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锴
“剪纸”二字,从其使用工具和材料看,其意一目了然,即,用剪刀去铰纸张。用剪刀做笔,以纸张为载体,刻画出一幅幅鸟兽花草之形、山水人物之状的艺术创作形式,名之曰:“剪纸艺术”。
“剪纸”一词初见于元人岭安卿《栲栳山人集》。该书中有题张彦明所藏《剪纸惜花者起早图》一诗。剪纸一名虽然出处较晚,然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几乎与纸张的发明相伴相生。在此,必须强调说明的是:为补充剪刀的局限性,以刀作为辅助工具所刻的“剪刻纸”也属于剪纸艺术的范畴;许多时候,也把单独的刻纸艺术归于剪纸艺术的行列中,其主要原因应该是剪、刻两种工艺很难在已创作完成的艺术品中加之区分所致,或是从这种艺术形式出现,乃至发展提高过程中艺术创作者之间的约定俗成。
虽然“剪纸”一词出于元代,但剪纸艺术在我国则是一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美术创作形式。
“剪纸”形成的传说远在周初,“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叔虞。曰:以此封岩。”(《史记·晋世家)。南北朝时,沈约引此为诗,有“微叶虽可贱,一剪或成圭”之句。这或可算作是剪纸艺术的滥觞,除了创作材质还不是纸外,剪纸藝术所用的工具、创作手法、创作题材及其部分用途等均已兼备。
晋人干宝所著的《搜神记》里也有剪纸为人的一则故事:“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神思幄帐,如李夫人状;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视。帝愈益悲感!”剪纸艺术研究者常引此记述为较早的剪纸艺术史料。
到了唐代剪纸艺术已很成熟,并且也很普遍。据唐代段式成 《酉阳杂俎》 记载:“立春日……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道,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由此可见,在唐代剪纸艺术不仅是一种很普遍的艺术创作形式,剪纸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唐人已有剪纸迎春的民俗行为了。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避难途中所作的《彭衙行》中:“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名句也表明,剪纸艺术已普遍运用在丧葬、巫术活动中。
现存最早的剪纸实物是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原古墓中发掘出的40余种剪纸:有的剪成菱形,有的剪成束腰鼓形,还有用土黄色和蓝色纸剪成的圆形花纹图案。最具代表性和能充分表现当时剪纸艺术水平的是一件用土黄色纸摺剪而成的六角形图案残片:纸边上剪有一对骏马(有人说是对鹿)十分生动。据《考古发掘简报》称:“在三O六墓中散布着一些被剪成菱形或束腰形的小纸片,其中有文字的14片,只有4片可拼合。存字三行……章和十一年辛酉岁在正月十一日……”,“章和”为高昌麴坚的年号,相当于南北朝梁武帝大同七年,即公元541年。据此我们可知这些随葬剪纸艺术品纸张的绝对年代,但尚不能确定这些剪纸艺术品剪成的绝对年代,但大致年代应相差不远。从近些年新疆及中亚考古发掘所出的大量纸质文物所透露的信息看,当时的纸张还是较为稀缺的,随葬所用的纸制品,大多是已经被书写过的废纸,它们被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收购后长途贩运到了新疆及中亚地区,才被制作成死者所穿的冥衣、纸钱和随葬品而传至如今。
正如篇首所言,所谓“剪纸”,就是剪(或刻)的手法与其载体“纸”的结合才产生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因此,不论是周成王“削桐叶为圭”,还是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战国时期具有剪纸艺术基本功能银箔饰片,都只能算作是剪纸艺术形成的铺垫或源头,而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剪纸艺术。
那么,剪纸艺术起源于何时呢?我们知道蔡伦创造出第一张植物纤维纸是在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这与新疆发现的南北朝剪纸实物还有436年的差距。反观新疆阿斯塔那所出的“对马”(或对鹿)等剪纸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剪工技巧、构图方式等等都已经比较成熟,绝非剪纸艺术的萌芽状态。加之,周初就有“削桐叶为圭”的基础,有汉武帝时技艺就能“如李妇人状”的发展,因此我们不难推想,真正的剪纸艺术的出现必定会早于南北朝,甚至极有可能在蔡伦造纸后不久,剪、刀与纸的结合就应运而生了。西汉初中原王朝的势力已经完全进入了河湟流域,先进的汉文化包括书写工具与载体也自然随着朝廷政令的颁行、屯田军民与守边士卒与中原家人的书信往来等等传到了河湟大地,青海又地处联通“丝绸之路”的要冲,因此,青海民间剪纸艺术在东汉以后,南北朝以前就已诞生,这个推论应该是恰当的。
青海剪纸艺术的品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窗花。主要流行在农业区。其中又分为两种,一类贴在窗纸和玻璃上,一类是贴在窗棂上,中多镂空,以线表现出花卉虫鸟或图案纹样,均为窗户的装饰之物借以增加年节与婚礼的喜庆色彩。
2.刺绣花样。我省民间刺绣中的底样就是以薄纸剪成的各种便于刺绣的纹样,俗称“花样子”。因此,许多善于刺绣的妇女也是擅长剪纸的能手。就此一点我们可以说剪纸艺术是刺绣艺术造型的基础。
3.礼花亦即喜花。主要用在祝寿、迁居、结婚等亲友馈赠贺礼上作为点缀用的剪纸花样。尤其是结婚时女方陪嫁上覆盖有各种象征夫妇幸福美满的红色剪纸。俗称“喜花 ”或“嫁妆花”。
4. 灯花。 即元宵时贴在灯笼上的剪纸花样。
5.功德钱。即敬神、禳灾 ,水陆道场上用的剪纸。这类剪纸多用毕焚化,俗称“功德钱”。这一类剪纸在我省较为多见的就是人死送葬时撒在路上的“纸钱”和讲迷信时剪的“纸马”。
纸马的产生可能与古代“以纸寓钱”的迷信有关。《唐书·王玙传》:“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至是玙乃用之”。至于“纸马”之称,据赵翼《陔馀丛考》记载:“昔时画神像于纸,皆有以乘骑之用,故曰纸马也。”纸马的产生已经很久了,新疆南北朝时期阿斯塔那古墓中所出“对马”就是纸马的雏形,至于真正成形的纸马在两宋时期已极为普遍。并且在城市里还有专门印刷和发售纸马之类的“纸马铺”。吴自枚的《梦粱录》里就有:“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的记载。
我省剪纸艺术的题材很广,从家畜、家禽到飞鸟走兽;从花草鸟虫到山珍果物;从现实生活到戏曲、传说以及神话中的各种人物等无所不剪。其形式风格也丰富多彩:有的粗犷有力,满带刀剪的痕迹,拙中见巧;有的精细圆润,犹如天成;有的套色、有的拼贴,还有的结合着笔绘等。在布局中:疏密有致,繁简适度,多数作品简练概括,质朴无华,茫然一派自然天成之概,豪气爽人,又韵味隽永。大多数民间艺术创造者,在他们进行剪纸创作的自然状态下,往往不自觉地给作品赋予了拙朴厚重,生稚简约的韵致,达到了繁琐浓炼成简约,意在剪先,意到图成的法度,使作品获得了既含蓄又充实的效果。在无意中取得了如书画家、金石家所乐于追求的那种艺术趣味。总之,青海剪纸艺求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写实,变化,概括,夸张。写实,求其真;变化,求其美;概括,求其活;夸张,求其神。
剪纸艺术最讲究的是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线条构成的。纵观青海剪纸艺人剪下创造的优美线条,我们也可以将其特点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即:圆处如明月;尖处如麦芒;方处如青砖;缺处如锯齿;线处如胡须。
由于青海的大部分农业人口,都是历代由外省其他地区迁徙而来的,因此,这里的剪纸及别的民间艺术种类不可避免地和外省的同类艺术形式有着多种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所以,青海的剪纸艺术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和我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也和我国各民族及民间的群体审美意识毫无二致。
青海剪纸艺术造型方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空间的综合、特征的综合和寓意性三个方面。
空间的综合:在大部分民间剪纸中,我们看不到对物体各种细微光影的刻画,也没有经过专業的艺术训练而熟练运用的透视、淡化。
特征的综合:我们可以注意到,在民间剪纸中不仅可以将一个物体的几个特征同时表现出来,还能将从多角度观察到的几组物体的特征作综合表现,这种多特征组合性的造型方法有点类似“多透视”形式,这在民间美术中绝非鲜为人知。有时在剪纸作品中为了不破坏物象的完整性或便于装饰,还采用“倒透视”(远大近小)法造型。
寓意性:很多富于感染力的民间剪纸作品都有一种潜在的象征,如石榴象征多子多孙,连续不断的“卍”字纹象征富贵不断头等等。(参见王福平《青海民间刺绣艺术述略》载青海《群文天地》创刊号)。
总之,散发着浓郁泥土气息和强烈高原风味的青海民间剪纸,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美学意义,它是青海的乡土艺术,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群众基础,深受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的喜爱。在目前甚为流行新年画的风气里,它依然在群众的现实生活中占据应有的位置:每年春节我们走进各家各户都能看到矫健威武的剪纸与新年画和睦相处、交相辉映。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青海的剪纸艺术能够不断创新,经久不衰?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功利目的推动创新与创作。人们造物都带有一定功利的目的,而民间剪纸的创作,特别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剪纸,如刺绣花样、功德钱等首先考虑的是其功能的发挥,这是人类对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创造美的基础。
二是美好理想推动创造。生活的意义,并非简单地吃饱穿暖,在这个基础上人们还有更高的精神享受的要求,如“窗花”是为了美化居室,“喜花”是为了烘托喜庆的气氛,而“纸钱”则是生者对亡者的一种悼念和哀思情感的寄托,也是生者对亡人表达孝敬的一种方式,借以希望他在阴间生活得更好一些。正是这种理想才不断地推动着民间剪纸经久不衰的创新与创作。
三是民间艺人们勇于运用新材料,接受新题材的探索,使民间剪纸不断充满新的生机。青海剪纸在前些年所运用的材料大多数是红纸,而现在蜡光纸、金箔纸等新材料已为广大剪纸艺人所喜爱;在题材上不仅剪传统内容,而且还顺应现实、紧跟形势,接受和创造出新的题材。这些都从各种角度满足了各种人的审美习惯和爱好,同时也使得剪纸艺术得以发展。
四是消费心理推动创造。反映在我省民间剪纸艺术领域的消费心理,主要是作品受不受乡邻的喜欢、能否引起共鸣、在区域性交换中是否有竞争力。民间剪纸艺术的群众性创作这个特点,提供了大量可供挑选、筛选、优选的条件。选择与满足沟通者、使用者与创造者的需要,在大量可供挑选的作品中取胜才能取得劳动代价;在大量创作者中以作品的题材与技法取胜才能得到乡邻的承认,否则他的作品便无人认可。我们想,也正是这种竞争,使“不值几文”的剪纸,逐渐成为生动感人、广受欢迎,堪称艺术品的民间美术形式。
参考文献:
[1]芮乐伟·韩森(美),张湛译.丝绸之路新史[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编导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