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住区宅间环境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研究*
——以大连为例

2022-03-04 05:07滕敏伶任欣欣
南方建筑 2022年2期
关键词:住区要素老年人

索 健,仲 文,滕敏伶,任欣欣

1 研究背景

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大连作为东北沿海重要城市,全市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0.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6.8%,是全国老龄化严重的城市之一。有调查发现大连市部分既有住区老龄人口约占1/3。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既有住区的环境品质提升工作,并针对老龄化问题提出“9073”的养老模型,即97%的老年人依托住区环境及其服务体系来解决养老需求。新冠病疫情爆发后,人们对住区环境的适老化健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研究表明,合理的住区环境要素配置对老年人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1-6]。国外学者如Carlson等人[7]提出邻里美学、活动设施、无障碍设计、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等因素都对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意愿产生良好影响;Kemperman[8]发现绿化可接近度以及绿色感知率可以促进老年人的邻里交往;宋彦和李青等人对住区建成环境要素进行归纳排序,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影响老年人户外活动的环境要素[9]。上述研究为既有住区环境适老化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现有相关研究中,对既有住区宅间环境的适老品质尚缺乏讨论。

因此,为了促进既有住区宅间环境空间适老品质提升,满足老年人群对环境的品质诉求,研究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宅间环境品质现状主观评价、宅间活动偏好以及活动规律等进行分析,探讨既有住区宅间环境空间品质要素对老年人群活动的影响。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进行主客观数据统计分析。首先,通过对大连市内四区既有住区调研,根据不同区位和环境地理特征,对既有住区进行类型化处理(表1)。同时,观察并记录典型样本中老年人宅间活动特征与规律;并借助多种手段提取宅间环境空间的客观评价指标,包括活动设施、休息座椅、晾晒设施、无障碍设施、道路铺地、活动空间、照明设施、环境卫生、风环境、日照、声环境、绿视率、绿地率、开阔度、宅间空间尺度等环境指标作为自变量,将主观评价均值作为因变量构建皮尔逊相关性模型;其次,借助逐步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究宅间环境品质要素对老年人宅间活动的时长、活动频率以及活动类型的影响关系。最后,结合宅间活动规律及日照和风环境适宜的叠加优良区域,对宅间环境品质提升提出建议。

表1 大连市既有住区四种典型住区类型

2.2 宅间环境类型选取

由于大连地区属于丘陵地带,平地型住区数量不多,各种坡地型住区占绝大部分。因此研究将大连市内典型住区根据地理特征分为平地、平缓谷地、缓坡地(0.3≤H≤1.5m)、陡坡地(H>1.5m)四种类型(H为宅间场地内高差)(表2),并将研究聚焦于住区的宅间空间环境,按照宅间竖向界面特征(界面包括住宅立面和高于1.5m的挡墙)的不同又可细分为18小类,形成具有典型性特征的宅间空间类型。其中样本P-2,H-10,D-16占比62.3%,其他类型占比37.7%。因此,在前期对老年人行为轨迹观察调研中,选择3个占比最大的典型宅间作为研究样本。

表2 宅间空间类型归纳

2.3 对老年人群选取

在18个宅间样本中,随机选取60岁以上老年人、正在进行宅间活动的老年人进行访问。参与访问的老年人(平均年龄71.3岁,男性116名,女性245名),均满足健康且有行为能力的标准。对其性别、年龄、居住时间及类型、活动时间及时长、活动频次、季节偏好以及宅间环境现状总体评价等进行收集。

2.4 研究内容

(1)行为观察。选取两个晴朗日对3个典型样本宅间空间老年人的数量、分布、活动类型每隔1h进行一次记录,通过行为标记的方法,发现老年人的基本活动类型数、活动时长和活动频率范围区间,为合理设置问卷中时长、频率、活动类型选项提供依据。

(2)问卷调研及访谈。调研在2021年4~5月进行,共发放问卷365份,回收有效样本361份,达到样本量要求。

(3)客观数据采集。对大连市4个典型既有住区的18个宅间样本通过实地测量、软件模拟、定性分析等方型获取宅间要素的客观评价结果。

客观数据指标中,风环境要素的采集使用了Ecotect的winair插件,对18个宅间样本分别进行春季、秋季主导风向风环境模拟,选取现有研究中认为舒适的≤3.3m/s的风速区域进行叠加。日照指标采用类似方法,通过模拟选取宅间样本中日照平均时数大于2h的区域,最后与优势风速区域进行叠加,可以得到宅间优良区域。绿视率指标值的获取通过Segmentation图像语义分割软件自动对宅间图像进行分析,图像的采集在植物最茂盛的6月份进行,测量使用同一广角相机,焦距设置为24mm,选择离地面1.5m人眼高度作为相机拍摄水平高度,站在宅间一侧道路的中心线上,垂直于宅间方向进行拍照。

3 环境影响因素选取

住区环境品质特征主要由功能性、舒适性和场所性[10]三个维度构成。研究基于这三个维度对老年人宅间活动适应性影响因素进行选取。为保证影响因素的合理性,首先,通过文献综述[11-16],初步筛选出现频率较高的影响因素。其次,参照最新修订的《老旧城市住区环境更新技术规程》[17]中列举的环境更新项目进行要素的归类:与功能性品质要素密切相关的有场地、慢行系统、机动车交通、停车设施四个方面;与舒适性品质相关的内容包括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三方面,考虑大连特殊地理环境(大连市全年平均风速都在4m/s以上,热环境问题不突出)以及样本类型,用风环境替代热环境;而与场所性品质要素密切相关的内容有色彩与材质、标识、公共空间、绿化种植、景观水体五个方面。最后,通过调查1980~2000年代间建造的既有住区宅间环境现状,补充住区环境改造的问题靶点[18],剔除量化困难和不属于宅间环境维度下的项目,最终确定14项环境要素作为调研内容(表3)。

表3 环境影响要素及量化指标

4 老年人宅间活动调研

研究分别选取5月~6月两个晴朗日对3个宅间样本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隔1h行为轨迹进行一次记录,并将两日的行为轨迹叠加(图1)。观察发现,宅间活动的老年人多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由于老人活动能力受限,倾向于选择离家较近的宅间活动,活动时间多集中在上午和下午。综合3个宅间样本来看,上午10:00-11:00am、下午15:00-17:00pm两个时间段活动的老年人数最多(表4)。

表4 宅间使用人数(两个晴朗日叠加)

图1 老年人晴朗日宅间活动分布图(重叠两日数据 8:00-18:00)

4.1 宅间老年人群活动规律分析

受访老年人年龄均在60岁以上,分析看出(图2),约1/3的老人对出行季节无特殊偏好;出行时间多集中在白天时段;但超过半数老人偏好春季和秋季外出活动,且一周至少有7次以上外出活动;仅有10%的老年人会因身体或家务等原因出行1~2次;出行时长方面,选择1~2h和2~3h的老年人占大多数;老年人最偏爱的宅间活动类型前三位依次是散步、交往闲聊、静坐。

图2 老年人宅间活动规律

4.2 不同宅间类型下的老年人行为约束差异

对比不同宅间类型下老年人行为约束差异发现,平地(谷地)型宅间活动场地较宽敞集中,活动设施、座椅等相对齐全,活动类型最多样,持续活动时长最长;但植物种类单一,绿化稀少,部分居民有种植活动(图3);缓坡型宅间内部高差较多,可活动场地狭小分散,设施缺乏,出现自携带坐具的静坐行为;陡坡型宅间活动空间狭小,老年人持续活动时长及类型数均值均为三类宅间中最低。依据不同宅间总体评价的分析结果显示,平地(含谷地)型影响要素中低于宅间总体评价的有7项,缓坡型和陡坡型影响要素中低于宅间总体评价的都有9项(图4)。

图3 不同类型宅间老年人活动约束特征比较

图4 不同地形宅间样本影响要素评价雷达图

以下对18个典型宅间空间样本进行品质要素客观数据采集,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环境品质要素同老年人主观评价和活动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5 结果分析

调查研究采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计算Cronbach's Alpha的系数为0.762,在0.7~0.8之间,说明该问卷信度十分可靠。通过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得出KMO值为0.637大于0.6,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为0.000,小于0.05,表明此次问卷设计的量表及数据是有效的,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

5.1 被访者单因素Anova分析

问卷调研人群构成情况上(图5),不同人群对宅间环境的总体评价基本保持积极,都在4(一般)以上,利用单因素Anova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居住类型以及居住时间的老年居住者对宅间总体评价的不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在70~79岁的老年人对宅间环境评价相对较高,60~69岁和80岁以上老年人评价相近(图6);居住时间上,居住1~2年和居住10年以上的老人评价相对较高,而居住3~5年的老人评价是最低的,均分只有3.9。另外,从P值(P=0.041≤0.05)可以看出,性别的不同对老年人的宅间评价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男性对宅间环境的总体评价明显高于女性。

图5 住区老年人基本情况

图6 不同人群与宅间总体评价的单因素ANOVA分析

5.2 环境品质要素与宅间主观评价的关系

对于环境品质要素的客观评价主要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了便于指标的量化分析,研究中将景观绿化要素细分为了绿视率、绿地率两项。绿地率是衡量小区绿化质量的基本评价指标;绿视率是一种对三维空间中可视绿色的定量表达,近年来很多学者利用绿视率来评价城市的公共空间以及街道空间[19,20]的绿化水平。将两个指标一起作为衡量景观绿化品质优劣的标准更加科学。因此,研究在对环境品质要素的定量评价阶段共有15项客观评价指标。为便于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原有数据通过最大值化法进行了无量纲化法处理。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发现15项客观评价指标与老年人主观宅间评价均值之间的关系;然后探究客观品质要素变量对老年人实际在宅间活动规律的影响关系。从中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同与差异性。回归分析的共线性检验结果中,所有自变量间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均<5,自变量间的共线性影响较小,可不予考虑。

表5,图7结果显示,在15项客观评估变量中,休息座椅、日照、活动空间、绿视率显著提高老年人对宅间总体评价,可以解释83.4%的宅间总体评价(R^2=0.834)。影响作用大小依次是休息设施(β=0.502,P=0.001)、日照(β=0.434,P=0.007)、活动空间(β=0.418,P=0.009)、绿 视 率(β=0.318,P=0.009)。而 活动空间、日照与宅间评价均值的关系,分别是中等面积(100~300m2)和40%~70%优势日照占比评价较低,但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变量数值的增大,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对宅间的总体评价。宅间总体评价Y和三个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多元回归方程表示:Y=2.782+0.067*休息座椅+0.009*日照+0.001*活动空间+0.014*绿视率。

图7 宅间环境品质得分和总体评价均值

表5 宅间总体评价的逐步回归分析

5.3 环境品质要素与老年人活动规律的关系

将15项宅间品质客观指标与老年人在宅间的活动时长、活动类型数、活动频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6),对相关环境因素进行以下分析:

表6 老年人宅间活动规律的逐步回归分析

(1)老年人活动时长。对老年人宅间活动时长影响显著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日照(β=0.660,P=0.000)、休息座椅(β=0.637,P=0.000)、声环境(β=0.301,P=0.023)。这三个变量一起解释了78.7%的活动时长特征。宅间舒适性品质改善及设计合理的休息设施,能够有效延长老年人的宅间活动时间。部分住区中,座椅破损、设计不合理、数量不足或缺失,以及住栋规划导致日照、风环境较差等问题,都可能是造成老年人在宅间活动时间有限的原因。

(2)老年人活动频率。对老年人宅间活动频率影响显著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绿视率(β=0.598,P=0.005)、活动空间(β=0.503,P=0.014)。这两项变量都属于场所性品质要素,解释了46.1%的活动频率特点。可以看出,良好的绿色视觉感知及较大的活动场地都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宅间活动的意愿。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单纯绿视率的提升并不一定能提升老年人对宅间景观绿化的评价,杂乱无章缺乏管理的绿化反而会降低老年人与植物的交互性,并带来环境卫生问题。

(3)老年人活动类型。老年人的活动类型受多种环境品质要素影响,影响显著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宅间空间尺度(β=0.538,P=0.000)、照明设施(β=0.504,P=0.000)、无障碍设施(β=0.241,P=0.000)、活动空间(β=0.234,P=0.023)、活动与休闲设施(β=0.190,P=0.004)、风环境(β=0.172,P=0.007)、开阔度(β=-0.121,P=0.034)。这些变量一起解释了96.9%的活动类型数量特征。结果看出,场所性品质要素(宅间空间尺度与开阔度)对老年人活动类型的影响呈相反态势,即增加宅间空间尺度的同时减小空间开阔度可以增加老年人的活动类型的丰富度;照明设施、无障碍设施、活动空间、活动与休闲设施等功能性品质要素为老年人开展不同性质的交往提供可能;此外,适宜的风环境可以促进老年人活动。

6 结论

对不同类型宅间环境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分析研究标表明,从功能性品质、舒适性品质、场所性三个维度提升环境要素品质,均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对宅间环境的总体评价,促进老年人利用宅间活动的水平,主要有以下结论及建议:

老年人的宅间活动受到不同类型宅间环境约束。平地(谷地)型宅间环境品质最适合老年人群日常活动;缓坡型次之,陡坡型最低。老年人对宅间环境品质的认可度与其活动意愿基本成正比。因此,环境品质改造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宅间环境条件约束展开,避免整齐划一的做法。

在适宜的日照和风环境叠加的优良区域,合理布置老年人的活动场地或散步路(表7)。平地(谷地)型宅间可分区适度划分,满足差异性活动需求。缓坡型充分利用宅间中常见的边角,围墙沿线等区域,创造围合感强的空间;陡坡型宅间结合高差处墙体做垂直绿化或涂鸦墙等,满足部分老年人精神层面需求。增加遮阳装置和冬季挡风装置,提升老年人宅间活动舒适度和时间。

表7 部分典型宅间日照与风的微气候优良区域

在宅间保留和养护好既有植物同时,可结合既有住宅立面、院落围墙、绿化装置等增加垂直绿化率,也可以为老年人自己增加适宜植物品种创造条件。

老年人活动类型数则受多维度要素影响,主要包括宅间空间尺度、照明设施、无障碍设施、活动空间、活动与休闲设施、风环境、开阔度。日照、休息座椅、声环境品质的提升能有效增加老年人在宅间的持续活动时长;绿视率、活动空间的增加促进老年人活动频率提升。此外,提升休息座椅、日照、活动空间、绿视率指标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对宅间的总体评价。创造安静温暖的宅间环境,不仅需要合理的空间划分和合理配置,也需要在管理层面避免住区的过度开放对宅间活动的干扰。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研究以大连市典型既有住区为例,对老年人群日常活动与宅间空间环境的影响关系进行剖析,初步得到以上结论。但因篇幅限制原因,没有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宅间空间约束下,不同活动能力老人所需环境品质要素组合,同时,对一些客观指标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既有住区宅间环境确实存在影响老年人心理、身体健康的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更重视融合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环境物理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参数化模拟等手段,科学地构建既有住区宅间环境人性化、个性化更新模型与方法。

图、表来源

本文图、表为作者仲文绘制。

猜你喜欢
住区要素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基于CPTED视角下的住区场地空间安全性研究
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浅析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