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星,杜华,吴卿,柳文红,景慧玲
(1.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16;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九四〇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慢性湿疹是皮肤科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病情易反复。本研究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观察止痛消炎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1.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19 年8 月就诊于我科门诊的65 例对称性的慢性湿疹患者,左侧下肢采用糠酸莫米松软膏(对照组),右侧下肢采用止痛消炎膏(试验组),其中男33 例,女32 例;年龄20~65 岁,平均(40.05±16.51)岁;病程3 个月~2.5 年,平均(1.7±1.1)年。
1.1.2 纳入标准 ①参照慢性湿疹诊断标准[1]对称性分布的慢性湿疹患者;②年龄20~65 岁;③签订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①研究前1 个月以内口服、外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组胺药物者;②患有其他皮肤病者;③患有高血压、高血糖、妊娠期、哺乳期、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
1.1.4 剔除标准 对本研究所外用的药物过敏而中途停止治疗的。
1.2 方法 对65 例对称性的慢性湿疹患者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左侧下肢采用糠酸莫米松软膏(对照组),取适量药膏涂抹于患处后用保鲜膜进行封包,每晚1 次,30 min/次;每周连续外用5 d,停2 d;右侧下肢采用止痛消炎膏(试验组),取适量药膏涂抹于患处后用保鲜膜进行封包,每晚1 次,30 min/次,每周连续外用5 d,停2 d;治疗周期为4 周[2]。
1.3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分别在治疗0 周、2、4 周进行指标评价;比较治疗前后2 组患者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角质层含水量(SCH)、湿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湿疹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
瘙痒评分为:0~3 分,0 分表示无瘙痒;1 分表示偶有轻度瘙痒不影响睡眠;2 分表示阵发性瘙痒,时重时轻,影响睡眠和工作;3 分表示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
皮损严重程度、皮损面积评价:分别记录红斑(E)、丘疹(I)、表皮剥脱(Ex)、苔癣化(L),皮损严重程度评分为0~3 分,无皮损(0 分)、轻度(1 分)、中度(2 分)、重度(3 分)。
面积计算方式:根据不同皮损处标记面积大小(以cm2为单位)。EASI 总分=E+Ex+I+L×面积×0.4。
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60%~89%;好转: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59%;无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19%。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皮肤屏障功能检测 本试验采用gpskin 检测仪,检测皮肤2 组患者TEWL、SCH、湿度。测试环境温度约(20~25 ℃),湿度约为50%,测试前15 min患者进入测试环境。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患者皮肤屏障指标比较 2 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 周TEW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4 周后,试验组TEWL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5,P<0.05),表明治疗4 周后试验组TEWL 改善优于对照组TEWL 的改善,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2 组患者TEWL 比较 (g/hm2,±s)
表1 治疗前后2 组患者TEWL 比较 (g/hm2,±s)
?
2 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 周SCH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4 周后,试验组SCH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4,P<0.05),表明治疗4 周后试验组SCH 改善优于对照组SCH 的改善,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 组患者SCH 比较 (%,±s)
表2 治疗前后2 组患者SCH 比较 (%,±s)
?
2 组患者在治疗前皮肤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周、4 周后,试验组皮肤湿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6,P<0.05),表明治疗2、4 周后试验组患者皮肤湿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皮肤湿度的改善,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2 组患者皮肤湿度比较 (%,±s)
表3 治疗前后2 组患者皮肤湿度比较 (%,±s)
?
2.2 治疗前后患者EASI、VAS 评分比较 2 组患者在治疗前EAS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周、4 周后,试验组EASI 评分比较差异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P<0.05,t=9.19,P<0.05),表明治疗2、4 周后试验组EASI 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EASI 评分的改善,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患者EASI 评分比较 (分,±s)
表4 治疗前后患者EASI 评分比较 (分,±s)
?
2 组患者在治疗前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周、4 周后,试验组VAS 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5、t=5.95,P<0.05),表明试验组2、4 周后试验组VAS 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VAS 评分的改善,见表5。
表5 治疗前后患者VAS 评分比较 (分,±s)
表5 治疗前后患者VAS 评分比较 (分,±s)
?
2.3 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4 周后,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9.23%,试验组的有效率为93.8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P<0.05),见表6。
表6 2 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2.4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 试验组有2 例患者出现皮损处皮肤红斑伴瘙痒,停药2 d 后症状消失,余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在治疗第0 周、4 周、8 周分别进行肝肾功能检测未见异常。
2.5 随访 试验结束12 周,对2 组患者进行随访,对照组中患者中有6 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9.2%,试验组中有1 例复发,复发率为1.5%。
糠酸莫米松乳膏是治疗慢性湿疹的常用激素类药物,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但长期使用易于引起毛囊炎、皮肤萎缩等并发症[3-4]。我院院内制剂止痛消炎膏在治疗多种炎症性皮肤病上临床疗效肯定,该方是我院国家级名老中医指导老师姜树荆教授的临床名方,由浙贝母200 g、白芷50 g、木香30 g、大黄35 g、薄荷20 g、樟脑20 g、凡士林100 g 等组成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作用。方中浙贝母有抗炎、消肿作用,白芷、木香、大黄进一步加强浙贝母抗炎作用。白芷中的挥发油有抗过敏、抗氧化、抗炎作用,同时挥发油还可以减少IgE 的产生,进而改善过敏体质[5]。木香[6]其有效成分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γ(IFN-γ)等致炎性因子有抑制作用。大黄中大黄素可经由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途径抑制TNF-α、IL-6、IL-1β 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表达,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炎性反应[7-9]。薄荷[10]中的薄荷油有清凉止痒薄荷油外用,能麻醉神经末梢,能刺激皮肤的冷感受器而产生冷感,从而阻断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薄荷脑和樟脑[11]二者合用,促渗效果有一定的提高。此外凡士林[12]作为油剂有润滑保湿作用,可促进皮肤组织生长。
本研究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表明止痛消炎膏较糠酸莫米松可以快速改善湿疹患者瘙痒评分、EASI 评分且疗效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持续增强。皮肤生理检测结果显示:2 组患者皮肤生理功能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增强,治疗2 周后2 组患者TEWL、SCH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 周后结果表明起初二者疗效一致,但较长时间应用止痛消炎膏优于激素疗效。本研究2 组患者皮损湿度比较后结果显示:在第2 周时试验组患者皮损处皮肤湿度较对照组高,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持续湿度增强,表明止痛消炎膏可以通过抑制炎性介质合成与释放,减少皮肤因炎性反应带来的屏障损伤,减少皮肤经皮失水量保证表皮湿度,减少皮肤干燥,从而避免因干燥引起的搔抓而达到保护皮肤屏障功能目的,这与国外学者报道低湿度、低温度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普遍下降,增加了对机械应力的敏感性,增加皮肤湿度可降低皮肤对机械应力的敏感性相一致[13]。不良反应中,试验组仅有2 例患者出现皮肤红斑伴瘙痒,且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表明止痛消炎膏有良好的安全性,在随访中仅有1 例患者复发,表明止痛消炎膏有较低的复发率。治疗4 周后止痛消炎膏的有效率高于糠酸莫米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止痛消炎膏治疗慢性湿疹效果优于糠酸莫米松乳膏,能够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皮肤屏障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增加皮肤湿度可降低皮肤敏感性,较少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后期笔者将集中研究止痛消炎膏对血清炎性因子及相关蛋白干预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