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上下联动设计

2022-03-04 05:08邓蜀阳
南方建筑 2022年2期
关键词:广场空间活动

邓蜀阳,王 怡

引言

《国家新型城镇化(2014-2020)》提出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率的指导思想。力求在统一规划、协调推进的原则下,统筹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完善中心区功能组合,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而合理利用浅层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中心区土地空间利用的重要方式[1]。

在目前浅层地下空间利用中,地下街入口是整合中心区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关键,国内外学者对其已有相应的研究。同济大学卢济威教授提出通过下沉广场、下沉中庭及下沉街增强城市地面与地下公共空间的联系,并对下沉街的出入口方式进行了详细论述[2]。许劼,王荻从功能转变、保护模式和垂直交通空间联系探讨地下建筑出入口与地上历史建筑的关系[3]。袁红等人借鉴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设计五要素构建地面上下“双层”城市,对出入口空间形式、形态及适应性设计进行探究[4]。唐由海、袁红提出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设计的关键在TOD模式导向下建立舒适的全步行系统、空间垂直发展[5]。庄宇、周玲娟从三个层次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由下至上的结构性,并提出目前地下空间设计较少回应使用者行为特点[7]。由此可知,地下街出入口已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空间形式[2-4]、TOD模式导向[5,6]、城市上下结构[7,8]等方面,少量涉及城市景观[9]、规划设计[10]、人性化[11]、空间导向[12]、意象认知[13]层面,缺乏从行为活动需求对不同类型出入口空间地上地下联动设计的探究,忽略了当前城市空间研究的热点,是以人的日常活动为微观视角考察城市空间“精细化”设计过程。因此,本文从人群行为需求视角对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上下联动进行探究。

城市中心广场是城市中心区中活动需求最丰富的空间,其地下街出入口是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联系地上广场与地下空间,承担着地上地下活动转换的重要职能。现有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存在着形态相似度高,未能因地制宜满足不同行为需求的问题,导致公众进入地下空间面临重重阻碍,而行为需求的满足是实现空间上下联动的关键。结合“上下联动”的内涵,通过观察行为活动需要,试图建立行为和空间环境的关联性。文章选取重庆和成都2个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入口空间作为案例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各类出入口空间类型、行为需求及现状问题,探究影响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上下联动的设计要素,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完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提升城市空间活力。

1 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上下联动

1.1 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

城市中心广场通常位于城市的心脏地带,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心,为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公共服务空间,而地下街的开发利用是完善城市中心广场区域功能的重要途径。出入口空间是地上地下活动转换的重要衔接空间,承担着满足上下联系过渡自然、安全易识等重要功能。本文研究的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指针对广场上独立设置的出入口,不包括附近商场进入地下街的出入口。

1.2 “上下联动”的内涵

“上下联动”是指人的行为由上到下、由下到上,在地上地下空间转换过渡满足行为活动需求的过程,强调地上地下空间场域的相互融合。此概念最早源于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在《社会学》中提出的互动模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以哈马贝思的交往互动理论为代表的思想;此外,Altman对于环境行为学理论提出了相互作用论和相互渗透论,认为人拥有期待、假定、改变环境性质的行为能力[14]。

在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研究中,“上下联动”的本质是以空间为主体,人的行为活动为客体,探究人如何更好通过出入口空间与地上广场、地下街发生相互作用的关系(图1)。因此,本文通过探究人的行为活动与空间环境的特征,试图建立人、行为和空间在不同情境下的关联互动。

图1 上下联动的内涵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样本

成渝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稠密、产业最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加强成渝地区——双子星城市相互交流、优势互补是西部地区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笔者选取了成都天府广场、重庆三峡广场2个城市中心广场作为本次调研对象。调研区域内包含天府广场10个、三峡广场18个,总计28个出入口,样本数量充足,形式多样,符合多数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的特点。天府广场地下街主要以服装售卖、文创商店和餐饮为主,三峡广场地下街主要以服装售卖、美容美甲等为主,有少量餐饮。

2.2 研究方法

本文从行为需求视角研究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上下联动,针对居民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后发现,公共活动通常具有“连锁反应”,多元化的活动类型可以有效的提高区域内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这种研究方式起源于行为地理学理论中的“行为空间”,是用来揭示“人—环境”关系的一种分析载体[15]。

从行为角度量化分析活动人群对环境的客观使用情况。首先对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行为活动及人群进行访谈初调研,总结活动人群特征及行为类型;然后观察场地内的入口空间环境行为,进行定时记录,采用现场计数法、地图标记法建立活动印迹地图、绘制活动人数曲线来分析空间及行为活动的整体概况,总结出入口空间类型;最后通过驻点观察法、拍照记录观察分析行为需求及空间特征,绘制空间—行为图示分析不同类型出入口空间,并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

3 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调研分析

3.1 出入口空间人群行为类型及特征分析

笔者于2020年5~6月、10月对样本场地进行实地调研,在全天活动观测后,统计出场地内地下街出入口活动使用人群比例中,青年及中年人群占88%,老年人和儿童较少(表1)。综合两个场地数据发现比例较高的活动类型主要是通行、休憩、驻足、玩手机、交谈、小孩玩耍等,而休憩和玩手机、驻足和拍照、购物和交谈这些行为多数重叠发生。因此,为了便于后文分析,根据场地内各行为活动强度,笔者将上述活动简化概括为四大类:快速通勤、慢速通行、休憩驻足、交流互动(表2)。

表1 使用人群比例

表2 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活动类型汇总表

3.2 出入口空间活动整体概况及类型总结

本文在2个调研场地内实时监测,绘制出市民活动印迹分层图和活动人数折返图,来直观地反映各个出入口空间活动人群分布轨迹情况、活动人数和频率,对城市中心广场地下商业入口空间上下联动现状进行比较分析(表3)。

表3 场地活动时间人数图和活动印迹地图

活动印迹地图将每个时段固定时间点的活动人群的位置进行标注,反映出人群在场地内的瞬时位置及活动范围。结合活动人数折线图,对比成都天府广场和重庆三峡广场发现:①重庆三峡广场整体活动人流总量较高。②两个中心广场出入口空间3A、3a的行为活动最为丰富。功能多元,空间形态均为下沉广场,但上下两层活力差异较大。③临街出入口1A-1f以过街通行为和购物通行为主要功能,但人群使用效率差异明显。④场地内只连接地下商业街出入口2A-2i以慢速通行、休憩驻足为主,同样存在不同出入口使用效率不同的现象。⑤轨道站点处出入口4a、4b主要以快速通行为主,人流量大,人群聚集显著,疏散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根据各出入口空间主要行为活动类型,笔者总结出道路边缘型、商业拓展型、复合中心型以及轨道延伸型四种出入口形式(表4)。由于两个场地内同一类型出入口使用现状差异性较大,要找出影响地下商业街出入口空间上下联动的设计因素,需要进一步对微观行为需求及空间特征进行分析。

表4 城市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类型

3.3 各类出入口空间行为需求与空间存在问题

通过活动时间人数折线图可知,中午及晚上两个时间段(11:00~13:00和18:00~20:00)是活动发生的高时段,因此笔者重点在该时段对多个出入口进行行为观察和人流量统计,分析人群在出入口空间的行为需求以及空间特征。

3.3.1 道路边缘型出入口空间

边缘道路型入口空间布局靠近城市道路,大多连接地下过街通道以及地下商业街,以快速通勤和慢速通行为主。将调研场地内该类型出入口进行归纳,整理出嵌入直连式、独立直连式、反向转折式、双向转折式4种空间模式。从图表5中可以看出,由于地下商业边缘过街型出入口空间中1d、1g、1c前序路径流线便捷,空间视线通透,因此使用效率较高。1A、1b开敞式空间外部造型简陋难以被行人发现,导致空间辩识性低;自动扶梯等公共设施配备不足,降低空间使用便捷性。1B、1C独凸式空间形态结合不锈钢材质屋顶导致空间前序空间通透性差,缺乏场景过渡转换;1a反向转折式空间视线可达性弱,导致空间安全感不足,上下空间缺乏视线交流。

表5 道路边缘型入口行为—空间分析

3.3.2 商业拓展型出入口空间

调研发现商业拓展型出入口分布在广场区域内部,仅承载通向地下商业空间内部的功能,主要以休闲驻足、慢速通行为主要行为。将场地内该类型出入口进行归纳,梳理出独凸直连式、反向转折式、开敞直连式3种空间模式。从图表6中分析得出,该类空间由于开发时间较早,整体呈单项开发,未充分结合周边商业功能,导致流线单一,通达联系性弱。2A、2B由于有自动扶梯提高便捷性,空间开敞视线通透,因此使用效率较高。2C、2h、2D、2f的反向转折式空间视线受阻,不仅阻碍了广场步行通行的连贯性,同时空间界面缺乏文化特色,难以形成相应的城市印象;地面形象风格不协调统一,吸引力不足。拥有大面积开敞空间的2E出入口,周边被景观草地围合,缺少与景观结合的公共设施。

表6 商业拓展型出入口行为—空间分析

3.3.3 复合中心型出入口空间

复合中心型出入口位于城市中心广场核心位置,以休闲驻足、互动交流为主要行为。结合图表7可知,由于下沉中庭结合地面层设计的广场台阶、缓冲平台等开敞空间,三峡广场空间地面层活力明显高于地下层,吸引力较强;而地下层空间界面封闭通透性差,视线受阻;空间缺乏功能主题、城市文化等特色标记,趣味性较低;空间缺乏多层立体化开发、无障碍设施导致中心空间通达性较弱,吸引力不足。相反,天府广场地下层活力明显高于地面层,中心下沉广场地下层空间视线通透,商业、轨道立体化设计便捷性强,地域文化元素明显,公共景观设施完善;但地面层入口周边缺乏公共休憩设施及多样绿化景观,导致地上仅能驻足停留,公众体验感性较差。

表7 复合中心型出入口行为—空间分析

3.3.4 轨道延伸型出入口空间

轨道延伸型出入口空间布局紧挨地铁,以快速通勤为主,人流量大,使用效率要求较高,该类空间行为需求要求设施便利、集散过渡。结合图表8发现,场地内该类出入口空间模式均为开敞转折式。但目前空间现状存在自动扶梯设施不足,导致只能满足单向上行或下行人流;空间局促容易拥堵,导致本应附加承载的地下商业功能存在性较弱,空间利用率不足。此外,由于高峰时期人流量较大,空间缺乏休憩转换、疏散集散广场等空间,易造成出入口拥堵,降低使用效率。

表8 轨道延伸型出入口行为—空间分析

3.4 小结

通过对城市中心广场地下商业街出入口空间行为活动探究,发现不同类型出入口空间的上下联动行为需求各有侧重,而目前出入口空间存在设计同质化、导向混乱使用率低、功能缺乏网络连接、空间缺乏文化吸引、安全感营造不足等问题,导致城市中心广场和地下街上下联系薄弱。通过整理各类出入口空间的具体问题,笔者将上下联动的设计要素归纳总结为形态组织、文化功能、通行效率与安全可达,以满足不同类型空间的功能侧重以及行为活动(表9)。好的上下联动空间的建立,是促进地下商业空间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为营造新的城市空间环境,提升城市中心广场地下商业街的区域整体活力。

表9 行为需求下的上下联动设计要素

4 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上下联动设计策略

基于前文对城市中心广场各类地下街出入口空间的分析发现,清晰易识、视线开阔是地下街入口空间的主要需求,此外还需要关注出入口空间的互动性和导向性。因此,本文从形态组织、文化功能、通行效率和安全可达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4.1 优化形态组织

空间形态组织层面的上下联动可以利用多样化的空间造型和网络立体开发理念进行协同设计。在道路边缘型出入口空间中,清晰易识是该类空间行为的主要需求之一。当空间不易识别时,可以利用设计多样独特的空间形态来吸引人群,譬如采用三角形、圆形、复合形态,或运用空间构架丰富空间层次,加强空间的识别性,同时激发进入过程的趣味性(图2)。中心复合型出入口空间宜采用下沉广场式,立体网络开发增强空间连接度,多层垂直形态具有多样性和通达性。梳理多项流线交叉,如休闲、交通流线人群的分层可见设计;增加地上地下入口空间与周边其他空间的连接性(图3)。休闲协同型出入口缺乏与周边公共空间、周边商业功能的联系,导致地下商业街通达性弱,吸引力不足。在保障标识导向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加强与周边建筑联系,提高市民的多元化选择性和空间通达性,降低地下的闭塞感(图4)。

图2 清晰易识的空间形态

图4 增设出入口连接度

4.2 引入文化功能

功能文化层面可以结合城市历史记忆以及互动景观设施等营造空间场所精神。经典的历史记忆是时代的烙印,保留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激励。例如,杨九路地下空间结合重庆100多年的工业发展历史背景,具有浓烈的穿越感和年代感。通过利用历史工业元素,创新界面独特性(图5)。中心复合型出入口空间结合下沉广场、转换平台设置不同功能区,在多元功能的融入下,舞台广场、景观互动雕塑等成为促进公众参与空间的良好媒介,提供多样性的功能场所,激发城市公共活动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图6)。通过不同互动装置产生的效果,给体验者视觉、听觉、触觉等带来新奇的知觉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休闲协同型出入口空间在尺度较大的台阶处增设休闲座椅,结合地下公共空间的柱廊设置圈椅,增强人群的参与性。

图5 杨家坪杨工业艺术走廊

图6 互动雕塑

4.3 提升通行效率

通行效率是反映地下出入口空间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可以从标识导向、路径流线以及无障碍设施进行优化完善。过街边缘型出入口空间承载过街及地下商业双重功能,将入口标识设置在显眼位置,易于发现;对引路路标和广告宣传标识进行区分,避免信息的混杂;注意标识规范统一,可以增强标识系统的理解和接受(图7)。应对设计前序景观小广场的过街边缘型出入口空间的便捷性需求,优化组织前序交通流线,需要考虑合理的多向路径流线,确保满足不同方向的人群能最快捷的到达该出入口空间,同时保留绿色景观带给人们的舒适亲切感(图8)。在出入口空间中,无障碍设计的考虑是实现行为便捷性的重要保障。拉着行李箱的旅客、推着婴儿车或自行车的人、踩着滑板/滑板车的人、推着手推车的快递送递员,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考虑。通过增加自动扶梯的数量,保证上行和下行的同步性,同时,针对扶手、坡道的设计也可以满足该类人群的行为需求。

图7 标识导向

图8 入口前序路径曲折优化

4.4 保障安全可达

出入口空间需要满足场所安全、视线可达,视线开阔可以提升空间安全感,从增加空间通透性、优化过渡转换空间进行完善。中心复合型出入口的下沉广场结合中庭、玻璃天窗、天井等设计手法,增强出入口空间开敞度,形成空间上的间接融合。运用格栅、玻璃等透明材质,引入地上空间自然光、地上景观等,有效的缓解地下公共空间带来的封闭感(图9)。交通延伸型出入口空间人流量大,需要缓冲平台、集散小广场作为人群休憩等待、停留驻足空间。结合绿化景观,公共设施等围合空间可以有效的组织人流,塑造行为发生过渡地带,给人一定的缓冲感。满足瞬时安全疏散行为需求,提高空间安全性(图10)。采用透明材质的屋顶材料,引入自然光,保留空间边界围合感。人群视线缓慢从地上进入地下,营造过渡转换的氛围,可以极大的缓解行为活动过程中的不安全感(图11)。

图9 结合天窗视线开阔

图10 疏散缓冲空间优化

图11 光线引入,自然过渡

结语

研究城市中心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上下联动,可以提升城市中心区的空间环境品质,促进地上地下空间互补完善,激发城市中心区整体活力。文章基于分析上下联动的本质,探究满足人群在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的行为活动,通过对成都天府广场和重庆三峡广场的调研,分析出入口空间类型的行为需求和现状特征,总结出提升上下联动的空间设计要素包括形态组织、文化功能、通行效率和安全可达,并结合设计要素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图、表来源

图2:https://www.gooood.cn/renovation-of-metrooostlijn-station-by-group-a.htm;

图3: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分会公众号;

图5:作者拍摄;

图6:http://arting365.com/articles/290991/%E9%BB%98%E7%89%A1--Todd-Robinson-and-UAP;

图7:https://machi-ga.com/40_fukuoka/fukuoka-chuofukuokatenjinst.html。

表1~8,图1、4、8~11: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广场空间活动
布鲁塞尔大广场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空间是什么?
在广场上玩
创享空间
广场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