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招弟
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素质类课程,对于公安院校的大学生来讲,学好这门课程有助于忠诚、干净、担当的警魂铸就。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得到重视。在教改全面推行的今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势在必行。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已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开拓线上资源,以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学习代替课堂45分钟,以“引—探—答—总”代替“填鸭式”灌输,优化评价体系,积极挖掘课程思政点。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让大学语文这门“老课”在公安院校更好地发挥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铸就职业品格等时代作用。
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普遍不受重视,主要原因在于与核心专业课相比,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是隐性的,不易形成立竿见影的效果,在事关学生就业的公安联考中,大学语文占比远不如申论和行测,故而学生认为这门课可学可不学,无关紧要,只要能及格拿到学分就行。笔者认为其实不然,一方面,从实用性来讲,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能力为主要目标,学好大学语文是学好公安、法律类课程的前提。另一方面,从思政育人、审美育人的角度来讲,大学语文有助于“文化育警”战略的实施,经典文学篇章中的人文哲思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一脉相承,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素养。此外,中华经典诗词歌赋有助于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使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言行举止高雅怡人,从而全面提升民警的综合素养,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当今社会,国家和老百姓对人民警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精专强优的警务实战技能,也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公安机关所需要的、公安院校所培养的,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公安专业人才”,这些素养除了专业技能,都与大学语文课息息相关。教育部深刻指出,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就是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公安院校培养的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人民安全卫士,因此特别重视课程思政教育。由于网络不良文化的误导,国内外不良思潮的冲击,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严重滑坡,时有有才无德之人现于大众视野。这些现象说明我们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而是缺乏道德与良知。
大学语文中的中华古典优秀篇章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公安院校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明确课程定位,利用传承文化的天然优势,充分发挥其在公安人才培养中的德育作用,助力“政治建警”“文化育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在“文化育警”这一维度上需以此为指导,着力培养“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实用型警务人才。
(1)有利于培养学生忠诚的品质。“对党忠诚”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警察的明确要求。人民警察只有具有了“忠诚”的品质,才能时时刻刻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时刻牢记“立警为民”的初心。经典文学作品中有数不清的忠诚国士,以身殉国的伟大诗人屈原,以血泪写下“三吏三别”的杜甫,“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革命而牺牲的闻一多、瞿秋白、秋瑾等,他们的忠诚事迹鲜活在大学语文课本的字里行间,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忠诚的品质。
(2)有利于培养学生执法公正的价值取向。执法公正的目的是执法为民,体现的是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著有《洗冤集录》的南宋著名提刑官宋慈,坚持“以证据为中心”断案,洗冤泽物,还天下公道。还有铁面无私的包拯、刚正不阿的海瑞、《聊斋志异·胭脂》中抽丝剥茧层层还原案情真相的清官、作家海岩在《玉观音》中刻画的缉毒女警安心等,这些古今人物公正的执法态度,为求真相九死一生的勇毅,都是公安院校学生学习的楷模。具体可感的人物、曲折复杂的情节远比枯燥的说教更有教育效果。
(3)有利于培养学生清廉自守的节操。廉洁是人民警察基本的纪律要求,只有做到廉洁才能公正执法。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庄子·山木》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还有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都表达了古代清廉之士高尚的节操和人格追求。阅读这些诗文,与古人穿越时空对话,感受先贤风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防腐拒变的信念都起到鲜明的作用。
(4)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平年代,警察是牺牲率最高的职业。人民警察经常面临危险的处境,接触的基本都是违法犯罪人员,审理的案件几乎都充斥着阴暗气息,工作任务艰巨,心理压力较大。所以他们必须具有更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轻言放弃的毅力,还需要具有丰富美好的心灵世界、高雅的情趣爱好和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等,以便抵消日常工作中的心理不适。经典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意志坚强的仁人志士,如命途多舛却始终笑对人生的苏轼,一生三嫁却忍辱负重的蔡文姬,为写完《史记》而忍受宫刑的司马迁等,这些都是学生砥砺意志的榜样。而朗朗上口、音韵和谐的诗词,情节起伏引人入胜的小说,栩栩如生的经典人物形象,都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滋养丰润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现实中的黑暗。
据笔者调查,目前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普遍不如意,都存在着学生兴趣不浓、课程地位较低、教师主动性较差、成就感较低等问题,导致大学语文教学困难重重。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讲,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在学生眼中的地位是要次于专业核心课的,比起这门仿佛人人都了解、已经从小学学到高中的母语课,学生更爱学新鲜刺激的刑侦、法律、禁毒等专业核心课。从考核方式来讲,大学语文是考查课,期末考查只占30%的分值,比较容易通过。比起考核方式更为严格的英语、思政类课程,大学语文往往被学生轻视。从实用性来讲,公安院校培养的是练战一体的实用性警务人才,而大学语文偏理论,不具备立竿见影的可操作性效果,因而在学生心中比不上擒拿格斗类警务战术课,他们也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那些科目中,对大学语文的态度往往是“随意听一听”,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也比较差,只求最终考试及格,不“挂科”,拿到学分就可以。
大学语文立足经典,但也容易陈旧。古典的诗词歌赋读来韵律婉转,意蕴无穷,承载着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但是,“00”后的大学生生长于网络时代,“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他们难以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文言字词,弄懂古人心意。网络文化的冲击,使当代大学生的思考能力、是非分辨能力越来越弱,长期以来形成的“浅阅读”“轻阅读”习惯,使他们不愿去欣赏语体有差异、思想有隔膜的古典诗文的艺术之美。入选大学语文课本的经典文学作品,主题大多严肃、深沉,这对于在“泛娱乐化”社会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来说,又显得格格不入。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放松精神、调剂生活,即“寻开心”,几乎没有人愿意费心费力地主动体悟经典作品的深沉博大内涵。因此,以古今中外经典文本为主题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对学生而言,就显得格外陈旧、陌生、艰深、晦涩。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较低,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一大因素。
公安院校由于职业化人才培养特点及课时等客观限制,大学语文课一直都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内容体系。面对仅有的36或54学时,教师只能在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作品中撷取最光彩夺目的篇章来讲解,导致了知识的断层和鉴赏的浅尝辄止。近年来,一些院校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网络资源极大地扩充了语文学习资源,以陕西警官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陕警院”)为例,该校大学语文教研组成员制作了课堂上讲解不到的课文的相关PPT、教案,教师拍摄了讲解视频,整理了相关的拓展资料及课后题,上传到了“优慕课”学习平台,供学生学习。但是由于学生精力有限、学习兴趣欠缺、网络资源切换简便等原因,学生的线上自学依然具有碎片化、浅显化等特点。而系统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丰富的想象都依赖于学习的持续性、连贯性以及完整性。因此,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急需构建系统化、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更好地达成课程育人目标。
首先,授课方法有待改革。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都是精英教育。针对资质上佳、学习基础良好的学生,高校教师无需太过注重教学方法。此外,大学的学习模式是听讲与自学相结合,就大学语文课而言,课时过少而教学内容异常饱满,因此教师为了赶进度,不得不更侧重于知识的讲述。而最能高效快捷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就是“填鸭式灌输”,因此教师只能压缩甚至取消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时间,用于赶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些因素导致的后果是教师上课从头讲到尾,很累很辛苦;学生从头听到尾,没有发言没有参与,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足。教学改革的声音从未停歇过,以陕警院为例,大学语文教研组的教师针对教学窘境,也利用了蓝墨云班课、优慕课、雨课堂等教学平台,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但仅限于学生在网站上浏览资源、发帖讨论、完成作业,流于表面,在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方面还有待提高。
教学视频是大学语文线上教学的重要资源,对于不是从事大学语文研究的警校学生而言,教学录像往往是他们在课外接触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的第一窗口和主要途径。制作精良、画面清晰、音质清楚、背景艺术化的教学视频无疑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画面模糊、音质嘈杂的视频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厌学弃学。但由于拍摄场地、技术、经费等一些客观原因,陕警院大学语文在线精品课程的部分视频质量堪忧,拍摄场地雷同,画面晃动,杂音干扰较大,缺少艺术气息,不能较好地反映出教师渊博的知识、鲜明的个性和课堂教学的生动气氛,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待改善。
首先,由于学科地位边缘化,在学校教改、科研等项目立项、经费支持方面,大学语文教师往往要给公安、法律类专业课教师“让路”;其次,上自学校领导、学校教师,下至学生对大学语文一致的轻视态度,让这门课程的教师的自尊心和职业荣誉感备受打击,工作成就感、荣誉感较低。从事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的热情也随之降低。
综合前文所述,大学语文在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课”,应当予以重视。而当前大多数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众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陕警院大学语文教研组的教师经过潜心钻研、反复探讨、在实践教学中验证等方法,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利用信息化技术,督促学生在课前进行线上学习,之后带着问题进课堂,课上集中研讨解决问题,课后通过迁移训练、拓展提升等巩固知识,深化升华。与之相匹配的是必须在课程内容设置、线上学习平台设计、线上资源整合优化、评价考核方式多元化、提升大学语文教师职业荣誉感等方面下功夫深入改革。
教育部要求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大学语文教学不应只是向学生灌输固有的知识,而是应该通过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知识探索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学生毕业时,不应仅仅是一个掌握了某些专业知识的人,而应是一个具有终生学习能力、全面思考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才。因此,我们需要坚定一种理念,高等教育不能功利化、短视化,必须坚守教育初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像大学语文这类育人效果比较隐性、周期性长的课程,应给予肯定与支持。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来说,大学语文课几乎没有立竿见影的技能实践效果,但是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阅读理解、公安文书写作、与人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作为警察的综合素质,更不用说陶冶情操、提升审美、丰富心灵等人文素养的熏陶。
公安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民警察的学校,其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必须有别于一般高等院校。以陕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地方公安高职院校,以培养公安应用型实战人才为目标,涉及培养“为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等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一类的重大问题,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必须符合这一要求,内容选择上既要有“政治建警”“文化育警”“铸就忠诚警魂”等篇章,还要有意识地深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因此该校于2020年9月更换了大学语文教材,新教材选用了全国政法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警察院校适用),这部教材由全国四家知名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负责人主编,他们以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结合公安一线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综合考量,内容上侧重具有浓厚英雄主义、家国情怀、牺牲精神、法律意识、文化自信等内涵的篇章,特意增设“法治文学”单元,引入古代判词、公案小说,深化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具有鲜明的警校特色。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还需要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这些篇章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精髓,增强学生的法治思维意识,同时通过网络线上资源进行足量的扩充,以量的积累促进质的变化。
此外,在以传统经典诗文小说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兼顾时代特色和学生兴趣爱好。例如,增设警匪题材、优秀武侠小说、优质网络小说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以讲座的形式讲解著名警匪小说《玉观音》、金庸武侠作品和一些热门影视剧的原创小说等,这些学生兴趣浓厚的课文内容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线上资源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基础,只有线上有资源,线下才能有活动。以陕警院为例,大学语文课程教研组成员围绕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与目标,进行了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梳理,既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注重对现代文化的融合,将课程思政融入文化审美教育,语言应用与文学审美并重,再结合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一体化的视觉特征,制作了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根据分工,教学团队的每位成员都录制了若干个课程的讲解视频,制作了精美的PPT、详实的课程教案,上传了妙趣横生的学习小视频,搜集了网络上有关课程的视频资源、相关学术前沿的论文、往届生的优秀习作、课程实践活动视频和图片等资源,对网络资源进行了扩充与整合,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素材。此外,该教研组在原有基础上对网上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增设“课程学习”“课程活动”“导读与拓展”“练习与讨论”“专升本考试”“实体资源”等栏目,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既可以通过上述网络资源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作家简介、时代背景等基础知识、文章内涵,也可以在互动区提问答疑,参与互动,还可以把自己的作业、作品上传,开展生生互评,交流互鉴。总之,科学合理地建构线上网络学习平台和扩充体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奠定了资料基础。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早已不适应当下的大学生,他们更喜欢新颖的事物、新鲜的方式,更注重亲身实践,更乐于表现自我。相对于传统的听老师讲课、抄笔记、背课文、写命题作文等学习方式,他们更喜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喜欢以现场表演、拍摄小视频、做游戏等方式学习新知识。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陕警院大学语文教研组教师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说、多写、多比较、多评价,培养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抓住“00”后学生思维活跃新潮、勇于实践、乐于自我表现等个性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课前3分钟读书交流”“名著我演”“古诗新唱”“经典咏流传”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风采。根据模块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讲解“文学中的爱情”“文学中的英雄”“诗词曲赋与文化自信”等专题讲座,以讲的形式分享所学。总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总目的在于结合线上线下两者的优势,以“课前线上自学”——“课中现场讨论答疑”——“课后迁移巩固”的模式,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带着疑问进课堂,在学中思、思中学。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广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升,课堂氛围活泼生动,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全国大多数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的考核方式为考查,即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核各占一部分。以陕警院为例,大学语文课平时成绩占70%,期末试卷考试成绩占30%。在没有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前,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考勤、笔记、上课回答问题等,比较传统单一。实行混合式教学以后,该校实施了配套的考核方式,即线上线下综合评价考核。在平时成绩中增加了阅览资料在线时长、发帖、跟帖数量与质量、作业提交情况、小组任务完成情况、每节课后的随堂小测成绩、作品展示、实践活动、学生互评成绩等线上情况。线下主要是课堂表现和实践活动。例如,把学生参与各类诗歌朗诵比赛、征文大赛、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国学知识竞赛等获奖情况纳入考核体系,把获奖作品上传至网络,组织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专家进行二次打分评价;把学生的原创作品如散文、小说、剧本创作、微视频作品等也作为考核要素。总之,考核方式从单一到丰富多元,考核侧重点从重结果转到了重过程,考核准确度、客观性也在不断提升。多元评价考核方式的运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了他们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也把大学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展现了出来,化理论为实践,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乐,效果良好。学生们也渐渐喜欢上了这门原本备受冷落的课程。
大学语文课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是该课程的教师团队,教学改革是一项浩大而艰辛的持续性任务,除了在实践教学中摸爬滚打的积累之外,还需要通过前沿专业培训进行提升,通过教科研项目研究取得收获。因此,需要公安院校的各级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在上述事项中给予大学语文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等的发展机会,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成就感和职业荣誉感,只有让这支生力军具有过硬的基本技能和足够的精神力量,才能促使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不断得到优化改革,才能更加契合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语文课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实用性与人文性的双重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面对目前的教学困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从课程定位、育人目标、内容设置、网络资源建设到混合式教学手段应用等多方面联动发力,不断探索改革,努力走出当前的教学困境,让这门承载着中华悠久文明智慧的课程,在新时代警务人才的培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