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价值与路径

2022-03-04 05:11崔占龙
探求 2022年5期
关键词:纪念馆思政课教育资源

□崔占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如何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强调要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与有关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2]革命纪念馆的历史底蕴、历史信息、革命人物、艺术价值、核心精神共同构成了革命纪念馆的教育资源,是革命精神和红色资源的集中体现。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建设“大思政课”思路,探讨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实践价值和路径,力图为提升高校思政课质量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在思政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当前,学界对纪念馆与思政课的关系、革命纪念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学校思想政治课以红色为底色,加强党史资源的利用,充分体现了学校思想教育政治课教学的红色特征。[3](P22—26)有学者探讨了革命纪念馆在传承历史记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将其作为青少年革命教育的重要阵地。[4](P85—87)有学者对革命纪念馆进行个案研究,阐述实践路径的原则方法。[5]以上研究拓宽了将革命纪念馆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视野和深度。

近年党和国家重视发挥革命纪念馆的红色育人功能,要求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6]教育部发出通知,“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深挖教育系统红色资源‘鲜活教材’,增强课程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提高育人成效”。[7]“大思政课”是相对课堂思政课而言,主要以全时空领域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起贯通学校与社会的思政课,其目的在于用好用活各种资源,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育人效果。由于“大思政课”的概念提出时间尚短,学界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于“大思政课”视野下革命纪念馆与思政课关系的探讨、高校与革命纪念馆合作机制的构建等都是基于原则性阐释,对于为何要融合、为何能融合、科学路径如何构建等学理性阐释还不多。本文认为,革命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和高校思政课在价值取向、内容资源、实践路径等方面高度契合,是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前提。

(一)革命纪念馆教育功能与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取向一致

红色是革命纪念馆和高校思政课的底色。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资源丰富,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等社会教育功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革命纪念馆宣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共同价值取向。从国家政策而言,中央明确要求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服务思政教育。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有效利用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8]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要求发掘本地本校教育资源优势,“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深挖教育系统红色资源‘鲜活教材’,增强课程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提高育人成效”。[9]这些措施为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革命纪念馆社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互补

革命纪念馆作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是纪念我国近现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专题性博物馆。高校思政课教学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等。因此,革命纪念馆社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互补性强。从现实而言,各地革命纪念馆的红色资源为思政教育提供便利条件。以广东为例,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和先行地,广东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文物资源。据《广东省2021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统计,全省共有革命纪念馆41家,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馆等。[10]这些身边触手可及的“历史”,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融入思政课,引导大学生在可见、可知、可感的历史事实中提升认同感,在学生思想深处留下更为全面而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三)革命纪念馆社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互通

革命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其社会教育功能往往通过遗址、遗迹、遗物、图片等各种实物以感性方式呈现。高校思政课内容中包含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抽象,蕴含严密的历史逻辑和历史规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从具体实施而言,虽然两者侧重点不同,革命纪念馆社会教育突出感性教育,高校思政课强调理性教育,但在实践路径上互通互补,都是为了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思想育人、文化育人为核心的育人本质。

二、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价值

革命纪念馆是构建“大思政课”的重要阵地。笔者认为,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设“大课堂”,提升高校思政教学质量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1]现行思政课程体系中部分内容较为分散和抽象,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感不强。打通思政课堂界限,提升高校思政教学质量和水平迫在眉睫。

革命纪念馆蕴含丰富鲜活的教育资源。通过深入挖掘革命纪念馆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按照时间、主题、人物、事件等分类建立教育资源库。探讨每个教育资源所蕴藏的时代背景、历史脉络、发展趋势,分析其与思政课的具体结合点。根据每门思政课的不同教学要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能力,创新教学理念,将纪念馆教育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素材,丰富思政课内容,突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因此,通过将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体系融合,本质上是强化史论结合,实现以史育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12](P26)这有利于有效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教育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进行科学分析,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四个自信”,使思政课回答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搭建“大平台”,探索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新模式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革命纪念馆的珍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结晶,承载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是高校育人实践的宝贵资源。[13](P49—51)将革命纪念馆融入思政教育,搭建教学实践一体、方式方法灵活的思政“大平台”,有利于更好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是对思政课教学的新尝试,这不仅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亦有借鉴意义。

教学与实践紧密相连,实践是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实践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14]从目前高校管理机制上看,思政课教学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多由团委负责实施,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从教师观念来看,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还认识不到实践教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革命纪念馆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独特优势。因此,通过革命纪念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暑期社会考察、大学生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到思政课实践中,从社会的发展变迁到革命纪念馆的红色历史,都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对触动学生心灵发挥重要作用,这种“行走的思政课堂”有利于提升育人的成效。

运用网络媒体技术,创新融入的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14]高校思政课现有教学方法仍有不少改进空间。教师照本宣科,“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提不起学生学习的“胃口”,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只有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才能破除思政课“到课率”和“抬头率”的难题。革命纪念馆本身蕴含的丰富资源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提供了可能。通过运用VR、AR、全息互动投影等技术,借用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将纪念馆教育元素和网络资源打造成高校思政思政微课堂的鲜活素材,不断拓展思政育人途径。

(三)建好“大师资”,整合资源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5]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一大批博士的加入,马院人才队伍整体得到充实和提高。但也面临着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队伍参差不齐,个别教师的知识面窄、社会经验不足等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既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思政课教师提升素质和水平的努力方向。与革命纪念馆合作可打破校内外之间的人才壁垒,将纪念馆专业技术人员与思政教师互融互通,培养“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是充实建设高水平思政课队伍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思政教师队伍。

三、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通过分析革命纪念馆与高校思政课共同性,依据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笔者认为,应构建革命纪念馆与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科研、人才和保障四位一体的融合路径,建立起适合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帮助高校师生完成新的知识建构,增强思政课教育的整体功能。

(一)构建教学合作机制,提升协同育人成效

当前,高校普遍重视发挥革命纪念馆的红色育人功能,组织开展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活动,但在没有整体规划和教学设计的前提下,对很多学生而言这种参观犹如走马观花,达不到启智润心的效果。通过挖掘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使之更好融入思政教育,从而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其一,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纪念馆专家通过开设网络直播、走进高校思政课堂、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充分利用纪念馆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提升思政课的授课效果。其二,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梳理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此为基础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完善高校思政教学设计,编写适合高校的读本读物,研发数字化、可视化、互动化、智能化多媒体资源库。其三,思政课堂走进革命纪念馆。通过在革命纪念馆现场开设思政课、让学生担任义务讲解员等方式,宣传阐释红色文化,让大学生沉浸式感触丰富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从而使思政课更加“鲜活”。

(二)构建科研协作机制,提供深厚学理支撑

教学和科研是一个整体,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科研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才更有生命力,教学只要吸收采纳最新的科研成果才能蕴育金课。[16](P111—116)但目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教学和科研脱节现象,难以实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目标。因此,通过构建高校与革命纪念馆的科研协作机制,深度挖掘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的丰富内涵,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深厚的学理支撑,形成自身科研特色,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科研协作。其一,围绕重大事件和重点人物研究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结合思政课教学热点,以革命纪念馆珍藏档案或稀有文献为突破口,推动研究工作走深走实。其二,围绕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保护、管理、运用开展跨学科的研究。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共建思政课协同研究中心、红色文化特色智库,聚焦一批重大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奠定基础。其三,引领学生围绕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开展田野调查,撰写报告论文,从而在科学研究中对思政课有更深更透的认知。

(三)构建人才共享机制,建强师资队伍

建设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对于思政课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5]通过人才共享机制将革命纪念馆专业技术人员与思政教师互融互通,是充实建设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渠道,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其一,聘请革命纪念馆人才担任兼职思政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设专题思政课,开拓学生视野,活跃思政课氛围。其二,选派优秀思政教师通过参与整理研究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用心体悟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突出品格,将之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宝贵资源和提升自身修养的精神动力,通过交流切磋、实践体悟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开拓思路视野,更好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四)构建运行保障机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革命纪念馆与高校虽都是教育文化事业单位,但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建立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保障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完善领导工作机制。成立由校馆领导和骨干组成的领导机构,负责统筹策划革命纪念馆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可操作性的技术路线图,抽调各方专业人员负责具体实施推进,提供充足的资金经费、场地保障,制定相关制度政策,确保在组织领导、政策制度、经费场地等方面畅通无阻。其二,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就双方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沟通,在交流中寻求最佳的方案,从而不断提升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成效和水平。其三,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评选优秀教案、设立开放或委托课题等方式,吸引校馆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思政课改革的教学科研项目。通过评选优秀讲解员、优秀调查报告等方式,激励高校大学生参与革命纪念馆的社会实践活动。将革命纪念馆和学校的主要参与人和重要成果纳入双方表彰范畴,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等,促进校馆双方人才参与革命纪念馆教育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工作的创造性。其四,健全监督机制。设立由校馆领导专家组成的监督委员会,负责对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和成效进行全程监督,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组织教学督导通过随机抽查、课堂听课、师生访谈等方式进行日常监督,确保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通过教学、科研、人才和运行保障机制,构筑起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科学路径,共同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是思政教师的首要任务。通过推动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深度融入高校每一门思政课,充实思政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进而构建“大思政”格局,使学生在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事件呈现中有更加立体而生动的感悟,从而增强思政课时效性和实效性,增强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以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优化社会和学校协同育人机制,这不仅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而且在理论上探索了思政课建设的新范式。

猜你喜欢
纪念馆思政课教育资源
萧军纪念馆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