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

2017-01-09 08:41刘凌冰邢帅
会计之友 2016年23期
关键词:产权性质

刘凌冰 邢帅

【摘 要】 通过对67家中国企业预算管理人员进行的自然实地实验研究,考察了企业预算管理评价者对企业预算管理状况的评价态度。结果表明:样本公司中有52%的评价者高估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水平,反映了中国企业预算管理人员对企业预算管理实施效果存在较为普遍的乐观情绪;直接负责预算工作的评价者比其他评价者更倾向于高估预算管理成熟度;企业管理人员比基层员工更倾向于高估预算管理成熟度;评价者的工作年限对高估预算管理成熟度没有影响;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评价者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是否为管理人员与高估预算管理成熟度正相关的显著性更高。文章为企业了解和把握预算管理人员个人特征对其评价预算管理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证据。

【关键词】 预算管理成熟度; 高估; 过度自信特征; 产权性质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047-10

一、问题的提出

公司预算是管理控制活动的基石。基于预算,企业管理层制定战略和计划、控制成本、进行业绩评价、协调销售和生产、强化内部沟通,并在公司内部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全面预算管理是公司预算的最高形式,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被认为是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企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现代预算管理被引入我国,企业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预算管理模式。2012年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关于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央企加紧推进全面预算实施进程,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然而,由于我国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时间不长,缺乏实务处理经验,管理者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和实践操作仍存在误区[ 1 ],导致有些企业中“预算执行者未能完成预算指标”、“预算在应用或实践过程中中断或形同虚设”[ 2 ]。2011年《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虽然近年来预算作用日益显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步伐加快,以及中央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内部资源整合力度的不断加大,部分企业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我国预算管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问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人们对预算管理的认知程度是影响企业预算管理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3 ],预算管理人员的态度对预算管理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评价者高估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很可能会导致管理者盲目乐观,忽视企业预算系统中存在的漏洞,从而阻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那么,我国企业中是否存在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的现象?

由于预算管理研究属于企业内部管理问题,难以获取公开的数据,且缺少定量度量评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认知偏差的工具,以往有关预算管理研究很少涉及预算管理人员是否高估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更没有解决哪些因素会导致评价者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这一问题。如果简单地假定预算参与者的唯一动机就是从预算中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对预算管理中复杂的行为过程及其后果视而不见,那么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将大打折扣[ 4 ]。

随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流行,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预算管理研究的影响日益增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认知偏差受到过度自信心理的影响。一些学者从过度自信理论入手,找到了管理者认知偏差影响企业行为更直接的证据[ 5 ],例如国内外学者已经关注到过度自信管理者对企业并购、企业投资效率、股利支付、财务报告舞弊、会计稳健性等的影响。由此可见,过度自信这一现象存在于管理学领域,管理人员在作出决策时会受到过度自信的影响。预算管理评价者在评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过度自信的影响。那么具有过度自信特征的评价者是否会倾向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

在我国,国家控股这一特殊的制度背景为我们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相关会计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产权性质对预算管理的影响也不容忽略。以往的研究表明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中管理层过度自信对会计稳健性、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公司税收规避程度、公司的绩效等影响更强。那么,产权性质因素是否会影响到评价者过度自信特征与高估预算管理成熟度之间的关系?此外,预算管理成熟度被高估样本公司与未被高估样本公司在预算管理实践得分是否存在差异?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借助自然实地实验研究方法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模型(CBMM模型)[ 6 ]突破数据获取和定量评价的限制,试图检验评价者过度自信特征、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产权性质对这种关系的影响,回答“谁会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采用自然实验研究的方法发现预算管理评价者在评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时普遍存在高估现象。其次,以过度自信理论为基础分析评价者的过度自信特征,并从过度自信角度解释评价者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的原因,探索产权性质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延伸了过度自信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丰富了预算管理的相关研究。最后,本文的结论为管理者全面科学地了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水平、保障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提供了保障。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预算管理评价者的过度自信特征

过度自信行为是指人们在作决策时对自身能力和知识面的高估而产生的偏差,人们会高估决策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而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过度自信在人们处理各种信息和作出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地,企业评价者在评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过度自信心理的影响。那么具有什么特征的评价者容易滋生过度自信心理?现有研究表明影响过度自信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关心程度(高度相关)、专业知识、成功经验、控制幻觉四个方面[ 7 ],本文从这一角度分析评价者的过度自信特征(见图1)。

高度相关即当人们与某一事件高度相关时,更容易过度自信[ 8 ]。Moore发现人们在自己关注的事件上表现得更容易过度自信。同样地,当评价者为管理人员或者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时,与企业预算管理系统高度相关,那么评价者在评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时就容易受到过度自信的影响。专业知识也会影响到过度自信,即如果人们认为自己对该决策拥有更多的知识时容易表现出过度自信[ 9 ]。同样地,评价者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或工作年限较长会因为更多地掌握了预算管理方面的知识或者技能而在评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时更容易表现出过度自信。成功经验指的是拥有更多成功经验的人更容易过度自信[ 10 ]。有研究表明企业管理人员往往经历更多的竞争、获得更多的成功,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卓越的专业水平,因此他们容易“学会”过度自信,并不断强化过度自信这一倾向[ 11 ],因此担任管理人员的评价者比基层员工更容易表现出过度自信。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工作年限长的评价者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因而工作年限长的评价者比工作年限短的评价者可能拥有更多的成功经验,更容易表现出过度自信。控制幻觉是指人们认为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对风险不敏感进而过度自信[ 12 ]。管理人员对企业重大决策具有最终话语权,这种地位会使管理人员相信自己可以掌控企业命运,陷入“控制幻觉”,因此更容易出现过度自信[ 13 ]。同样地,相对于基层员工,担任管理人员的评价者也可能会因为“控制幻觉”而高估自己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的了解和把握,低估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

将过度自信的基本理论应用于预算管理评价者(见图2),发现担任管理人员、工作年限较长、直接负责预算工作的评价者在评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时,更容易产生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

此外,这一结论与现有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及实证研究结论相一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符合“熟悉—高估”机制。“熟悉”是诱发过度自信的主要机制之一[ 14 ]。当人们自认为熟悉某一事件时,即使这一事件的发展完全是由偶然性决定的,他们也会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该事件的发展。评价者在评价预算管理成熟度时,很可能会受到熟悉程度的影响而表现出过度自信,而直接负责预算工作、工作年限长、担任管理人员的评价者比不负责预算管理工、工作年限短、担任基层员工的评价者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熟悉程度更高,进而更容易滋生过度自信心理。

在实证研究方面,有学者认为,虽然过度自信的人在作决策时会高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但随着经营管理经验的增加,他们可以从过去的经营管理决策中收集更多的新信息,从而不断修正对自身能力和知识面的高估而产生的偏差。借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模型是最新的研究成果,评价者在实验中也第一次面临需要定量评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不存在“修正偏差”的机会,故如果盲目假定工作年限越长的预算管理人员过度自信越弱是不合理的。

(二)评价者过度自信特征与高估预算管理成熟度

过度自信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15 ]。评价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如何影响其评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本文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三种主要表现——自我归因偏差、过度乐观、置信区间过小进行分析。

自我归因偏差即管理人员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出色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具有过度自信特征的评价者在评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成熟度时,很可能产生归因偏差,将预算管理系统的成功实施或者预算管理在经营决策中表现出的作用归功于自己预算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归因于复杂的外部环境而非自身考虑不足,从而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

过度乐观是指管理者会高估有利事件的可能性而低估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这种乐观情绪会造成管理者无意的失实陈述。虽然这并不一定是有意的欺骗,但是这种乐观情绪会影响其对公司的业绩评价,造成“乐观偏见”[ 16 ]。具有过度自信特征的评价者会因过度自信而乐观地高估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方面投入的成效,低估或者忽略企业预算管理系统中仍然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从而导致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

估值的置信区间过小是过度自信的另一个心理表现,导致人们显著高估预测不确定事件的准确性、高估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将90%以上概率性事件视作肯定发生[ 17 ]。Cooper对美国企业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创业企业家认为别人的企业成功概率只有59%,认为自己成功的概率却能达到81%;只有11%的企业家认为别人的成功概率是100%,有33%的企业家相信自己成功的概率为100%。然而后续的研究发现,这些调查企业中有66%的企业是以失败告终的[ 18 ]。这一点为具有过度自信特征的评价者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自我评价与其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提供了进一步解释,即估值的置信区间过小很可能导致具有过度自信特征的评价者高估本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

基于以上分析(见图3),可以看出具有过度自信特征的评价者更容易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具有过度自信特征的评价者更容易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

更为具体地(见图4)提出了假设1a、假设1b、假设1c。

假设1a:直接负责预算工作的评价者比其他评价者更容易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

假设1b:管理人员比基层员工更容易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

假设1c:工作年限越长的评价者越容易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

(三)产权性质、过度自信特征与高估预算管理成熟度

国有与非国有企业中评价者过度自信特征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的关系可能因为以下两点原因产生差异。

第一,国有上市公司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国有企业的第一大股东是“国家”这一虚体,而各级政府官员作为所有者代理人,他们对经营决策监管效果是有限的。相比之下,非国有企业中并不存在所有者缺位这一现象,因此能够对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而公司治理结构是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之一,在股权集中度较高,企业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会导致管理人员过度自信的心理难以得到及时矫正;相反,在监督机制比较完善的企业中,管理人员过度自信心理会因为外部环境制约而减弱[ 19 ]。因此非国有企业的评价者过度自信心理因为受到有效的监督而减弱,国有企业评价者则因为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而更容易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

第二,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人员与其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相关程度更大。2003年发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国有企业要将预算目标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2011年、2012年国务院国资委又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要求央企加紧推进全面预算的实施进程,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而大多数非国有企业虽然也会将预算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但是没有强制性的压力。由此可见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人员在预算管理方面面临来自国资委硬性要求的压力,管理人员的业绩与其预算指标的实现高度相关。因而国有企业预算管理人员更加关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而人们在与其高度相关或关注的事情上更容易受到过度自信心理的影响[ 20 ]。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提出假设2。

假设2: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评价者的过度自信特征与其高估本企业全面预算成熟度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实验背景

为了保障研究结果的现实意义和外部效度,研究选择自然实地实验③,即在场景实验的基础上结合了随机化和真实性,受试者在不知道被实验的情况下从事行为决策,避免了其他实验类型的伴随问题,与自然生成数据具有同等的接近现实性[ 21 ],而非实验室实验的方法④。考虑到任何实务中的个体明显意识到自己被调查时,其行为表现可能与现实世界中的行为表现不同,因此选择将该实验嵌入在一项财务咨询公司为其客户提供的预算管理咨询服务活动中,被试人对研究内容并不知情,实验组(高估组)和对照组(未高估组)由实验结果自然产生。

样本选择和数据采集的具体方法如下:实验设计严格根据自然实地实验的六个关键因素设计[ 22 ]。课题组与国内某较大规模的财务咨询公司⑤合作,借助该咨询公司对其客户实施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测评”活动,观察实验对象,采集实验数据。咨询公司从客户数据库中选出87家预算管理实施时间在两年以上的企业,负责该预算咨询项目的项目经理向这些企业预算管理人员发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测评”邀约,为每一家参与调查的企业免费咨询服务——出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测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其在所有参与企业中的排名、测评等级、现阶段问题及提升建议。由于咨询公司提供免费咨询服务,激发了大多数企业的参与热情,最终有68家企业预算管理人员同意接受咨询师访谈及提供测评数据。其中,56家企业的调查数据(以结构化问卷的形式采集)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动提交,有12家企业经过联络员催促后在规定截止时间后的一个月之内提交了调查数据,有1家样本公司管理评价者未给出“自我评价”的信息,该样本被剔除,剩余67个样本。

2.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调查中国企业预算管理人员在对企业预算管理成熟度评价时的态度,即预算管理评价者是否会高估企业预算管理水平,并探求和比较高估组及未高估组的样本组间在被试人过度自信特征、产权性质、企业预算管理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差异。为此实验要求被试者提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测评模型所要求的99项企业预算管理实践活动的实现情况,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综合评价以及被试人工作年限、岗位、职位等基本信息。

3.实验过程

实验在合作的财务咨询公司进行,参与者为接受实验邀约样本企业预算管理相关人员和财务咨询公司中负责每个样本企业预算咨询的项目经理或核心咨询师。其中咨询师担任实验的“联络员”,每一个样本公司的实验均由咨询师和样本企业预算管理评价者完成。

首先,为了保障实验结果、如实反映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研究人员对每个客户联络人进行现场培训和电话会议培训,对需要被试人提供的每一个预算管理实践题项进行详细解释,确保咨询师对所需填写的题项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

其次,将企业评价者需要填写的信息以问卷的形式发放给咨询师,请被调查企业的咨询师根据自己对企业预算管理实际情况的了解作出判断,并反馈给课题组,然后再将问卷发给被调查企业的评价者。评价者对问卷的填写是其日常专业学习和经验的自然延伸。在此期间通过电话、网络平台跟进问卷。收回被调查企业填写的问卷后,笔者对企业评价者与咨询师提供的信息进行一一核对,并就不一致的情况再次与咨询师确认,最终由咨询师与被调查单位评价者讨论确定最终选项。

最后,根据企业评价者填写的信息,运用CBMM模型测试出其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成熟度,并出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测评报告》。研究人员对比被试人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自我评价与其实际等级就样本企业进行分组,如果前者高于后者,则为高估组,否则为未高估组。通过讨论高估组与未高估组之间在评价者过度自信特征、产权性质、企业预算管理实际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检验本文假设。

(二)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为检验本文假设,设定了如下模型。

Overvalu=?茁0+?茁1Overcon+?茁2Grade+?茁3Ownership+

?茁4Trade+?茁5Scale+?茁6Area+?孜

其中,Overvalu表示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高估组取值为1,未高估组取值为0。Overcon表示评价者的过度自信特征,包括Direct、Position、Length。Direct表示评价者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根据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我国企业预算管理机构大都设在预算部门、财务部门或计划部门[ 23 ],因此如果评价者属于财务部门、预算部门或者计划部门,则直接负责预算工作,Direct取1,否则取0。Position表示评价者是否为管理人员,如果评价者属于管理人员取1,如果评价者为基层员工则取0。Length取值为评价者的工作年限,大于平均年限(5年)取1,否则取0。此外,根据以往关于预算管理的研究,还控制了Grade(等级)、Ownership(所有权)、Trade(行业)、Scale(规模)、Area(地区)。Grade表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成熟度等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成熟度越高,等级越高,依次取值1,2,3,4,5;Ownership(所有权),国有企业取1,非国有企业取0;Trade(行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取1,否则取0;Scale(规模),按照企业规模大、中、小分别取值3、2、1;Area(地区),东部地区取值1,中西部地区取值0。文中模型变量定义如表1。

四、实证检验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首先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样本公司中有52%的评价者高估了其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水平,15%的评价者低估了其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水平,仅有33%的评价者对其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水平的认知不存在偏差。表明了评价者对其企业的预算管理实施效果存在较为普遍的认知偏差,其中高估现象更为严重,这也为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二)均值差异检验

检验高估组和未高估组样本中评价者的过度自信特征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见表3。从表中数据可见相对未高估组,高估组中评价者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是否为管理者的均值更高,且差异显著,说明评价者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以及是否为管理者会影响企业预算成熟度的高估,这与假设1a、假设1b一致,而对于工作年限未发现显著差异。

按照产权性质分类的结果如表4,发现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评价者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是否为管理人员的均值差异更大且更为显著,这说明评价者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是否为管理人员影响高估的效应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中,这与假设1a、假设1b一致。但是工作年限均值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相关性分析与多重共线性诊断

使用Spearman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方法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高估与评价者是否直接负责预算管理工作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初步验证了假设1a;变量高估与评价者是否为管理人员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初步验证了假设1b;变量高估与评价者工作年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2,但是并不显著,假设1c没有得到验证。在进行Logistic回归前,进行多重共线性诊断。变量的容忍度偏差最小值为0.732,大于0.1,方差膨胀因子最大值为1.286,小于10,所以文章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表略)。

(四)Logistic回归分析

1.过度自信特征与高估企业预算成熟度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假设1,对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控制了其他变量后,评价者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的回归系数为3.22,在5%的水平上显著,验证了假设1a;评价者是否为管理人员的回归系数为3.23,在5%的水平上显著,验证了假设1b;评价者工作年限的回归系数为0.10,但是并不显著,假设1c没有得到验证。同时,还发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等级即Grade的系数为负,在1%的水平上显著,可见高估现象主要存在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较低的企业中。

2.过度自信特征、产权性质与高估企业预算管理成熟度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假设2,把样本按产权性质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两组,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6。在国有企业中,评价者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的回归系数为2.627,在5%的水平上显著;在非国有企业中,评价者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的回归系数为1.765,但是并不显著。在国有企业中,评价者是否为管理人员的回归系数为4.036,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非国有企业中,评价者是否为管理人员的回归系数为3.336,但是并不显著,假设2得到验证。

3.稳健性检验

为了增强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后续研究中,又通过相同的方式收集到22个样本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样本规模,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新样本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均与前文一致。此外考虑到尽管以往研究表明“行业”是影响预算管理实施的因素之一,但是数据显示“行业”与“高估”的相关性较低,故删除此变量进行了同样的检验,结果与前文一致。

五、对高估预算管理成熟度关联因素的进一步探索

高估组和未高估组的差异除了预算管理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外,还有来源于公司预算管理体系内部的具体实践。为了对后续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线索和新问题,笔者对样本企业的99项预算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挖掘,进一步比较了高估组和未高估组在预算管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试图探索哪些预算管理实践活动的特征可能与评价者高估自身预算管理成熟度有关。为此,通过均值t检验的方式探索高估组与未高估组在哪些预算实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显示:在99项预算管理实践活动中,表7所示的20个实践活动中高估组得分显著低于未高估组(见表8)。同时,没有发现高估组得分显著高于未高估组的实践题项。

在预算环境方面,发现高估组在预算定位和预算组织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未高估组,笔者大胆推测:如果企业战略的清晰度和企业高层对预算管理工作的关注程度较低,有可能导致企业预算管理的实际水平和效果比管理人员所期望或认为的要差。这一推论符合战略预算理论的观点,在预算咨询实践中,也能体会到将预算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和“一把手”工作的重要性。

在预算标准方面,发现高估组在预算假设与前提、年度预算模型、长期预算模型和滚动预算模型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未高估组。那么,能否作如下推测:企业在销售价格、生产能力、期间费用、销售费用以及投资改造和现金流预测方面缺少科学的模型支撑,同时缺乏长期预测和滚动预算方法的使用,企业预算管理的实际水平和效果可能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好。

在预算流程方面,发现高估组在改进措施和预算制度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预算管理成熟度没有被高估的样本企业。这可能证实了一些实务工作者的经验:要想达到预算管理预期的成熟程度,企业在预算差异调查、整改落实和跟踪评价方面以及切实落实预算制度文档化工作方面,要实现“落地”。

在预算沟通方面,高估组在信息沟通与频率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没有被高估的样本。这可能再次证明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沟通不充分,会降低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同时,也会导致预算管理人员在“自娱自乐”中“盲目乐观”[ 24 ]。

在预算监督方面,高估组在预算工作效率和预算偏差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未高估的样本。可以看出,有些企业预算管理部门的人员存在较为明显的“控制幻觉”,虽然预算偏差较高,预算对业务部门的决策没有提供更多的帮助,但预算管理人员仍然自我感觉较为良好。

就上述对高估和未高估预算管理水平的两类企业预算实践活动的比较及推论,在本文中并没有进一步建模和检验,期待未来研究可以此为线索和基础深入研究。

六、结论

(一)研究结论

采用自然实地实验的方法,通过分析和观察企业预算管理相关人员在“企业预算管理成熟度测评”活动中的行为活动,运用描述性统计、均值t检验、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分析等工具,检验了评价者的过度自信特征(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是否为管理人员、工作年限)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产权性质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样本公司中52%的评价者高估了本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由此可见,评价者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不足,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发现与杨雄胜等(2001)的问卷调查结果一致。评价者高估预算管理成熟度可能与预算管理的理论演进有关。在形成期,预算管理由过去单纯的成本控制扩展为对财务资源的规划、协调与控制;在发展期,发展为全面预算这一综合性的管理系统,并且加强了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在改进期,传统预算管理框架与先进的管理控制理念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传统预算与组织环境更加匹配;在超越期,则强调预算管理与战略要素的结合[ 25 ]。预算管理评价人员很可能将全面预算管理等同为传统的财务预算,进而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

第二,评价者过度自信特征中,直接负责预算工作的人员和高级别的管理人员更倾向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尽管未能证明工作年限长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之间的显著关系,但研究结果依旧可以说明过度自信特征越明显,越容易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水平。这一结论延伸了过度自信理论在企业预算管理的应用,丰富了预算管理的相关研究。

第三,评价者过度自信特征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受到产权性质的影响。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评价者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是否为管理人员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说明国有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夸大企业管理的实际水平和成效,建议国有资本监管者关注这一特征。

此外,还进一步发现,高估预算管理成熟度企业在战略预算、预算模型构建、长期预测和滚动预算应用、预算调整与改进、预算沟通、预算对业务活动的指导作用、预算偏差控制等具体预算实践活动方面相对表现不佳。

(二)研究启示

第一,预算管理相关人员在评价本职工作取得的效果时,可能存在高估的情况。过度自信特征越明显的预算管理人员越容易高估本职工作的成绩和效果,容易产生“盲目乐观”和自满情绪。因此,在听取预算管理部门工作汇报或了解企业预算管理情况时,应考虑预算管理人员是否存在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的个人特征,如该人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是否处于较高职级的管理岗位等。应合理估计企业预算管理实施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不足,虚心加以完善。

第二,鉴于产权对评价者过度自信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建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健全监督机制,敦促国有企业管理者切实加强企业全面预算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切实了解国有企业实际管理水平,防止偏听误信,将国有企业考核落到实处。长期以来,国有上市公司改革缓慢,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造成管理层权力过大,没有形成董事会与管理层相互监督的机制,导致个人的认知偏差对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评价造成很大影响。国有企业在不断加强对预算管理重视程度的同时,也必须增强对领导班子的监督,保障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地,国资委在考核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成熟度时,要注意因评价者过度自信造成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的可能性。

第三,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等级较低的企业中,对企业预算管理系统认识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评价者过度自信更可能导致其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从而阻碍了预算管理的发展。因此在预算管理成熟度较低的企业中,应该不断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考核,增强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认识和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际情况的全面了解,避免评价者高估现象的发生。

第四,企业应该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加强企业人员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防止评价者因忽略预算管理中的某些元素(例如预算定位与组织、预算假设和政策、年度预算模型、滚动预算模型、改进措施、预算制度、信息沟通与频率、预算工作效率、预算偏差等)而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阻碍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不足与展望

文章存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尽管为了保证实地实验获取的每一份样本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验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样本的数量仍然较小,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结论的适用性;第二,由于实验的参与者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非上市公司,而非上市公司的很多信息是不对外披露的,因此受到数据获取方面的限制,无法将影响评价者高估预算管理成熟度的因素全部纳入到模型中,现实中还存在其他一些影响评价者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的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廖敏霞.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企业经济,2013(5):42-45.

[2] 于增彪.预算:有用而又令人头痛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J].新理财,2003(3):37-40.

[3] 刘凌冰,韩向东,杨飞.集团企业预算管理演进与意义建构[J].会计研究,2015(7):42-48.

[4] 李志斌.组织转型视角的预算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06(11):53-60.

[5] 孙光国,赵健宇.产权性质差异、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会计稳健性[J].会计研究,2014(5):52-95.

[6] 刘凌冰,韩向东.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模型构建研究[J].财务研究,2015(5):15-25.

[7] 胡国柳,孙楠.管理者过度自信研究最新进展[J].财经论丛,2011(4):111-115.

[8] WEINSTEIN N D. Unrealistic optimism about future life even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5):806-820.

[9] LANDIER A,DAVID T. Financial contracting with optimistic entrepreneurs[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22):117-150.

[10] GERVAIS S, ODEAN T.Learning to be overconfident [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1(14):1-27.

[11] DOUKAS J A, PETMEZAS D.Acquisitions,overconfident managers and self-attribution bias [J].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07(13):531-577.

[12] CAMERER C,LOVALLO D.Overconfidence and excess entry: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1):306-318.

[13] MARCH J G,SHAPIRA Z.Managerial perspectives on risk and risk taking[J].Management Science,1987,33(11):1404-1418.

[14] 宋仲玲.投资行为中的突显、过度自信、高估现象研究[J].心理科学,2008(6):1489-1492.

[15] 余明桂,李文贵,潘红波.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2013(1):149-163.

[16] SCHRAND C M,ZECHMAN S L C.Executive overconfidence and the slippery slope to financial mis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2,53(1):311-329.

[17] FISCHHOFF B, SLOVIE P, LIEHTENSTEIN S.Knowing with certainty:the appropriateness of extreme confidence[J].Joum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77,3(4):552-564

[18] COOPER A C, WOO C Y, DUNKELBERG W C.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initial size of firm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9(4):317-332.

[19] MORCK R,CHUNH,YEUNG B Y,et al.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firm-specific performance heterogeneity[Z].NBERWorking Paper Series,2007.

[20] MOORE D,KIMT.Myopic social prediction and the solo comparison effect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6):1121-1135.

[21] 姜树广,谯倩.实地实验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经济评论,2012(5):134-143.

[22] HARRISON G W,LIST J A. Field experiment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4):1009-1055.

[23] 杨雄胜,陈丽花,苏文兵,等.中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的判断及其评价[J].会计研究,2001(4):15-29.

[24] 刘凌冰,孙振,韩向东.预算沟通:动因、形式与效果[J].会计研究,2016(7):74-81.

[25] 韩倩倩,潘爱玲.预算管理的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综述及启示,2010(5):74-81.

猜你喜欢
产权性质
高管权力与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
高管薪酬管制、产权性质与双重代理成本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企业产权性质、治理结构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信贷政策、产权性质与资本结构关系
不同产权性质与成本粘性差异
产权性质、高管薪酬与企业多元化经营
会税差异与产权性质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银行贷款对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产权性质、制度环境与高管隐性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