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道德与法律意识养成教学策略研究

2022-03-04 10:55刘颂杰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小学生

刘颂杰

摘要:小学作为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三观”的塑造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对道德与法律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小学生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快,在小学教育阶段加强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培养,能够为提升其道德水平和促进其知法、懂法、守法打下基础。通过多学科融合、活动室渗透以及课程思政的方法,牢牢占据道德与法律教育的阵地,在小学生脑海种下道德与法律的种子。

关键词:道德与法律小学教育依法治国教学策略

一、研究背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水平,培育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夯实人民群众遵守道德和知法守法的基础。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将来社会的支柱和各行业栋梁,对其进行道德与法律相关知识的教育,能够从根源上提升其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和价值理念处于形成初期,接受新知识、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强,在小学阶段进行道德与法律教育,既容易接受且效果很好。

在小学进行道德与法律知识教育,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学习新事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道德与法律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融于多学科之中,体现在课程思政之内,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全过程的融合式教学。

二、法律与道德教学现状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对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意识有重要作用。在当前小学教育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足够重视,教学条件不足,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反馈滞后,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导致学生道德水平提升和法律意识培养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小学生道德与法律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处境尴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重视不足

学校领导为了学校发展,会根据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标,在学校有限的资源上有所倾斜。分值较大的指标点会投入优秀的教师、良好的教学条件及能够快速改善该考核指标分值的各种资源。如“分数至上”时代,体育教师经常“生病”,其他科目占用体育课程时间。在素质教育盛行的当下,注重学生艺术培养。无论在“分数至上”时期,还是素质教育时代,道德与法律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师资力量不足

道德与法治多被看作一门副科,多是一些接近退休或者休病产假的老师授课,或是一些主课老师兼任。这样的人事安排,导致该科目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单调及课堂氛围乏味,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都没有真正重视该课程。

(三)家长支持不够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教育目标单一:升入一所好学校。目前升学主要还是由考试成绩决定。家长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孩子才艺,有通过特长生渠道而升入好学校的想法。由此使得家长对与升学无关的学习科目支持不够。

(四)学生动力不足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有贪玩的天性。在面对一门学校不重视、老师很敷衍、家长不催促、自己不喜欢的课程时,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可想而知。且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枯燥的教学过程,会加剧学生的排斥心理。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策略

为改善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价值观养成和人生观塑造,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理念提供支持和基础保障,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一)教育主管部门增加考核权重

道德与法治在小学教学中处于边缘学科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时,对该学科不予重视,甚至没有将其纳入考核体系。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进入考核体系的是能够量化考核的美术、体育、音乐、科学等学科,教育主管部门下文明确规定音体美等学科周课时。要改变道德与法治的边缘地位,关键是要改变考核体系。

(二)学校合理投入资源

学校是教学具体执行单位,要确保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实现为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服务的目的,合理的资源投入是基础。

首先,课时要得到保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要保证每周的基本课时,符合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增加课时。时间资源投入是改善道德与法治课程地位的第一步。只有教学时间充足,老师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其次,改善教学软硬件条件。学校创造条件,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外出培训,受訓教师返校后,将培训内容和感受以培训分享会的形式与全校教师分享,以促进全校教师对前沿动态的了解,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通过建设道德与法治活动室、道德与法治活动基地等形式,使教学形式多元化,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学目的。

最后,完善学校考核体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取得优异业绩和表现良好的教师,在考核、评奖评优中对其予以肯定,激发教师积极性。

(三)教师教学方式多元化

道德与法治是较为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单纯的课程教学枯燥且难以理解。针对学生特点,授课教师应积极利用学校软硬件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如利用学校机房开展信息化教学、微视频教学,利用学校的各类活动室开展特色教学。形式多样、直观感受强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直观的认识,加上授课教师恰当的讲解,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

小学生道德与法律意识养成教学策略研究2022年1月中第2期(总第102期)(四)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学生最为亲近的人。没有家长配合,学生就会有疑惑,甚至怀疑老师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的正确性。如教师在课堂教学生不要随地吐痰,要遵守交通法规等,并通过播放视频、讲解闯红灯的危害等,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是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随地吐痰或者闯红灯,学生就会质疑老师。由此可见,家长的配合对学生教育至关重要。

每学期的家长会,不仅是班主任的事,道德与法治老师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老师也要一起参加。考虑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性,教师要提醒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需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家长们的以身示范会将道德与法律种子深植学生心中。

道德与法律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意识,为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理念服务,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基础保障。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强化其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强化其爱国热情,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岳芯竹.浅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6).

\[2\]乔红旗.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育(文摘版):2017(12).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小学生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我是小学生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