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这一系列变化正是幼儿对互动产生兴趣的表现。在幼儿掌握一项手工技能后,教师再对幼儿的剪纸能力、折纸能力进行指导,针对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互动。这样的互动模式为幼儿创造了近距离接触教师的机会,提升了互动的有效性,也让幼儿体验到了教师的关怀。
师幼互动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从狭义的角度上来看,师幼互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教师,通过幼儿的开口表达正确了解、认识幼儿;从广义的角度上来看,师幼互动是提升幼儿素质,对幼儿的学习能力、情感意识进行引导的一种手段。[5]因此,多元互动、积极交流的互动才是有意义的。要发挥出师幼互动的最大价值,教师就要学会设计互动目标,针对幼儿的能力、师幼互动的过程设计对应的教学任务,以完成任务为前提,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以幼儿园教学中主题活动“爸爸的一天”为例,幼儿要分别扮演“幼儿”“爸爸”两个角色,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互动。在互动的同时,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当你扮演爸爸这个角色的时候,你的行为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帮助幼儿重新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在这一环节的互动中,幼儿要根据生活经验设计“爸爸”这个角色,为“爸爸”设计对白,并导入不同的场景,如:自己受伤了,爸爸怎样安慰自己;自己想要好吃的,爸爸怎样买给自己。在讨论的过程中,“爸爸”这个角色形象逐渐丰满,师幼互动也迎来高潮。这一教学环节以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为教育目标,借助师幼互动帮助幼儿重新了解家长的行为:家长们需要辛苦工作,并在心理、生理上关心、教育幼儿,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当幼儿产生情感波动时,教师要趁热打铁,以“对爸爸说一句话”为主题,继续引导幼儿参与互动。这样的互动以情感为基石,以培养幼儿的情感意识为目标,从“内在”的角度上改变幼儿的互动思路。这样的师幼互动能够让幼儿在互动中体验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形成感恩父母的意识。
师幼互动强调在师幼互动理念下,教师要扮演一个引导幼儿、管理幼儿的角色,对幼儿的互动行为进行干预。但事无巨细的管理只会激发幼儿的惰性,使幼儿失去参与师幼互动的兴趣。在结合师幼互动的有关要求落实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借助幼儿的主动表达、参与完成师幼互动,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创新师幼互动方法,以幼儿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师幼互动方案,以此提升师幼互动的整体质量。
教师在确定活动主题后,可以要求幼儿主动发起互动活动,结合“想学什么”“学到了什么”等关键问题参与互动。以幼儿园教学活动“有趣的拼音”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鼓励幼儿以主动参与课堂上的记忆方法展示、大胆质疑等形式实现师幼互动。部分幼儿通过“唱儿歌”的方式记忆拼音,如“p与q”的记忆:脑袋向左读作p,脑袋向右读作q,左边歪头是个d,右边歪头是个b。通过汇总不同的拼音知识,可以帮助幼儿进行高效记忆。一些幼儿则会提出新的拼音学习问题:“v和w看起来很相似,两个v组合在一起是不是就变成了一个w?”幼儿以自身独特的思维参与互动活动,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与教师分享学习经验。这种针对幼儿的表现开展的互动,能够改变幼儿与教师相处的态度,实现高效互动。[6]
要优化师幼互动,就必须优先考虑解决师幼互动中存在的负面问题。长久以来,师幼互动的主导权都掌握在教师手中,可用资源单一,缺乏互动方法。因此,要实现有效互动,就必须改变互动模式。教师可尝试利用多元化素材、情境与幼儿进行交流,调动幼儿的表达兴趣,通过多元化互动为幼儿创造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机会。只有改变互动形式、丰富互动素材、激发互动热情,师幼互动才能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