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AM活动中大班幼儿调查活动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2022-03-04 17:10王梦婧
教育观察 2022年6期
关键词:鸟窝调查结果调查表

王梦婧

(1.厦门市第九幼儿园,福建厦门,361000;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241)

近年来,STREAM活动备受关注,涉及S(科学)、T(技术)、R(阅读)、E(工程)、A(艺术)、M(数学),涵盖多个学科内容,非常考验幼儿的综合能力。调查活动贯穿于STREAM活动的始终,幼儿不断萌发各种问题,需要运用各类工具搜集资料、记录表征、解决问题、分享经验。然而,笔者发现,调查活动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STREAM活动的深度开展。依托厦门市第九幼儿园正在开展的课题“基于STREAM理念的幼儿园闽南本土文化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笔者在班级开展一系列基于STREAM理念的主题活动,归纳调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策略。

一、问题提出

(一)调查表设计欠妥,忽视幼儿年龄特征

金融大辞典将调查表定义为在统计调查中用于搜集、登记原始资料的表式,它是调查方案的核心部分。[1]然而,纵观各类调查表,存在以文字形式呈现为主、调查问题不明确、记录形式单一等问题。其设计忽视了幼儿理解书面内容的年龄特征和记录表征的个体差异,幼儿往往不知所措。调查表设计欠妥,将影响幼儿自主阅读、理解和提取有用信息,阻碍阅读能力的提升。“STREAM”在“STEAM”中加入R元素,更加强调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资源呈现形式不佳,幼儿无法活学活用

虞永平教授指出,经验产生于主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只有支持幼儿拿资源“做事”,才有可能将课程资源转化为幼儿的经验。[2]调查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然而,调查活动中这些资源往往以调查表的形式呈现,调查记录虽图文并茂,可当我们拿着一名幼儿的调查记录去问另一名幼儿时,往往发现他们很难看懂彼此的调查内容。有些家长虽搜集了大量视频资料,但不适合幼儿观看、理解。这些丰富多样、富有特色的原始资料,该以何种形式呈现,才能真正做到让幼儿爱看、会看、懂运用?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缺乏梳理,阻碍幼儿系统习得科学知识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幼儿所收集到的调查结果十分丰富。然而,有些教师仅选择简单将调查报告随意粘贴在墙面的做法。堆积的信息未经处理、加工,并不能转化为知识。如在“鸟儿如何造窝”调查活动中,幼儿所收集的资料涉及不同鸟类、不同造窝方法和技巧,如果教师只是未经分类、梳理便将调查报告贴在墙上供幼儿观看,那么幼儿很难形成对造窝不同方式特点的系统认识。STREAM活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杂乱无章将不利于幼儿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

(四)调查结果缺乏交流,降低调查的实效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3]。然而,尽管有的教师有意识引导幼儿进行谈话交流,但分享形式局限于调查者“一言堂”,其他幼儿很快便失去了倾听的兴趣,这会影响调查者的信心与动力。谈话活动是分享调查结果最常见的形式,然而调查结果往往分享过后便被束之高阁,调查发挥的作用戛然而止。

(五)调查活动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幼儿深度学习

调查活动具有问题导向性,具有以问题为出发点,帮助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特性,以便幼儿解决问题。在STREAM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会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调查动机,每一次调查活动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雷有光等人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整体,幼儿对经验的深度学习是建立在浅层经验的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的,不能割裂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4]然而,笔者发现幼儿的调查活动就像一口口浅浅的井,彼此孤立,点到为止。此外,STREAM活动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等不同学科经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教师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如果没有提前对调查对象做功课,将会在调查活动开展过程中处于茫然的状态。比如,在“鸟类的天敌是什么”的调查活动中,如果教师没有事先对鸟类天敌做研究,就无法对幼儿的调查结果做出合理的评价,幼儿的学习也将停留在浅层阶段。

(六)家长缺技巧、勤代劳,影响调查活动的质量

家长在发展幼儿STREAM经验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幼儿园对家长的“调度”缺位,当前,诸多家长缺乏相应的理论和行动来支持幼儿STREAM教育。[5]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参加教学活动来学习STEM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往往忽略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自然地探索STEM相关知识的机会。[6]很多家长不理解幼儿开展调查活动的意义,有的家长甚至不相信幼儿具备开展调查活动的能力。有的家长缺乏与幼儿有效沟通的技巧,且工作繁忙。种种因素使得家长代劳快速完成调查表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有时候调查报告回收率很高,但却很难在调查报告中看到幼儿主动参与的痕迹。

二、解决策略

(一)优化调查表设计,帮助幼儿理解与使用

笔者发现,调查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既适合家长阅读,也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生动有趣的图片和符号能够帮助幼儿独立阅读理解调查的问题。比如,“小鸟爱吃什么”这个问题用小鸟叼着小虫子的图片和问号来表示,能够满足幼儿自主阅读理解的需求。

调查问题应精小、明确、通俗易懂,让调查更具有目的性。《指南》指出,5—6岁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订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3]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幼儿围绕主题所萌生的问题具有随意、宽泛等特点,需要教师适时引导,让问题更聚焦。例如,在建造红砖燕尾屋的活动中,幼儿萌发了“红砖燕尾屋的墙怎么搭高”的问题。这个问题较为宽泛,如果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幼儿将很难精准地找到想要的答案。经过师幼讨论、观察红砖燕尾屋墙体的细节图片,教师引导幼儿渐渐将问题聚焦为“红砖燕尾屋的墙体怎么用砖块砌成”,由此协助幼儿更高效、精确地找到相关答案。此外,家长是调查活动必不可少的帮手,配以简短、清晰的亲子互动指导语能够帮助家长快速理解自己在调查活动中的职责,提高亲子互动的科学性。

(二)丰富调查形式,搭建共享平台

1.丰富调查形式

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幼儿调查活动搜集信息的途径多以网络搜索为主,导致信息重复率高,幼儿缺乏亲身体验与感知,调查存在照本宣科的倾向。[7]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获取信息具有直观性、亲身感知性,幼儿调查需走进大自然与大社会,亲身体验,观察、倾听自然或社会中的事物,用不同方式感知与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科学现象,探索现象中的原理与方法。[8]如“鸟窝”主题活动中,幼儿带上望远镜、记录单,寻找幼儿园大树上的鸟窝,结果发现了好几个黑乎乎的窝,幼儿就此产生分歧,生成了“到底是蜂窝还是鸟窝”的调查活动。幼儿通过亲子调查在网络上搜集了大量蜂窝和鸟窝的图片、视频。考虑到安全性和专业性,幼儿园邀请了在消防支队工作的消防员家长前来勘察,并对这位家长进行了采访。阅读角也被幼儿带来的图画书和教师投放的各类百科全书填满了,幼儿经常利用闲暇时间来这里阅读,加深对鸟窝、蜂窝的认识。结合实地勘察、网络搜索、采访专业人士、阅读书籍等多元调查方式,幼儿的调查热情高涨,调查目的性更强了,调查也更深入了,所获信息相互验证、互相融通,幼儿获得的新经验也得到了巩固和强化,幼儿还树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搭建共享平台

资源是有生命力的,它也有一百种语言、一百种陈述自我的方式。笔者在调查表中提供了多种资源呈现形式让幼儿自选,如幼儿绘画表征、网络视频或者图片、幼儿录音或者拍摄等。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自由搭配组合来呈现调查结果。比如,在“鸟类的天敌是谁”调查活动中,有家长协助幼儿在微信群发送了猫扑食小鸟的精彩慢镜头视频,并在调查表中用生动形象的笔触画下了这一场景。在幼儿介绍该调查表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这一视频,资源动态可视化使调查结果不再以单一的绘画表征形式呈现,有助于幼儿快速理解调查内容。又如,在制作推车活动中,幼儿带上记录纸和拍立得调查园内推车,观察、记录其外形、构造等,并将相应照片粘贴在记录表上。我们发现,图文并茂的共享形式让幼儿在介绍时更加自信、从容,思路更清晰,语言更流畅,听众也更专注。个性化的资源组合形式满足了幼儿多元表征的需求,让调查内容以最灵动的方式诉说自己的故事。

(三)及时加工信息,助力幼儿解决问题

工程思维包括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能力。[9]其中,幼儿是否能够正确理解调查信息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是否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调查中,家长将与幼儿共同搜集到的各类视频、图片发到班级群。笔者发现,来自网络的影像资源良莠不齐,有的视频虽画面精彩,但内容过多,有的视频没有配音,有的视频画面跳转速度过快,这些都不适合幼儿观看与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或剪辑关键部分,或利用“慢镜头”功能,抑或根据视频内容重新为视频配上慢速、简洁、易懂的配音解释。比如,在“织布鸟是怎么做窝的”调查活动中,一位家长搜集到一个展示织布鸟从选址到完成造窝任务的完整过程的视频,视频聚焦造窝动作细节,画面清晰,可惜是英文配音,幼儿无法听懂。于是,教师进行消音处理,为每个造窝步骤配上简单、童趣的介绍语。如当织布鸟完成圆环编织任务时,教师配音道:“快看,织布鸟编织出了一个小圆环,漂亮吗?”经处理的视频深受幼儿喜爱。

(四)多维度活用调查表,拓宽幼儿经验

调查表缺乏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经验的持续获得。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分别从墙面创设和集中教育活动两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活用调查表,拓宽幼儿相关经验。

1.巧用墙面引发经验碰撞

将调查结果按照不同维度进行整理,以适合幼儿理解的方式呈现在墙面,将有助于幼儿发现更多调查结果的秘密。幼儿会发现,同一个调查内容,可能会有不同的调查结果;同样的调查结果,可能会有不同的记录形式。比如,在“鸟窝是怎么做成的”调查活动中,教师仔细解读幼儿的调查记录表和所搜集的网络资源,创设了“造窝的秘密”主题版面,将幼儿的调查结果按照造窝形式的不同进行重组,装订成册,供幼儿翻阅。教师还将几种不同记录形式的调查表单独列出,引导幼儿观察树状图、发散图、列表式、步骤图等不同记录方法,拓宽幼儿的表征思维。

2.有效链接集中教育活动

调查结果呈现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点,是教师设计生成性集中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我们能够从一份份调查结果中大致判断幼儿对调查问题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存在理解误区,对什么问题最感兴趣等。比如,在“鸟窝是怎么做成的”调查活动中,通过整理、分析调查结果,笔者发现幼儿主要探索了燕子、织布鸟、人工木质鸟窝的建造方式,可见,关于鸟类的造窝方式,幼儿的探索范围较窄。于是,笔者生成了“鸟儿造窝的秘密”集中教育活动,以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为活动导入,引出啄木鸟、棕灶鸟、火鸡等更多不同鸟类的其他造窝方式,结合不同难度的记录表帮助幼儿了解鸟类造窝使用的材料及造窝技法,使幼儿更深刻理解鸟类造窝的智慧。

(五)编织调查关系网,拓展调查深度与广度

实践发现,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调查活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本次调查内容可能是上一个调查活动派生出来的新问题,也可能是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新困惑。比如,在“鸟窝”主题活动中,班级先后开展了“鸟窝是怎么做的”“鸟窝开口朝上不怕淋雨吗”“小鸟爱吃什么”“鸟类的天敌是谁”“小鸟是怎么吃食物的”“小鸟的爪子是怎么抓东西的”等多次调查活动,调查问题随着做鸟窝、制作喂鸟器等相关活动的开展不断衍生出新问题,由鸟窝逐步聚焦鸟类的生活习性,调查由浅入深,调查线索纵横交错,共同织出一张鸟类秘密的网,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每一次调查活动,教师都应和幼儿共同解读调查结果,协助幼儿梳理出新的调查思路,生发出更多有意义的调查活动。

(六)巧用家长资源,提高调查活动的专业性

家长来自各个学科领域,他们本身就是丰富的幼儿STREAM资源。而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有限,单靠一个人获取资讯的途径较少、思路较窄。面对同一个调查问题,不同家长会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通过不同的软件、平台进行搜索,他们与幼儿共同搜集的资讯是海量的。此外,有的工程活动具有较强的领域专业性,需要获取专业支持,而有的家长就是此类资源最佳提供者。比如,在建造闽南红砖燕尾屋的活动中,笔者遇到了水泥如何混合、墙体如何堆砌的专业问题,这些问题通过网络查询虽然部分能够得到解决,但是却没办法实时解决幼儿不断冒出的疑惑。为此,班级中某在房地产行业工作的家长就邀请了在工地上施工的工人来幼儿园指导幼儿进行水泥搅拌、墙体堆砌。幼儿拿着记录板、照相机,提前备好的采访问题,与工人进行了热烈的交谈。这样的调查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与专业技术零距离接触的绝佳机会。可见,家长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STREAM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重视调查活动在STREAM活动中的重要性,正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刻关注优化调查表的设计,丰富调查形式,搭建有效的分享平台,促进交流,引导幼儿及时对调查资讯进行加工与分析,多维度运用调查结果,同时关注调查活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巧用家长资源,为STREAM活动的开展赋予更多可能。

猜你喜欢
鸟窝调查结果调查表
做在大胡子里的鸟窝
鸟窝
芷江西路社区助老志愿者居家护理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
读者调查表
读者调查表
读者调查表
鸟窝
最新中国肛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