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兰
思辨能力即思考辨析能力,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当前事物的情况、类别和事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学习方面看,思辨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所学内容并灵活运用,还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和准确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思辨能力的养成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可利用新时代课堂教学的优势,营造一种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对学习内容保持批判性眼光。思辨读写便是如此,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思考,积极且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思辨读写能够将课文中的思辨元素充分发挥出来,或赋予课文思辨元素,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索,从而培养其形成辩证思维,建立良好的语文专业素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从理解和交流两方面作为切入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较为困难,要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对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进行翻译,从而有效理解课文内容。文言文中,单独的字会具有多种含义,需要学生对上下文进行阅读和理解,才能够得出更符合句子语境的含义。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部分情况下,单字的含义与学生常用的含义会发生分歧,若学生依照经验或习惯直接进行翻译,很容易让句子产生歧义。因此,带着质疑的思想进行阅读理解,能够减少“理所应当”带来的错误,更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积累。而表达与交流,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举一反三和案例论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交流的搭建,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不干涉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其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让学生用辨证和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如开展辩论赛、进行演说等方式,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口语论述,并组织自己的语言对错误观点进行反驳,能够形成良好的辩证思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所提出的具有时代性特点的观点,但人真的一定要活在忧患当中吗?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观点产生怀疑,如这一观点是否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是否适合当前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们,让学生展开联想举一反三,并收集相关的材料进行观点论证,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思考,采用理论依据较强的观点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碰撞出思辨的火花,从而推进质疑课堂的形成。
辩证分析是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反对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教师可挖掘教材中存在的思辨因子,引导学生从全面的角度看问题,培养辩证分析思维。
例如,在进行《咏雪》的教学时,教师可进行与雪有关的诗词展示,并结合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对《咏雪》中的“雪”与其他诗词中的雪有何差别进行思考,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挖掘文章中与辩证分析有关的内容,《咏雪》一文篇幅较短,使得学生较容易理解,以这篇文章作为辩证分析法教学的案例也更容易上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对兄妹二人的应答进行描述,学生对内容进行对比,最终认为谢道韫的形容更胜一筹。辩证分析要求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对文本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思辨元素。第一点在于优化教学中的比较,谢道韫所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偏向主观感受,而谢朗所说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则更偏向客观描述,教师应当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对文章进行辨析。虽然文章认为谢道韫的说法更加巧妙,但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辩证分析教学的优势,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相互辩论,证明不同说法所体现出的相关因素对人思维的影响,为自己的观点提供理论依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咏雪》一文可挖掘出四个思辨因子。第一个思辨因子在于对文本的分析,思辨活动需要基于文本开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究后提出观点,文章作者明显更加赞同谢道韫的说法。第二个思辨因子在于两种不同回答中透露出的性别差异,文中应答者为兄妹,两者的性格差异会影响其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本文展现出男性看事物更理性,女性看事物更感性的一面。第三个思辨因子在于不同回答所展现出的性格差异,独立的人性格并不相同,这也使得在面对开放性题目时,其回答各不相同。文章也是如此,兄妹两人不同的性格使得他们的回答不同,教师可展开思辨活动,让学生利用辩证分析法分析性格差异与其应答结果的关联。第四个思辨因子在于家教,家教的差异也会使回答结果不同,这主要受到个人素质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素质,个人素质的高低也会在应答中反映出来。针对这四个思辨因子,教师可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
学习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展现出学生优秀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
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且具有反思性的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思维倾向。现代教学,尤其是高等教育,应当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事物,找出不同,丰富对事物的认知。
作者的思想是小说的灵魂,传统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小说深入探索的不足,会使得学生的感受不再深刻,让小说空有灵魂没有依靠,最终失去其根本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脱离标准答案的束缚,用自身的眼光和想法去看文章,即用批判性的眼光看问题。例如,在《故乡》中,有的学生认为闰土最终不堪生活的重负变成一个狡猾自私的小偷,与主角再无关系。这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反驳,如闰土只是从原本的活泼好动且眼睛有光,变得成熟内敛,文章中并无其他内容说明闰土变得狡猾自私,不能将其污蔑成小偷。这时持有不同观点的两组学生就会进行辩论,《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有作者儿时的印象,闰土在作者家中的所作所为以及杨二嫂带有主观情绪的说法,使得两组学生主要会对杨二嫂的说辞是否可信展开辩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两组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人物性格理解的角度不同,使得其所表现出的形象不同,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起始阶段,还需要让学生对观点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找到支撑自身观点的理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解惑,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提出疑问后会立刻解答,使得学生获取答案的过程过于简单,久而久之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细致分析。仍以上面两组学生的观点为例,支持闰土的学生被分为1组,认同杨二嫂的学生被分为2组。1组学生认为,闰土能够被主角予以重任,说明他值得信任。2组学生认为,闰土贫穷是事实,且由于其与主角关系好,才产生更强烈的自尊心,最终选择将盘子藏起,在回家时一同拉走。1组学生反驳时会以文章中闰土对供奉物品的尊敬态度,说明他并不会因为自尊心而丧失诚信。2组的学生以主角确实与闰土产生隔阂作为理由,认为闰土已不再是主角认识的那个正直守信的少年了。同时2组还会强调,正是因为主角与闰土的友谊,使得他没有拆穿闰土的行为,进一步烘托当时以闰土为代表的农民过着困苦的生活,只能茫然无助地在底层挣扎。学生在不断分析和提交“证据”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观点变得更加可信,在独立思考、细致分析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使得逻辑思维变得更加缜密。最后即便被对方的说法说服,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还可搜寻更多的资料、进行更多的交流以此丰富自己的观点,在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全新的感悟。
思维导图通过颜色、线条、图形将人们的认知以及解决问题和创新想象的思路、途径有序地表达出来,适合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三峡》为例,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对这一幅瑰丽的山水画发出赞叹。文章通过描写三峡的具体地貌,突出三峡的宏伟气势,再描写三峡伴随四季变化而产生变化的景象,让学生被文章吸引,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导图的中心点需要表现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因此在绘制思维导图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三峡特点进行分析,产生怀疑,例如,“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具体描写了哪些方面”“文章在描写自然景观的过程中为何没有按照四季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在学生进行阅读并归纳文章内容时,教师应当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对自己梳理的知识点查缺补漏,避免内容不完整。随后再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才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快速地完成思维导图,帮助其归纳知识点。教师还可将相同单元文章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例如,《与朱元思书》,分析两张思维导图中的异同。从内容上看,都是先写山再写水,这也符合汉语中“山水”的使用习惯,但由于描写的场景不同,所表现的“山”与“水”的特点也不同。从描写手法上看,由于两篇文章“山水”的特点不同,所使用的描写手法也不同。最后从情感上进行比较,都对国家的大好山河进行赞美,凸显自己的热爱。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让学生在接触到相同类型的文章后,能够更快速地进行知识点归纳和思维导图的绘制,降低了自主学习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在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创造力后,教师可选取《小石潭记》等文章片段进行课堂练习,缩短一定幅度的思考时间,加快学生的思考速度,从而提高思辨能力。思维导图能够表现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具体过程,帮助教师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加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元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教师在此领域不断探索和努力,才能够促进学生良好思辨能力的形成,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