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娟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深度学习的探究,“U型课堂”也随之产生,并将深度教学的理念融入其中,使课堂教学更加深度化,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在优秀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感受成功、获取自我发展的整个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U型课堂”的深度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促进学生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深度学习。
关键词:U型课堂选择课堂实践启示
当今社会,信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在课堂上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而不是单纯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通过学习,学生得到了什么?有没有达到能力的培养?有没有转化为终身必备的品质?在促进“深度学习”的“U型课堂”实践研究的课题的开展过程中,让我感受到“U型课堂”是为境遇而教、为理解而教、为反思而教。
一、“U型课堂”的选择
早期,许多学者就对认知心理领域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划分,他们认为学习是有深浅之分的,学习要由浅入深,可以理解为以下六个层次(见图1)。
图1六个由浅入深的层次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停留在了解或知道的层次,那么也就仅仅是对知识信息的感知,并没有理解文字下面所包含的意义,仅为浅层次的学习。深度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从浅层次学习到深层次学习的提升和推进。深层次学习更多地需要学习者能随着引导者进行问题的探究和创新,不仅仅是挖掘文字所包含的内容,还要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延伸、探索。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由于书本中的知识存在着不可逆的功能,无法直接对其进行传授,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需要在实践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还原和下沉、经历与探索、反思和上升等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正好像是一个“U型”的发展过程(见图2)。
图2“U型”的发展过程“U型课堂”由三段五环构成,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学、评、迁”五个环节,实现深度学习的“下沉还原、底部加工、上浮反思”三个阶段。
“U型课堂”是基于以价值观为引领的综合型课堂教学,基于真正情景的课堂教学,基于高品位和大众化问题的课堂教学,基于本专业内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课堂教学,基于思辨、微探索的课堂教学方式来促进我们实现对学生综合核心能力素养的培训和落实,以及高阶层次思维的发展。
二、“U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
以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节约和保护水资源”这节课为例,分析在课堂中如何落实“U型课堂”,实现深度学习。
(一)创设情境,还原经验,引入新课
如何导入水资源?教师可创造情境:“清晨起床,打开水龙头,发现停水了,整整停一天,接下来你的生活会……”请同学们描述自己这一天的生活。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中,很多学生通过想象都能感受到因停水带来的不便。不用教师过多地讲解,学生就能自己体会水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感触深刻。
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知识还原和下沉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教学过程进行得更加顺利。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一些让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环境,从而使得他们的情绪更加饱满,深入思考的自主性更高。
(二)感触现实,触底探究,推论特点
在探究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这一部分,教师先让学生结合日常的生活经验来说一说家乡的水资源是如何变化的。因为合肥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属于夏季多雨型,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可以给出答案。教师再出示长江宜昌水文站的径流量变化图,从图中学生可以直观地判断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变化特征:夏秋多,冬春少。接着,再展示鄱阳湖星子站在不同年份的景观图,学生一目了然,可以看出即使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年份水资源分布也是不同的。最后出示因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而带来旱涝灾害的视频,这份经历虽然大多数同学没有,但视频展示在眼前,还是很震撼的,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这一问题。随之,进入到如何配置水资源的学习中,依然是提供资料,由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措施,最后大多数同学给出了兴修水库这一措施。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这一问题的设置,同样是将学生引入情景,先让学生认识到,同一个地点,不同时间水资源分布不同。即使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同。这只是初步印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教师出示了长江和黄河在同一时间的景观图,非常直观,经验与知识又一次碰撞成功,空间分布特点呈现,影响也随之产生。相对时间分布的影响,空间分布影响更难探究。教师需要耐心引导,找好引导材料,以华北地区为例,给出径流量图和水资源分布图及缺水严重程度图,小组合作探究,得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这一问题。乘胜追击,提问学生如何合理配置?以“南水北调”为例,学生在观察南水北调三条输水线路的过程中,则会发现原来需要解决的是空间分布不均等问题,从而提出可以考虑不同流域进行调水。
初中地理“U型课堂”初探2022年1月中第2期(总第102期)这一环节为下沉触底环节,通过教师的“导”,推動学生的“学”,培养了广大中小学生的独立观察分析、善于发现社会问题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独立思维能力,以及相互协同和独立探究的创新精神。
(三)发现问题,反思上浮,情感升华
层层递进,层层引导。展示水资源现状图:短缺、分布不均、浪费、污染等,呼应开头创设的情境。此时,不需要太多的素材引导,学生就可以将其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感受到水资源短缺带来的种种危害,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情感油然而生,在生活中寻找解决方法,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三、“U型课堂”的启示
(一)开展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于促进“U型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的立场,教师在课堂中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要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参与到一种有思想、有感情、富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如果只是放手交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难以达到深层的思考,知识仍然是简单的符号,成为不了对学生自己有用的东西。
(二)落实有用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信息时代知识的来源途径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如果教学还只是以简单的信息“传递”、学生记忆为主,那么教师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教学也就没有价值了。因此,课堂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情,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用理解和观察替代对文字的死记硬背。正如郭华教授所说:“没有‘心动’,没有用‘心’何谈主动?何谈深度?”所以,活动要精心设计,能让学生“心动”,进而达到行动,此环节就是“U型课堂”触底环节。同时,活动的设计还需要有梯度,不要为了设计而设计。
(三)选择适合的课程,打造课堂的深度效果。
地理学科融合性较强,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U型课堂”这一深度教学模式。因此,在选择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为了选择而选择,强行套用模式,这样的课程将显得生硬,对学生的学习不利,反而无法达到课程原有的目标。
“U型课堂”有效促进了中小学生的深度探究和学习,让中小学生真正走向了自主学习,学会思考,直至实现自我的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和觉醒,并打下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