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辉 孙思琦
【摘 要】 高管纵向兼任是大股东加强公司控制的重要手段,广泛存在于经济转型期间,研究其经济后果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高管纵向兼任对不同产权性质公司费用粘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高管纵向兼任与企业费用粘性呈负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仅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中;(2)当纵向兼任的高管为上市公司总经理而非董事长时,负相关关系更显著;(3)兼任距离较远时,高管纵向兼任与企业费用粘性为负相关关系,较近时无影响。研究为高管纵向兼任是否合理提供了经验支持,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公司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高管纵向兼任; 费用粘性; 产权性质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06-0019-08
一、引言
高管纵向兼任是指上市公司高管同时在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单位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有重要影响[ 1 ]。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派遣高管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增加了大股东由于权力过大进行掏空的可能性。因此,自1998年以来,证监会相继出台了“三分开”“五独立”等政策,对上市公司高管的兼职行为加以约束。但上市公司高管纵向兼任在我国资本市场较普遍,尤其是国企转制过程中,国资委会派遣集团高管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等重要职位。由此不禁让人深思高管纵向兼任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究竟会有正面抑或负面影响,其造成的经济后果又将如何?学术界对高管兼任的动机及经济后果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多是基于高管的横向兼任,对高管的纵向兼任研究较少。根据已有文献,Arnoldi等[ 2 ]研究发现当国有控股公司存在纵向兼任时,公司业绩和公司价值得到显著提升。这表明高管纵向兼任能够缓解股东与管理层的委托代理问题。虽然大股东派遣高管任职会加强对公司的控制,但在制度环境尚未完善的地区,大股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更易利用较大的控制权来谋取私利而损害公司价值[ 3 ]。此外,国内学者从会计信息质量、投资效率、智力资本等不同角度对高管纵向兼任的经济后果进行讨论,结论仍未统一[ 4-6 ]。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三去一降一补”等政策持续推进,但企业也面临严峻挑战,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费用控制作为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有重要影响。费用粘性是指企业单位业务量下降时费用降低幅度低于单位业务量上升时费用增加幅度,反映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费用粘性,由于所有者缺位、激励机制尚未完善等原因国有企业中尤为明显[ 7 ]。高管作为企业资源配置的参与者与执行者,其纵向兼任行为是否会改善企业的费用粘性,不同产权性质下影响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值得进一步探讨。
基于此,本文选取2008—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产权异质性下高管纵向兼任对企业费用粘性的作用效果,进一步考虑了兼任类型及兼任主体间距离差异的影响。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目前关于高管纵向兼任的经济后果研究较少,本文以费用粘性的视角研究高管的纵向兼任背景对上市公司费用管控的影响,丰富了相关研究。第二,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拓展企业费用粘性方面的研究。企业费用粘性与管理层的个人特征有很大的联系,本文研究高管的纵向兼任行为,扩充了高管异质性对费用粘性的相关研究。第三,本文研究发现,高管纵向兼任降低了企业的费用粘性,这一现象主要发生于非国有企业。这对政府及监管部门制定政策和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有一定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高管纵向兼任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
高管纵向兼任是指公司高管由大股东单位高管兼任。目前,学术界关于高管纵向兼任的经济后果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一部分学者认为,高管纵向兼任使大股东与企业建立更为直接的纵向联结,降低了股东与管理层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 4,6 ];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高管纵向兼任会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制度不完善、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大股东掏空企业动机增加,可能采取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高管兼任等方式强化对企业的控制,进而利用控制权和信息优势侵占小股东利益[ 1,3 ]。
(二)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费用粘性是成本习性的重要研究方向,与企业的经营效率密切相关。Anderson等[ 8 ]对美国1978—1998年的上市公司研究发现,企业费用变动随1%的销售收入增长而增长0.55%,随1%的销售收入下降却只下降0.35%。他将这种费用随业务变动而不对称变动的现象称为费用粘性。关于费用粘性影响因素主要有三种观点:调整成本、管理层预期以及管理层自利[ 9 ]。调整成本指企业由于建立长期契约关系等原因所导致的调整成本,管理层预期指企业在持续经营状态下管理层可能不会为了短期的经济波动而做出裁员、变卖资产等缩小业务规模的决定,管理层自利则与管理层能力及自利行为相关。目前,管理层自利是费用粘性成因的主流觀点。多数学者从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层个人特征出发探讨企业的费用粘性[ 10-13 ]。
企业的费用粘性不仅反映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是股东与管理层博弈的结果。虽然现有文献有提及公司治理以及管理层特征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但是鲜有学者研究股东与管理层关联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高管纵向兼任为切入点,探究股东与管理层关联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并根据产权性质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经验证据。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高管纵向兼任与费用粘性
已有研究依据代理理论和理性经济人假说认为管理层的代理问题会影响企业的费用粘性[ 12 ]。管理层是控制和使用企业经济资源的代理人,其个人目标与股东目标不尽一致。出于私有收益、职业声誉等动机,理性的管理层很可能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决策,如建造“帝国”、在职消费等,这势必影响企业的费用习性。当企业的业务量上升时,管理层尽量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费用支出,以尽可能掌握企业资源;当业务量下降时,为了避免自身地位和权益的损失,自利的管理层会选择不削减或较少削减资源。进一步研究发现,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缓解股东与管理层间的代理问题,降低企业的费用粘性[ 12-13 ]。因此,本文认为高管纵向兼任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的费用粘性产生影响。
首先,高管纵向兼任形成的激励机制有助于降低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委托代理理论中,股东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避免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行为,从而解决股东与管理层之间代理问题所导致的公司经营效率低下现象。在经营过程中,对名利的追求会促使管理层过度消耗企业资源,如享受更豪华的办公设施、聘用较多数量员工、支出更多非生产性费用(Williamson,1963),这将导致企业的费用支出与业务量水平无法及时匹配,业务量上升时费用的边际增长高于下降时费用的边际减少,费用粘性增加。有效的控制权激励将在一定程度满足管理层对权力和物质的需求,使管理层基本按所有者的要求决策(徐宁、徐向艺,2012)。在高管纵向兼任与费用粘性的关系中,所有者派员出任上市公司高管,形成增加高管控制权的隐性激励。当上市公司代理人拥有更高的控制权,且被赋予职位所享有的“在职消费”特权时,其更忠于上市公司的经济利益[ 14-15 ],与股东的委托代理成本更低。另外,组织身份认同理论认为,对员工组织身份的认同是员工行为发挥的重要内在激励机制,可以影响员工的组织行为和动机(张敏,2015)。组织身份的认同可以克服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决策认知和群体合作效率(张敏,2016)。纵向兼任身份使得这类高管人员与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的联系更为紧密。组织内多角色认知和权力赋予的内在激励下,高管对公司的归属感更强,更易在履职过程中形成利他动机,抑制建造商业“帝国”的自利动机,从而降低费用粘性。
其次,高管纵向兼任的监督机制有助于降低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已有文献普遍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代理问题的关键所在,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可以削弱管理层的私利能力,缓解代理问题。Eisenhardt(1989)指出,信息流链条的延伸会影响信息传递效率,当管理层级越多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性越高,代理问题越严重。管理层层级的减少有助于加强公司治理,降低代理成本(钱婷、武常崎,2016)。控股股东派员出任上市公司高管,缩短了企业的管理层级,同时也形成了大股东与上市公司间特殊的信息传递机制[ 4 ]。控股股东与兼任高管的密切互动使其对公司的经营活动信息掌握更加全面,更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纵向兼任实际上压缩了管理层自利的隐藏空间,增加了管理层构建“帝国”、在职消费的难度,使管理层私利导致的公司非生产性支出保持在较低水平。虽然有文献认为大股东可能为了利用高管转移上市公司资源会默许高管的自利行为(陈文强,2017),但在我国外部监管环境日趋严格的情形下,高管的私利行为受到约束,使得兼任身份承担的风险远小于积极作用。因此,高管纵向兼任的直接意义还体现在派员出任上市公司高管削弱高管打造商业“帝国”的能力,促使其做出利他的决策,从而降低企业的费用粘性。综上,提出假设:
H1:限定其他条件不变,存在高管纵向兼任的企业费用粘性更低。
(二)高管纵向兼任、产权性质与费用粘性
大量文献探讨了产权性质与费用粘性的关联,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本文认为不同产权性质下高管纵向兼任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不同。
首先,非国有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国有企业除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外,还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如为政策性负担。基于调整成本的观点,受政策性负担的约束,企业可能还需要承担就业、捐赠等其他目标,这些目标将牺牲企业利益,提高企业诸如人力资源的调整成本,使企业费用粘性更强[ 16 ]。同时,国有企业将是否承担政策性负担纳入国企高管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中,会促使高管的行为决策背离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17 ]。当业务量上升时,国企高管尽可能加大资源投入、增加职工规模;当业务量下降时,高管则尽可能避免或延迟业务调整以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国有企业承担的政策性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将限制纵向兼任高管降低费用粘性。
其次,政策性负担会加剧国有企业高管的代理问题[ 7 ]。由于国企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严重,政府难以准确判断企业亏损是来自高管的失败经营还是承担政策性负担,这为高管降低努力水平、推卸责任提供了条件,容易引发高管的道德风险行为(李万利等,2019)。目前,我国国企存在薪酬管制,股权激励的成熟度和实施效果较为有限,行政职位资源稀缺,国有高管的才能和努力难以从激励中获得对等的补偿,会加剧国企与高管间的代理问题[ 18-20 ]。基于管理层权力理论,当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陷时,高管有意愿和能力利用权力寻租。高管纵向兼任赋予国企高管更大的权力,当控制权激励不足以弥补货币性薪酬时,国企高管将可能进行在职消费、“帝国”建造等行为,使得国企费用粘性上升。
最后,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具有明显的层级制度,主要高管通常拥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李万利等,2019),较高的行政权更容易导致高管的私利行為(赵璨等,2015)。因此,纵向兼任的高管在国有企业可能成为“一把手”,限制董事会的监督制度,为控股股东提供利己的会计信息(刘启亮等,2013),从而不利于费用粘性的降低。就非国有企业而言,经理人市场和公司治理制度较为完善,经理人来自所有者的监督更为严格[ 21 ],薪酬与业绩的敏感度更高[ 22 ],高管纵向兼任更易缓解非国有企业高管的代理问题,降低企业费用粘性。综上,提出假设:
H2: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高管纵向兼任降低费用粘性的作用更显著。
四、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8—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在此基础上按照以下标准进一步筛选:(1)剔除金融业上市公司以及ST公司;(2)为避免公司上市初期的盈余管理动机,剔除上市年龄小于两年的公司;(3)剔除缺失重要变量数据的公司样本。最终获取样本包含2 361家上市公司共计24 317条记录。本文选取样本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锐思数据库(RESSET)。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的水平上进行了Winsorize处理,所用的统计软件为Stata15.0。
(二)研究模型
首先,本文参考Anderson等[ 8 ]的经典模型对样本中企业是否存在费用粘性进行检验,如模型(1);其次,参考梁上坤[ 10 ]等对费用粘性的研究以及本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构建模型(2)对H1进行检验;最后,为了检验H2,对模型(2)采用分组回归的方式。
(三)变量定义
费用粘性的测量。借鉴现有关于成本费用粘性的文献,本文将营业收入变动(Rev)与收入下降(D1)的交乘项作为自变量,与费用变动(SG&A)进行回归,交乘项的系数反映了企业的费用粘性情况(费用是指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之和),若交乘项为负,则说明企业存在费用粘性。
高管纵向兼任的测量。参考潘红波等(2016)的方法,本文将高管纵向兼任(AM)定义为上市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为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或在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单位任职高管两种情形。高管具体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及董事。另外,本文的高管纵向兼任(AM)为虚拟变量,若上市公司存在高管纵向兼任取值为1,否则为0。
控制变量的选取。综合现有文献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本文选取了一些对费用粘性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控制变量,包括四个经济变量(EV)和其他控制变量(Controls)。四个经济变量分别为收入连续下降(D2)、固定资产密度(Ai)、员工密集度(Ei)、经济增长(GDP_growth)。其他控制变量包括总资产净利率(Roa)、资产负债率(Lev)、企业规模(Size)等。另外,本文将年份、行业作为虚拟变量进行控制。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
五、实证检验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是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费用变动的均值为0.138,说明上市公司的费用呈增加趋势。营业收入变动的均值为0.122,说明营业收入也呈增加趋势。但将两者的最小值和最大值进行比较时,可以发现存在明显的差距,说明企业之间的费用和营业收入变动差异较大。高管纵向兼任在上市公司的占比约为33.1%,说明高管纵向兼任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十分常见,也表明了对高管纵向兼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高管纵向兼任董事长占较大比重。由于本文未剔除同时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情况,所以AM1和AM2的加总略大于AM。其余变量的统计与现有文献基本一致。
(二)回归结果分析
1.高管纵向兼任与企业费用粘性
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全样本回归,结果如表3。在选择面板数据模型时,对面板数据进行LM检验和Hausman检验,最终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回归过程中,逐步添加控制变量,并控制了年份和行业,以保证数据回归的准确性。列(1)是按照ABJ(2003)的经典模型进行回归,D1和Rev的交乘项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2008—2019年存在显著的費用粘性。即当营业收入上升1%时,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增加46.34%;当营业收入下降1%时,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仅下降32.82%。
列(2)引入高管纵向兼任变量,AM×D1×Rev的系数反映了高管纵向兼任对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影响。AM×D1×Rev的系数为0.0297,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当上市公司存在高管纵向兼任的情形时,其费用粘性得到了抑制。同时引入四个经济变量及其交乘项,其中收入连续下降和固定资产密集度的交乘项显著为正,说明该两项经济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费用粘性。列(3)进一步引入了其他控制变量,AM×D1×Rev的系数为0.0342,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Lev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当企业的费用粘性受债务约束的影响时,较强的债务约束会抑制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与以往的文献一致。另外,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和规模扩大,企业的费用粘性也会相应增加。综上,表3的回归结果支持了本文的H1,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管纵向兼任的上市公司费用粘性更低。
2.高管纵向兼任、产权性质与企业费用粘性
由于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以及高管的任职机制,高管纵向兼任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会有所不同。本文根据上市公司的产权性质将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组,并对其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4。列(1)为上市公司全样本下高管纵向兼任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可见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在全样本检验中,控制了产权性质变量。列(2)为国有企业高管纵向兼任对企业费用粘性影响的回归结果,AM×D1×Rev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高管纵向兼任在国有企业费用粘性管理中的影响并不明显。列(3)为非国有企业样本的回归结果,AM×D1×Rev的系数为0.0592,在1%的水平下显著抑制了企业的费用粘性。因此,表4支持了假设2,即相对于国有企业,高管纵向兼任对非国有企业的费用粘性影响更显著。这说明国有企业高管纵向兼任未有效发挥监管作用。
(三)进一步分析
1.考虑兼任职位类型的影响
基于职权和认知结构的差异,兼任高管为董事长时对企业的影响应不同于兼任总经理[ 23 ]。因此,本文根据高管纵向兼任的职位类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通过对比发现,列(2)中AM×D1×Rev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为0.1154,列(1)中不显著,说明高管纵向兼任能够发挥大股东单位的监督效应,并且当兼任为总经理时效果更明显。本文认为,当大股东单位或实际控制人派遣人员到上市公司兼任总经理时,控制人更容易掌握公司经营的真实信息,避免外部代理人与股东的冲突,对公司治理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而兼任为董事长时,董事长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仍然存在,其所发挥的监督效应相对较弱。
2.考虑地理距离的影响
根据已有文献研究,监管距离的远近会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当大股东单位距离上市公司较远时,其对公司的监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在此情形下,大股东单位更依赖于公司年报等文件信息和市场反馈,而非实地考察等方式,这会让大股东无法有效获取公司内部存在的隐性信息,降低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24 ]。当距离较近时,大股东可以到上市公司实地考察,了解公司内部隐性信息,对文件信息披露真伪判断,降低了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隐蔽性[ 25 ]。因此,为了验证不同距离下纵向兼任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天眼查查询存在高管纵向兼任的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单位的注册地地址,利用Python软件获取两者间球面距离,最后按中位数分为两组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可以发现,当大股东单位与上市公司距离较远时,高管纵向兼任降低了企业的费用粘性,表明较远距离大股东可以通过派遣高管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督。而在近距离下,高管纵向兼任与企业费用粘性无明显关系,可能的原因是近距离下大股东更易监管上市公司,对高管纵向兼任作用的发挥具有替代作用。
(四)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大股东为降低企业费用粘性而派遣高管到上市公司任职所带来的自选择问题,本文参考已有研究,将模型(2)中控制变量与高管纵向兼任采用1对4的近邻匹配,结果与前文一致,即存在高管纵向兼任的上市公司费用粘性更低,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中。另外,本文采取剔除费用中的管理层薪酬,增加盈余管理作为控制变量的方式来验证研究的稳健性[ 21 ],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限于篇幅,未列出检验结果。
六、结论与建议
高管兼任是近年来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公司财务实践中的普遍现象。高管纵向兼任作为一类特殊形式,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效果颇有争议。基于此,本文以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纵向兼任对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高管的纵向兼任能够降低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这一效应主要发生在非国有企业;大股东权力下探程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相较于兼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更利于降低上市公司费用粘性。另外,若大股东单位与上市公司距离较远时,高管纵向兼任与费用粘性负相关,较近时无影响。
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实证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纵向兼任缓解了股东与管理层的代理问题。因此,政府可以适当考虑引导上市公司建立完善的高管纵向兼任制度,充分发挥高管纵向兼任的作用。第二,完善国有企业高管的聘用、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考核高管的长短期绩效。第三,本文研究表明相对于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更能降低企业费用粘性。大股东单位可以考虑委派高管任职上市公司总经理,以便更好地发挥公司治理效应。
【参考文献】
[1] 郑杲娉,薛健,陈晓.兼任高管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4(11):24-29.
[2] ARNOLDI J,CHEN X,NA C.Vertical interlocks of executives and performance of amliated Finns in state owned Chinese business groups[R].Working Paper,Aarhus University,2013.
[3] CHEN C,LI Z,SU X,et al.Delegation and sensitivity of CEO turnover to firm performance within business groups: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12,31(6):553-574.
[4] 潘红波,韩芳芳.纵向兼任高管、产权性质与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16(7):19- 26.
[5] 张桂玲,线婷婷,王林江.纵向兼任高管、产权性质与企业投資效率[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0(1):70-88.
[6] 冉秋红,周宁慧.纵向兼任高管、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智力资本价值创造[J].软科学,2018,32(12):50-54.
[7] 廖飞梅,朱清贞,叶松勤.政策性负担、信息透明度与企业费用粘性[J].当代财经,2019(12):119-130.
[8] ANDERSON M,BANKER R, JANAKIRAMAN S.Are 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 costs“Stick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1):47-63.
[9] 崔学刚,徐金亮.境外上市、绑定机制与公司费用粘性[J].会计研究,2013(12):33-39.
[10] 梁上坤.媒体关注、信息环境与公司费用粘性[J].中国工业经济,2017(2):154-173.
[11] 梁上坤,陈冬,胡晓莉.外部审计师类型与上市公司费用粘性[J].会计研究,2015(2):79-86.
[12] 石善冲,王晋珍,林亚囡.内部控制、产权性质与费用粘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2):32-41.
[13] 牟伟明.董事会治理对费用粘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9(12):24-28.
[14] AGHION P,TIROLE J.Formal and real authority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50(1):1-29.
[15] 郑丽,陈志军,赵月皎.子公司董事的集团身份、股权激励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子公司董事会的作用[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7(5):95-106.
[16] 全怡,严丽娜,刘磊.注册地变更与企业费用粘性:基于政策性优惠和负担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9(8):47-54.
[17] 廖冠民,沈红波.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动因、后果及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4(6):96-108.
[18] 庄明明,李善民,史欣向.公共治理与国有企业价值:基于高管隐性激励视角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8):54-68.
[19] 王曾,符国群,黄丹阳,等.国有企业CEO“政治晋升”与“在职消费”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4(5):157- 171.
[20] 王新,李彦霖,李方舒.企业社会责任与经理人薪酬激励有效性研究:战略性动机还是卸责借口?[J].会计研究,2015(10):51-58.
[21] 梁上坤.机构投资者持股会影响公司费用粘性吗?[J].管理世界,2018,34(12):133-148.
[22] 李敏娜,王铁男.董事网络、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成长性[J].中国软科学,2014(4):138-148.
[23] 王新霞.股东权力关联与薪酬获取的绩效影响:集团管控视角[J].财贸研究,2016,27(1):123-132.
[24] 范黎波,尚铎.“近水楼台”还是“舍近求远”:独立董事地理距离对掏空程度的影响[J].当代财经,2020(6):138-148.
[25] ALAM Z S, CHEN M A, CICCOTELLO C S.Does the location of directors matter?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board decis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49(1):13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