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艳,靳泽宇
(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山西晋中 030619)
OBE理念作为工程教育的教育理念,能够应用于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之中,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统一。
OBE理念是指基于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结构和课程应该被视为手段而非目的。就其实施原则而言,首先要清楚聚焦,也即课程设计与教学要聚焦于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致力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和境界。其次要做到增加机会,要在时间和资源上保障每个学生都有达成学习成果的机会[1];再次要制定具有挑战性的执行标准,以鼓励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更有效的学习;最后是指反向设计,即以最终目标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提高教学的适切性。
OBE理念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发展场景具有统一性。OBE理念强调学生能力的发展,核心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实现,在学生发展的场景方面,是一种多变、相对松散的形态。而教师教育课程打破了原有的课程实施场景,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创新,也突出了课程体系最终要实现的效果,两者都强调结果导向。
第二,发展目标具有协同性。教师教育类课程强调以教师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导引,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OBE理念下的发展目标更注重培养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性。
第三,发展方式具有结构性。教师教育类课程越来越表现出全面性、灵活性的特点,在课程形态多样化的情境下,其课程的核心结构更加突出,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而OBE理念所强调的能力发展,实质上与这一部分内容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契合,即核心为突出知识与能力,形式上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要将课程预设的成果作为教学导向。OBE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成果导向,要求在教学目标之中能够体现出学习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强调知识层面的成果,还包括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基于此,OBE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应取得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的取得方式、学习成果的评价考核。OBE理念下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对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等要求,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细化,构建支撑结果达成的教学内容体系。当学生完成课程体系中课程的研学后,不仅丰富了学科知识,提升了专业能力,而且坚定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念,达成专业预期学习成果目标[2]。
其次,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中心。OBE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由此,OBE理念下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就要将“以学生为中心”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乐学、会学、会用,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在思考中学、在体验中学。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达成预期学习成果。
再次,要将课程模式的持续改进作为教学原则。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持续改进。OBE 理念下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活动开展的成效等均需要通过严格的评教、评学进行衡量;需要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标准建立完整的监测、反馈、诊断、调控和改进的“闭环”质量改进机制;需要根据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情分析,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过程各要素,为学生成功学习和提升专业教育质量提供保障,促进学生有效达成预期成果。
以成果为导向是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首先要确定总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逐层分解各类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考核标准,构建立体化的教学目标体系。第一步,分析支撑的专业预期学习成果的课程指标,确立教育目标的分类及层次[3-4];第二步,分解、细化课程支撑的目标,将其量化为可检测的预期学习成果指标点,明确本门课程教学要达成的目标要求;第三步,制定具体、明确并能有效检测课程目标达成度的指标体系。
以任务为驱动是指在确定了学生发展预期达成的成果之后,将成果目标进行细化,在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彼此联系、互相支撑的任务体系,通过这些任务的逐步完成驱动课程教学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以任务为驱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具体的支点,使知识教学的过程与实践教学的需要结合在了一起,提升了两者之间的融合性,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效能[5-8]。
以学生为导引是指形成了任务体系之后,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立足学生的成长来实现任务的高效完成。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新知识、解锁新技能;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学习精神,在学习和实践训练中不断成长与进步;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巩固已学的知识,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持续提升课程学习目标能力指标点的达成度,推进课程预期学习成果的质量达到顶峰。
以网络为载体是指教师要客观对待网络工具、新媒体技术,针对新媒体技术的特点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9-11]。通过将课堂、实践与网络有机结合,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联通,以多样态形式更直观、形象地呈现精心设计的学科知识内容,增强学习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针对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查漏补缺。以网络为载体的教学可以使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新时代下释放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增强其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以深度学习为纲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差异化学习、深度学习等需求来进行,打破以往学科知识的简单传递与讲授。在这一过程中,课程内容应该聚焦促进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工作成果,高效达成课程预期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现有可利用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挖掘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如录制AR教学视频、开发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等;甄选、利用如智慧树、爱课程、慕课等平台上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补充,为学生达成课程学习成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服务保障。
以实效提升为本是指在教学资源建立的过程中应该立足学习者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把教师教育教学的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教学资源中对教学规划和目标明确、清晰地跟进,实现学生参与课堂的效果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体而言,在教学资源的设计中,应该始终将课程实效性的提升作为出发点,以丰富的教学资源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全面地提升能力、有效地锻炼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开始前、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全过程中担负更多的责任,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不断协调和反馈,及时总结和反思,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构建学生负责、教师尽责的现代化教学体系,提高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以过程评价为主是指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评价要克服以往静态、僵化,以知识评价为主的状况,实现动态化、常态化的过程性评价方式[12-13]。由此,首先需要改变教学评价的观念,也即应该明白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就不止于知识或者考试,而是要培养学生运用适当原理、方法来认识、理解和评价各种教育现象与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学生能够学会创造性地利用理论知识深入分析和探索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创造和生产新的教育知识。这就需要充分探索多重标准的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教育问题意识的自觉性、敏感性及方法素养[14],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和改进等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